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中网络诈骗成因分析及有效防控策略研究

2023-09-07孟凡迪

法制博览 2023年23期
关键词:受害者诈骗分子

孟凡迪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一、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种类

高校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已成为高校案发最多、上升最快、学生反映最大的校园犯罪类型,经调查研究,有五种诈骗类型是高校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高发类案。

(一)网络购物刷单返利类诈骗

此类诈骗通常利用大学生想要赚取通过简单操作就能获得丰厚利润的心理,首先诈骗分子通过购物网站、QQ 和微信群吸引流量,广撒网发送刷单邀请;有意向参与的受害者,诈骗分子先诱骗其进行金额较小的刷单,对其返还本金并支付报酬,获得受害者的信任;取得信任后,诈骗分子开始对受害者派发金额较大的刷单任务,并以各种理由谎称网络系统故障或者干脆收到本金后直接拉黑受害者,失去联系。应注意的是小额返利是诱饵,网络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刷单就是诈骗。

(二)虚假考证培训类诈骗

此类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学习考证的迫切心理,首先,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等方式,讲课发展学员、培训对象;其次,利用社交媒体授课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试听课程;再次,组织建立各类考证培训群,并提前安排好群内的“托儿”营造虚假的考证成功案例,提高可信度;最后,诱导受害者在虚假培训网站或者手机APP 上不断注入培训资金。等看到学生们想上课的时候发现被移出群聊,网站也随之消失不见。

(三)虚假网络贷款类诈骗

此类诈骗为诈骗分子利用部分大学生虚荣但又缺钱的心理,诱骗其进行网络贷款。首先诈骗分子会通过电话、网络、虚假广告等方式寻找需要贷款的对象,选中目标后,诈骗分子会以无抵押、低利息、快速放款等话术诱导受害者办理假贷款,然后引导受害者缴纳担保费、验资费、解冻费等各项费用,伪造交易流水,造成无法放款的假象,最后骗光受害者的钱后将其拉黑。大学生办理贷款一定要去正规金融机构,在放款之前需要缴纳“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用于刷流水、验证还款能力的,都是骗局,不可轻信。

(四)冒充电商客服类诈骗

此类诈骗为诈骗分子利用部分大学生单纯和对互联网过分信赖的心理。一般分为三种诈骗方式:一是通过冒充电商平台或者物流快递客服,电话联系受害者谎称其购买的商品出现问题,以退款、理赔等为由,诱骗受害人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对受害人实施诈骗;二是以受害者各类会员积分不足无法参与商品购买打折活动为由,欺骗引导受害人申请贷款从而提高会员积分,进而诱骗受害者进入指定账户转账付款;三是扮演客服声称误将受害者升级为电商VIP 会员、授权为代理等,以额外扣费为由,诱导受害者支付手续费,从而实施诈骗。当大学生接到自称电商、物流客服电话时,不要盲目听信,务必第一时间到官方平台进行核实,正规电商平台退款都是按原支付路径自动退款,不需要开通任何业务及填写个人信息,也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

(五)针对大学生就业、学术论文诈骗

1.就业诈骗:制作虚假网页,网上的招聘广告中,写上“高薪、五险一金、岗位轻松、晋升快”等诱人词汇,引人上钩。面试时一般采用电话或线上面试,然后以培训费、服装费、考试费等名义向应聘者收钱;或是套取求职者信息,向其亲属实施诈骗。

2.学术论文诈骗:(1)诈骗分子一般通过电话号码搜寻被害人QQ 或微信号码,加其好友,或制作假的论文网站,在搜索引擎上弹屏。宣传自己有资源能够发表符合学校要求的论文,甚至可以代写代发,优先见刊。但要求预付70%定金作为活动费用,当受害者交完定金后,联系人和网站从此销声匿迹,再也联系不上;(2)诈骗分子在网上建立一个与知名杂志同名的虚假网站用来鱼目混珠,以真杂志的口吻向受害者发送假的文章录用函,并提供诈骗分子的账户,让受害者向其账户汇入版面费,进行诈骗。

