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 交接班管理模式在神经外科ICU 的应用
2023-09-07游学锋厉春林张雅芝
游学锋 厉春林 张雅芝
神经外科接诊的患者通常以危重患者居多,这类患者患病较重、病情发展迅速、就诊与治疗期间突发状况较多,因此此类患者的治疗风险系数比较高[1-2]。护理交接班是保障患者在科室内能够接受较为完善的连续性照护的关键因素之一[3]。沟通是护理工作开展的基础,较为全面的沟通能力能帮助患者更好治疗,因此沟通能力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重要的专业技能[4]。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如何快速准确收集患者信息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与病史,如何分析整理好患者信息并与主治医师进行信息交流,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为优秀的沟通能力[5]。而对于神经外科的交接班而言,若存在患者病情沟通疏忽将会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有研究[6]认为,神经外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医护沟通密切相关。ICU 要求护士进行高质量的交接班,才能保证临床护理质量。但因患者病情危重,护理项目繁多任务较重,易出现交接班漏项,增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因此,根据此类事件所衍生出一类新型的交接班模式,即SBAR 交接班模式。SBAR 沟通模式采用较为规范的院内转运交接表,将护理转运过程中的各类标准以及明细按照详细的规范书写记录进行表格制作,其中现状(situation)[7]:首先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详细的评估与记录。背景(back ground):对患者患病背景进行详细沟通与记录,对患者存在的既往病史及家族病史等进行详细沟通记录[8]。评估(assessment)并按照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导致的病情变化对患者每30 min 进行1 次系统性评估。建议(recommendation)[9]:根据患者病情以及各项数据对患者的治疗提出综合意见。本研究将探讨SBAR 交接班模式对临床的具体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条件:患者均在我院急诊接受诊治;患者年龄范围20~75 岁;患者及患者家属自愿参加本次实验并签署相关同意书。本次研究经过患者知情同意后实施。排除条件:排除存在精神障碍患者;排除存在意识模糊无法完成问卷调查患者;排除中途退出实验患者。选取2021 年1—12 月入院的10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 年1—6 月期间收治的500 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床旁交接班模式进行患者交接班工作;2021 年7—12 月收治的500 名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SBAR 模式进行床旁交接班模式。观察组男350 例,女150 例;年龄20~75 岁,平均年龄45.42±7.01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0 例、初中180 例、高中130 例、大专30例、本科40 例。对照组男365 例,女135 例,年龄20~71 岁,平均年龄43.56±6.44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0 例、初中165 例、高中165 例、大专40例、本科30 例。本研究共纳入30 名护士参与研究,其中男1 例,女29 例;年龄25~39 岁,平均年龄32.19±3.29 岁。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批准号:2021BN27021)。
1.2 交接班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在神经外科就诊后接受相应的对症治疗以及相关常规药物应用。护理人员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生命体征检查如血压数值监测、心率监测、心肺功能情况等,并根据患者相关体征指标进行病情评估分析,遵医嘱展开相关治疗。将患者入科后生命体征监测数据、治疗经过以及相关后续治疗措施与接班护理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接班。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护士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SBAR 模式进行床旁交接班,具体方法如下。
(1)交接班模式培训:首先由护士长与小组长成立交接班培训小组,针对本次实验所开展的交接班模式进行系统性培训工作,并结合神经外科患者的疾病特点与本科室的治疗特点展开针对性培训,SBAR 沟通模式的培训工作,其内容主要是对科室内交接班的护理人员传授SBAR 沟通模式交接班指引表的正确使用方法,由神经外科护士长以及责任小组长选择小组成员成立培训小组,培训工作主要对采用SBAR 交接班模式的意义、优势以及交接班内容、使用方法等内容进行小组成员的集体授课,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训练,对授课结束的小组成员进行SBAR 交接班的现场演练与月底评测,评测结束后开展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与缺失流程进行讨论与指正,分析在日常交接班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整合措施。
