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红歌为载体的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

2023-09-07刘丽娟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红歌声乐教学

【摘要】本文以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结合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目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声乐课程思政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分析声乐课堂红色歌曲思政育人的价值,并从重构高职声乐课程体系、打造专业课程思政队伍、丰富红歌声乐教学形式、建立思政导向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红色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红歌 课程思政 声乐教学 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8-0065-06

“红色歌曲”也叫“红歌”,是革命战争时期反映战斗生活,建国后建设、发展等时期抒发无产阶级远大志向、反映人民群众生活与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歌曲。红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且诞生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和革命战士的艰苦奋战之中,因此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是中国音乐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框架。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红歌融入声乐教学的对策研究,旨在针对红歌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落地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更適合高职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创新对策体系,并借助实践教学过程持续推动,切实助推学生在声乐专业技能和思想层面的有效跃迁。声乐课堂是培养学生美育与德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声乐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红歌为载体探索声乐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声乐课堂的育人功能。

一、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国际环境和网络社交环境愈加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高职院校将“大课程”与“大思政”有机融合,提高德育成效。在此背景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声乐专业都在积极探索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式。然而综合分析现有的实践成果,仍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思政教育与声乐教学内容间存在割裂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专业课程应围绕专业知识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利用这些元素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政学习平台,最终实现全方位思政育人的工作目标。要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关键在于抓住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推进二者协同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未能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含义,生硬地在声乐课程中添加思政内容。例如,部分教师在组织声乐教学时直接将课堂分为“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两个部分,通常先利用课堂的前半个小时讲授歌曲的演唱方式,或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演唱训练,在课堂最后几分钟才围绕歌曲内容讲述其中的思政故事。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造成专业课堂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割裂,导致思政教育逐渐沦为“面子工程”,最终导致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不佳。

(二)高职声乐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不足

在过去以知识技能为培养核心的高职院校育人模式下,声乐教师通常将专业能力提升与教学能力发展作为职业成长的重点内容。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必然要求高职声乐教师具备一定的思政基础知识与懂得基本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而这些内容都是声乐教师从前少有机会接触或学习的,因此大部分声乐教师只能从头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与此同时,即使部分教师曾有意识地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但这种教育也是零散的、未成体系的。直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出后,高职院校声乐教师才开始系统探索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式,但由于实践时间较短,至今仍未形成公认有效的高职声乐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大部分声乐教师只能单独或以教研组、院校为单位摸索声乐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现方式,这就导致部分思政学习能力较差的声乐教师成长缓慢。

(三)声乐课堂中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兴趣不高

激发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是提升高职院校声乐课堂思政育人成效的关键。目前学生在声乐课堂中参与思政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部分声乐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仍以讲授为主,且偏向说教,导致思政教育刻板生硬,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部分声乐教师在设计思政教育内容时没有结合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不高。其次,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念更为多元,且易受网络社交环境中消极思想的影响,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下降、学习兴趣低下。最后,部分声乐教师在选择思政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融入声乐专业的特色,且未深入挖掘声乐教材以外的思政教育资源,导致课堂中的思政内容较为单薄,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政知识的动力。

(四)声乐教学思政育人成效缺乏有效评价

教学评价是评估教学结果的常用手段。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时,忽略了对教师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从而导致教师难以根据实践成果对现有的课程思政模式进行改革。例如,当下高职声乐专业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以期中测验、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为主,且评价内容仅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成果,几乎未涉及思政方面的内容。这导致高职院校和教师不能全面评估学生在声乐课程中的思政学习效果,也容易使学生在专业课程中轻视思政内容的学习。另外,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将声乐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但由于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主要集中于终结性评价环节,这使得教学评价改革的成效有限。

