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镜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FMA 评分、BBS 评分和血清GDF-15、Fibulin-5 水平的影响

2023-09-07林晶晶张肇帆李长君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肌力偏瘫康复训练

林晶晶 张肇帆 李长君

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急危重症,60%以上的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偏瘫是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1-2]。脑梗死偏瘫患者主要表现为感觉活动受限,病情严重者甚至丧失活动能力,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3]。相关研究[4]指出,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是利用肢体健康活动画面的视觉反馈,刺激患者进行观察与模仿,改善感知能力与运动功能[5]。但MT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尚未明晰,且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对患者神经功能与肢体功能的改善情况,对于血清学指标的变化鲜有研究。本研究应用MT 联合康复训练干预脑梗死偏瘫患者,评价其对患者躯体功能和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衰老关键蛋白抗原-5(Aging key protein antigen-5,Fibulin-5)水平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三亚市中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2 例。纳入标准:①满足脑梗死诊断标准[6],伴有偏瘫,经临床头颅CT或MRI 确诊;②生命体征平稳,处于疾病缓解期;③均为首次发病;④意识清楚。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②伴有脑部其他器质性病变;③由帕金森等其他疾病导致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④伴有精神疾病或言语障碍;⑤伴有骨关节系统疾病。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以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41 例。对照组中男24 例,女17 例;年龄平均(55.71±4.5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4.35±0.34)h;脑梗死部位为基底核区24 例,额叶17 例;左侧偏瘫19 例,右侧偏瘫22 例;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13 例,高血压10例,其他4 例。研究组中男22 例,女19 例;年龄平均(56.28±5.0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4.40±0.39)h;脑梗死部位为基底核区26 例,额叶15 例;左侧偏瘫21 例,右侧偏瘫20 例;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11 例,高血压11 例,其他3 例。两组患者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调控血糖、血压,清除氧自由基等常规治疗,口服氯吡格雷(成都苑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701),75 mg/次,1 次/d;阿托伐他汀(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143),20 mg/次,1 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①病床上肢体训练:指导患者利用健侧肢体协助患者肢体进行适当活动,引导患者使用健侧手臂将患侧手臂抬起,并于床头放置牵引绳,指导患者在牵引绳协助下使用健侧手臂进行翻身、抬臂、抬腿等活动;②坐起及站立训练:将患者床头抬高约30°,引导患者练习坐起,根据患者的训练情况逐渐增加病床抬高角度,直至患者双足下垂,平稳坐立于床边。站立训练时引导患者先将身体重心置于健侧,动作需缓慢,适应后逐渐将重心转移至患腿站立;③行走及日常生活能力:对于能长时间站立的患者,可指导其进行行走训练。指导患者练习原地踏步,在拐杖或他人的协助下练习行走;对于具备独立行走能力的患者,指导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吃饭、穿衣、洗漱等;④被动训练:对于偏瘫严重,无法进行锻炼患者,给予被动训练,即根据患者的四肢配合情况,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关节、肩部运动、手部及足部运动。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MT:指导患者通过镜像显示屏对健康肢体运动进行仔细观察并模仿,通过显示屏将健侧肢体动作画面实时反馈至患侧,从而带动患者患侧肢体进行同步运动;患者每日进行镜像康复训练,重建患侧肢体的运动节奏与习惯,并促进脑部神经感受力增加。治疗时应循序渐进,训练内容由简单到复杂,30 min/次,1 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FMA)[7]评分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估,其中上肢与下肢的总计分范围分别是0~66 分、0~34 分,分值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成正相关;采用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8]对治疗前后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估,该量表共14 个条目,总计分范围为0~56 分,分值与患者的平衡功能成正相关。②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下肢肌力进行检查,根据Ashworth 法将患者下肢肌力分为6级[9]:0 级为肌肉不可收缩,完全处于瘫痪状态;1 级为肌肉能收缩,但无法带动关节完成动作;2 级为能够带动关节完成动作,但无法抬离床面;3 级为肢体可离开床面进行活动,但难以抵抗阻力;4 级为肢体能抵抗部分阻力,但较正常肌力弱;5 级为肌力正常。③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结束治疗后3 d内)采集患者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GDF-15、Fibulin-5 水平。

1.4 疗效标准

根据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改善程度,将临床疗效分为[10]: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活动功能未受限;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改善,活动功能受限程度轻微;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变化,活动功能受限明显。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n(%)描述,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描述,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下肢肌力分级比较采用等级资料轶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n(%)]

2.2 两组躯体功能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FMA 评分、BBS 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躯体功能的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omatic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分]

表2 两组患者躯体功能的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omatic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3 两组下肢肌力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肌力分级4~5 级比例显著增加,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血清学指标水平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GDF-15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ulin-5 水平则较治疗前增加,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学指标水平的比较[(±s),μg/L]Table 4 Comparison of Serum Indicator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s),μg/L]

表4 两组血清学指标水平的比较[(±s),μg/L]Table 4 Comparison of Serum Indicator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s),μ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3 讨论

脑梗死偏瘫患者会伴有一定程度的肢体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障碍,且长期卧床会诱发肌肉萎缩、褥疮等并发症,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1]。MT 通过对患者产生视觉刺激,促进患者进行模仿、训练,具有反映直观、操作简单、方便可行等优点,当前在脑卒中后患者的肢体康复中应用较多,该方案为运动障碍患者的躯体功能恢复提供了可能性[12]。

肢体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下降为当前脑梗死偏瘫患者普遍发生的躯体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0.24%,高于对照组的73.17%,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上、下肢FMA 评分、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MT 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效果肯定,能有效促进躯体功能恢复。主要原因在于MT 作为运动表象训练,在对患者给予视觉刺激的同时,利用患者的重复想象力及躯体感觉输入,辅助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与康复训练结合,能进一步刺激运动通路中神经组织,促进大脑功能可塑性恢复,使得降低或丧失的肢体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得到恢复。肌力是人体肌肉主动运动的力量来源,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力减弱是导致躯体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1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下肢肌力分级4~5 级比例高于对照组,提示该方案有助于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可能是因为MT 联合康复训练对预防下肢肌肉萎缩起到了较好的预防作用,同时能充分利用患者机体各项反射,刺激无力肌群及受损细胞的收缩与逆转。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研究组GDF-15 水平低于对照组;Fibulin-5 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MT 联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血清GDF-15、Fibulin-5 水平,与张小文[14]等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血清GDF-15 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作用,但会在病理与应激状态下显著上调,进而对机体细胞产生抑制作用;Fibulin-5 作为胞外基质糖蛋白,具有稳定血管、增强内皮细胞与基质的粘附性、保护缺氧脑细胞等作用,对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水平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15]。本研究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MT,通过运动想象及中枢错觉对患者的外周起到较好的调控作用,促进大脑功能重组与脑功能恢复,另外能改善脑组织损伤与代谢,从而改善血清GDF-15、Fibulin-5 水平。

综上所述,MT 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效果肯定,能有效促进患者躯体功能的恢复,同时有助于改善下肢肌力与血清GDF-15、Fibulin-5 水平,可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借鉴。本研究也有一定不足,收治的样本量较小,也未能长期随访预后,后续可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多中心试验,进一步验证MT 联合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肌力偏瘫康复训练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