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春天》:共同体美学的建构逻辑与意涵表征
2023-09-07陈莹
陈莹
2018年,学者饶曙光等人以当前中国电影艺术所处的社会语境、历史语境为基础,结合全球化定位和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在《构建中国电影“共同体美学”》一文中提出:“电影与观众是一种从竞争到合作的关系,并且通过良性互动与契约形成‘共同体美学。”①电影《你是我的春天》以共识观念为创作导向,以五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为创作基础,遵循“家国命运同构”的创作逻辑,在故事讲述、文本对话中,吸引观众加入“共同体”,共同参与话题讨论与互动交流,形成基于“共同体美学”的表达空间。
一、叙事技巧
电影共同体美学是以电影美学追求为前提,通过利用先进技术、最新观念,构建包含电影语言、完整故事、鲜活人物等完整链条的电影美学。电影《你是我的春天》通过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创作,借助叙事手段将不同时空、场景、人物发展及故事情节叠加在一起,勾勒具有社会整体性特征的共性事件,塑造平凡人物群像,营造主题丰富、人物鲜活的电影空间,实现从共性话题到认知共识、共情共鸣的完整升级。
(一)从共性到共识:刻画个性与共性统一的人物群像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凭借双方的认知能力建立话题之间的最大关联,或凭借交际原则对话语信息进行推理,从而建立最佳关联。②在电影创作过程中,通过刻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人物群像,不仅有助于讲述故事内容、表达叙事主题,还能帮助观众揣摩创作者的叙事意图、隐含信息,从而获取最佳审美体验。[1]电影《你是我的春天》塑造的人物多是普通、平凡的小人物,无论是年轻恋人尚小雨和李南风,还是农民工刘二红,任劳任怨的社区干部老王,医生龚臣和护士杨珊,以及王雅尔、李敬与儿子一家三口等,都是有血有肉的小人物。面临灾难,他们有情感、有梦想,但也没有回避他们内心的矛盾以及生活中的困难、冲突。影片通过丰富的人物故事,设计真实可亲、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塑造了有担当、有感情的平民人物群像。影片并不回避矛盾、冲突,也没有过度拔高人物形象,而是以回归真实的方式,展示普通人焦虑、迟疑等心态。比如,当王大鹏听说要和同伴去武汉医院送口罩时,他害怕感染,自己戴上了双层口罩。面对病危的老人,他也产生过放弃的想法。通过真实再现普通人面对危机的情绪、矛盾冲突,构建从讨债到救助他人、捐赠口罩等行为转化,用普通人的勇气与担当,生动诠释了真实、鲜活的人文力量。
(二)从共识到共情:讲述有情感交互的故事情节
学者钟惦棐在《电影的锣鼓》一书中提出,“电影美学最主要的是电影与观众的联系,丢掉了这个,便丢掉了一切。”③在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既要以艺术化的方式整合、建构叙事文本的外部要素,还要注重发挥观众的能动性,通过建构叙事文本“内部共同体”,使观众能将个人审美能力与电影作品进行情感交互。[2]电影《你是我的春天》通过塑造新时代的人物群像,传递中国精神的最新内涵,在讲述感人故事的同时,对社会问题进行隐喻表达,实现新主流电影的艺术追求。从共同体美学视角看,该片不仅选择使用恰当、合理的叙事技巧,更重要的是探寻大众的精神需要。该片通过选择合适的叙事节奏,创作出与大众需求相吻合、与大众观影习惯相匹配的故事内容,在观照人性善意的同时,讲述具有特殊记忆的故事,使观众与作品产生联系,进而在释放创作者创造性、叙事文本吸引力的基础上,引发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形成作者、作品与观众三位一体的共同体。
(三)从共情到共鸣:选择有广泛意义的故事话题
