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预警评分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3-09-07李桂英陈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桥接溶栓预警

李桂英 陈娟

急性脑梗死做为常见危急重症的一种,主要是由局部脑组织血流急剧降低导致的脑梗组织缺血缺氧所引发,其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需及时进行积极治疗[1]。急性脑梗死治疗重点为尽快对闭塞的血管进行再通,尽快改善缺血区脑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为常用的方法,实施静脉溶栓后,桥接机械取栓,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但此类患者病情紧急,治疗过程中有多种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2-3]。因此,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应注重护理配合的实施,而以往临床上仅实施治疗配合、规范用药、严密观察等常规性护理,未在准确评估患者风险的基础上展开相应的护理工作,导致总体护理效果不够理想[4]。早期预警评分从6 个方面对患者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本院近年来将其应用于接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危重患者护理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选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10 月医院接收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可借鉴的数据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10 月在本院接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患者76例,按照组间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8 例;年龄45~64 岁,平均54.50±5.46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4.0 h,平均2.25±0.43 h。观察组男21 例,女17 例;年龄46~64 岁,平均54.63±5.48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4.2 h,平均2.35±0.41 h。纳入条件:在CT、MRI 等检查下确诊为急性大血管闭塞脑梗死;发病至入院时间<4.5 h;静脉溶栓<60 min,且动脉取栓<120 min。排除条件:颅内出血性疾病;合并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活动性内脏出血;近2 周严重创伤、大手术史;脑梗死前存在残障;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批通过此次研究,且对比两组性别、年龄等信息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开展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全面评估其病情,并立即予以急救护理,及时行心电监护、吸氧、血液标本采集、影像学检查等。其间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案、配合要点等,并安抚患者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对患者予以安慰和鼓励。严格遵医嘱实施溶栓药物应用、精密配合机械取栓,术后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完善术后各项管理措施,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指导其实施功能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预警评分:

(1)早期预警评分:①收缩压。101~179 mmHg(1 mmHg=0.133 kPa)计0 分,80~100 mmHg或180~199 mmHg 计1 分, ≥200 mmHg 或介于71~80 mmHg 计2 分,≤70 mmHg 计3 分。②心率。51~100 次/min 计0 分,41~50 次/min 或101~110次/min 计1 分,<40 次/min 或111~129 次/min 计2 分,≥130 次/min 计3 分。③呼吸。8~20 次/min计0 分,21~30 次/min 计1 分,31~35 次/min 或<8 次/min 计2 分,>35 次/min 计3 分。④体温。36~37.9℃计0 分,38~38.5℃计1 分,<35℃或>38.5℃计2 分。⑤血氧饱和度。95%~100%计0 分,91%~94%计1 分,<90%计2 分。⑥意识。清楚计0 分,对声音有反应计1 分,对疼痛有反应计2 分,无反应计3 分。

(2)早期预警评分评估频次:患者入院时、取栓术后分别展开一次评估,早期预警评分总分为0 分的患者24 h 进行1 次评估;1~4 分每班进行1次评估;5~6 分或某一单一指标达到3 分,每小时进行1 次评估,并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7 分,随时评估,并动态监测病情,及时汇报医生。同时,计算总分,0~4 分患者为低危,可稍微暂缓救治;5~6 分或单项3 分为中危,视情况及时救治;≥7分为高危,应及时优先予以救治。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统计两组患者的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的时间、入院至血管再通时的时间,并通过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价两组预后情况。mRS量表评分范围[5]:完全无症状计0分;有症状,但无明显残障计1 分,轻度残障,可完成自身日常事务,但无法完整所有病前活动计2 分;中度残障,行走无需协助,其他事务需一定协助计3 分;重度残障,行走、自身照护均需协助计4 分;严重残障,卧床,需持续照护计5 分;死亡计6 分。mRS 介于0~2 分表示预后良好。

