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2023-09-07田美玲郝瑞君寇圆圆崔俊涛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旅小镇特色

田美玲,郝瑞君,寇圆圆,崔俊涛

(1.湖北文理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湖北舜合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湖北 襄阳 441000;3.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山东 龙口 265703)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同[1]。2018年,文化部和旅游部的合并为文旅融合指明了方向。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实践产业的融合使得文旅融合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文旅特色小镇是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艾瑞咨询,全国有403个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类小镇达62.8%[2]。2017年,文化部提出建设具有文化底蕴和旅游特色的小城镇[3],成为文旅特色小镇发展的现实指引。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探究文旅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分析形成因素,可以促进文旅特色小镇的空间优化与布局,对打造“特色文化引领、旅游产业支撑、人民精神文化和旅游生活提升、城乡融合发展、集多种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文旅产业空间发展平台具有现实作用。

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国内外关于文旅特色小镇的研究集中表现为: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文化遗产、创意与旅游融合,文旅融合的影响、需求、产业化研究等。

1)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世界旅游组织(UNWTO)指出,教育发展以及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促进了文旅融合[4]。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文化交流与旅游发展互为因果[5],先后提出“旅游的文化属性”[6],“灵魂载体说”[1],逐渐延伸至二者相互促进[7]、相互依存等方面[8-9]。

2)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国外学者较为关注旅游开发对遗产保护的影响[10],认为文化资源与城镇旅游的融合发展对城镇旅游发展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具有促进作用[11]。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活化,认为旅游开发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交流与创新[12],文化遗产的活化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13],另外有学者提出文化遗产的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品牌识别度[14]。

3)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国外学者认为文化创意如影视文化是旅游转型升级的创新源和驱动力,二者融合发展对城镇经济和社会认知有较大影响[15]。国内学者认为文化创意旅游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层次[16],具有娱乐性、多元性和符号性等特征[17],比较典型的融合类型有文化产业园[18]、影视业[19]、文化演艺[20]与旅游业的融合。

4)文旅融合的影响。国外学者认为文旅融合发展对传统文化既有正面推动也有负面影响[21],既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22],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文化[23];而对于旅游目的地则可以提升旅游形象和吸引力[24-25]。国内学者认为,发展旅游业是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26],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播与创新[27-28],但也会威胁到文化遗产和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29]。

5)关于文旅融合的需求,国内研究较少,国外学者认为文旅融合发展是文化旅游需求不断增加的结果[30]。一方面要对文化旅游者进行研究,调查其文化动机、需求偏好、感知体验等,从而进行分类研究[31];另一方面探讨文化体验性[32],认为游客满意度与文化体验正相关[33]。

6)关于文旅融合的产业化研究,国外主要强调协同发展,国内主要关注产业融合和耦合协调。注重文旅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融合类型、路径与模式等[34],多以市域或省域为单位测评产业的耦合度[35]。基于全国层面的研究尚少,仅有少数文献对大陆31个省市区的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36-37]。

综上,现有文献关于文旅融合的核心领域和边界界定尚不明确,经济层面的关注较多,文化、旅游与科技的融合较少,管理体制及模式深入不够,尺度上全国层面的探讨较少。鉴于此,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的背景,通过GIS空间分析法对全国文旅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析,试图从文旅融合对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市场需求、文化服务的影响等更广视角讨论文旅协同发展路径,以进一步推进文旅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和优质发展。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文旅特色小镇以文旅产业为支柱产业,分为以保护为主的中国传统乡村和历史名镇(如乌镇、周庄等),亦或以开发为主的适应当代人文生活需求的特色小镇(如古北小镇、袁家村等)[3]。本文通过研究住建部发布的两批国家级特色小镇,根据每个小镇的产业特色提取出253个文旅特色小镇,利用百度拾取坐标获取所有小镇的地理坐标,结合GIS空间可视化方法描述全国文旅特色小镇空间分布情况,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和核密度估计,刻画中国文旅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异特征,对影响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来提取。数据来源包括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1)http://www.geodata.cn、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各地文旅局官网。

2 空间分析

2.1 空间分布数量

分别以小镇数量5、10、15为断点,将全国范围内文旅特色小镇分类,发现文旅特色小镇数量在各省市差异较大。1)整体表现为空间集聚分布,浙江省和四川省分布最为集中,其次为河南省、江苏省、湖南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和山东省。2)从南北分布来说,中国文旅特色小镇分布的非均衡性极为明显,南多北少分异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地区共有文旅特色小镇160个,占全国的63.24%;北方地区共有文旅特色小镇93个,占全国的36.76%。3)在“新三大地带(2)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4%B8%89%E5%A4%A7%E5%9C%B0%E5%B8%A6/7109612?fr=aladdin”上,文旅特色小镇呈现出中西部最为集聚、东部次之、远西部极少的特征。中西部地区共有文旅特色小镇133个,占全国的52.57%;东部地区103个,占全国的40.71%;远西部地区17个,占全国的6.72%。

