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养鱼当作最体面的职业
——记2023 年神内基金推广奖(农户)获奖者
2023-09-07蒋开均
蒋开均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谭家镇花仙村)
他一直坚信,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勇敢地走下去。前进的道路充满困难与挫折,永不服输成为一种精神支撑。他从事冷水鱼养殖近12 年,曾获得“重庆市劳动模范”“致富带头人”等多项殊荣。他就是重庆市开州区泰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开均。
一、在挫折中坚挺压力,挫出一片新天地
蒋开均,出生在“地无三尺平”的重庆市开州区北部山区,这里的土地贫瘠,80%以上的土地都是坡地。走过一坡还是一坡,“看到的屋走到哭……”蒋开均在家乡度过了贫苦的20 个年头。
1980 年,高中毕业后的他在村里从事会计工作。1986 年,他决定外出打工,离开生养自己的家乡。在外拼搏的九年里,他在河南煤矿做过矿工,在广东干过混凝土工。1995 年,在外拼搏了近10 年的他毅然回到家乡,开始拉板车、干搬运工、采石灰石,和家人在一起奋斗的日子过得殷实而忙碌。
充满干劲的蒋开均并不安于现状。2010 年,他筹资创办了开州区泰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从此与“鱼”结下不解之缘,走上漫长的创业之路。创业初期,他不断摸索和学习,改河道、筑河坝、修鱼池。到2015 年已经修建鱼池100 多个,当年投入20 万尾三倍体虹鳟鱼苗养殖,但因夏天的一场洪水,造成了700 多万元的损失。洪水过后,清理完鱼池,又购入20 万尾鱼苗,又经历了2016年夏天连续高温无雨,20 万尾鱼苗再遭损失。连续两次的突发状况,没有打倒蒋开均,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在渔场上游修起蓄水坝,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逐年扩大规模,现已建成10 万平方米的冷水鱼流水养殖基地,成为目前中国内陆单体面积最大的冷水性鱼类流水养殖基地,养殖裂腹鱼、鲟鱼、鳟鱼、鲈鱼、大鲵等品种,年产量达700 吨左右,产品远销上海、郑州、广西,出口越南、缅甸等,鱼子酱出口俄罗斯,年收入达到6 000 万元以上,成为当地生态渔业发展的标兵。回报终有时,收获了创业的成功和诸多荣誉,“鱼”也成为蒋开均最体面的职业。
二、在回报中坚守责任,引领农民致富
“一人富不算富,带动更多人富裕起来才算真正的富”这是蒋开均的人生信条。自公司成立以来,优先安排了200 多当地农户在基地务工,蔡天均和张成贵夫妇原是一个贫困户家庭,自两人进入公司的扶贫车间做工以来,每月收入6 000 元,如期摘掉了贫困帽子。
公司里像蔡天均夫妇一样的困难人员共11 人,每人每年增收2.6 万元。公司每年还解决三四个月20 ~50人不等的季节工,日工资120 ~200 元;公司把财政投入的330 万元,51%的股权量化到村集体和农户,每年保底分红10.2 万元以上。
蒋开均总结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编印《冷水鱼绿色高效养殖技术简本》1 500 册;分批次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创业带头人、农民企业家630 人次;带动建成了“领军人才+科技示范户+农户”的示范基地5 个,新增创业就业200 余人。指导并培育了3 家休闲渔业和2 个冷水鱼加工示范基地;帮助紫水乡袁建民新建了娃娃鱼面条生产线1 条;帮助解决了冷水鱼长不快、长不好等技术难题,提高了养殖户的信心,带动了开州区冷水鱼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在振兴中坚定信心,发挥示范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吹响大江南北,农业企业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在未来发展历程中,蒋开均抓住难得的机遇,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保持定力,增强耐力,打好科研、基地、品牌、生态“四张牌”。在科研投入上,加大科研攻关、投入力度,与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重庆市水产研究院、西南大学食品研究院等科研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开发冷水鱼系列加工产品,同时规划休闲渔业建设,打造开州第一家冷水鱼“渔家乐”,把产业链做长,把价值链做大;在基地建设上,将安装冷水鱼养殖液态氧系统,解决了传统增氧机供氧不足的问题,避免了养殖场因遭遇停电、雷雨等极端天气不能供氧导致冷水鱼大量死亡的情况,预防了洪水灾害带来的泥浆、浑浊水等对鱼的伤害等问题,防患于未然;在品牌培育上,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争创全国名特优新目录产品;在生态治理上,实施养殖尾水治理,做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积极探索“企村”联动机制,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搭伴面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齐头并进,带动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