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析

2023-09-07周晓莉

新教育·科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渗透德育

周晓莉

【摘要】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利用整合德育资源、精选德育契机、创优德育活动、延伸德育维度的教学手段,为德育的渗透营造教育环境、明确教育目标、提升教育品质、理清教育途径,培养、提升幼儿的思想品德,为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发挥助力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德育;渗透

幼儿阶段是教育启蒙阶段,更是了解、探索世界,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阶段。教师和家长不仅要注重幼儿的科学知识教育,还要注重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德育内容,有利于塑造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学会尊重、心怀感恩,友好地与他人相处。教师依据学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品德教育方案,能够在教学中顺利渗透德育内容,为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整合德育资源,营造教育环境

教师合理整合德育资源,深入挖掘德育教材内容,结合园内现有校本资源,为幼儿营造德育环境,烘托德育学习氛围,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幼儿园内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德育环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1.发掘教材内容

教师深入发掘教材内容,抓住幼儿好奇心重、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科学地把课堂知识与思想品德案例相结合,适当融入古今优秀品德的案例故事。教师生动的描述和精彩的故事情节能够有效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同时,建立健康的思想品质。教师利用故事中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关爱友善的情感、感天动地的孝心感染幼儿,同样能够形成教育作用。教师引导幼儿在故事中找到自己崇拜的英雄、伟人,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幼儿,也能够建立教育契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幼儿学习的知识点入手,将教材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结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中国古代、近代著名的圣贤、英雄人物故事,力求涵盖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以达到对幼儿全方位的启蒙教育。例如: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给幼儿讲述《德政缘蛇》的故事,时刻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用夸张的表情或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能够完整听完故事,并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求幼儿举手提问,幼儿积极响应,在接收到问题后,教师继续提问,有自己想法的幼儿纷纷举手回答,如此反复,幼儿能够积极讨论故事情节和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做总结,“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要孝顺长辈、与人为善,更要与万物为善,生命是平等的,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通过这节课,幼儿了解了生命,并懂得尊重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善待身边的人和事。

2.吸纳园本资源

幼儿处在了解、认知世界的阶段,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结合幼儿这一特点,合理规划、利用园内软硬件设施,充分吸纳校本资源,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为幼儿创造积极向上、富含正能量的德育环境,让幼儿在良好品德的氛围中有样学样,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前教育中,教师与幼儿增加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会尊重、关爱、分享、理解等,帮助幼儿成为文明、道德的人。

国学可以对幼儿的成长和品德教育起到重要辅助作用,教师积极吸纳园本资源,增设国学课程,教授幼儿中国传统文化。幼儿通过国学的学习,能够提高对思想品德的认知,学会吸取前人智慧、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拓展思维。例如,教师在课堂中播放《三字经》《弟子规》等相关的动画片,并讲解其中的含义,引导幼儿背诵相关内容。为了让幼儿知其所以然,教师随时场景再现,如让小朋友帮助去叫XX同学,该怎么做?对应《弟子规》里的哪一句?幼儿回答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老师我知道,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教师继续提问,“那你们今天来幼儿园之前有没有做到‘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幼儿大声回答:“有。”如此反复练习,能够加深幼儿的代入感,并熟记圣人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改正不良的习惯,向圣人学礼、习礼,做一个谦恭有礼的人,为幼儿的思想品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二、精选德育契机,理清教育目标

德育工作不能盲目开展,教师需要对幼儿学情展开调研,结合学情理清德育方向,设定适合的德育目标。合适的德育目标有利于德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能够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1.展开幼情调研

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个性,由于家庭环境、认知水平、接收能力、理解能力、兴趣爱好等的差异,幼儿之间会表现出个体差异。教师深入幼儿群体之中,详细了解班内幼儿的基本学情,建立完整的个人档案。教师在全面了解班内幼儿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活动后,依据幼儿不同的情况,分别为其设定不同的短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并设置相应的奖励。奖励政策能够有效提高幼儿行动的积极性,使其努力改正自身不足,以达到既定目标。

幼儿的性格、爱好、习惯存在诸多差异,有的幼儿好动,喜欢到处跑,无法长时间坐在一个地方;有的幼儿好静,不喜欢说话,只喜欢安静地看绘本、画画。教师为每一位幼儿建立一份完整的个人档案,详细记录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思想活动、兴趣爱好等,并准备一些漂亮图案的贴画做为奖励的奖品。教师逐一约谈每一位幼儿,与幼儿共同商量制定双方认可的短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达成目标发放相应的奖励。这个奖励政策有效地约束了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让幼儿明确了解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并逐步提高了幼儿的思想品质。

2.设定德育目标

学前教育的教学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师以幼情调研为基础明确德育教学的方向,制定适宜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创造科学的德育契机,为不同幼儿个体设定科学的德育目标。教师因材施教设定的长、短期目标,为幼儿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以及行为准则。科学、合理的目标能够引导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逐步提升思想品质,规范行为习惯。

教师应明确德育的教学方向和目标,考虑希望将幼儿塑造成什么样的人,然后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教学设计。德育不只针对生活习惯,还包括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夯实地基。考虑到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教师要求幼儿坐好,首先自己端正坐好,幼儿会自然的效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幼儿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优德育活动,提升教育品质