2.2 空间分布类型

用最邻近指数判定空间分布类型,计算公式[38]为:

(1)

通过公式(1),文旅特色小镇最邻近距离计算结果为:实际值0.76 km,理论值1.17 km;最邻近指数为0.65,小于1,代表空间集聚。

2.3 空间分布均衡度

判断文旅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均衡度,首先利用文旅特色小镇在各区域的地理集中指数分析其集中程度,然后采用不均衡指数来定量测算均衡度。

2.3.1 地理集中指数按照新三大地带对文旅特色小镇进行区域划分,通过公式(2)分析空间分布特征[38]:

(2)

G指地理集中指数;xm指第m个区域文旅特色小镇个数;k指省市个数;T指文旅特色小镇总量。G值范围从0到100,G值大小与分布集中程度成正比。

通过公式(2),文旅特色小镇地理集中指数的计算结果为:全国平均分布G值为13.21%,东部地区为13.35%,中西部地区为14.82%,远西部地区为3.38%。可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G值略大于文旅特色小镇平均分布于全国各省市的G值,远西部地区的G值小于全国平均分布的G值。表明在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文旅特色小镇趋向于集中分布;在远西部地区,文旅特色小镇分布较为分散。

2.3.2 不均衡指数在地理集中指数的基础上通过不均衡指数定量测算均衡度[39]:

(3)

(3)式中,S是不均衡指数,l是区域数量,Yi是累计百分比。若S=0,代表文旅特色小镇在各地区分布均匀;若S=1,代表文旅特色小镇空间分布极不均衡。

由公式(3)得出S=0.23,代表文旅特色小镇在新三大地带上分布不太均衡,中西部地区文旅特色小镇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2.57%,代表中西部地区文旅特色小镇分布最为集中。

通过文旅特色小镇数量的累计百分比作出洛伦兹曲线图,洛伦兹曲线是文旅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均衡性的体现。图1显示洛伦兹曲线为明显的上凸形势,进一步反映了文旅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且较为集中。

图1 文旅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洛伦兹曲线

2.4 空间分布密度

通过移动单元格来测算整体点和线的密度即为核密度估计[g(x)],公式[40]为:

(4)

式(4)中,xi是点i的坐标,i=1,2,3,…,s;s是坐标的个数;h是带宽;k是权函数。

我国文旅特色小镇主要集中于东南部地区,基本形成3大主要核心区和4个次级核心区的空间分布特征。3大核心区均以1-2个高密度核心区在空间上向外扩散形成广泛的辐射区。其中,泛长三角地区呈现由内至外密度值梯度递减的“中心-外围”结构,与以湖南省为核心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相连接,辐射范围延伸至福建省及珠三角地区边缘地带;中原城市群以河南和山东为高密度核心区,辐射到周边的山西、河北和湖北地区;“成渝”城市群以3个高密度核心区向周边形成辐射区,延伸到贵州的大部分地区。4个次级核心区分别为“京津冀城市群”“陕西城市群”“广东-广西城市群”和“海南城市群”,它们分别在3大主要核心区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形成集聚区,辐射范围相对较小,形成区域性的“核心-外围”结构。上述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地域文化鲜明,因而文旅特色小镇在此聚集。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最早发端于此,产业特色鲜明,地域文化浓厚,城镇体制完善,因而成为文旅特色小镇的高密度分布区。

3 影响因素

3.1 指标构建

文旅特色小镇涉及到文化旅游、健身康养等多项产业融合,以及社区组织、政府企业等多个主体参与,空间分布必然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指标选取工作应以科学性、数据可得性等为前提,结合文旅特色小镇的相关概念、文献资料以及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相关产业规划和政策来展开。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文旅特色小镇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保障,是项目推进的基本因素,通过人均GDP来反映[41](X1,元);区域政策环境是文旅特色小镇发展的背景条件,财政支出某种意义上是经济政策的反映,通过人均财政支出来反映[42](X2,元);区域交通通达性可以提高文旅特色小镇的吸引力[38],通过区域公路、铁路、水运和民航旅客运输量来反映(X3,万人);区域旅游资源禀赋是文旅特色小镇发展的依托,高级别旅游景区集中体现当地的自然生态、文化底蕴及经济水平[38,41],因此通过区域“3A”“4A”和“5A”景区数量并对其赋予相应的权重求和来反映(X4,个);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既会影响文旅特色小镇的客流,也会对文旅产业融合的市场氛围形成一定影响,通过区域旅游总收入来反映[38](X5,亿元);区域城市化水平与文旅特色小镇发展息息相关,二者在“三生空间”的要求上相似度较高,通过城镇化率来反映[41](X6,%);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文旅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石,因此区域文化氛围通过区域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量来反映(X7,个)。