(2)交接班模式的应用:根据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监护特点及SBAR 沟通模式的沟通重点,建立神经外科交接班指引表,其中内容共包含4 个沟通维度,结合神经外科患者疾病特点、临床诊疗流程以及临床交接班制度要求,此交接班指引表共分为4 个交接班内容,具体为①S(现状)。首先对患者身份信息进行确认,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详细的评估与记录,将患者入院后年龄、性别、生命体征等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并与主管医生确诊患者疾病诊断、诊疗经过以及后续治疗等信息。②B(背景)。是指对患者患病背景进行详细沟通与记录,其中包含既往病史及家族病史、相关治疗后续内容等[10]。③A(评估)。按照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导致的病情变化对患者每60 min 进行1 次系统性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异常反应、疾病疼痛程度、生命体征、病情症状,对于存在病史患者需要给予其特殊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在交接班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存在的较为异常的数据进行重点强调与沟通。④R(建议)。根据患者病情以及各项数据对患者提出综合意见,意见内容包括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以及相关的对症治疗方法,需要护理人员对所交接班的患者提前做好全面了解并及时做好记录,在交接班过程中作为交接任务的重点与同事进行详细交代[11]。
(3)交接班流程:每次交接班的护理人员按照交接班表的格式填写个人信息,在交接本第一页由值班护士签名,床头交接班时可按照SBAR 交接班表格的进程进行交接班工作,并由值班护士与交接班护士一同对患者进行检查与信息核对。
1.4 观察指标
(1)护士对患者病情理解程度与应对能力指标:护士对患者病情理解程度与应对能力采用院内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表中按照4 个调查维度进行问卷调查,满分为30 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理解程度越高,对突发状况应对能力越强。我院自制病情理解程度与应对能力问卷经过两位以上专家检验,信效度合格,其中(content validity,CVI)为0.99,Cronbach’sα为0.92。
(2)SBAR 交接班执行率指标:执行率采用科室内自制的SBAR 交接班执行检查表,检查表中共包含4 条关于现状情况调查、12 条关于交接班背景情况、16 条关于交接班的评估情况以及4 条相关建议共26 个调查方向,对小组成员的SBAR 沟通模式的交接班执行率进行广泛调查。并根据此表内的相关调查范围对科室内进行交接班的医护人员采用SBAR 沟通模式的交接班执行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其中采用SBAR 交接班执行率=(医护人员执行条目数/总条目数)×100%。
(3)患者病情知晓率指标:患者对于病情知晓程度通过院内自制的问卷调查对患者病情知晓程度进行数据采集,其中问卷调查通过对患者的病情情况、治疗情况、护理问题、护理风险、健康宣教以及日常生活护理等进行评价,每个评价项目满分为10 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对于病情知晓程度越高。我院自制病情知晓程度问卷经过两位以上专家检验,信效度合格,其中CVI 为0.97,Cronbach’sα为0.89。
(4)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指标:护理满意度采用院内自制调查问卷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评价等级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3 个等级,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经过两位以上专家检验,信效度合格,其中CVI 为0.93,Cronbach’sα为0.85。
1.5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构成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0 名护士对患者病情理解程度与应对能力评分比较
SBAR 实施后,30 名护士对于患者病情理解程度及应对能力评分均高于SBAR 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0 名护士对患者病情理解程度与应对能力评分比较
2.2 采用不同交接班模式干预后两组患者交接班执行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现状情况、交接班背景、交接班评估、交接班建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采用不同交接班模式干预后两组患者交接班执行率比较(%)
2.3 采用不同交接班模式干预后两组患者病情知晓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病情情况、治疗情况、健康宣教、日常生活护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采用不同交接班模式干预后两组患者病情知晓情况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不同护理交接班模式下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3 讨论
3.1 神经外科ICU 传统交接班管理措施的缺陷及本研究意义
