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档案用户的信息行为转变及启示

2023-09-07张庆莉苑义赵天歌

北京档案 2023年8期
关键词:微传播

张庆莉 苑义 赵天歌

摘要:伴随信息平台的多元融合与扩展,目前档案用户的信息行为已经超越了传统定位,其角色正在向“去中心化的构建者”“信息诉求者”“个性化信息行为表达者”及“信息决策者”转变。这一转变过程也赋能综合性档案馆对用户信息行为的预测分析、信息内容订制、信息的表达与利用反馈等进行深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重点挑选200位参与度较高的档案信息用户,对其参与档案信息微传播的行为进行调研,结果揭示出这部分信息用户的行为特征及变化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档案信息微传播用户的信息行为有着相关的引领及提示作用,也将为微平台下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档案信息用户角色的培育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档案信息传播 微传播 信息用户 信息行为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and extens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the roles of archives information users have been transformed to "decentralized constructors""information pursu? ers""personalized expressers" and "decision mak? ers".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empowers and motivates comprehensive archives to predict and analyze information behaviour of archives users, customize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study expres? sion and feedback of archives users. The study con? 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investigate the be? haviour of 200 active users of archives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icro-communication of archives information. The results, which indicate characteris? tics and trends of behaviour of these users, will pro? vide not only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behaviour of information users of archives micro- communica? tion but also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on of informa? tion users roles in the micro-communication envi? ronment.

Keywords:Archive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icro-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user;Informa? tion behaviour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新媒介为依托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成为综合档案馆推送更亲民、更具时效性服务的重要补充途径,尤以微信及微博等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微传播已经成为综合档案馆贴近档案用户、增强互动反馈的重要方式之一。微平台作为实现微传播的介质,其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技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共服务理念,同时也赋予档案信息用户更多的主体化色彩。目前微服务已成为综合档案馆信息服务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目前档案信息微传播参与度较高的部分用户进行调研,有助于分析并总结目前我国档案信息用户在微传播活动中的角色与发展态势,并为档案信息微传播的用户培育提供参考。

一、关于档案信息微传播及用户研究的回顾

从形式与内容上讲,微传播是一项公共服务内容,传递的是以“微”为特征的服务;微平台是为微传播服务提供支持的技术形式,是实现微传播不可或缺的条件。档案信息微传播用户是指在移动数字网络环境下,利用微平台进行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接收者与使用者。档案信息微传播用户拥有更为显著的话语权,其信息行为也表现为传播过程去中心化、视觉选择趋同化、传播反馈及时性和需求多样化等。

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档案信息微传播机构或平台的研究、档案信息微传播用户的研究。

其一,档案信息微传播的机构或平台的研究。包括关注档案信息微传播的组织活动状态[1]、机构实现微传播的目标及措施[2]、微传播中传播者的素养[3]及新媒体推送能力[4]、档案内容及工作信息的微传播[5]、微传播在档案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6]及档案信息传播风险和策略研究[7]、新媒体环境下档案馆微信公众号[8]及档案政务微博[9]、社交媒体为优化馆藏利用提供便利条件[10]、Twitter和Facebook对于档案在社交媒介中的应用重点[11]、档案馆应用社交媒体泛化而做出相关选择性建议[12]、倡导档案信息人员合理使用主流社交媒体并在邀请用户创建相关信息及参与档案功能方面负有责任[13]、社交媒体能促进档案馆更“合作共享与开放亲民化”[14]、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馆与用户的互动[15]等。

其二,档案信息微传播用户的研究。布福德(Du? ford)[16]指出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的行为目的会发生变化,应把握档案信息的再次创建问题;达夫(Duff)等[17]认为用户对社交媒体Facebook使用率最高,Twitter与YouTube居其次;克里姆布尔(Crymble)[18]指出个人账号发布的档案信息偏重于个人档案信息的需求,这与档案机构的社交媒介账号关注与机构有关的档案宣传信息的整理與发布是不同的。