二、以红歌为载体的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审美能力。声乐教学的艺术性决定了该课程的思政教学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思政教学形式,而是需要结合专业特点,以音乐艺术为主,利用音乐的感染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学生情感的共鸣提高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知与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发其对人生价值、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度思考。因此,选择恰当的音乐素材作为思政教学资源是当下高职声乐教学突破思政教学工作困境的关键。红歌是一种代表中国无产阶级政治取向和意识形态的音乐形式,其自身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进步。在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学习、传唱红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那时起红歌就成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将红歌作为载体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有很多益处。一方面,由于我国拥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很好地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民的革命抗争精神,本身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和建设史的缩影,同时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能够充实声乐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学习红色歌曲符合声乐教学的专业特色,既能提高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度,又能降低声乐教师开展思政教学的难度,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红歌为载体的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

面对当下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困境,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针对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探索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路径。

(一)梳理红歌思政教学资源,重构声乐课程体系

1.构建“心授—力行—树人”三段式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学校声乐教师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研讨活动,结合幼儿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以红歌为载体的“心授—力行—树人”三段式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见下页图1)。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环节寻找其与声乐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去思考和梳理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最终使声乐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朝着体系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学校声乐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可操作、可复制的思政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心授”,即通过红歌教学在声乐课堂上呈现思政内容。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充分運用信息技术,配合歌曲内容包括歌词、旋律、创作背景等元素,构建更富表现力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沉浸于红歌所构筑的文化场景、思想场景以及历史场景中,加深对思政元素的理解,深度内化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以及红色思想。

第二阶段:“力行”,即通过红歌活动在声乐课堂内外进行思政实践。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将红色主题活动与校内的艺术周、红色文化节、红色仪式教育、红色艺术等现有的活动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例如,学校目前在校内长期举办“红歌周周传唱”活动,组织全校师生每周利用升旗时间学唱一首红歌;组织学生开展红歌主题比赛,激发学生传唱红歌的热情;学校还选派优秀的声乐专业学生参加市级、自治区级红歌演唱比赛等,综合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阶段:“树人”,即通过红歌传唱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基于职业需求,分析红歌教学的特点,围绕红歌内容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活动策划和教学实践演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实践育人活动等掌握红歌中思政学习的要点,为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发展红歌教学奠定基础。

学校还对红歌的教学曲目数量有所要求。目前学校每学期声乐课程共32个课时,教师按计划教授声乐曲目8首,而学校规定每学期声乐教师必须教授5首及以上的红歌曲目,并阶段性地对教师的授课计划和授课情况进行检查。通过保障红歌曲目在声乐教学中的占比,使学校声乐教师能够真正践行“心授—力行—树人”三段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最终实现提升声乐专业技能和思政教育效果的双目标。

2.整合红色歌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设与发展时期,我国的人民群众和音乐家们创作了众多的优秀红色歌曲,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民奋勇向前。教师要将红歌应用于思政教育中,必须先从众多的红歌中筛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声乐资源。对此,学校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地区特色等,为各年级学生选择了声乐课堂的必学曲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歌教材。如表1所示。

除编制红歌教材外,为满足师生“力行”阶段的课外红歌实践活动需求,学校声乐教研组整理了包含250首红歌曲目的红歌集(如下页表2所示),为师生开展课外红歌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为提高红歌教学的有效性,教研组在红歌集中建立了系列化、主题化的红歌体系,即对红色歌曲进行甄选与整合,形成具有不同主题、多角度的红色歌曲集群,便于声乐教学能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深入、连贯、系统的阐述,避免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出现“内容驳杂、主题缺失”的问题,使声乐教学形成更加完善的思政教学系统,助推学校开展不同主题的红歌实践活动。

