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原乡
2023-09-07黄银佩
黄银佩
一
这几年原乡成为一个热词,如何理解原乡成了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查阅字典,“原乡”指的是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王俊义在《原乡的构筑》中一语中的:“每个人是每个人的原乡”。
短短十个字,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怎样理解南阳人的原乡呢?一次范蠡故里采风行,我大概寻找到了答案,古宛大地流传千年的文化和精神大概就是南阳人的原乡。
如果用一个物化的载体来承接南阳的文化和精神,白河,古人曰“淯水”,最为合适。
这条孕育了南阳千年文明的河流,从伏牛山玉皇顶东麓发源,过城北数架孤山,自成半环形穿市而过。
白河,似一条银练素带,先民逐水而居,在这里繁衍生息,上游的黄山遗址浓缩了新石器时期仰韶、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的文明精华;像一把历史标尺,用几个华丽的转身,将关帝庙、梅花寨、章奎阁、魏公桥、黄龙庙等不同时期的古迹古建串珠成链。如一位无言老者,总是把最丰厚的物产留给子孙,怡人的湿地风景带、新颖的船渡码头、动人的传说……
白河疾驰至城南三四十里处,拐了两道弯,河湾边的村庄叫白水村和范蠡村,分别走出了两位重要人物。一曰汉光武帝刘秀,一曰春秋名相范蠡。
每条河流都有一个通江达海的梦想,白河汇入汉江,长江奔流入海。范蠡村人从白河启程,怀揣梦想行走江湖,就像数千年前的陶朱公一样。
到白河去!
拦水清淤让河滩一览无余,孩童欢快地捡拾贝壳和河蚌,老者三三两两在岸边乘凉。我也迫不及待地下水与白河来个亲密接触。
忽然,脚下被石头绊了一下,我用力搬起石头一角,拂去上面的泥沙,石头四四方方,好像透着荧光。有意思,我干脆扎下步子,将石头其余部分挖出,冲洗掉上面的青苔,一块古朴的柱础石呈现在我的面前。
我把石头带回了家,时而抚摸着方与圆的造型,时而凝视着沧桑的纹理,任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也许是一场大水冲入岸上,带走了它?白河曾经千帆争流,南北商船虽然只是匆匆过客,却也离不开河道边的茶店旅馆,这块石头可能就是河边盖房子用的,历尽千帆又回归白河的怀抱。
二
历史在你面前展开宏大的画面,白河是其中的一条线,村落是上面一个点,白水汤汤、舟楫繁忙,历史中的所有辉煌和暗淡,都沉淀在这一个个点上。歷史上的名人如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花,留于后人评说。
李白曾在游历南阳时写下《南都行》,其中提到“呼鹰白河湾”“白水真人居”和“陶朱与五羖”,白河湾曲水流今,真人就是生于白水村的刘秀,陶朱当属陶朱公范蠡。
今天的范蠡村就在河右岸三公城遗址上,袅袅炊烟、星罗村舍浓缩着悠长岁月。
村人以河为生,肥沃的河滩地源自千万年来大自然的馈赠,宛洛古道自秦汉喧嚣至今。有村就有寨。老人们指着不远处说,那里就是昔日的土寨。
地方志记载,寨墙两丈高,南北三里长,东西一里余,南北东三个寨门连通内外,西边白河是天然的护寨河。明朝唐王时在此屯兵,因此又称其“三十里屯”。抗日战争时被毁。
村中今天还保存着一方石匾,上书“中雷镇”,曾嵌于南寨门墙上,讲述着寨内外的商业繁华。
白河给范蠡村的,何止眼前的阡陌纵横,嘈嘈人家。
今天站在范蠡村的古道上,遥望白河古道,九曲龙身犹在,辨识着昔日山陕会馆石碑上的字迹,我想起了昔日与白河柱础石的偶遇。
郦道元曾在河南的鲁阳郡任太守,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他在《水经注》中赞美白河“淯水枝津分派, 陂水所溉,咸成良沃”。又卷三十一《淯水》中提到: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名三公城,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
翻开范蠡村的历史,历代名人之多令人惊叹。
古村的沧桑应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三公城遗址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公城的得名来自汉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刘秀称帝后,拜邓禹为大司徒,位三公之列。邓禹衣锦还乡,里人设宴于此,命此城为“三公城”。
近年来,在这里出土了鬲、豆等大量陶器,考古专家定性聚落遗址为商周至东汉时期,这与范蠡生活的年代相吻合!我愈加兴奋,不断切换历史与现实的画面。
范蠡的始祖,乃春秋时期晋国上卿,悠游宦海,修订法度。但范蠡的身世却清贫微贱,生于布衣之家,长于垄亩之间。青年时期的范蠡委身草野,倜傥不群。
巴州人文种到这里任职,民间流传他“三请范蠡”等故事。这虽无史据,但不妨他们成为尘世挚友。
两个胸怀天下的青年一起跋山涉水来到越国,受到越王勾践器重并委以臣、相重任。
就在范蠡用超人的智慧和计谋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功成名就时,他再一次来了个人生峡谷的急转弯,激流勇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范蠡掼于世海弄险,创造“卧薪尝胆”之神话,又三散其财于众。范蠡村的后人也没有忘记这位祖先。