以上这两方面的研究相辅相成,关注档案信息微传播的机构或平台建设是前提,立足完善和优化用户信息行为是提升。用户在平台的应用过程中所体验的不仅是与平台关系的变化,还传递着传播主体对用户群体的接受与认同,同时包含用户在新环境下的角色新形态。因此,关注与探讨用户在微平台环境中的信息行为变化也将成为综合性档案馆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过程也是完善服务实践的过程,包括探讨用户对微传播的态度、对传播主体的诉求、对信息内容的获取与选择等。

二、问卷设计、调研对象、方法及数据获取

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平台,采用线上问卷调研的方式展开,问卷发放时间分为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两个阶段,之后完成数据补充与后期的综合汇总分析。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当前最需要了解的几类问题进行设计,以此了解目前档案信息微传播中的用户信息行为的变化态势。问卷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调查对象个人信息,包括专业、学历及行政职务等;二是调研对象参与微传播活动的外在特征,包括时间、频率、类型、平台及途径等;三是调研对象参与微传播活动的内在要素,如兴趣、原因、驱动力及愿望等;四是调研对象参与微传播的互动情况,如表现形式、对推文的态度、点击信息的趋向及对信息形式的选择等。

此次调研对象重点选取在档案信息微传播服务中参与度较高的档案信息用户,主要集中在具有档案知识或工作背景的用户,包括高等学校师生、档案馆工作人员。选择这类用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其具有较强档案参与意识。此类用户对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具有较高的参与度与自觉意识;二是具有较为活跃的档案信息微传播行为动力,主要源于职业需求、敏感度、学习研究或兴趣等;三是以上两点特征使得这部分用户较普遍用户在实施档案信息传播行为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由此使得本次研究更易获得高质量的问卷回收,即保证问卷数据的较高有效性。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83份。问卷调查组依托省档案局科技立项支持,在多所高校档案专业教师、档案专业本科及研究生(辽宁大学、湘潭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等)、档案馆(室)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调查地区包括华北地区(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东北地区(辽宁省档案馆)、华东地区(上海市档案馆)及华南地区(深圳市档案馆)等重点地区。问卷全部通过“问卷星”发放,客观选择题由平台导出数据后进行汇总分析;主观填空题数据通过下载详细数据获取,其设计主要围绕有待解决或深度探讨的问题展开,如目前档案微传播平台的优势与发展方向、微传播中档案信息用户的主要特征、影响档案信息微传播用户选择的因素、用户变化与档案信息新平台的相关性等。问卷中涉及的传播媒介包括综合档案馆的官方微信与微博平台,同时鉴于尊重与体现档案用户选择的多元性,调研所设问题的选项均为多选,因此形成的三份调研问卷中所体现的各自数据占比和均大于1。

从调研结果来看,参与调研的用户对微传播下的档案信息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参与调研的用户无论从参与微传播的活跃度,还是从微传播信息行为的变化趋势来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或引领性,作为档案信息微传播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对探讨社会层面的微传播用户信息行为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三、研究结果:微平台下的档案用户的信息行为转变的具体表征

微平台作为大众传播的又一重要平台,是依托搜索引擎,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移动客户端将碎片化信息通过裂变方式进行传播的一类传播媒介。微传播作为实现用户自我表达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不仅能满足档案信息用户对信息的接收与查询,还可以实现用户对信息的再次分享与传播,因此“去中心化”及自主化优势较为明显,相较传统媒介更加具有及时性、互动性与强效果性,其行為转变呈现出两种具体表征。

(一)信息用户成为更具个性化特征的信息行为表达者

用户作为信息接收者,势必会对所接收的消息产生反应。用户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信息获取与再传播,具有传统网络所无法比拟的广度与深度。通过调研发现,这部分用户的个性化表达方式也呈现出差异性和趋同性,即当档案信息用户产生个性化的信息行为表达时,除体现出差异性外,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共性。

