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场悟道”的电视经典化特点解析

2023-09-07郑傲

电影评介 2023年11期
关键词:龙场灵光王阳明

郑傲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思想事件历来是研究者和传承者关注的重点,也是阳明学叙事中的“经典”。而关注经典、强调传统是“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主性的策略。[1]随着近年来“阳明热”的兴起,国内外对“龙场悟道”的研究、解说、演绎和呈现等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媒介景观,并从不同层面、角度对经典进行建构,从而演绎出不同的媒介文本和呈现方式,乃至成为普通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龙场悟道的电视经典化”是“经电视建构和传播成为经典故事”的简略说法,即指“龙场悟道”事件的内容或文本经由电视的建构和传播而成为具有特定指向和意义、获得大众承认接受的“经典故事”。本文以“龙场悟道”在电视上的演化、传播和呈现过程为线索,研究其在重述、再现和阐发等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与个性特征,从而呈现“龙场悟道”经由电视传播而形成的“经典化”现象,为深入理解电视如何呈现传统文化提供了案例。

一、电视纪录片《王阳明》的经典化

一般认为,电视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视艺术形式。电视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龙场悟道”的电视纪录片毫无疑问以真实性为自己的第一性,几乎不会出现如电视剧那样的艺术化、审美化的内容。另外,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一般都具有极强的知识性,有些甚至如同学术书籍一般具有进入的门槛性,因此相较电影、电视剧等其他影视形式而言,历史人文类纪录片通常被认为是比较小众的影像形式。以2021年获得广泛认可的纪录片《王阳明》为分析对象,探讨其“龙场悟道”的经典化过程及特点。

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总出品,贵州孔学堂基金会等多家单位参与投资拍摄的五集纪录片《王阳明》,于2021年3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播出。作为中国首部系统梳理王阳明传奇人生和心学思想的纪录片,该片运用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以现代人的视角梳理王阳明的人生历程,阐释心学思想的演变历程、核心要义,通过人物故事体察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致良知”“明德亲民”的思想精髓。全片共五集,每集40分钟,依次按“溺”“困”“悟”“功”“明”五个主题切入。该片遵循历史真实的原则,邀请了众多国内阳明学知名研究专家,如陈来、吴光、钱明、董平、张新民等担任学术顾问,创作过程体现了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提升了内容的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

第三集《悟》集中讲述了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全过程,包括王阳明到龙场后重建生活、参悟生死的内容。央视官网对本集的描述是“辛柏青将和我们一起去往贵州修文县龙场镇,追寻王阳明在这里的身体磨炼、心灵荡涤与思想升华。在贵州龙场,王阳明的人生似乎掉到了深渊。在这极其安静而艰难的环境里,在对死亡的反复体悟中,年近不惑的他顿悟‘心即理,并在贵阳文明书院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概念”。①该集采用了现实与历史交叠的“情景再现”形式,在现代修文县的生活情境与王阳明当时的生活情境之间来回切换,并让演员辛柏青在现代空间里切身体验做咸鸭蛋、做农活和采药等活动,从而与其扮演的王阳明在历史上做类似农活的各种情境进行切换对比,在视觉上仿佛让“王阳明”穿越了时空,同时出现在“现代”与“古代”,让时空发生交叠与共鸣,既让观众产生了共情,深切感受王阳明生活的不易,又增强了观众的沉浸程度,为其理解王阳明龙场悟道做了社会与环境因素的认知铺垫。

其中,关于龙场悟道的描述里,洞中的悟道时刻以“情景再现”形式反映了王阳明的“端坐静心”,且以画面配合解说词的“声画对位”方式形象展现其悟道时刻“心境”发生的变化。解说词道,“终于,在一个夜阑人静之时,灵光闪现”,画面配合的是端坐洞中的王阳明,洞外雨水淋淋、电闪雷鸣,然后解说词引用《王阳明年谱》上记载的“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接续“云开雾散,豁然见到阳光一样”直至“他觉悟到圣人之道”等语句,画面配合切换进入一滴水掉入水里溅起水花、竹笋破土而出、一朵白花绽放、天空云开日现、广阔山脉上阳光逐渐扩散拉近的多个特写。当说到“这是王阳明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上下求索、左右彷徨后,不断体悟、事上磨練的思想结晶。这一年,他37岁”时,采用了雪花逐渐生成结晶以及一滴露水凝结于青草之巅的特写,最后以一幅夜空下广阔湖面上天空斗转星移的全景画面,接续黄沙于沙漠上在疾风下漫天飞舞的全景,然后以王阳明出镜自述回顾二十年来的求索切出画面。最后,以采访国内外阳明学大家的镜头为龙场悟道的历史、思想和学术意义做一个总结。