神经外科ICU 是救治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ICU 护理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临床救治和预后效果,由于神经外科ICU 患者较多,多发性脑出血、颅脑外伤等均具有较高临床发病概率,导致护士的护理工作强度普遍较大,工作过程中容易因工作繁忙导致疏忽,传统的交接班管理措施不仅无法满足护理管理需求,还可能降低护士的职业认同,提高职业倦怠,最终降低患者的护理质量。因此,研究有效的神经外科ICU 交接班管理模式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沟通是护理工作开展的基础,较为全面的沟通能力可以使患者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张燕等[12]研究发现,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如何快速准确收集患者信息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与病史,如何分析整理好患者信息并与主治医师进行信息交流都需要具有较为优秀的沟通能力。宋秀婵等[13]研究发现,SBAR 沟通模式在较为规范的信息采集与整合后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利用规范的临床思维与患者及主治医生进行沟通,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SBAR 模式在国内护理临床中的应用主要还是医护沟通和护理的交接班上。王光昆[14]研究发现,通过对SBAR 标准化的沟通模式在医护沟通之间的应用做过相应研究,他们融合国外SBAR 沟通模式,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小组式培训,设计表格进行医护之间双向沟通。李丹丹[15]研究就通过在部分科室定点实行SBAR 沟通模式,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医护晨交班中的合理规范化使用方法,取得了医生护士和患者三方的积极反馈。本次研究探讨了SBAR 模式交接班管理策略对神经外科ICU 护士病情理解以及应对能力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SBAR 模式交接班管理策略的具体效果
3.2.1 能改善交接班执行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病情情况、治疗情况、健康宣教、日常生活护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采用SBAR 沟通模式在有效规范交接班对于患者的相关信息以及病情的交接工作,让交接班的医护人员对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各类重点信息能够完全掌握,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患者的病情以及后续治疗情况,可有系统全面地了解患者自身情况以及患者后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而提高交接班执行效率。
3.2.2 能改善病情知晓率及提高患者满意程度根据本次实验中观察组患者病情情况、治疗情况、护理问题得分、护理风险得分、健康宣教得分以及日常生活护理得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充分说明采用SBAR 病情交流沟通模式,在有效帮助交接班医护人员快速准确地掌握患者情况的同时,照顾患者相关负面情绪并积极引导患者展开治疗与护理工作,减少不必要的信息传达,使得交接班与临床共走更加具有逻辑性与条理性[16]。观察组护士对于患者病情理解程度评分与应对能力相较于对照组护士有明显提高。这说明护理人员采用SBAR 交接班模式可以更为清楚患者病情以及值班时患者采取哪些护理措施与相应治疗措施,使得交接班护士可以更为清晰直观地了解患者后续情况在最短时间内可以开展交接班后的护理工作。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针对性地对某些突发情况采取应对预案降低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影响治疗进程。
3.2.3 能提高护士理解程度与应对能力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30 名护士对于患者病情理解程度评分、应对能力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SBAR 模式交接班管理策略能改善护士理解程度与应对能力。这是因为标准化的SBAR沟通交接班模式能安全有效地帮助医护团队提高交接班工作质量,在交接班过程中且由于神经外科的专业特殊性,往往在交接班过程中只注重患者的临床诊疗缺乏对患者系统而全面地评估与评价,对于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心理问题护士往往缺乏对于患者的全面了解,且在交接班过程中交接流程不规范,交接内容不完整。这导致在交接班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患者潜在的风险因素以及重要信息往往会出现遗漏,患者在后续治疗中易出现不良事件,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7]。而SBAR 沟通模式通过建立护理交接班表格或者具体交接班模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使用来完善标准化沟通。其不仅被用于科室内的医护沟通与护理交接班,还被使用到科室与科室之间、院内与院外之间的转运交接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18]。李士荣等[19]、郭敏等[20]研究认为,对低年资护士和临床实习护生进行SBAR 沟通模式培训能提高护士的急救应对能力,与本次研究的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对于神经外科交接班工作采用SBAR 沟通模式,不仅能条理清晰地帮助交接班医护人员掌握患者病情以及相关治疗重点,还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负性情绪,使其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但本研究尚存局限,主要体现在样本量限制和研究样本纳入场域限制。有待在之后的研究中进行广域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