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花脸猪种质特性发展现状及保种建议
2023-09-07方晓敏顾岳清
方晓敏,顾岳清,黄 媛,李 顺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南京 210014;2.江苏省常州市焦溪二花脸猪专业合作社,江苏常州 213116)
二花脸猪是太湖猪系列品种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1],因面额部皱褶多而得名“二花脸”。二花脸猪原产于江苏江阴及常州武进部分乡镇,母猪繁殖中心主要在江苏舜山及其周边地区,目前有江苏常州国家级太湖猪(二花脸猪)保护区、常熟市牧工商有限公司二花脸猪保种场以及苏州苏太企业有限公司猪场承担着二花脸猪种质资源保护任务。
二花脸猪品种的形成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焦溪古镇及其周边地区便出现了“寿”字形头脸、肚圆下垂、耐粗饲、性情温顺的“大花脸”猪。清朝中期,大花脸猪与米猪杂交产生“小花脸”猪,“小花脸”再与“大花脸”回交,经持续选育,逐步形成如今享誉国内外的高产仔之王——二花脸猪。二花脸猪性成熟早、繁殖力高、乳头数多、母猪繁殖寿命长、肉质优异、性情温驯、耐粗饲,杂交利用效果好[2]。据1991 版《中国太湖猪》、2011 版《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及相关文献记载[1-5]:二花脸母猪最高窝产仔曾达42 头,其中产活仔40 头(28 公、12 母),初生窝重29.60kg,是世界猪种高产仔记录保持者。随着二花脸猪种质资源的世代保存与延续,受生猪产业阶段性发展及外三元杂种猪影响,二花脸猪种质性能也在跌宕起伏的保种工作中出现波动。目前二花脸猪核心保护区以繁殖性状为代表的种猪性能究竟如何?后续保种工作重点关注什么?本文将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并对二花脸猪种质特性保持及发展现状给出后续保种建议,为二花脸猪种质保护提供了参考与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数据采集
论文中1979 年、2006 年二花脸猪产仔性能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地方猪种质特性》(1987版)、《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2011 版),2022 年产仔数据由江苏常州国家级太湖猪(二花脸)保护区种猪场提供。
1.2 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用SPSS 22.0 软件统计分析,结果采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期二花脸猪产仔性能及变化趋势
根据《中国地方猪种质特性》(1987)[4]、《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2011)记载[3],结合2022 年二花脸猪保护区产仔记录统计分析,发现1979 年、2006 年二花脸母猪头胎窝产仔分别为12.42、11.29 头,2022 年为11.19 头,呈逐步下降趋势;2 胎以上经产母猪窝产仔数在2006年统计最高,达15.91 头,1979 年和2022 年分别为15.30 和14.80 头。1979 年的头胎窝产活仔数为11.46 头,2006 年下降到10.21 头,2022 年略有提升,为11.15 头;但经产母猪窝产活仔数则以2006 年表现最高,达14.17 头,该结果与各统计年份母猪窝总产仔水平一致。对应的二花脸仔猪初生重、断奶仔猪头数及断奶个体重,2006年数据出现缺失,2022 年的仔猪个体初生重明显高于1979 年,1979 年的断奶个体重统计为60 日龄断奶称重,而2022 年为45 日龄断奶称重,数据仅作为参考,不好直接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时期二花脸猪产仔性能统计
对比不同保种时期二花脸猪产仔统计数据,在1979~2022 年超过40 年的保种过程中,二花脸母猪总体产仔性能有所下降,尤其是标志着二花脸猪高繁性能的窝产仔猪数明显降低。尽管2006 年统计数据显示二花脸经产母猪窝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相对1979 略有上调,但到2022 年仍呈下降趋势。而二花脸母猪初生仔猪个体重随养殖水平的提高表现出上升趋势。
2.2 二花脸猪国家保护区种猪产仔现状
统计分析江苏常州国家级太湖猪(二花脸)保护区二花脸种猪近年产仔数据,由表2 可知,二花脸母猪窝产仔数从第1 胎的11.19 头逐步增加到10~11 胎次的15.79 头,而产活仔数以第1胎的11.15 头最低,2 胎后逐步增加,至6~7 胎的13.25 头后高胎次产活仔数又逐渐下降,对应的窝产死胎数随胎次增加而急剧增加,至10~11胎已高达3.79 头,但仔猪初生重除6~7 胎出现明显的波动外,其余差异不明显。仔猪45d 断奶个体重以头胎的8.16kg 最低,后续随着母猪生产胎次的增加呈现逐步上调趋势,其中10~11 胎次45d 断奶个体重为9.14kg。
表2 二花脸猪国家保护区保种母猪产仔性能统计
