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凉州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9-07李生龙
李生龙
摘 要 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解决土地碎片化、增加耕地面积、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凉州模式”。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管理,促进其良性运行。通过对凉州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状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元化配套,加大资金投入;因地制宜,规范建设标准;靠实工作责任,发挥工作职能;统筹考量,发挥协同作用;建章立制,加强建后管护;立足实际,配强专业人员等意见建议。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思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41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耕地占用面积随之增加,迫切需要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通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1 概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土地、水利资源等“硬件”的建设,也是科学技术等“软件”的集成;不仅是一项田间工程,即对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促进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的一项田面工程,是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1]。同时也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坚持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抢抓政策机遇,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2019年以来,武威市凉州区先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4.14万hm2,其中2019年建设0.53万hm2、2020年0.37万hm2、2021年1.00万hm2、2022年1.13万hm2、2023年1.10万hm2,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实现了“良田粮用”,全力打造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试点示范区。
2 建设现状与取得成效
2.1 培育了凉州建设模式
2023年3月22日,石羊河流域红崖山等灌区(涉及凉州区、民勤县、永昌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被正式确定为全国6个整区域推进试点项目之一,计划通过新建、提升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21.85万hm2,
凉州区涉及8.83万hm2,其中新建6.08万hm2,改造提升2.75万hm2;项目概算总投资98.33亿元,凉州区使用资金39.75亿元,667 m2平均投资约3 000元。
2.2 形成了项目建设体系
2021年以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凉州区实际的建设路径,总结出了“突出一个核心、抓住两个关键、聚焦三个环节、发挥四级职能、推动五个转变、实施六大工程、严把七个关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2020年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甘肃省位列按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且成效显著的五个激励省份之一,并给予
2亿元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奖励。凉州区先后承办甘肃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等多项会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2.3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在保证项目建设任务不减、标准不降的情况下,严把质量关和造价关,对设计不合理、发生工程变更的地区进行严格核减,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到位。2019年、2020年上缴财政755.79万元结余资金,认定新增耕地233.57 hm2,根据省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价格(39 000元/667 m2),收入1.37亿元,解决项目资金不足问题。
2.4 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原来分散的、参差不齐的土地进行大规模平整,形成了集中连片的土地,并配置了完善、先进、节约的灌溉设施。随着调蓄水池的建设、滴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有效推广与运用,为实现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2.5 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
通过项目实施,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提升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变了原来生产成本高、产量低、人工成本高的局面;同时实现了节水,每667 m2耕地可节水约147 m3(按2021年及2022年2.13万hm2建设面积测算,可节水4 700多万m3;按滴灌667 m2平均用水300 m3计算,可新增灌溉面积
1.07万hm2)、节劳200元、节肥100元、增产100 kg左右,667 m2平均节本增效约600元,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出效率,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做到了“良田粮用”。
2.6 提升了耕地地力水平
凉州区是种养大区,耕地和粪肥资源丰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不破坏表土层与心土层”的要求,做到了熟土保留。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对弃而不种和达不到灌溉条件的耕地一体推进,彻底整治了撂荒地。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中央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有机结合,连续5年每年对0.67万hm2耕地增施有机肥,提升了耕地地力水平。探索模式机制化、还田市场化、化肥减量化、环境友好化的绿色种养循环利用方式,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保护了土壤资源,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耕地产能,做到
“藏粮于地”。
2.7 推广了先进农业技术
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示范推广小麦浅埋滴灌宽幅匀播、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先进种植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叶面施肥及新型肥料施用技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改进了传统耕作模式和生产技术,做到“藏粮于技”。
2.8 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项目实施,彻底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条件,改变了以往流转费用低、无人流转的困境,土地流转费用大幅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把农民吸附在产业的各个环节上,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务工收入。凉州区多年来形成“一茬保供给、一茬促增收”的种植模式,春小麦收获后,复种娃娃菜、脱水油白菜等经济作物,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提高了种植效益,做到“藏粮于民”。