1.以个性选择为特征的信息用户的行为偏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调查问卷中微平台下档案信息受众行为的偏好”数据分布为:60.18%受访者偏好于在推文下方点赞;40.71%受访者偏好于转发给可能感兴趣的朋友;38.05%受访者偏好于收藏;36.28%受访者偏好于分享在朋友圈;15.04%受访者偏好于转发到微信群;14.16%受访者偏好于在推文下方留言;13.27%受访者偏好于关注推文所属的微传播平台;7.08%受访者偏好于复制到电脑里离线保存;4.42%受访者偏好于阅读完不做其他操作;打赏给作者占比为1.77%。相比传统环境下的档案信息用户,微传播的档案信息用户具有更为广泛且个性化的信息行为表达能力,不再是仅以获取信息为简单目的的初级信息行为者。微平台的碎片化优势吸引用户参与更具个性化特征的信息行为表达,如留言、点赞、推送、保存等,从而弥补传统网络环境下用户的表达或诉求缺失,将虚拟网络环境下用户的隐匿性参与转化为显性表达。这也是微平台带给用户最为突出的贡献。因此,综合性档案馆在推送档案信息时应关注其信息内容的分析、媒介的有效介入、时效的研判或质量的控制、获取用户反馈途径的筛选和设计以及建言征集等。

这一态势的转变可以推动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赋予用户更为合理且更自觉的个性表达,同时强化主体的传播责任与义务。二是用户在参与档案信息传播时,可以匿名或公开表达个性意愿或想法,这不仅能提升参与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同时也有助于实现用户从“使用者满足”阶段向“参与”阶段发展。综合性档案馆可以利用微平台的优势培育档案信息用户个性表达能力、参与信息活动的活跃度及反馈意识等,以此增强信息传播效能与提升公信度。

2.以个性选择为特征的视觉选择趋同性。调查问卷中“微平台下档案信息受众的选择偏好”数据分布为:93.81%的受访者偏好于图文并茂的信息形式;46.02%的受访者选择音视频信息形式;13.20%的受访者更偏好于以图片为主的信息形式;12.39%的受访者选择以文字为主的信息形式;0.88%的受访者选择其他信息形式,其中占比较多的前两项内容反映出较为明显的趋同性,[19]其中的规律及成因如下。

其规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户偏好能较清晰地体现出用户在视觉选择上的一致性或趋同性。二是图文并茂和音视频这两类信息形式与以文字或图片为主的信息形式相比更容易被用户所接纳与应用,已逐渐成为主流的表达方式。

其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微传播服务模式使用户传统被动的定位发生改变,使其获得更广泛的自我表达与自由选择的空间。综合性档案馆微传播平台也更加关注用户对视觉形式、信息内容表达及选择意愿的设计与思考。二是用户需求层次的变化。调研数据显示用户视觉选择均更多倾向于图片、视频与文字相结合的表达形态,档案用户对信息形态的要求更多倾向选择视觉舒适、体验愉悦及情感认同的类型。这代表用户在信息活动中获取了更广泛意义的话语权与选择权,对信息的获取、保存、发表或传播等活动表达能力的诉求已超越传统网络用户。

(二)信息用户从个性化的信息行为表达者提升为信息行为决策者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平台依托便捷、灵活、实时及个性化的优势,不仅实现了用户数量的增长,也帮助档案信息用户进入信息决策者角色,表现为信息用户在接收、保存、整理或传播档案信息等行为时由最初的單一模式向多角度表达模式过渡,并呈现出立体化趋势。调查问卷中“微平台下档案信息受众信息选择的内容向度分布”数据分布为:45.13%受访者选择内容为档案文化作品;44.25%受访者选择内容为档案科普知识;42.48%受访者选择内容为地方文史知识;40.71%受访者选择内容为该馆(室)藏档案展示;38.05%受访者选择内容为该档案机构的工作动态与利用本馆(室)档案加工编辑后的故事性推文;34.51%受访者选择内容为线上档案展览;22.12%的受访者选择内容为在线查档;12.39%的受访者选择内容为在线咨询;8.85%的受访者选择内容为有奖活动。数据分布揭示出三个变化。一是微平台用户对信息选择的关注从过往的原始凭证、工作查考、研史修志和资政参考等方面向档案文化相关及档案知识方面扩展。二是微平台下的用户能主动产生对档案工作动态、档案新闻类信息的需求。三是微平台用户能主动选择互动类活动等。这些变化揭示出综合性档案馆在对多广度分布的档案信息内容进行成功推送的同时,也能鼓励和帮助用户实现多种信息内容的选择。

