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性照看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预后结局的影响

2023-09-07李双双张晓芳李艳红张文静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监护室早产儿住院

李双双 张晓芳 李艳红 张文静

早产指胎龄小于37 周发生的分娩。我国早产儿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 世纪90 年代的4%~5%,逐渐上升至目前的7%~10%[1]。临床常将早产儿安置于空间封控、内环境无菌的重症监护室内,借助各种生命支持技术,提高患儿生存概率。但由于患儿机体各组织器官与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于自身行为、生理反应控制能力差,外界环境的适应力较弱,极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感染等不良现象,导致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出现迟滞现象[2-3]。因此,为改善早产儿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需积极采取适宜的护理干预。常规早产儿监护室护理已无法满足患儿体格与全身运动质量恢复的需求[4]。而发展性照看护理以美国哈弗大学ALS 提出的新生儿个性化发展性照顾评估程序(newborn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al care and assessment program,NID-CAP)为基准,将患儿看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结合其自身实际需求,制订个性化护理措施,在降低低出生体重儿院内并发症发生和提高智力水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5]。本文对我院早产儿实施发展性照看护理干预,在提升早产儿预后效果方面取得满意效果 。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20 年7 月—2022 年8 月接收的9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考《实用新生儿学》中早产儿诊断标准[6]。纳入条件:①经检查评估,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者;②出生体质量小于2000 g、1 min Apgar 评分小于7 分者;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条件: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先天畸形者;②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部疾病者;③母体携带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等传染性疾病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 例。对照组平均胎龄32.33±1.22 周;男22 例,女23 例,1 min Apgar 评分5.51±1.33 分;分娩方式:顺产19 例,剖宫产26 例;平均住院时间24.51±5.39 d。观察组平均胎龄32.42±1.24 周;男23 例,女22 例;1 min Apgar 评分5.42±1.25 分;分娩方式:顺产20 例,剖宫产25 例;平均住院时间25.46±5.29 d。两组早产儿胎龄、性别、1 min Apgar 评分、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其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干预方法

组建监护室护理干预小组,主要包括新生儿科总院住院医师1 名、护士长1 名、监护室责任护士3 名、儿保医师1 名等。在开展护理干预前,组织小组内部护理人员,进行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并发症、治疗措施、护理注意事项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集中学习与培训,培训时间为5 d,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考核,成绩达标者参与临床护理工作。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监护室护理措施,护理观察周期为入院1 d 至出院前1 d。

(1)保温箱护理:护理人员维持保暖箱内湿度60%~80%,温度在32~34℃,并遵循患儿机体体温维持在36.5~37.4℃的原则,对保温箱温度进行适当调控。

(2)非营养性吮吸:护理人员在早期母乳喂养前,给予其吸吮安慰奶嘴,刺激患儿觅食欲望,每次3~5 min,每天5~8 次。

(3)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在不影响输液泵、心电监护仪等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监测的同时,将其预警或声响尽量调低,护理人员在进行临床实践操作时,遵守“脚步轻、操作轻、说话轻、关门轻”四轻原则,将监护室内噪声分贝强度控制在<60 dB,弱化监护室内部光线强度,为患儿营造较为舒适的环境。

(4)体位干预:将患儿床头抬高30°,患儿保持头高脚底斜坡卧位,喂奶后将患儿头部微微偏向一侧,下颌微收,双掌微微弯曲,自然落于头部两侧,双腿自然屈曲。每40~60 min 更换体位1 次。

1.2.2 观察组 实施发展性照看监护室护理措施在实施常规监护室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联合采取发展性照看护理,观察周期为入院1 d 至出院前1 d。

(1)袋鼠式护理:监护室患儿在日常保温箱护理的同时,待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护理人员引领患儿母亲,将处于全身裸露状态下的患儿,置于床头抬高30°~45°舒适体位的产妇双乳间,并将患儿头部向一侧微微斜偏,确保患儿与产妇皮肤之间最大限度地接触。指导产妇一手掌托患儿臀部,一手托于患儿颈肩后部,保证患儿呼吸始终处于通畅状态,每天1~2 次。需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叮嘱产妇勿按压患儿腹腔部 ,并对患儿心率、体温、呼吸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若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躁动不安等现象,应停止护理干预,立即将患儿送回至保温箱内,并采取相应的检查与治疗改善措施。

(2)抚触护理:待患儿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在取得患儿家属同意后,对其进行抚触护理指导,双手完全清洗消毒后,在按摩前,可于双掌间用润肤油,摩擦发热后,以适当温柔的力度,以患儿脐部为中心,依据由内向外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抚触,每次10 min,每天2 次。

(3)重力喂养:护理人员在喂养前,将温度适宜的奶液抽至于无菌空心注射器内,并将其固定于暖箱上方,距离患儿嘴角边15~20 cm 处。初次喂养奶量为每次1~2 ml,每2 h 进行1 次喂养,借助奶液自身重力,顺着导管缓缓流至患儿胃内,每天每次酌量增加2~4 ml,直至患儿最大喂养量位置。