二、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原因

(一)大学生过分信赖网络世界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不断渗透于人们的生活空间,尤其是与网络世界一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网络的开放性、灵活性和便利性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他们对于网络的依赖已经达到不可或缺的地步。步入大学后,脱离了高中学习的枷锁和父母随身看管的环境,在大学相对自由和轻松的环境下,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更高,这往往导致他们忽视了在繁花似锦的网络之下暗藏的安全风险,虽然知道身边有人被骗的经历,但由于过分自信和对网络的过分信赖导致大学生的安全隐患意识大打折扣,进而被骗。

(二)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抵抗诱惑能力不强

大学生在校园内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人生经历有限又缺乏社会经验,尤其是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往往长期处于两点一线的学习状态,主要生活经验来源于家庭,相对而言缺乏一定的独立生活经验和与陌生人单独相处的人生经历,因此导致大学生们过于单纯好骗。同时,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网络商品的日新月异,各种消费广告都非常吸引人,单纯又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很容易让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进行诈骗。当他们看到那些标语上写着薪资待遇高、免费获取奖品、核对银行账户等一系列造假网站时,忍不住诱惑,跌入诈骗分子的圈套,更有甚者为了挽回受损的钱财,被诈骗分子利用其对法律的无知,引诱其加入诈骗团伙,实施刑事犯罪。

(三)高校信息安全教育制度体系缺失

高校对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方面相对不够完善,学校对于网络安全教育方面仅限于进行一些基础的网络知识课程的教学安排,这些基础的网络知识课程并不能起到警惕网络风险的作用。我们教育部门对此重视不够,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只是口头宣传,网络安全并没有融入教材和教案,教育体系也不够完善。同时,与之相关联的教学制度也存在不规范、不健全等问题。在法律、道德等各方面缺乏适当的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从而导致大学生严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1]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策略

(一)加大防范网络诈骗专项教育宣传力度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诈骗在社会各阶层之间频繁发生,几乎无所不在,防不胜防。如何预防学校网络诈骗,增强学生打击诈骗的意识,已迫在眉睫。为进一步加大校园反舞弊宣传力度,普及反诈知识,增强防范意识,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可邀请当地警方在校园内为学生组织反诈宣传会去宣讲网络的反诈骗知识。及时通知学生可能存在的网络诈骗,提醒学生不要被各种形式的网络诈骗所蒙骗,并及时与老师沟通核实支付等行为的真实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同时,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在日常的教学和思政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网络诈骗新模式,集思广益,强化防范心理,在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的严峻形势下,由被动转为主动。

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宣传防范:一是继续通过校园网、电子屏、班会、班组等传统方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二是通过话剧、短剧、短视频、知识竞赛等新方式,增强宣传教育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三是在开学季、毕业季等特殊时期,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如发放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学习、下发提醒函等,防范网络诈骗;四是要求学生下载安装反诈APP,注册登录,激活诈骗预警功能。实现对网络诈骗的全面网络拦截、识别、准确预测和实时报警,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防诈骗知识,报告网络诈骗犯罪线索。许多在线欺诈都是通过假基站和网络进行的。高校要构建以公安机关、局域网信息服务、高校网络管理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立体、多维智能反欺诈体系。

(二)加强大学生信息保护意识,树立防范意识

1.高校应该构建防范网络诈骗系统,普及防网络诈骗的基本常识。当然,防网络诈骗教育不能照本宣科,诈骗分子的手段总是花样百出,因此我们的防诈骗措施也应不断地更新换代升级。因此,高校要将防范各类诈骗犯罪的宣传与教育工作纳入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普及教育中去。并且在给大学生们提供各类生活补贴和资金资助时,要联合公安局、社区、银行、家长等相关单位和个人,特别提醒他们不要听信诈骗人员的话术引导,轻易将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等透露出去。如有遇到类似情况的,要先向辅导员老师和当地教育部门咨询,千万不要擅自按照对方要求进行操作,以免上当受骗。

