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稼轩词里说节日

2023-09-07曾利青

文史春秋 2023年4期
关键词:首词辛弃疾时节

● 曾利青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很多民俗事项和文化意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借以抒怀的寄托。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描写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表达自己对远方兄弟的想念与牵挂之情;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通过描写“新桃”换“旧符”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春节民俗,抒发其对新旧年节更替的欣悦之情;北宋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中秋特有的赏月的民俗事项,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与祝福。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别号稼轩)也写有一些节序词。不同于以往文人的特点在于,其词对相应的民俗事项也有具体描写,但意不在借此抒发自己对时序更迭或世事悲欢的感受。他的节序词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主题,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只是各个节日时节表现这一思想的角度不同。笔者拟通过对辛弃疾的10 首节序词的分析来阐述作者抒发这种感情的维度,较为整体地把握其节序词的独特之处。

辛弃疾节序词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是《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作于元宵时节,大意为东风拂过,花灯摇曳,如千树花开。烟花如雨,似繁星坠落。香车宝马来往不绝,凤箫声起,月华流转,各种形状的彩灯飞舞。美人盛装穿行于人群之中,欢声笑语不断。千百回寻找那一个她却不得,不经意间回头,却看到她独自站在灯火零落、繁华未及之处。

词上片写到元宵时节赏花灯的热闹情景,却意不在此,而是为下片那位女子的出现做铺垫,形成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位女子如孤傲高洁、冷眼看世人的闹市幽兰。这位女子,正是辛弃疾托以言志的一个形象,她的傲世独立是词人的心灵写照。词人面对祖国半壁江山的沦陷,面对南宋的偏安一隅,面对投降派的恶意攻讦,仍不改初心,于乱世之中坚守自己的高洁志向。

节序词《汉宫春·立春日》也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份忧国之思。

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这首词作于正月初一立春之日,大意为春归时节,美人头上簪缀的各色春幡舞于春风之中。风雨时来,春寒阵阵,燕子也许会因思念故巢而梦到西园。我尚无黄柑来下酒,又何来青韭?想从此以往,东风依旧轻拂杨柳,而我华发又生,何人解我心?最怕春花开落时,塞雁先于我回到故园。

本词上片写的簪缀春幡,以黄柑来下酒,用青韭来盛盘都是宋时立春时节的民俗。这一派热闹景象,于作者而言,却并非节日的欢欣之情,反而引发年华流逝却报国无望的忧愤之感。燕子尚且思念故园,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故土,作者于此万家欢庆之际仍是放不下自己的家国之思。

另一首写于立春之日的节序词《蝶恋花》稍有不同。这首词立足于另一个角度来抒发自己对南宋朝廷的失望之情。

蝶恋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本词大意为椒盘之内有各色春幡,美人争相佩戴于鬓边。最恨春花的花期不定,今岁花期已到,却因风雨之寒迟迟未开。在这里,作者并不是用节日的热闹景象来反衬自己的悲愤难抑,而是由立春想到春花的花期不定,即使已定,也会因风雨而改变,影射的是南宋朝廷改变了北上收复失土的政策,令作者十分痛心。

辛弃疾的一组中秋节序词同样也饱含着他的这份执着的赤子之心。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本词主旨尽在一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词人在上片慨叹自己年华将逝,词末又写到愿“斫去桂婆娑”,为人间赢得“清光更多”,这其实是影射南宋投降派扰乱朝纲,作者愿竭己之力,促成祖国统一大业,却苦于无报国之门。

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舞,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本词起首一句“快上西楼”,道尽凄苦之情:李后主“无言独上西楼”的今昔之感,李清照“月满西楼”的欲说还休之愁都凝于笔尖。这首望月怀人之词,怕是怀念与自己拥有相同志向、惺惺相惜的远方朋友,在这月圆之夜,恐怕会有同样的华发之思吧。

满江红·中秋

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彻。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倩蜚廉得得为吹开,凭谁说?