“共同体美学”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根基,融合“共情”理论和“共同体”理论,汲取“和合与共”“共美”等理念所形成的理论观点,该理论倡导建立对话空间,以良性互动实现情感共鸣,进而超越传统的受众美学、文本美学等理论。[3]电影《你是我的春天》围绕特殊话题进行创作,其中所诠释的灵感审美、生命无价等理念,对观众而言具有极强的真实性、现场感。通过讲述五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讓观众能够以更加整体、更为全面、更加深刻的角度思考相关话题。比如,王雅尔、李敬及儿子一家三口的故事,是对“中国式父爱”的生动书写与内容拓展。当王雅尔要到一线去支援时,面对儿子的委屈,她向儿子进行了坚定而又充满母亲慈爱的解释。丈夫李敬为了让妻子安心,不仅改变了以往对孩子的焦躁态度,甚至还通过“苦练厨艺”,精心为儿子准备了各种饭菜,在细致耐心的陪伴中升华了父子感情。事实上,李敬与儿子的父子矛盾是一项普遍存在的社会话题,父亲渴望孩子健康成长,但又过于暴躁,既无法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也无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特殊场景下,母亲的暂时离场,让李敬不得不重新反思父子相处的问题。
二、主题诠释
基于共同体美学内核的电影作品,在提升电影作品品质、彰显独特美学的同时,通过塑造容易引发集体共鸣的精神图景,促使观众更好地认可影片的叙事内容、主题,进而共同参与影片的叙事过程,从而实现从“作者美学”向“共同体美学”的升级。电影《你是我的春天》以“救治生命、守望春天”为创作主题,通过巧妙设计五个小人物的故事,将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集中融入对应的故事之中,使爱情、亲情、友情、邻居情谊、医患情谊等主题相融合,在时间与情感并存的异域时空中,实现共情表达。
(一)从小众走向大众:家国同构的融合叙事构建
共同体美学是由大众共创、共享的美学,是持续发展的美学,其不仅为电影创作搭建了理论框架,也为开拓影片叙事张力提供了重要支持。“家国情怀”贯穿电影《你是我的春天》创作的全过程,并起到精神支撑、推进叙事的作用。影片通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导向,坚持从个人微小叙事切入,将小家庭的矛盾与大家庭的困难相融合,再以“家国情怀”为内核,在宏大叙事中化解现实矛盾,形成家国同构的融合叙事格局。影片镜头始终聚焦小人物,从色彩选择到构图设计,都服务于人物塑造。而叙事主题经过人物角色投射,成为一种有深度、人性化的思考和表达,最终实现时代发展、人物命运与社会话题的成功连接。在首个小故事中,尚小雨和李南风是异地恋情侣。由于李南风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并不是岳母心中理想的女婿人选。然而,在灾难来临时,面对尚小雨与岳母双双得病的残酷考验,李南风不顾生命危险,积极照顾两人。其中,不仅有李南风对尚小雨的爱情,也有对岳母的孝顺。最终,李南风的行为打动了之前并不看好自己的岳母,也让本已宣布分手的女友感动回头,并汲取精神力量,成功战胜了病魔。但是,李南风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下,他以志愿者的身份重新投入拯救他人的行动之中,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升级。
(二)从宏大回归个人:戏剧冲突的网状叙事构建
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在《电影诗学》中提出,“网状叙事的电影中,偶然性代替了因果关系。”①以往同类型题材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往往看重剧情塑造和故事表达,善于搭建故事框架讲述剧情、表达主题。[4]其以网状叙事模式为基础创作电影作品,其中构建的人物关系看似独立,然而看似关联性不强的故事,设计的戏剧冲突往往存在“偶然性”联系,通常在揭示人物之间、人物与事件之间联系的同时,形成强大的叙事网络。电影《你是我的春天》以塑造人物为先,以不同主题的故事内容为素材,通过以客观、理性的描述视角为基础,将宏大叙事主题与细小故事相融合,用丰富的细节来塑造更加真实细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诠释人文关怀、理性思考的同时,为观众呈现了深入人心、情理交融的作品。该片立足宏观社会语境,从微观视角出发,通过对个人进行关注、描摹,再现时代记忆,以新的视觉叙事方式为大众提供新的信息。在重塑大众记忆的同时,既赞美了人性光辉,也歌颂了坚韧不拔的品质,从而深化了大众的价值认同,塑造了英雄人物群像,让大众看到了真实、自然的生活图景。
(三)从现实受困到人文关怀:“崇高美学”的生活叙事建构