3.2 影响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是在各自变量存在复共线性关系下,通过删去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保留影响显著的自变量,最终构建“最优”回归模型的方法。结果显示,旅游总收入、A级景区数量、旅客运输量和文化产业数量对因变量影响最为显著。建立如下逐步多元回归模型:

Y=0.781X5+0.796X4+0.669X3+0.514X7+15.991

(5)

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F值为27.737,显著性概率P值为0.000,拟合效果良好(R2=0.665),Durbin-Watson为1.525,表明模型自变量自相关性不明显。

根据逐步回归模型绘制散点图,如图2所示。旅游总收入、A级景区数量、旅客运输量和文化产业数量均显著正向影响文旅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回归系数越大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越大,反之亦然。

图2 4个显著变量回归散点图

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从散点图2可以看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对文旅特色小镇布局的影响较大,回归系数为0.781,即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将导致文旅特色小镇数量增加78.1%。更高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意味着文旅特色小镇的旅游服务要素更丰富,区域旅游基础设施更健全,旅游产业链更完善,从而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旅休闲体验,更有利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2)旅游资源禀赋。从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可知,旅游资源禀赋的回归系数最大,说明旅游资源禀赋对文旅特色小镇布局的影响最显著。旅游资源禀赋每增加1%,文旅特色小镇数量增加79.6%。旅游资源是文旅融合的依托,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条件。优越的旅游资源禀赋,特别是“5A”级景区数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文旅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形成广泛的客源市场,从而促进文旅特色小镇的资源要素流动;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文旅特色小镇可以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通过当地独特的文化特性来明确文旅产品的品牌定位,突出小镇的文旅特色。

3)交通通达性。逐步回归结果和散点图2显示:交通通达性每增加1%,文旅特色小镇数量增加66.9%。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首先需要游客进得来,才能实现看得到、传得远。交通通达性是决定文旅特色小镇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交通通达性便于为小镇带来更多的客流量,继而吸引更多的资本融入和信息流入。资本融入便于小镇进一步提高当地的旅游服务水平,外来信息流入便于小镇拓宽旅游营销视野,最终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4)文化氛围。从散点图2可以看出,文化氛围的增强会带来文旅特色小镇的增加,文化氛围每增强1%,小镇数量就增加51.4%。文化资源是文化旅游核心,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保护当地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可持续利用,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的旅游价值优势。文化资源作为商品进入产业市场,可以促进资本形态的转化,即静态的物质文化向动态的体验文化转化,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总体来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是文旅特色小镇不同于其他特色小镇的本质所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会对其成长建设产生影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文旅特色小镇影响不显著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和城市化水平。初期的经济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文旅特色小镇的建设,但不会主导文旅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随着文旅特色小镇的成长发展,将充分显现其溢出效应;政策环境是特色小镇发展的背景和前提,但是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文旅特色小镇颁布政策,文旅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和其他特色小镇一样都是在国家特色小镇相关政策环境下开展,因此政策环境对文旅特色小镇的布局目前没有显著影响;文旅特色小镇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与城市化建设的契合度可能需要持续考证,因此受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目前并不显著。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研究全国文旅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规律,对影响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提取,主要结论如下:

1)文旅特色小镇呈空间集聚分布,最邻近指数为0.65,表现为“南多北少”“中西部最为集聚、东部次之、远西部极少”的特征,其中浙江(19个)和四川(16个)2省分布数量最多。

2)文旅特色小镇的地理集中指数平均值为13.21%,东部地区(13.35%)和中西部地区(14.82%)均大于平均值,远西部地区(3.38%)小于平均值,空间分布不均衡,不均衡指数0.23;文旅特色小镇分布最集中的是中西部地区,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2.57%。

3)文旅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3大主要核心区和4个次级核心区。3大主要核心区为“泛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4个次级核心区为“京津冀城市群”“陕西城市群”“广东-广西城市群”和“海南城市群”。

4)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交通通达性和文化氛围对文旅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影响显著,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文旅特色小镇是一个多产业融合、多因素作用的社会经济系统,未来应在产业升级、跨区域合作、区域高质量发展以及区域带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产业升级的关键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此促进运营模式和投融资模式的改进提升,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及产业链延伸;跨区域合作需要组织机构和推动资金,可以联合几大核心区形成中国文旅特色小镇发展协会,联合各界力量设立文旅特色小镇建设基金,提高彼此协作能力;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文化品位和基础设施的提升,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结合旅游者的文化和旅游需求,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开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文旅产品;文旅特色小镇的发展最终应起到区域带动作用,持续关注乡村振兴工作,通过文旅特色小镇建设让更多乡村居民参与进来,不断释放文旅特色小镇的溢出效应。

本文尝试分析了我国文旅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规律,鉴于篇幅,未一同分析文旅特色小镇的时间演进规律。并且,在指标选取上受限于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还存在进一步的改进空间。

猜你喜欢

文旅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中医的特色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