整段画面表现丰富,逻辑表达流畅,尤其以特写镜头为导引,引导观众深入理解龙场悟道时天地变换、万物勃发的深远意境,配合悠远舒缓但宏丽的交响乐以及中国古代传统古琴、萧笛等低吟浅奏作为背景音乐,不但增加了整个段落的生动性、民族性与愉悦情绪,而且完美展现了龙场悟道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另外,由广电总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监制指导、央视电影频道制作的《中国通史》系列纪录片第八十一集《王阳明心学》(2013)也描述了龙场悟道的过程。不过时间较少,解说词偏重史实叙述和介绍,且主要靠引用《年谱》的语句。整体画面构图虽然不错,但是在描述悟道时刻时也只是体现王阳明端坐洞旁的水池边静思,然后画面切入竹林中,展现一滴水从高处掉落,顺着竹叶逐渐滑落下来,最终掉入水中激起水花和波纹,并以特效方式从水中浮现“心即理”三字,接着便转入学者的访谈。情景再现不是该纪录片的重点,后期特效比较简单,虽然出镜的海外学者杜维明讲解细致,但是给观众的感觉类似讲课,因此在激发观众的兴趣上尚有欠缺。

2021年4月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的四集系列纪录片《王阳明——龙场悟道》,虽然题目以龙场悟道为核心,但是对悟道时刻的描写较少,整体上偏重描述王阳明在贵州的经历、遭遇和生活内容,并以这些作为铺垫,以一句解说词“他将这个洞穴取名为‘玩易窝,并写下‘玩易窝记一文,记述其当时的感悟与心得,思想境界得到飞跃和升华,终于产生了‘龙场悟道”来带过,然后便转到相关专家学者的访谈上。配合解说词的画面在玩易窝洞内拍摄,主要是王阳明在洞内油灯下写字的画面,背景音乐配以舒缓的古筝弹奏。这样的描述方式总体上给人一种“空灵感”和“单调性”,缺乏对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应该具有的激动人心的、带来精神升华和心灵震撼的冲击力的表现。因此,该片虽然总体上表现出学术上的严谨性和历史真实性,但是与央视《王阳明》对悟道段落的描述相比较则会显得有些单调乏味,缺少将观众带入的趣味性、卷入性和观赏性。除以上三部较为大型的纪录片外,一些单集介绍王阳明生平的纪录片也涉及龙场悟道的内容,但是或由于制片年代较早,或由于制作不够精良,几乎存在解说词、画面、构图和描述等方面的问题,有些甚至脱离史实和实际,故不再一一例举。

由上可见,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集知识性、画面性、趣味性和引导性于一身的电视节目形式,是增强观众认知理解力、扩大观众感知共情力的一种经典化手段。虽然有众多电视纪录片展现了龙场悟道情景,但是就制作精美、表达完整、逻辑流畅以及知识性、趣味性和愉悦感的综合效果而言,央视拍摄的《王阳明》可以说是纪录片的典范,为龙场悟道故事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据此,本文认为电视纪录片要成为经典,离不开以下三个构成电视纪录片经典化过程的要素。

一是特写镜头的运用。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指出,“电视是趋向于特写镜头的媒介。特写镜头在电影里用来取得使人震撼的效果,可是它用到电视上却成了家常便饭。”[2]因为特写传达的信息相对较少,但却提升了观众对镜头的认知卷入度,鼓励观众动用自己的认知理解去补充电视想传达的信息内容,让观众去体悟电视画面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因为“媒介的强度低,参与程度就高”。[3]因此,大量特写镜头的运用能够提升观众对纪录片所要传达的象征意义的感受与理解。上述关于“云开雾散”的一系列特写镜头增强了“悟道”的意境描写,让观众完全沉浸于对王阳明悟道过程的体悟与感受,从而成为带来审美愉悦与身心共情的经典描述。