2.学生要深入了解网络购买、网络浏览的注意事项。例如购买商品时进入的是否官方网站、银行短信收到的是否虚拟链接、游戏界面的弹窗广告是否木马病毒,不轻易以个人信息、账号访问网页;安装杀毒软件,进入网页之前先看看是不是钓鱼网站。除此之外,要树立大学生的网络安全信息自我保护意识,面对互联网上各类的诱惑,能够冷静分析、沉着应对,不贪图小便宜,时刻保持清醒,意识到网络陷阱和罪恶的存在,不要贪婪和侥幸,保护自己免受网络诈骗。

3.要培养学生保密和维权意识。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很容易在无意间被泄露,因此要加强大学生自我信息和家人朋友信息的保密意识,防止个人信息大量外泄,遇到网站上要填写详细信息和实名认证的地方,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判断好网站的真实性再进行登录。在当代法治社会,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十分重要,一旦发现自己进入诈骗分子的圈套,第一时间保留证据、报警处理,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处理,提供有利信息。

(三)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消除贪利心理

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不仅是因为网络安全意识薄弱,而且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同时,受西方一些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加上贪图小利的想法,很多大学生被诱入骗局,将自己的个人钱财、重要信息等提供给诈骗分子,更有甚者失足卷入“校园贷”,造成全家重大财物损失。因此,各大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思想武装头脑,明辨是非、脚踏实地地在大学生活中努力学习和奋斗。

大学生面临的网络诈骗问题比较集中,但又有所不同。他们主要分为毕业生和其他年级学生。同时,大学生可能会遭遇的网络诈骗形式也有所不同。毕业生注重就业和求职。高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要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提醒学生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其他年级学生要多注意平时网课学习之外的异常短信和邮件,辅导员要及时提醒学生学会识别邮件和短信中的虚假信息,以免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其他严重后果。此外,我们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不仅要成为法律的“学习者”,还要成为法律的“使用者”。

(四)构建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

加强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的信息安全教育,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但无法保证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大学生都能够不上当受骗,面对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的诈骗手段,大学生一旦进入陷阱,上当受骗后,所受到的心理打击也是高校要重点关注的。大学生一旦受骗,除了蒙受经济损失外,内心也会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和创伤,很多受骗大学生在受骗后产生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和对未来失去信心,更有甚者可能因为受骗对家庭经济的损失较大导致对人生充满失望走向绝路。因此,在大学生遭遇诈骗后,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是尤为重要的。

1.建立网络诈骗防御机制。高校要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首先要建立事前防御机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者举办讲座,帮助学生构建心理防御机制。[3]让同学们认识到,上当受骗、遭遇挫折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要学会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磨炼心智获得成长。

2.建立网络诈骗舒缓机制。以往遭遇网络诈骗后,受骗的大学生往往受骗情绪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释怀,进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引起心理疾病。高校应该组建一支心理援助队伍,可以在受害者被骗后第一时间介入以帮助受害人舒缓受骗情绪,同时援助队伍也可以在平时利用宣讲活动,教授同学们学习一些缓解受伤情绪的方式方法,从而有效地预防因网络诈骗引起的心理疾病导致极端事件发生。

3.建立受害人被诈骗后的心理重建机制。很多时候,一些受害人在缓解了受骗情绪后,看似有所好转,但因诈骗受到的心灵创伤依然存在。这需要我们建立长期有效的心理干预甚至在必要时采取治疗机制,帮助大学生受害者走出被骗的阴霾,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网络诈骗危害巨大,大学生被诈骗的案子日益增多,其背后所衍生出的众多问题需要反思。大学生谨防网络诈骗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抵住诱惑不贪便宜,任诈骗分子如何花样百出都无济于事。高校也要采取一系列防止网络诈骗的必要措施,做好广泛的宣传防诈骗手段,结合思想教育、普法教育、心理咨询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方法制定出长效机制,使大学生被网络诈骗的现象在高校中得到有效预防。

猜你喜欢

受害者诈骗分子
分子的扩散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关注恐怖主义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