教师依据幼情筛选、优化德育活动,组织游戏课程建设和实践活动,以丰富的游戏活动形式,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其了解自己和他人,学会处理与他人的矛盾,维系与同伴的关系等。

1.游戏课程建设

教师优化课程建设,对幼儿的课程进行游戏化处理,幼儿的接受度更高。教师筛选、优化游戏内容,在多样化的游戏课程中适时融入德育教学内容。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教师将游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与他人的人际交往关系,遵守制定的行为规范。幼儿能够顺利融入游戏,在游戏中不断接受教育,从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多样化的游戏丰富了德育的形式,游戏规则、游戏互动、游戏目标、游戏环境,都有助于幼儿提升道德认知、培养幼儿道德情感、树立幼儿道德意志、强化幼儿道德行为。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表现更为真实,更容易出现一些道德问题。比如,违背游戏规则、抢夺游戏道具等行为,教师抓住时机,适时给予指导、规范幼儿行为,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这种结合具体事件的行为引导,更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任何游戏都有规则可循,教师应让幼儿明白游戏需要与同伴一起轮流、合作共同完成,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团结协作中,幼儿懂得团结的力量。教师适当加入一些阶梯性游戏,引导幼儿一关一关由易到难地突破,这个遭遇挫折的经历是磨炼幼儿意志的过程。游戏课程的建设,幼儿拥有更多在游戏中发展道德的机会,助推幼儿的思想品德发展。

2.组织实践活动

教师针对幼儿活动的特点,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德育内容,组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导幼儿的行为,帮助幼儿了解什么行为是对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幼儿主动加入别人的活动,学会如何分享合作、解决纠纷。丰富的实践活动和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中华美德,有效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道德品质。

教师筛选、整合社会资源,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实践活动内容。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围绕节日主题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元宵节”来临时,教师组织幼儿一起包汤圆,引导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完成汤圆的制作,能够让幼儿领略到互帮互助的力量。“九九重阳节”时,教师组织幼儿手工制作礼物送给爷爷奶奶,对幼儿进行尊老孝顺的品德教育,让幼儿在愉悦的节日氛围中学习中华美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在幼儿园内帮助清洁工捡垃圾,帮助园丁浇水等,通过帮助别人感受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愉悦感,从而学会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另外,教师还可以搜集本土文化,通过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并提升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四、延伸德育维度,理清教育途径

品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家长、社会的配合。教师理清教育途径,延伸德育维度,推出家园联动活动,让德育在家庭中延续,适当增加对接生活的训练,使得德育能够有效进行。

1.推出家校联动

对幼儿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是家庭环境,以及家长的榜样作用。教师推出家园联动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实时了解幼儿的德育进展,关注幼儿的思想品德变化。适当的家园联动活动,可以让幼儿园和家庭互相辅助,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协商、制定幼儿的德育目标和任务,以及家长需要做出的表率。家庭是品德教育的延伸,有利于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最为深远。教师组织家校联动活动,方便与家长及时交流,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和家里的表现,寻找幼儿需要改进的问题,引起家长的重视。教师与家长共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案,包括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以及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比如,为幼儿安排一项家务活,家长种花时,可以让幼儿帮助浇水;家长打扫卫生时,让幼儿收拾玩具等,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不怕辛苦、独立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在课外时间,家长应该做出表率,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吸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在电影院把手机静音、不拍照,踩到别人要道歉,不骂人等。幼儿会密切关注家长的一举一动,并进行学习和模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制定的德育方案,引导幼儿主动帮助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能够很大程度促进幼儿顺利地接受德育教育,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对接生活训练

一味地理論知识灌输,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品德成长。教师对接生活,整合社会资源,借助本土文化,丰富德育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幼儿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帮助其将所学内容应用到生活中。教师借助丰富的生活训练形式开展品德教育,使得幼儿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华美德。生活训练的适当组织,能够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提升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师对接生活训练,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教育主要是从情感入手,在生活中渗透德育训练,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比如,在集体洗漱的时候,教师要求幼儿依次排队进入洗手间,不能插队,不能你推我挤,洗漱完成后关闭水龙头,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养成遵守秩序、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在食堂吃饭时,教师要求幼儿吃多少要多少,争取做到不挑食、不剩饭,不玩食物,引导幼儿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再比如,有幼儿主动与教师、同伴打招呼,教师要及时给予正面肯定,鼓励这种礼貌的行为,引导幼儿成为彬彬有礼的孩子等。生活训练做的及时、到位,可以潜移默化地逐步改变幼儿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养成尊重、关爱、理解他人的良好品质,对幼儿今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幼儿的成长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学前教育教学中应当渗透品德教育。教师深挖教材、整合资源、设定目标、组织活动,并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的言行举止,将德育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有机融合,让幼儿接受良好品德的熏陶,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进行道德上的约束,从而达到学前德育的目标,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胡喜琴.探析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1(24).

[2]王雅君.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浅述[J].第二课堂(D),2021(10).

[3]郭佳玉.浅析德育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2(09).

[4]刘晓伟.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J].好家长,2021(08).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渗透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