二是访谈量的控制。当电视上播放访谈内容时,如果访谈者一直言说,就会降低观众的认知参与度,成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时间久了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减少观众继续观看的兴趣。因此,减少喋喋不休的访谈内容,纪录片才能变得吸引人。纵观央视《王阳明》纪录片中,虽然采访的人较多,但是每个人都只有一两句话,出境时间最多不超过10秒,在给足相关信息的情况下立刻切换,不至让人产生“说教”的感觉。相反,其他纪录片大量的访谈内容给人一种喋喋不休的“念叨感”,让观众觉得有距离感,观看兴趣随之下降。

三是情景再现的叙事。大量使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是提升纪录片品味、吸引观众观看的重要手段。情景再现一方面提高了纪录片的叙事性,从简单乏味的介绍和解说转变为符合真实的“故事展演”——因为“历史真实”的复现是不可能达成的,只能够以技术手段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另一方面,处于“故事展演”中的演员的优秀“重现表演”,也能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并由此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用麦克卢汉的话来说,电视节目中演员的表演“必须机警地借助细腻的姿势和体态,来改善和修饰每一句话和言语的响亮度,以维持他与收视者的密切关系,这种亲密的关系在广阔的电影屏幕和戏剧舞台上是不可能存在的”。[4]该纪录片中的演员分饰两角,通过时空交错的平行蒙太奇手法,使现在与过去的“王阳明”遥相呼应、相互映照,以人物的深度刻画唤醒了观众内心的共情感受,以自然流畅的表演风格展现了一个穿越时空照进现实、具有深远历史意境、让人回味无穷的经典描述。

上述三个要素的合理运用,可以较大程度上提升电视纪录片的表现力、趣味性和观赏性,从而吸引观众积极观看思考,从而将一个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思想事件变成一个人人皆可理解和体悟的生动故事。

二、电视剧《王阳明》的经典化

目前网络上可以查询到的有关王阳明的电视剧至少有三部,即陈晓雷执导的《王阳明》(2012)、江小鱼执导的《王阳明传奇》(2014)和龚智勇执导的《天下正道》(2016)。但后两部既没有公开播出,也没有片源售卖。所以,目前网络上可获得的只有中语韩字版本的《王阳明》(陈晓雷,2012)。因此,本节将以陈晓雷执导的《王阳明》为研究对象。

该剧第十二集讲述了龙场悟道的过程。为了增强戏剧性,分为三条线索进行。第一条是贵阳督学席书受王阳明同乡毛科的请求到修文来见王阳明;第二条是王陽明纠结于生死执念,用砖块搭建了一个石椁,躺在里面感受死亡直到昏迷;第三条是受过阳明医疗帮助的夷人女寨主带人来找阳明意图报恩,半路遇上他的两个仆人,一起来到洞中却无法唤醒王阳明。女寨主以为王阳明去世,迁怒于两个仆人,要杀了他们。这时,席书也来到龙场驿站,却没有找到王阳明。正在此时,王阳明突然苏醒过来,而且全身散发光芒。他站起来大喊着“道在吾心”,从洞内跑出洞外,一直跑下了山坡。在山下的女寨主和仆人们都紧张地看着跑下山的阳明,纷纷围了上去。但王阳明并不理会,径直跑到了驿站的草垛上,继续旁若无人的振臂高呼,并以一种癫狂的、如同表演“数来宝”一般念叨着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历数他们“终不能超凡入圣”反而不如“东坡放达”等语言,席书在一旁摆手自语“这绝对不是听说过的王阳明”。接着,王阳明突然昏死过去,被仆人们送回山洞。女寨主也跟了过去,只有席书在后面默默看着这一切。第二天洞外仆人和当地人搭房耕种,画面接着切回洞内展示王阳明和仆人的对话。王阳明和仆人说“今后要好好活着”,并自言“从今天起我再也不会念念不忘自己是王阳明”了。接着,阳明发现山下忙碌的人们,便问“发生了什么事”,仆人回答“在为先生搭房子”,因为他们认为先生是“神人”。然后,电视剧就转入三个去地方任职、路经驿站的雷氏父子的情节上,至此对龙场悟道的描述结束。