2.9 改善了乡村环境面貌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凉州区始终秉承“干此项工程,造一方景观”的理念,坚持工程质量和工程形象双赢。通过项目实施,修建了蓄水池,栽植了农田防护林,整治了撂荒地、边角地及荒滩地,清除了地埂杂草,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农田绿荫环绕、田野干净整洁、水池景观舒适,实现了资源、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实施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在创新土地流转方式、解决沿山片区水资源瓶颈问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一定效应,為全面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了有益探索,为解决农业基础薄弱问题指出了实现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3.1 项目资金短缺
凉州区人口众多,村庄密集,农田设施欠账较多,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有限,加之区级财政困难,无法足额落实配套资金,项目建设投入不足、标准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无法真正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3.2 耕地碎片较为严重,实施难度较大
历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由多部门实施,建设模式和建设标准不统一,导致项目实施碎片化问题严重,导致机构改革后项目在实施中难以实现建设内容填平补齐,加大了后期项目申报、设计实施的难度。
3.3 村镇重视程度不够,农民认识不足
项目所属村镇存在申报争取积极性高、组织实施主动性差的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村镇未能理顺与项目主管部门、施工企业之间的关系,出现农民要求增加变更调整建设措施、内容和地点等情况后,村镇未能第一时间配合主管部门、设计单位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给项目建设带来了困难。
3.4 部门协同不足,上下联动不够
部门沟通对接不够,在办理蓄水池用地、输水管道过路过桥、通讯高压线路迁移等审批手续时配合不到位,影响了项目初设阶段的设计进度。同时,水权制度改革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两张皮”,在用水管理、工程建设和管护、农业水价形成、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方面未建立有效机制,市场未充分发挥水权、水市场交易中的补充调节作用,需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引导和推进。
3.5 激励机制滞后,内生动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将分散的土地集中整合进行流转,并开展土地集中经营管理,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但在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过程中,出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及农民的切实利益。同时,当前相关激励政策尚未明确,部分村组干部存在不敢干的思想。为此,要积极探索建立全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励机制,全力促进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3.6 技术力量缺乏,影响项目管理
机构改革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统一由农业农村部门实施。建设管理队伍大幅缩减,工作职能和人员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相关人员所承担的工作量大幅提升。但项目管理人员较少,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现有管理人员大多为管理岗干部,缺乏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导致日常管理工作较为被动。同时,业主方对项目管理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易留下质量隐患。
4 对策建议
4.1 多元化配套,加大资金投入
凉州区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种植粮食作物收入偏低,对农民增收致富目标实现的助力较小。为此,应充分考虑各县(区)人口基数、耕地面积、财政收支等情况,落实项目资金配套,提高每667 m2平均投入标准,积极推广自动化技术,建立高标准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将全区高标准农田项目情况上图入库,用“一张图”进行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有效提高管理工作效率[2]。
4.2 因地制宜,规范建设标准
凉州区结合当地实际,高标准农田管网铺设推行60 m×120 m的典型设计标准,把“巴掌田”变成“大田块”,以便于大型机械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组织施工,严把工程质量关。对于个别有单独种植意愿的村民,允许其在镇村研究划定区域内进行种植,但禁止随意根据农民需求改变建设标准。
4.3 靠实工作责任,发挥工作职能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扯部门多。建议由农业农村厅负责牵头抓总,水利厅、自然资源厅、财政厅、林业和草原局、乡镇等部门积极配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各相关部门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施工等阶段应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各自的工作职能,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力争把项目设计好、建设好、管护好。
4.4 统筹考量,发挥协同作用
高标准农田项目作为农业水利设施项目,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需要办理蓄水池用地、管道过路过桥、通讯高压线路迁移等相关审批手续,但因办理过程涉及程序多、时间长,会影响初步设计编制和项目建设的进度[3]。应以省级农业农村厅为单位,与省交通运输厅、自然资源厅等单位进行对接,加强业务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简化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办理输水管道过路过桥、蓄水池用地等方面的手续流程,保障项目按期完工。
4.5 建章立制,加强建后管护
为做好后期工程管护工作,凉州区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制订了《凉州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纳入镇、村、组三级日常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同时充分发挥农民力量,积极鼓励工程受益村的农民主动参与工程管护,从而形成一种长效机制[4]。对于管护工作落实情况较好的村组给予适当奖励,并作为示范点进行推广。同时,可由上级主管单位按一定比例落实管护经费,为建后管护工作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
4.6 立足实际,配强专业人员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属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性较强,必须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5]。应选调一批农田水利、水利水电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补充项目管理人员,参与设计前的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保修期等项目实施全过程,做好项目管理各项工作,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争创一流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玉兴.山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13):77-79.
[2] 贺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续管护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当代农机,2023(2):27-28.
[3] 李清琳.白银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政策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11):104-106.
[4] 万平,胥涛,丁凯,等.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田建设监测监管工作探索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3(3):53-56.
[5] 陈朱叶,赵虎,缴锡云,等.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及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23,39(2):3-5.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