美国学者伯格在《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①一书中提出,日常生活叙事剧要集合生活中的美加以审美呈现,具有“虚构的”“集中”“冲突激烈而持续”“以充满事件为基础”“模仿生活”等审美特征。[5]电影《你是我的春天》所呈现的内容,不仅是一种艺术素材,更是切实满足观众想象的生活。该片通过书写人物克服自我恐惧、战胜自己的一面,将人性的真善美、生命关怀等内容融入影片,发掘医患、志愿者及社會大众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在温暖受众、激励受众的同时,展现影片所蕴含的现实关怀、人道情怀与崇高美学。该片从普通大众的生活化故事切入,每一个单元讲述的内容都是对真实故事的艺术化改编,通过把握叙事细节,从细微处入手,持续输出真挚理念,诠释亲情、爱情和友情等主题,兼顾真情实感与共同体美学,塑造了鲜活、真实的人物形象,构建了容易引发观众群体共情的叙事空间,赋予观众最深切、最直接的温暖体验,从而达到激励和鼓舞观众的目的。
三、艺术表达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将“共同体”归纳为基于亲属关系的“血缘共同体”,以邻里关系为核心的“地缘共同体”以及建立在友谊、同志等关系上的“精神共同体”。②从电影《你是我的春天》使用的内容素材看,其中包含三种“共同体”,影片通过艺术手法,在各有侧重的差异化表达前提下,对三种共同体进行融合,并将主流观念合理融入其中,形成情感有效共鸣、价值理念高度认同和有序对话交流的叙事体系,促使观众获得“沉浸式”观赏体验。
(一)“血缘共同体”美学的感人书写
学者蒙丽静在《电影理论中的共同体美学渊源》一文中提出:“共同体美学不再代表一种具有个人性、特定性的作者理论,而是需要将电影放置回电影艺术活动整体之中。”③基于血缘关系的共同体,意味着亲人之间的无私陪伴和无条件的情感包容。[6]在电影《你是我的春天》中,亲情占据了重要位置,观众通过寻找相同经历,以渐渐融入的方式,获得更加深切的情感体验,并进一步拓展对影片内容、叙事主题的理解。影片讲述的尚小雨与李南风的故事是亲情共同体的重要象征,尚小雨的母亲对女婿的条件并不满意,更多是出自母亲担心女儿未来生活的角度。而她的母亲在临终前,仍然鼓励女儿战胜病魔,并将女儿托付给李南风,其中蕴含和诠释的是最真切的母爱。当然,医生龚臣和护士杨珊的故事也是对“血缘共同体”的完整解读。龚臣和杨珊是一对在抗疫前线奋战的夫妻,他们不仅无法回家,只能住在车里,更重要的是他们每天都面临生死离别,也做好了随时倒下的准备。由于害怕自己有一天会忽然倒下,龚臣为儿子留下了真挚的遗言,从遗言内容中,观众既能够看到龚臣作为父亲对孩子的爱恋与不舍,也表达了他对孩子的亏欠。龚臣和妻子作为医护人员,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他们只能舍弃小家,义无反顾地参与其中。妻子杨珊在医院里悉心照顾患者,安慰身边已经患病的同事,并不断鼓励自己的丈夫,但她却无法陪伴孩子。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找到相似的情绪体验与精神感知,从而在“情绪共鸣”中,建立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情感联系。
(二)“地缘共同体”美学的温暖抒发
社区共同体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是从文明共处出发,是对个人主体性的延续,也是基于生活完整性的结构再塑。因此,以邻里关系为核心的“地缘共同体”,意味着相互包容、互相扶持。在电影《你是我的春天》中,社区干部老王的故事,能够让观众充分感受、体会到邻里之间相处的亲情,也能体会到“人心换人心”的温暖情谊。女孩小麦因为母亲在一线只能自己独自在家,为了克服恐惧,她经常弹钢琴,而在特殊状态下,经常因为弹钢琴与邻居之间产生矛盾。社区干部老王为解决这一矛盾,通过搭建“隔音钢琴屋”,并在屋内挂上星星灯,使原本孤独的小麦感受到温暖。小麦在老王的帮助下,打开已经封闭的心扉,并主动用音乐的力量来温暖周围的邻居。当然,这只是老王照顾广大社区居民的一个缩影。为了照顾好社区居民,他挨家挨户送去温暖、送去食物,但却因为劳累过度,感染了病毒。当老王被送去治疗时,社区居民不仅为他点亮了楼道里的灯,还放起了音乐,大家用这一系列举动来真诚地致敬社区干部,传递了邻里之间相互关照的温暖。影片透过银幕空间来折射现实世界,通过讲述社区群众相互体谅、共同克服困难,最终温暖向前的故事,为观众提供了持续向前的精神力量,散发出无尽的感动。