从上述剧情梗概可以看到,该剧在刻画王阳明龙场悟道时,采取了影视剧中比较传统和经典的表现蒙太奇手法,其中的隐喻蒙太奇①完整刻画了阳明的“悟道时刻”,表现了其在悟道时刻拥有的“超凡入圣现象”和思想飞跃的意象。通过“悟道—发光—癫狂—自述—晕倒”的叙事过程,让观众感受到王阳明龙场悟道时刻的直观、生动和形象。

结合前述可知,这样的描写只是将《年谱》中的“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的描述进行了夸张化、复杂化和戏剧化的处理,并加入了额外的情节和线索。对一部电视剧而言,这样的“蒙太奇式”改编具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它并没有宣称自己是一部严肃的纪录片或者要求紧扣“历史真实”的历史正剧。作为一部仅仅试图重现“龙场悟道”情景及阳明思想变化的电视剧而言,能够丰满地、戏剧化地、趣味性地呈现“媒介真实”的改编已经足够。因此,本文并不准备探讨其改编的合理性,而是就其本身的表达和呈现方式探讨其使“龙场悟道”经典化的方式。

(一)“灵光”及其寄喻(寓言)效果

灵光本意是指天空中出现的神秘不可捉摸的光,后引申为智慧、思想、思路等灵感出现时的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灵光”自有一种体系化的解读方式,往往是用来形容发生了某种不可言说的神妙之事,并出现爆发、降临、宣示等情景。如《论衡·宣汉》有“祭后土,灵光复至,至如南郊之时”②;苏轼《赐五台山十寺僧正省奇等奖喻敕书》中的“异景灵光,久闻示化”③;《五灯会元》中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④等等。

因此,在电视剧中对王阳明悟道时刻散发出“灵光”并非是导演的一种刻意编排或突发奇想,也不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表达,而是有着一定的传统文化心理因素的。剧中用“灵光”的表现形式,来凸显王阳明精神面貌和思想意识上的飞跃、转变和脱俗,也更能阐释和呼应前面剧情中其年轻时立志“成圣”的理想追求得以圆满实现的时刻。这种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种“隐喻蒙太奇”的使用,增加了电视剧的欣赏性和表现性,易于观众的接受和喜爱。因此,灵光的表现和运用是该电视剧最能展现媒介经典化的一种方法。

另外,灵光的运用产生了一种本雅明的“寓言”效果。他认为波德莱尔诗歌中运用的“通感(correspondence)”手法“标明了现时代通感的价格:灵韵在震惊经验中分崩离析”①,与“将历史的巴洛克式、世俗式呈现看做世界的受难史……表现出了人类存在的性质,也表现出了个人生理上的历史性,它最能体现个人的自然败落”②的巴洛克戏剧艺术类似。这种以忧郁心态赋予对象以意义的活动就是本雅明心目中的“寓言”,而作为寓言,它指着对象,说的则是别的事,即以他物说一物(对象)③。因此,当电视剧里悟道时刻的王阳明散发灵光时,在无意识中使得灵光成为一种“有意指作用的道具”,“因为指向另外之物而获得了一种力量,凭借这种力量,这些道具显得与世俗之物无法归于一类,而且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面,也即神圣的层面……这种尚无定形的碎片与艺术象征、可塑性象征、有機整体的图像之间的对立之强烈是无可出其右的④”。

因此,当电视剧里悟道时刻的王阳明散发灵光时,在无意识中使灵光成为一种“有意指作用的道具”,“因为指向另外之物而获得了一种力量,凭借这种力量,这些道具显得与世俗之物无法归于一类,而且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面,也即神圣的层面……寄喻性文字图像表现出的这种尚无定形的碎片与艺术象征、可塑性象征、有机整体的图像之间的对立之强烈是无可出其右的”。[5]