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安得便登天柱上,从容陪伴酬佳节。更如今不听麈谈清,愁如发。

本词中“蜚廉”为“清风”之意。作者意欲“登楼瞻玉兔”,奈何有人“张幕遮银阙”,内心呼唤清风迎明月,却无人可托。一句“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道出岁月流逝却壮志未酬之感,纵有几多壮志,只能空对满头华发。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首送月词实为问月词,可谓独辟蹊径。大意为:今夕之月,你将去向何处?是否另有人间,你要去那边升起?天外空无一物,是长风送你归去吗?你并无根,是谁将你牵绊?嫦娥终未出嫁,又是谁将她挽留?你若是经海底去往另一个人间,怕海里长鲸冲撞月宫里的琼楼玉宇,况且玉兔又是如何懂得驭水之术呢?若是你安然穿越海底,并无任何异样,为何你日渐消瘦如钩呢?

这首词以“月”来代指南宋朝廷,月亮在海底经历的危险之境便是南宋朝廷面临的风雨飘摇之势,无论是之前的赏月词还是此时的送月词,作者都始终不忘自己的报国之志,虽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仍洋溢着一番豪情。而下面这首词却透出一丝无奈。

一剪梅·中秋无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本首词作于秋窗风雨之夕,窗外更深露重,打湿纱窗,更加重几番愁绪。尾句“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实为作者追忆往昔,又惘然问天之后的无奈之叹,这满腔的报国之志,只能付与这一杯浊酒、几卷诗词,怎不令人痛惜!

从这组中秋节序词可以看出,辛弃疾在词中无意于通过赏月这一典型的民俗事项来抒发怀远之思,而是通过对月亮的各个角度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报国之志。同样,在另外两首写于七夕和重阳时节的节序词中,作者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怀。

绿头鸭·七夕

叹飘零,离多会少堪惊。又争如天人有信,不同浮世难凭。占秋初桂花散彩,向夜久银汉无声。凤驾催云,红帷卷月,泠泠一水会双星。素杼冷临风休织,深诉来年诚。飞光浅青童语款,丹鹊桥平。

看人间争求新巧,纷纷女伴欢迎。避灯时采丝未整,拜月处蛛网先成。谁念监州,萧条官舍,烛摇秋扇坐中庭。笑此夕金钗无据,遗恨满蓬瀛。攲高枕梧桐听雨,如是天明。

本词上片描写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下片先是描写七夕的传统活动女子乞巧、拜月,最终转到自己独对红烛,一枕梧桐,听雨直到天亮,遗恨无穷,这份“恨”,不言自明。下面这首重阳节的时序词也不在于描写家人之思,而是书写自己的壮志豪情。

金菊对芙蓉·重阳

远水生光,遥山耸翠,霁烟深锁梧桐。正零瀼玉露,淡荡金风。东篱菊有黄花吐,对映水几簇芙蓉。重阳佳致,可堪此景,酒酽花浓。

追念景物无穷。叹年少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黄金印,座中拥红粉娇容。此时方称情怀,尽拼一饮千钟。

本词在上片化用北宋词人柳永《诉衷情近》中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写山水之景,后又着笔于东篱之菊、水中芙蓉,描绘赏菊之乐。下片却笔锋一转,写到少年胸襟“甚物堪同”,唯有“腰佩黄金印”,实现青云之志,方是值得痛饮千杯的人生幸事。

辛弃疾这10 首词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主题,便是词人心心念念的收复失地、实现人生抱负的情怀。郭沫若为辛弃疾所题的墓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特点,这是辛弃疾一生创作的宗旨,在他的节序词里也得到充分体现。词人毕生所求唯河山大好,无奈半生相伴是河山破碎。他留给我们的除了一篇篇诗词,更多的是一份执着的信念,一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韧与孤高。

猜你喜欢

首词辛弃疾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寄追思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神回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宋高宗的眼力
初夏时节要缤纷
我记得,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