鉴于二花脸猪具有高产、多胎的性能特点,为明确高胎次二花脸母猪产仔性能及现状,试验针对二花脸保护区种母猪头胎(第1 胎)、经产中期(2~6 胎次)、经产后期(7~11 胎次)三个阶段产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由表3 可知,二花脸母猪头胎窝产仔数虽显著低于经产母猪(P<0.05),但死胎数低,仅为0.04 头,仔猪初生重与经产母猪产仔无显著差异(P>0.05),45d断奶个体重显著低于经产母猪(P<0.05);2~6胎母猪窝产仔数虽略低于7~11 胎次,但产活仔数显著高于7~11 胎次母猪(P<0.05),对应的窝产死胎数(1.22 头)极显著低于高龄母猪(3.01 头)(P<0.01),而仔猪初生重和45d 断奶个体重与7~11 胎母猪无显著差异(P>0.05);经产后期高胎次二花脸母猪虽然窝产仔猪数显著高于头胎及经产中期(P<0.05),但死胎多,总活仔数显著低于经产中期(P<0.05),仔猪初生重及45d 断奶个体重也无显著差异(P>0.05)。
表3 二花脸母猪不同生产阶段产仔性能比较
3 结论与建议
3.1 二花脸猪种质资源保护及种质特性发展变化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二花脸猪的高繁殖力和耐粗饲种质特点已被揭示[1]。为保护以二花脸猪为代表的太湖系列品种猪优异种质特性,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扶持下,建成多个太湖猪原种场,并成立太湖猪育种委员会开展太湖猪保种工作,第一批次关于二花脸猪性能特征的系统数据便应运而生(1979 年统计)。2000 年,农业农村部将二花脸猪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6 年发文确认[6,7],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牵头,对包含二花脸猪在内的系列地方种质资源性能特点进行调研普查,形成《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2011 版)中的性能数据记录。以上工作为不同时期二花脸猪种质特性变化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二花脸猪最突出的种质特性是性成熟早、产仔数多、哺乳期可发情妊娠、母性好。针对二花脸猪高繁性能的生理特征[8,9]、分子机理研究[10-12]及种质特性挖掘[13]也从未间断。纵观二花脸猪以窝产仔数为代表的产能变化不难发现:在长期的持续保种过程中,二花脸猪头胎产仔从1979 年到2022 年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从12.42 头降至11.19 头);经产母猪窝产仔及产活仔数虽在2006年出现短暂上升(分别为15.91 头、14.17 头),但到2022 年仍然明显降低(分别为14.80 头、13.06 头);仔猪初生重因窝产仔数减少、饲养水平与条件的提升略有上调。同时,二花脸猪具有较长的利用年限,且窝产仔数随着胎次的增加逐步提高,但高胎次母猪死胎数也显著增加。在2009—2010 年,常州市焦溪二花脸猪专业合作社开展了种猪提纯复壮工作,通过一系列强化选育及精细化管理,二花脸母猪头胎产仔数上升到12.80 头,二胎经产母猪窝产仔数为17.07 头,总体性能略有提升[14]。但随着保种工作的延续,二花脸猪保护区核心群母猪产仔性能仍逐步下滑,部分指标甚至低于国外引进品种,曾经达到42头/窝的世界高产仔之王——“二花脸猪”的高繁优势日益消减,种质保持效果堪忧。
3.2 二花脸猪保种建议
二花脸猪分布在太湖流域,特定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和农作物种植模式促使当地农民长期以大麦、米糠、麦麸为精饲料,南瓜、萝卜、青草、水生植物为青绿补充料饲喂生猪,再辅以软垫料暖圈饲养,逐步繁育出二花脸猪独有的种质特点及性能优势。有研究表明,二花脸猪性成熟早、产仔多、繁殖寿命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长期土、草软垫料暖圈饲养及青绿饲料大量投喂:软垫草料和污泥中大量的维生素H 及生物素不仅可增加母猪子宫角长度,扩充子宫容量,还可以防止皮炎、脱毛、肢蹄病等疾病的发生,从而提升胚胎附植效果,增加仔猪数量,延长母猪繁殖寿命;同时,青绿饲料中丰富的养分有利于增加排卵数,叶酸可促进胚胎发育,改善胚胎质量,减少死胎[2,15]。因此,二花脸猪保种场在多年的养殖过程中仍保留暖圈饲养、适当投喂青绿饲粮的独特养殖技艺,为二花脸猪种质特性保持提供条件。随着生猪产业发展及养殖模式、养殖条件的变化,受种猪杂交利用及养殖大背景影响,纯种二花脸猪特性保持受到了巨大冲击,种质优势逐渐消弱。针对“国宝二花脸猪”种质特性提升的保种选育及技术提升显得尤为迫切:一是进一步优化种猪核心群,根据二花脸猪种质标准及保种方案,系统整理核心群种猪血统及性能指标,采用随机留种或家系等数留种方式,严格选种选配与淘汰机制,优化种群结构,提升种质一致性和遗传基础多样性,尤其要降低高胎次(大于10 胎)种母猪占比,提高种群窝产活仔数及生产效率;二是强化饲养管理,根据二花脸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以及现代养殖技术特点,以精准饲喂结合暖圈垫料、特色补饲的方式,对不同生产阶段的母猪进行精细化管理,挖掘种猪潜能,恢复二花脸猪高产仔特性;三是提高种质保存技术,鉴于目前地方种源保存及非洲猪瘟防控压力,选择优势性能公猪血统,以体细胞、冷冻精液或胚胎冻存的方式,委托相应种质平台进行种源血统保存,为完善种群结构、拓展种质性能提供可能。
4 小结
通过对不同时期二花脸猪产仔性能的比较分析,揭示二花脸猪在长达几十年的保种过程中,以高产仔为代表的种质优势逐步弱化,繁殖性能呈现降低趋势,需要提升国宝二花脸猪种质保护效果,本文并从核心种猪群优化,精准养殖工艺以及高效保种技术等层面提出了持续保种建议,期望能为二花脸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