(三)“精神共同体”美学的艺术升华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解文化》一书中提出:“人们以各种格局相处在一起,以体验多重的吸引、感觉、感知以及一个超逻辑共同体的生机,以及因依附于同一个可被别人认知的符号的共同情感而产生的共同感。”①源自精神、友情等理念的“精神共同体”,是诠释感情、升华叙事主题的重要方式。将精神理念与叙事文本相融合,能够超越传统“说教式”的叙事形态,使精神理念深入观众内心,从而更好地表达叙事主题。[7]电影《你是我的春天》以家国精神为内核,将团结、仁爱等精神进行整合,由此升华“家国一体”的观念。民工刘二红和王大鹏为了讨回自己的工资,接下了厂里积压的一车口罩,准备到医院卖掉。但是,他们在去医院卖口罩的路上,亲身感受了疫情的残酷。于是,他们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仅将口罩捐赠给了医院,还不顾自身安危帮助少女,将已经病危的奶奶送到了医院。原本是一次讨薪的过程,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刘二红与王大鹏内心的善良与担当等优异品质被激发出来。这不仅让观众从中看到普通人的壮举,也弘扬了他们优异的品质。影片从构图设计到人物塑造、情感传递,从小家生活的描摹到家国情怀的弘扬,时刻遵循“家国命运一体”的叙事内核,以巧妙的剧情设计,完美糅合了亲情、爱情、友情等多种理念,使观众在不同的身份转化、不同的故事内容中感受故事人物所散发的积极能量,从而建立坚守初心、对爱追寻的情感认知。
结语
电影《你是我的春天》以“家国一体”的融合叙事为基础架构,以温暖现实主义为叙事基调,通过讲述五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在融入大众审美追求的同时,生动诠释了“家国情怀”,进而成功引发全民式共情。从共同体美学视角看,影片以“血缘共同体”为基础,以“地缘共同体”为支撑,通过聚焦小人物的真情感,诠释“家国情怀”,从而构建“情感共同体”美学,展现了独特的美学特质,为其他电影创作提供了叙事技巧与表达的合理借鉴。
参考文献:
[1]丁文俊.阿多诺美学的自然记忆与“感性共同体”的生成[ J ].文学评论,2020(05):22-30.
[2]饶曙光,马玉晨.医者仁心与共同体美学——聚焦中国医疗题材影视剧创作[ J ].电影评介,2020(05):1-8.
[3]李建强.电影共同体美学建构的心理学进路[ 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135-142.
[4]饶曙光.从作者美学到共同体美学——作为艺术理论发展的电影共同体美学[ J ].民族艺术研究,2022(01):5-13.
[5]李璐璐.“我和我的”系列:微时代主旋律电影“拼盘式”敘事审美之思[ J ].电影评介,2022(05):26-29.
[6]张经武,范晨琦.“拼盘电影”的共同体美学——以“国庆三部曲”为例[ J ].中国文艺评论,2022(05):71-84.
[7]刘海波,王欣慰.对共同体美学的一点补充:从外延回到内涵——以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共同体建构为例[ J ].
未来传播,2022(05):107-113.
①参见:饶曙光.构建中国电影“共同体美学”[EB/OL].(2021-04-06)[2023-04-08].https://www.sohu.com/a/459302227_488377.
②参见:陈莲洁.群像叙事电影的语篇关联性建构机制——以《高斯福庄园》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③参见:钟惦棐.电影的锣鼓[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70.
【作者简介】 陈 莹,男,吉林延边人,东华理工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艺术、视听融媒体设计研究。
①参见:[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M].张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32.
①参见:[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78.
②参见:[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张巍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63.
③参见:蒙丽静.电影理论中的共同体美学渊源[J].当代电影,2020(06):17-25.
①参见:(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M].杨渝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