3.寻找红歌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

红歌是一种具有极强传播力的艺术语言,能够以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词汇向人们传达深刻的思想与浓烈的情感,便于人们对其进行感知和理解。红歌本身的普适性使其具有极强的文化兼容性。在情感上,红歌包容了悲愤、激昂、热烈、亢奋、平静等多种情感,有利于通过不同情绪传达思想。在学科上,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可以与美术、社会实践、文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结合,将其他学科的优质内容和成熟的教学方法融入红歌教学,进而丰富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感知途径。在受众上,红歌教学能够兼容学生的差异性,不同学情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红歌教学有所收获,形成不同的理解,有益于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声乐教师若要充分发挥红歌的思政教育价值,必须抓住红歌曲目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结合歌曲的核心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以学校大二年级红歌教学设计为例(部分课程思政设计内容见表3),声乐教研组通过深入分析教材中的红歌曲目内容,从词曲创作者简介、歌曲创作背景、歌词内容、演唱情感等方面努力探索其与思政教育的联系。在此过程中,教研组利用网络技术多方查询歌曲资料、邀请思政专业教师参与讨论等方式,不断完善红歌思政教学部分的设计,以提升思政教学质量。

(二)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打造专业课程思政队伍

1.构建协同培养机制

提升声乐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是打造专业课程思政队伍的关键。为弥补声乐教师在思政学习能力上的不足,学校构建了“合纵连横”的教师协同培养机制,以声乐专业教学团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教师研讨活动,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集中力量整合思政学习和教学资源。对声乐教师而言,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难点通常集中于“怎么教”和“教什么”上。学校声乐教学团队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通过多个渠道搜集适用于本校的声乐思政教学资源。例如,部分教师通过网络整理了当下声乐教师主流的思政教学方式,部分教师协助收集适用于幼师教学的红歌资源等,为后续的研讨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以点带面,发挥模范教师带头作用。由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有差异,因此教研组以学期为单位,组织团队内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较快的教师担任思政学习小组长,帮助组员解答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以此带动教师集体共同发展。再次,百花齐放,丰富教师的思政教研方式。为提高声乐教师思政教研成效,学校组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研讨活动。例如,组织教师参加校外思政学习活动,前往市区周边的红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会,组织教师轮流分享思政育人心得;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在线上开展思政学习活动等。最后,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学校思政教学力量。为切实提高声乐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学校定期组织声乐教师旁听思政课,了解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此同时,学校还邀请思政课教师以专题形式为声乐教师进行授课,帮助声乐教师提升思政教学能力。

2.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学校通过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声乐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学校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成果纳入日常工作绩效考核,将其与教师的绩效奖金挂钩,并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考核的标准之一,通过将思政教学能力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政育人水平。另一方面,学校持续加大对声乐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例如,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比赛,通过竞赛的方式磨炼声乐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为声乐教师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并对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让一批思政教育能力突出的声乐教师成为领头羊,使学校的声乐教学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丰富红歌教学形式,绽放高职课程思政魅力

1.红歌的现代化演绎

我国大多数红色歌曲诞生于革命时期,具有一定的年代特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遥远。为激发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声乐课程的思政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达革命精神,更应与当代高职学生的成长实际相结合。因此,在声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在传统的红歌形式基础上融入不同风格的歌曲表演形式,选取部分红歌进行现代化演绎。例如,教师会在课堂上使用现代流行曲风进行红歌演奏,或将现代音乐明星演唱的红歌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创新使用吉他、萨克斯、钢琴等西方乐器组织学生进行红歌演奏,以此丰富红歌的演绎形式。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红歌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红歌更有亲切感,并满足当代学生的审美喜好,赋予红歌新的生命力。

2.红歌的情景化演绎

我国大部分红色歌曲思政教育内涵丰富,但由于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差异,许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易引起学生共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教师可通过创设与歌曲内容相符的情景,借助情景化演绎丰富学生的歌曲学习体验。例如,歌曲《红梅赞》是以革命先烈“江姐”江竹筠为原型而谱写的一首英雄赞歌,但仅凭借歌曲本身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江姐的革命精神。因此,在组织学习《红梅赞》歌曲前,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电影《江姐》《烈火中永生》和电视剧《红岩》中关于江姐的人物故事片段,学生通过影视片段快速、直观地了解了江姐为革命献身的感人事迹。在学生对歌曲创作背景有充分了解后教师再进行歌曲教学。情景化的歌曲演绎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演唱情感,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3.红歌的剧目化演绎