西晋文学家、南阳相夏侯惇为了纪念范蠡,在家乡修建了范蠡祠。
今天原址重建的范蠡祠气宇轩昂,两侧的楹联很有意思:古宛城成就范蠡上将事业昭斯世,清淯水育出商圣陶朱懿德垂千古。
不得不说,大智慧的范蠡总能找到生存的最佳方式。他或许仅为寻找盛名的君主而投奔勾践,也或许他流连于家乡五湖风景,用他的敏锐眼光,机智果决,舟遥遥于五湖,悠悠然而放歌。
南阳盛产汉画,题材广泛。在范蠡村也散落了不少石刻。在村里的一座民俗馆,踞坐执灯侍女画像惟妙惟肖,白虎、青龙等神兽在砖石上游走,线条传神又神秘。
从春秋到两汉,南阳一直是战略要地,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南阳方可入中原。南阳人善谋略,出谋士。而思想、精神是代代相传的,这不仅为南阳汉画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也解释了范蠡罕见思维和不世才华的合理性。当年匠人们在石头上刻下这些南阳的人和事,心里或许也怀着崇敬和佩服。
“商圣”之所以能称为商圣,就在于他的商业行为影响了周围的人,在于他对社会的贡献。预测行情,窥其先机;贵贱复反,贱买贵卖;完物上种,質高货真;薄利多销,不敢居贵;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加速周转,行如流水。
范蠡的这些商业理念历经数千年,如今仍被商界推崇。特别是他的“富好行其德”,曾被司马迁誉为楷模。三散家财,济贫扶弱,“千金散去还复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来自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行为,打破了人们对商人唯利是图的看法。
范蠡一生,可以说开创了两段不同凡响的自信人生,“所止必成名”。前半生是政治家、谋略家,从政以道,功成身退;后半生是大商人、慈善家,经商以道,富好行德。范蠡对范蠡村的影响,不仅仅是留下名人故里的名望,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家”经商成为后世尊崇的“商圣”,带给范蠡乃至整个中华大地的是一种历久弥新的处世理念。宋代抗金名将李纲把范蠡和张良认作自己的楷模:“故夫智谋之士,处困之时,能忍辱以伸其志;当事几之会,能决断以收其功;功成名遂,能高举远引以全其身,微二子,吾谁与归?”
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逍遥堪自乐,浩荡信无忧。也许物我两忘的范蠡也没想到,他从范蠡村走出,晚年又回到范蠡村,他短短一生对范蠡村后人的影响如此巨大,就如基因注入山水血脉,不断生长繁衍。
三
扁舟漂泊五湖间,遗庙空存白水湾。千年岁月已参差为范蠡祠旁的古柏,傲骨藏风。阳光透隙而过,历史的真貌,碎成了一地的斑斑影影。
而范蠡祠展柜内,被风雨岁月剥蚀的秦砖汉瓦、陶罐铜币,更是向千百年后的人们述说着范蠡村人精神的富足。范蠡村民俗馆内的一本本《范蠡研究》,则昭示着今日范蠡的人文精神。
时光荏苒,范蠡村依然保存了很多传统民居。走进一户闫姓村民家中,抬头可见五檩四挂的梁架结构,地上铺的老砖已被踩得凹陷,屋外的菜园同样是用砖围挡的,上面不乏带着花纹的汉砖,还有几块从屋脊上掉下来的雕花砖,可见房主人昔日殷实的家境。
范蠡村历史上不同时代的风云际会早已沉寂,而在范蠡村健在的耄耋老人的讲述中,古村的生活场景浮现在眼前。范蠡村西边紧临白河,南方大宗货物都由帆船循白河北运,寨东有驿道,寨南南门外设有驿站传送官方文件,由驿官(丞)负责派人传送,并有狼烟洞以作报警用。街上商店都设在南北大街上,商业尚称繁荣。
据当地老人说道:范蠡村各商店的厨师曾凑钱演过戏,由此可见商店之多。当时只见码头上工人肩负货物,手持竹签(计数用),快速往来于车船之间,呼喝着搬运货物,出货时有专人发签,收货地点有专人收签,货物运送完毕以签计数结算。
可惜1930年后河道淤塞,载重船只无法通行,商业日见凋敝。
经历千年风雨,世纪沧桑,范蠡村人在每一个时代节点,从不缺席。
水波不兴的西施镜让人心旌摇曳。遥想两千多年前,被囚禁姑苏虎丘的勾践和范蠡,刚回到越国,就策划了那场“美人计”。西施以一己之身担负复国之望,忍辱负重,用尽解数争得了吴王的宠爱。
西施的美名、智慧和“沉鱼”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长留人们心目中的,是她和范蠡为越国复兴所做的奉献。
范蠡从范蠡村走出,他开创了自己的英雄时代。他三次经商成为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有能力赚钱,又对钱财不执着,堪称是古今第一人。
商人成为独立的社会群体是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范蠡从实践中总结的经商思想和较为完整的经商理论,对时代和后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受其影响最大者,当属采纳范蠡“商贾”兴国之策的越王勾践。
而他功成名就之时,又离开勾践,退隐江湖,留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语,则是那个风诡云谲时代的注脚。
我欣喜,八年前南阳就成立了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南阳理工学院等高校对范蠡商略、商德、商道、“经商十八法”的研究方兴未艾,商道文化成为学术界新的课题。
在范蠡的原乡,行走田埂、感悟商道,徜徉忘却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