灵光产生的寄喻效果可能是当初电视剧制作者没有想到的,但确实在美学层面表现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存在性,即“世俗王阳明”与“圣贤王阳明”在此状态之间反复的游走、拉扯和闪现的过程,而这种“叠加状态”正是王阳明悟道时最深刻、最准确、最能打动人心的呈现。这一呈现结果也与《年谱》里的记载相吻合,经历悟道后冷静下来并回到世俗状态的王阳明还不能确信自己的经历,于是“乃以黙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⑤。

可见,正是龙场悟道的瞬间赋予了王阳明成为“圣贤”的意义和资格,而电视剧对龙场悟道的灵光表现和描述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寓言效果的故事,也是一种比较适合影视媒介表现和观众理解的经典化形式。通过王阳明出现灵光产生的寓言效果,一个崭新的、超凡脱俗、不再执念生死的王阳明脱壳而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龙场悟道故事的传播和关注也得以完成。

(二)人物描写的“反环境”创作

通常而言,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表达特定的主题和中心。人物描写应力求具体生动,做到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是文艺作品所追求的。电视剧中描述悟道时刻王阳明的“疯狂”虽不一定符合“历史真实”,但是却使《年谱》短短四字记载的“不觉呼跃”更加具体、生动、有趣起来。

麦克卢汉认为,“艺术家能够纠正文化中的无意识感知偏向,如果他们重现这种偏向而不去进行调整,他们就是背叛了自己的职能……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的角色就是创造反环境,用反环境去创造感知手段,用反环境去打开感知的门户,否则人们就处在难以明察的盲目状态中。”[6]剧中扮演王阳明的演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己的揣摩和体验来重现王阳明当时的状态。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体会龙场悟道时刻王阳明的身心状态,他用了一种显得“疯狂”的表演方式,明显突破了《年谱》等书籍中的记载,从而不自觉地创造了一个让观众认知深度卷入的“反环境”,冲击了观众的视觉与知觉,特别是在草垛上以极快的、疯狂的语速将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历数一遍“终不能超凡入圣”的段落,给观众的听觉、知觉和视觉感知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使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是导演觉得要给这样的表演留点余地,就借用旁边席书的口说出“这绝对不是听说过的王阳明”的话来。不论其表演是否“真实”、台词是否准确、表演是否对过度,在电视上都能给观众带来较大的冲击与震撼,对观众深刻理解龙场悟道对王阳明思想形成的重大意义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人物描写的“反环境”创作是该剧一个成功的经典化范例。

结语

综上所述,“龙场悟道”是一个极具表现价值与美学意义、深具文化观念的事件,这一事件在不同的媒介领域以不同的经典化形式表达出来。在电视领域,其表达和呈现的方式还受到具体的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影响。因此,本文重点解析了其在电视纪录片和电视剧两个维度上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限于篇幅,本文对于其在电视领域中其他节目形式的表达和呈现不再展开论述,希望能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类似“龙场悟道”事件在媒介经典化再现或重现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夏秀.“经典热”“泛经典”与经典重构[ J ].学术界,2017(05):158-166.

[2][3][4][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53-359,362,363.

[5][德]瓦尔特·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M].李双志,苏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11.

[6][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15.

【作者简介】  郑 傲,男,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影视文化、电影理论和传播媒介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贵州师范学院联合项目“‘龙场悟道的媒介经典化研究”(编号:GZLCLHZXZD-2020-03)研究成果。

①龙场悟道,五集人文纪录片《王阳明》第三集《悟》将播[EB/OL].(2021-03-24)[2023-04-15].https://www.sohu.com/a/457135802_120148580.

①隐喻蒙太奇即将具有某种相似性特征的不同事物形象进行类比,含蓄而又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某种寓意或事件的某种情绪色彩,从而深化并丰富事件的形象。

②黄晖.论衡校释[M].中华书局,1990:820.

③张志烈等. 苏轼全集校注[M]. 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4236.

④[宋]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133.

①[德]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14.

②④[德]本雅明.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11.

③朱立元."寓言式批评"理论的创立与成熟——本雅明文艺美学思想探讨之一[J].外国文学研究,1996(01):3-9.

⑤[明]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新编本)[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1234.

猜你喜欢

龙场灵光王阳明
贵州水城龙场锐钛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喀纳斯河流闪着灵光
黑色灵光
云的故乡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