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岭鸿儒冯敏昌的家风传承

2024-01-17

文史春秋 2023年4期
关键词:乡贤

● 米 方

冯敏昌,广西钦州人,壮族先贤,清代乾隆进士。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成为名冠天下的五岭鸿儒。

“忠、孝、志、仁、勤、和、廉”,是冯敏昌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家风,至忠至孝、孝敬父母、尊师乐友、兄友弟恭……这些优秀品德熠熠生辉。57 岁时,冯敏昌总结一生为官为人之道,对子孙后学留下修身养德的戒律“十一耻”:行迹鄙秽,一大耻也;学殖旁落,二大耻也;功名蹭蹬,三大耻也;家事削弱,四大耻也;子弟失教,五大耻也;受恩莫报,六大耻也;省连不振,七大耻也;效忠无术,八大耻也;正世无才,九大耻也;没世无称,十大耻也;总成不孝,十一大耻也。冯敏昌以此为准则,谨慎言行,每日反省,被时人称颂。民国《钦县志·乡贤列传》提到他时记载:“诗云‘德高如山,人人景仰’,乡贤,即是最近的高山,为我乡人人敬仰也!”

忠于国家。冯敏昌生活在乾嘉年间,由于时代的局限,又长期受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熏陶,他始终如一的忠君思想,屡见于诗中:“人生富贵本浮云,只要丹诚不负君。”“不力文章报至尊,放归田里亦深恩。”他反对民族分裂,当闻讯清廷平定长达6 年之久的大小金川武装叛乱,恢复西南等地稳定,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他写下《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恭纪》3 篇颂诗,将忠君思想上升到国家统一和安定高度。对于本乡百姓,冯敏昌订立乡约,每年四季定期“恭设龙亭”,宣读解释圣谕国法,让乡中男女老幼“得闻圣训,回心向善,耻于为恶,智者知勉,愚者知戒”,叮嘱乡民按时缴皇粮、服公差,遵守官家法规。他告诫乡人要教导子弟,“凡衣食颇足之家,先须教子读书,使其略知正理”,就算无力读书,也必须“随时教以忠厚诚实”。

孝敬长辈。冯敏昌对长辈的孝体现在对父母、对师长两个方面。翁方纲是清乾隆帝老师,官至内阁学士、鸿胪寺卿,名重天下的大家,在当广东学政期间发现选拔了冯敏昌,赞他是“南海明珠”,冯敏昌也视师如父。冯敏昌去世后,翁方纲为其撰写墓表,称赞他的人品,特别突出他的忠孝两全,写他孝悌,闻弟讣父丧,悲不自胜、痛不欲生,为父母守制庐墓素食3 年,世所罕见。清溥仪帝师温肃对冯敏昌也是高度赞扬,他曾为收藏冯敏昌的一幅山水画追寻10 年之久,在画的题跋中表示不仅佩服冯敏昌高超的画技和自谦的品格,还赞扬冯敏昌忠孝两全、九州闻名、当代无双:“先生孝行,九牧知名,一部画史汇传中,如斯有几?夫忠孝一也,如先生者,唯吾粤第一,记为昭代无双可也。”冯敏昌倡导并敦促乡里重视伦纪,“一乡之内,人各有家,孝亲悌长,尤为人伦之本”。

志存高远。冯敏昌的励志诗贯穿一生,教育后人志存高远,树立治国的远大理想抱负,寓理于诗教,诲人至深。他视“功名蹭蹬”为人生一耻,任端溪书院山长时写《励志诗告院中诸生二首》,将读书人功业与工农劳作对照,反省鞭策自己,指出“日月不待人,寒暑如掷梭”,叮嘱学生珍惜光阴,抓紧攻读,以免像自己“年过半百,志业两蹉跎”。与其弟同游广州镇海楼,作诗共勉:“莫笑长缨空有志,他年还得并筹边。”立志报效祖国。他颂扬古代圣贤:写大禹治水的锲而不舍“厚土诚同载,高穹自比仁”、马援“漫语武侯擒纵略,汉家先有定蛮才”、三国蜀相诸葛亮“预定三分业,终劳再出师”、文天祥正义凛然的气概“感愤《正气歌》,闻者亦涕洟”、杜甫忧国忧民成万派昆仑“谁将诗笔壮乾坤?应信先生万古存”、韩愈文起八代的风范“高山从兹万万古,仰者勿作詹詹言”、苏轼久经坎坷自我超越的豁达“坡公精神逮千载,海山柱石吁嵯峨”。他仕途短暂,前后仅有6 年,始终奉儒学为圭臬,以岗位为舞台,行报国夙愿。他担任的几个岗位,四库全书校书官、会试同考官、户部主事、刑部主事,官职并不显赫,但夙夜在公。