以上微平台档案信息用户的信息行为的变化体现出信息用户发展的两个阶段。一是用户作为个性化信息行为表达者时,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用户初级阶段。即用户在获取自主能力之时,能够充分思考信息选择的内容及向度,并能够体现出信息行为的差异性、优势性或趋同性。二是立体化的信息决策者是目标阶段。这是一个多维度的决策呈现,用户可以同时处于一个、两个或多个信息行为阶段,最终成为具有多级分布态势的信息决策者。

综上两种态势,当档案信息微传播处于不同阶段时,用户在数量及层次上都会有相应的变化,当然也会受到来自用户的信息获取目的、内容及形式、参与的活跃度、评价诉求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影响其确定性。但相对来讲,本文所调研的用户属于信息行为活跃或成熟度较高的群体,将成为推动或帮助其他阶段用户获取更为完善的信息行为能力的主要力量,同时这部分用户也承担一些重要责任,如关注传媒的影响力、主动积累并分享传媒的应用经验等,这些都将推动综合性档案馆积极思考“如何构建、完善及优化信息用户的行为”等相关问题。

四、研究启示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用户在信息的获取、保存或利用方面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从而使传播主体把握用户信息行为的难度加大,主要包括用户对媒介选择的不确定、信息需求内容的不确定、信息表达形式的不确定及信息管理形式的不确定等,而微平台却可以改变这种境遇及局限性,因为微平台中的用户在参与信息活动时担任多种角色,增强了用户对信息进行判断的确定性,由此增强了传播主体对用户信息行为的预测与把握。

应该看到,微平台贡献给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不仅彰显在技术层面,还包括改善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激励传播者对用户定位进行重新思考,如对用户角色的认同与期待、是否愿意期待更优质的用户信息行为、是否希望通过某些方法赋予用户一定的信息参与能力等;另一方面,鼓励用户参与信息活动,如对微传播的理解、对自身角色的诉求、是否愿意在传播活动中承担某些重要角色、是否希望通过微传播服务实现信息需求的提升、是否认同自身在传播链条中的重要作用及充分利用微传播进行信息活动的态度等。这两方面的改善与提升将使综合性档案馆与用户的关系由传统的单向服务转变为彼此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对档案信息传播用户的培育起到催化作用,成为综合性档案馆培养新形态用户的努力方向,即如何以更充分、更具体的途径赋能用户,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决策者。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帮助用户增强个性化信息传播参与能力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传播正进入大众传播模式,伴随微平台的应用会有更大范围的用户参与信息传播活动,最终势必向寻求档案知识及档案文化的社会大众传播模式过渡。[20]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用户数量的上升,还应包括对用户分类的认知,即传播主体应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有较为深刻的感知,并帮助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自我认知。综合性档案馆在关注介质型用户(接收档案信息后继续参与信息再传播的用户)时,应努力帮助其完善信息传播能力,强化其参与度与责任感,努力开发多层级模块或分类模块以增强用户参与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机会与能力,使综合档案馆最终以一种合作或协作的态度帮助用户增强传播档案信息的能力。

(二)帮助用户实现其信息决策者角色的转变

从我国用户的信息行为实践来看,当前用户正在完成从“使用满足”阶段向“参与”阶段的过渡。因此,强化用户的信息决策能力将成为目前的主要任务,因为处于上述过渡阶段的用户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信息行为及能力,且呈现上升趋势,而微平台的优势就在于与传统平台相比,用户拥有了更多实现信息行为的机会。因此,综合性档案馆可以跨越现有微信与微博平台,通过开发多种App平台,充分利用其体验更佳、功能更强及自主运营性强的优势,通过丰富用户的信息参与方式来实现用户多层级或跨越式的需求表达。此外,还应考虑用户需求心理的易受影响性、易依赖性及忠诚度可转移性等特征,如思考如何判明用户的需求心理特征、考虑优化信息选择通道、考虑完善信息选择内容资源的补充与更新、营造归属感及运用名人效应或奖励等方式来增强用户对信息选择内容的兴趣与自觉意识等。