我国许多红色歌曲不仅曲风优美,而且拥有内容丰富的背景故事。因此在聲乐课堂中开展红歌教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红歌的演唱技巧,更应引导学生了解歌曲所蕴含的红色故事,以此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歌的内涵。基于此,声乐教师在课堂中可带领学生对所学红歌进行剧目化演绎,以音乐剧、舞台剧等形式丰富红歌的表现方式,并突出红歌的故事背景,促使学生快速进入人物角色,进而更好地转化角色,加深对红歌内容的理解。目前,学校的红歌剧目化演绎教学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由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成熟的红色音乐剧片段,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红色音乐剧的方式开展红歌教学活动;第二,每学期由教师选取一首适合的红歌,组织班级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红色音乐剧的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红歌的剧目表演当中。例如,大一学生会通过音乐剧或情景剧的方式完成《长城谣》歌曲学习,学生扮演剧目中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人民群众,能更深刻地理解抗日战争时期人民面对外敌入侵时的悲愤情绪,从而激发爱国情怀。

(四)建立思政导向评价体系,保障高职声乐育人成效

1.专业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的评价内容

为更客观、全面地评估声乐课堂思政教育效果,学校改变过去传统以声乐知识和声乐技巧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形成了以思政为导向的学科评价体系。一方面,在书面类测试中,适当增加了与所学红歌背景知识相关的思政类题目。如要求学生了解《大海啊,故乡》歌曲创作背景,或要求学生简述对《红梅赞》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等,以此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认真地对待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另一方面,在歌曲演唱等实践类测试中,教师除关注学生的演唱技巧外,还重视学生对红歌演唱的情感表达,了解学生对红歌的解构方式,以此评估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接纳程度。

2.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仅凭期中或期末考试很难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政学习状态。因此,在优化终结性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学校将过程性评价纳入学科评价之中,以学期为单位,通过动态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结果进行考核。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通过量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思政参与度和参与结果进行分析。例如,教师记录班级学生在课程思政部分回答问题、进行师生互动的次数,对学生的思政学习态度进行评分,了解学生课外参与红歌活动的表现情况等,并将这些内容作为学期总评的参考依据,以此引导学生全程投入声乐课程的思政学习中。

3.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评价主体

高职院校以往对声乐课堂进行教学结果评价,很少考查声乐教师的思政教学情况,这显然不利于调动教师开展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基于此,学校将思政教育纳入声乐课堂评价范畴,从三个方面对教师的思政教学成果进行考核。首先,加强声乐教学的日常检查工作,由学校教研组部分教师牵头组成课程思政检查小组,通过随机听课、查阅教案等方式了解教师在日常授课中是否按要求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其次,通过班级学生在声乐学科中课程思政的考核结果反向评估教师的思政教学成效;最后,学期末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声乐课堂中思政教学部分的满意度,并向学生收集反馈意见,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思政教学能力。

新时代背景下,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在推动高职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提高育人成效的过程中,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大量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幼儿师范专业特色,确立了以红歌为载体的“心授—力行—树人”三段式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通过整合红歌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思政综合素养、丰富声乐课堂授课形式、完善专业评价体系等方式全面提高声乐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效,积极发挥红色歌曲的思政内涵价值,致力于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程熙倢.浅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思政理论渗透:以思政教育与声乐课程互动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0(44).

[2]陈淑娟.探究红歌文化思政元素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陕西教育(高教),2022(3).

[3]杨瑞,孟然.“课程思政”视域下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3).

[4]张晓娜.高校声乐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以红歌教学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2).

[5]阳颖,易德良.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声乐课堂中红色文化融入策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

[6]吴文浩.红色歌曲在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的作用及实施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4).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唱红歌 育新人:高职院校音乐学科红歌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对策研究”(GXGZJG2021B2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丽娟(1979— ),广西北海人,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声乐教学。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红歌声乐教学
红歌是怎样“炼”成的(下)——《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红歌串串烧
苏区红歌串烧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