(4)鸟巢式护理:护理人员采用带有卡通图案的无菌包被,将其折叠成宽30 cm、长55 cm、边缘高10 cm 的规格,以椭圆形鸟巢的形状呈现,消毒后置于保温箱内。将患儿放下时,使其头肩处落于接口处,双下肢呈略微弯曲状态,置于接口的对角处,确保患儿四肢及躯体均能触及到“鸟巢”边缘,连同侧卧、俯卧等进行体位变换。

(5)口腔按摩:对于不会吸吮或吸吮无力的早产儿进行口腔按摩,根据吸吮能力进行鼻饲-先口服再鼻饲,直至过渡到完全口服。

(6)疼痛护理:给予脐静脉置管或PICC,减少留置针穿刺疼痛,在进行致痛操作前唤醒患儿,给予10%葡萄糖溶液口服并进行安抚。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动作轻柔,给予患儿集中睡眠时间。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生长发育指标:责任护士于入院1 d、出院前1 d,对两组体质量、身长、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进行观察测量。

(2)住院期间并发症:责任护士观察两组肺炎、喂养耐受差、感染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3)全身运动质量、体质量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责任护士于出院前采用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eneral movements,GMs)手段,使用数码摄像机对患儿仰卧位时的全身运动录像进行观察记录[7],评估两组患儿GMS 异常情况。观察两组患儿体重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指标情况比较

入院1 d,两组生长发育指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1 d,观察组患儿体质量、身长、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患儿GMS、体质量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GMs 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体质量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GMs、体质量恢复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早产儿因其出生时机体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且脱离母体后自身生存环境与宫内环境相差较大,极易发生院内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8-10]。研究显示,随着新生儿出生率逐年攀升,早产诱发的不良预后风险呈直线上升趋势[11]。近年来,在医疗卫生改革政策逐步完善影响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生命维护支持技术,在临床治疗中逐步推广,有效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12-13]。但由于患儿受自身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存活后生活质量水平未能达至预期理想状态,若不及时给予其护理干预与支持,不仅增加了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概率,而且影响其体格生长发育指标及智力提升水平[14-15]。再加上,早产儿家长缺乏相对专业的护理知识和对早产儿的关注,容易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导致早产儿预后效果不佳。因此,采取创造性、整体性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3.1 发展性照看护理干预模式可改善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减少并发症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发现,通过对早产儿实施发展性照看护理干预模式,患儿体质量、身高及头围生长发育指标呈明显改善,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16]。由此可见,监护室责任护理人员依据母体子宫内环境的鸟巢式护理,减轻患儿光源、噪声、温湿度等刺激感知,避免患儿因外源性刺激而发生躁动,保证患儿日常睡眠效率与质量,减少患儿机体的能量消耗,为患儿创造较为舒适的生长发育环境,满足其自身安全需求,为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提供助力[17]。同时,每天定时对患儿四肢及躯干体表的温柔抚触,有效激发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促使患儿胃肠正常蠕动,提高其吸收、消化功能的恢复,进而促进患儿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研究表明,与实施常规监护室护理干预相比,联合采取发展性照看护理措施的患儿,其在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分析原因,患儿因自身无法自行产生免疫球蛋白,极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细菌的侵袭干扰,早期通过重力母乳喂养的方式,将奶液以均匀适宜的速度流至患儿胃内部,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患儿胃黏膜的刺激,减轻胃肠道负担,避免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护理人员保证患儿始终处于良好体位姿势,从而利于加速胃内容物排空速度,提高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与消化,增强机体对于细菌的免疫能力与抵抗能力,减少肺部与机体感染的概率[18]。

3.2 发展性照看护理干预模式可减少早产儿6 MS异常发生,缩短机体恢复和住院时间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儿GMS 异常发生少于对照组,体质量恢复及平均住院时间缩短。由此可见,发展性照顾护理指导父母参与护理,可以稳定父母的情绪,提高其护理能力,帮助早产儿健康成长,减少不良生长结果的发生。增加与早产儿接触的时间和频率,可以减少他们的担忧和紧张,从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为早产儿父母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增加他们对护理知识的了解和照顾好早产儿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育儿能力。护理人员通过“袋鼠式”护理,增加产妇与患儿之间的皮肤接触,母子之间通过视听传达等行为,促使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兴奋刺激,经由表皮直达大脑皮质层,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与紧张性,增加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加速患儿颅脑内部血流与畅通性,形成新的神经突触系统,改善患儿大脑神经、智力水平,缩短患儿机体恢复正常水平及平均住院时间[19-20]。

综上所述,对我院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早产患儿,采取发展性照看护理模式,有助于早产患儿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提升,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智力发育水平加强,缩短体质量恢复及平均住院时间,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压力,推动医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效益。

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发展性照看护理对早产儿及其母亲进行了干预的部分研究[21],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现有的研究中,对联合治疗的早产儿母亲的情绪,尤其是焦虑的观察较多,而早产儿的干预主要集中在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上,联合治疗对其身体和神经发育的影响报道很少。其次,目前联合治疗对早产儿及其母亲的干预时间通常较短,导致干预效果不显著,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发展性照看护理在儿科护理领域中各项干预指标监测及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法仍亟待研究。

猜你喜欢

监护室早产儿住院
妈妈住院了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
重症监护室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