五、结语

档案学领域关于用户的话题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因为它不仅与完善公共服务、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密切相关,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与组织文化的内涵。档案机构官方网站、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传统电视媒体等均以其自身优势活跃在档案信息传播领域,它们的传播内容虽有重合或交叉,但均能以其优势满足不同层级用户的信息需求。目前我国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微平台服务正在经历着向更高发展阶段的演变,同时对适合档案信息自身传播特征的媒介也提出了较高要求,相信此项研究将有助于对综合档案馆的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与完善,如关注对档案信息用户的深度访谈及观察、分析问题与提出对策、深度探究媒介对用户及社会所形成的最终传播效果、传播主体与用户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对档案微平台的特有内容进行论证等。

*本文系2021年度辽宁省档案局科技项目“综合档案馆进行微传播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受众研究(课题号:2021-X-0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朱兰兰,任琼辉.档案信息微传播初探[J].档案学研究,2016(5):99-102.

[2]孙大东,各玉杰.基于共建共享理念的档案信息微传播平台建设[J].山西档案,2018(2):51-55.

[3]宗源,孙亚茹.档案信息微传播的风险及其规避[J].山西档案,2018(6):114-116.

[4]黄伟.试论新媒体介质下的档案信息传播[J].中国地名,2013(12):56-57.

[5]侯垚.副省级以上档案局(馆)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分析[J].浙江档案,2018(2):25-27.

[6]刘淑妮,赵钊,李月娥.微传播在档案宣传中的融合与创新策略研究[J].山东档案,2019(5):23-25.

[7]祝金梦,贾慧娟.微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风险及防范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1(1):111.

[8]叶楚健.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生产研究:以浙江省档案馆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7(6):52-56.

[9]黄新荣,吴建华.政务微博档案化保存初探[J].档案与建设,2012(4):4-6.

[10]LALLY M A,DUNFORD E C. Using Wikipe? dia to Extend Digital Collections.[EB/OL].[2016- 03-05].http://www.dlib.org/dlib/may07/lally/05lally.html.

[11]CRYMBLE A. Downloading Multiple Records Using Query Strings[J].The Programming Historian,2012(11):76.

[12]VAJCNER M. Archives and SocialMedia[EB/ OL].https://ourspace.uregina.ca/bitstream/handle/10294/ 3455/social-media.pdf?squence=1.

[13]KATE T. A Different Kind of Web: New Con? nections between Archives and Our Users[J]. Archives & Records the Journal of the Archives & Records Associa? tion, 2013, 34(2):268-270.

[14]YAKEL E. Balancing Archival Authority with Encouraging Authentic Voices to Engage with Records[M]// KATE T. A Different Kind of Web: New Con? nections between Archives and Our Users with Web 2.0.Chicago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es,2011:75-101.

[15]SINCLAIR J.M.The Interactive Archives Social Media and Outeach[D].Winnipeg: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2012.

[16]DUFOUR C. Web 2.0, organisations et archi? vistique[J]. Archives, 2009(6):3-26.

[17]DUFF W M.JOHNSON C A, CHERRY J M. Reaching out, reaching in: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 to archives use of social media in Canada[J]. Archivaria, 2013(29):75.

[18]CRYMBLE A. An analysis of twitter and face? book use by the archival community[J]. Archivaria, 2010(1):70.

[19]孙大东,葛帅敏.基于圈层裂变机制的档案信息微传播优化路径研究[J].北京档案,2021(12):15

[20]张庆莉,满春玲.我国档案信息传播的发展过程及内容体系初探[J].档案学通讯,2017(5):57-61.

作者单位:1.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2.中共栾川县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室

猜你喜欢

微传播
“互联网+”影响下微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模式的分析
微传播时代政府话语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微传播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新模式构建研究
合理运用微传播优势强化大众传播话语权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