(2)记录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上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再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3)记录两组患者情绪状况:干预前后,通过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价两组情绪状况。SPBS 共10 个条目,各条目行1~5 分计分,得分越高,自我感受负担越重[6];GAD-7 包括条目7 个,各条目行0~3 分计分,≥5 分为存在焦虑,得分越高,患者焦虑程度越严重[7]。

(4)记录两组神经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情况:干预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并通过Barthel 指数评价两组日常活动能力(ADL)。NIHSS 评分范围0~42 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8];Barthel 指数介于0~100 分,得分越高,日常活动能力(ADL)越强[9]。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均数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进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入院至血管再通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PBS、GAD-7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PBS评分、GAD-7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神经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情况(分)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常见脑血管意外的一种,病情紧急且凶险,脑血流量降低为主要引发原因,在一般情况下,脑血流量为50 ml/(100 g·min),可对正常脑灌注、神经功能进行维持,当脑血流降低至20 ml/(100 g·min)时,神经细胞出现电衰竭,神经元功能下降甚至丧失,脑血流持续下降至15 ml/(100 g·min)时,神经系统将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10-11]。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应及时予以救治,快速对闭塞的血管进行再通,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降低患者残疾、病死率。静脉溶栓、动脉取栓均为当前急性脑梗死常用治疗方式的一种,大量临床研究均显示,二者桥接应用于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治疗中效果良好[12-13]。但急性脑梗死患者严重,且静脉溶栓、动脉取栓均具有较大风险,需注重治疗过程中护理配合的实施,这就要求临床上不断优化此类患者的护理措施,全过程评估、预警其病情,以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并进行处理,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早期预警评分从收缩压、心率、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6 个方面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强调要早期识别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为预防性护理措施的制订与实施提供可靠依据。本次研究将早期预警评分应用于接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危重患者中,结果显示,观察组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入院至血管再通时间均比对照组短,预后良好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急性脑梗死危重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护理中应用早期预警评分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危重,对治疗时间窗及时效性有严格的要求,大量临床研究均显示,患者越早接受专业医疗干预,预后效果越好。早期预警评分于入院时即对患者进行评估,可全面了解患者生命体征状况,并对其病情进行准确评估,依据此安排急救顺序,不断对急救流程进行优化,可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临床护理,缩短获得血管内治疗的等待时间,从而达到提升疗效的效果。不仅如此,采用早期预警评分进行护理时,依据首次评分,对不同评分患者实施不同频次的评估,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并依据此实施相应处理,及时预警不良事件的发生,便于早期实施预防性护理,有效降低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4]。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越早接受血管内治疗,再灌注时间越短,预后越好,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亦可得到良好恢复,干预延误时间每减少20 min,患者平均获得的无障碍生存可达到3 个月[15-16]。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SPBS、GAD-7 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通过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危重患者时,在护理过程中实施早期预警评分可进一步提升其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效果,并改善其生活质量。急性脑梗死发生后,患者肢体、认知、语言、吞咽等功能均可能出现障碍,可导致其出现严重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自我感受负担加重,不利于病情康复[17]。在此类患者护理中实施早期预警评分时,可全过程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并及时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对风险事件的发生进行识别与处理,快速开通闭塞血管,使脑血流灌注尽早恢复,有效挽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降低残障程度,提升其日常活动能力[18]。除此以外,依据患者病情予以不同频次的早期预警评分后,临床治疗效果提升,且不良事件减少,可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最大程度获益,改善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减轻疾病不适症状对其心理、生理功能的影响,从而降低其自我感受负担,并减轻焦虑情绪[19-20]。

综上所述,早期预警评分应用于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危重患者护理中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改善其情绪状况,提高其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但此次研究存在样本量小且分组较为均一、未纳入血清学等客观性指标等不足,结论客观性可能受此影响,需展开更大规模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本文结论。

猜你喜欢

桥接溶栓预警
Microchip推出首款车载以太网音视频桥接(AVB)全集成解决方案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苹果腐烂病树桥接复壮技术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双静脉皮瓣桥接移植修复手指腹皮肤缺损
白皮书《802.11ac MU-MIMO: 桥接Wi-Fi中的间隙》发布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