仁人乐友。冯敏昌对待友人仁爱为怀、不分贵贱,至真至诚,他缅怀亲朋、忆念故友的诗歌俯拾皆是。如挥泪写下《三子诗》悼念端溪书院3 位学生,其怜生如子、爱才如命的真挚情怀让人不胜唏嘘。《悼从人黄中和五首》追忆与仆从一生交往,感情真挚强烈,一咏三叹。在京时他为僮仆方德才遍访名医治病,方德才死后,他筹集巨资从数千里外将他的灵柩运回广西上思安葬,还写了悼文《记故僮方德才事略》。他与同乡李勺海、林浣云、黄药樵等道友谈诗论艺最多,“珠海云无数,鱼山路几千”,赴京应考尽管乡关迢遥,仍音书往返不绝。同为“岭南三子”的朋友张锦芳亡故,他撰文悼念,哭至咯血,展示一位岭南赤子热肠、情深义重的形象。冯敏昌不吝财物,经常慷慨解囊,在家乡捐款办义学、捐谷设义仓,急人之所急,有古侠士之风。好友伊秉绶说其“敦厚好义,廉州距京师万里,则经营廨舍,以栖乡人。有旅卒者,必经纪其丧,谋归其榇”。钦州生员在恭请他入祀州学乡贤祀的呈文里说他:“室屡空而好施不倦。”

勤学成才。冯敏昌视“子弟失教”为人生一耻,他告诫子弟后学要勤奋学业,“效忠无术”“正世无才”也是人生之耻,“幼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他13 岁作《短长篇》,从日月、天道等自然规律悟出“一日每苦长,百年常苦短”,须珍惜学习时光。他闲时经常教育两个儿子不可浮慕声华,须及时专研一经,使融汇贯通,不论做学问做事都要脚踏实地、专攻一技,不可慕虚名,“敬以持己,静以养气,义所当为,则毅然为之”,意思是以敬畏克己修身,以内心安静养浩然之气,凡是义所要求做到的事情,不管条件如何也要全力去做。冯敏昌天资过人,但作为一个穷乡僻壤的读书人,如没有胜过常人百倍努力是难以获得成功的。冯敏昌求学时十分艰苦,“兄弟执爨,或日仅一食,或竞日不炊”,但他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弟弟们日夜攻读,“兄弟相依,诵读不辍,益攻前明诸大家、元文程墨,每日立课程以自限”。成名之后,冯敏昌仍以做学问的热忱认真勤奋工作,凡事亲力亲为。编撰《孟县志》时,“其山川远近,如芒、砀、洛水,形势险要,必亲历图绘。而于韩文公里居、祠墓,尤尽心征考确据”。古代交通不便,实地考察须爬山涉水,但冯敏昌不图省事,也不假手他人,一定要亲自去实地勘探考证,经他考证,从唐朝之后争议几个朝代的韩愈墓址最终得以确认。冯敏昌的勤奋敬业,使《孟县志》成为清代四大名志之一,倍受林则徐等名士赞许。因当时家乡老百姓大多以种田为业,他叮嘱乡人务宜勤力耕作,俭朴持家。

家庭和睦。冯敏昌视“家事削弱”为人生一大耻;至今留给后人的“福寿魁鹅”四字木刻牌匾,寄托每个中国家庭的美好愿景,饱含传统道德的意蕴,体现冯敏昌“齐家”思想。他认为,一个有福家庭至少有三重含义:家中长辈福寿绵长、寿比南山,此为寿;子孙好学上进,争取功名,此为魁;妯娌同声同气,像鹅一样互歌互答,和睦相处,此为鹅。对乡里妇女,他教导“闺门宜整肃”,夫妻之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家之内,务必内外有别;一乡之中,须知男女异路”,家内乡里要有清洁之风。他倡导共建礼仪之乡,对高龄长辈要尊敬和慰问,同辈之间待人接物要态度和蔼,言行举止要谦和退让,见财物让给他人的多留给自己的少,他希望同乡同里百姓“守望宜相助”“邻里宜相恤”。

廉名立世。冯敏昌在京时为官清廉,与贪官和珅老死不相往来。清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垮台,嘉庆皇帝诰命授冯敏昌奉政大夫,妻子潘氏诰命封为宜人,表彰他的忠君廉洁。冯敏昌曾写下一系列廉诗,讴歌廉士高品嘉行,如《进舟石门作》“有怀吴隐之,廉节矢高行。”写广州廉吏吴隐之与贪泉的故事;《包孝肃祠堂》“官有廉风涤,民原直道行。至今遗像在,犹令鬼神惊。”赞颂包拯廉洁的情操令鬼神惊悚。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冯敏昌被钦点为会试同考官。在封建社会,科举是决定读书人一生前途命运的大事,冯敏昌接了这个肥差,拒绝任何私人拜访,公正选拔,最终“得胡君应魁等六人内改庶吉士者四,分部者一。时论称得士云”。录取的结果让大家都心服口服。冯敏昌清正廉洁,毫无私心,赢得后人赞扬,钦州人向朝廷请求将他入祀乡贤祠的呈状《合州呈入乡贤公祠申文》称颂:“十载为郎,别无长物;半生作宦,剩有空囊”。

猜你喜欢

乡贤
打好“四张牌” 奏响乡贤“同心曲”
句容市:凝聚乡贤力量 共绘发展蓝图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拓展深化新乡贤治村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桂北乡贤所撰《资深集》及《资深集补篇注释》相关问题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