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理解“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涵

2023-09-07袁益民

江苏教育 2023年28期
关键词:基准面公平学校

袁益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在促进教育公平上不断发力、在教育质量上持续努力的使命担当和建立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深化认识。

一、从起点普惠到过程普适、结果普优的教育

从教育管理的基本环节来看,“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从起点普惠到过程普适、结果普优的教育。所谓“起点普惠到过程普适、结果普优”,具体是指不仅要有一个更加公平的较好的教育起点,也要有一个满足各种各样就读人群多样化需求的良好的教育过程,还要有一个好的教育结果。当下,我们在强调教育的公益属性、从起点上推动一些领域教育普惠原则落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离教育机会的普遍全纳包容、教育过程的普遍适合适恰和教育结果的普遍优质高效仍有一段距离,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一是要在入学机会基准面上普遍全纳包容,全面保障所有学生的受教育权。在这个阶段,需要给予全体学生基准面的同等对待,持一种一视同仁地欢迎所有学生前来就读的基本态度。二是要在接下来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发现学生适合学些什么,并帮助他们选择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适切教育内容、适当资源、适用方法以及适合他们的学习节奏,尽力满足其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在此过程中,要有多次自由选择的机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保证在资源配置基准面上的公平。三是要切实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通过教育质量保障、教育质量改进和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各种措施,最终实现教育结果的普遍优质高效。

二、以“学好上”过程达至“上好学”目的的教育

从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来看,“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以“学好上”过程达至“上好学”的教育。“有学上”(也可以称为“好上学”)后有一个漫长的努力过程才能达到最终的“上好学”的目标。而这个漫长的过程其实是要使好的学校不再那么难上、上到好的学校后能真正地学好,我们可以称之为“学好上”。当前,“有学上”或者说“好上学”的问题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在“学好上”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仍然不均衡,区域、城乡、学校及人群之间的差距还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从资源供给和政策供给层面出发,使好的学校更加容易上到,这就是“学好上”的第一层含义。另一方面,并不是上到了所谓的好学校就一定能自然地都“上好学”了,那只是满足了入门条件,在进入基础条件好的学校以后能否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又是另外一回事。“学好上”还要为学生创设友好型的学校以及学习环境等各种过程性条件,也就是使得上到了好的学校以后“学”依然“好上”,这是“学好上”的另一层含义。只有这两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上好学”的终极目的才有可能得到实现。因此,“上好学”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关注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三、集中体现人民意志的强国教育

从教育事业的战略设计来看,“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集中体现全体人民集体意志的强国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放到了国计民生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进行重点部署,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使命,努力培育时代新人;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化系统观念,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分进行论述,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和新突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考量,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也是更好打通从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通道的一个重要制度创新。这是从国家的视野、高度和角度提出的“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意志的集中表达,代表了全体人民对于“好的教育”的一种集体的主张与坚守。

四、以师生合意的学校办出的现代化学校教育

从教育主体的角色地位来看,“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以师生合意的学校办出的现代化学校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不满意主要是针对条件上处于相对薄弱地位学校和类型上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学校而言的。要使党政部门及社会各方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各级各类学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广大师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就要针对人民不够满意的这些学校采取措施,以师生合意的每一所学校办出各具特色的现代学校教育,以达到人民更为满意的目标。学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战场,学校是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主体。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怀进鹏部长在分析学生负担过重和家长教育焦虑加剧的深层原因时的表述,即“从教育内部来讲,主要是普职协调发展和中高考竞争性选拔”,本着关注民生、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的宗旨,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化分类法(ISCED2011)中的通行做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阶段四个层级专业教育延伸的通道,为职业教育发展打开新思路、拓展新空间、塑造新格局,为构建服务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解决好“最后一公里”。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要在落实基准面公平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更为普适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政府应坚决遏制各地、各校间不合理的教育资源竞争冲动,克服等级化院校评估、评审、评比的消极影响,规范教师流动机制,通过更大力度增能性投入政策和赋权性支持措施,在较短时间内使处境不利地区和条件薄弱学校的教师招聘吸引力明显提高、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从根本上践行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承诺。“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是有真情实感的教育、情感转向的教育,一定有学生喜爱的并让其终身受益、一生感恩的老师,也一定有终生难忘的课堂和常常想起的同学,有和谐、友好的学校环境。

五、国家放心、家长安心、群众称心的好教育

从教育工作的目标定位来看,“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国家放心、家长安心、群众称心的好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国家要有心,还要人民有感。“人民满意的教育”还应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办出全社会共同成就的、全体人民普遍认可的理想教育。国家根据人民意愿及国家利益谋划、组织和实施教育,是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国家要根据社会的变迁、科技的变革、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变化和人民期待水平的提高,不断调适未来教育目标,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技能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等各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才、科技与教育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国家也要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充分尊重和积极扩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在一个人民满意的教育系统中,不仅“人人好上学”“处处学好上”“时时上好学”,而且通道畅通好升学、资源丰富好选择、学有所长好就业。

从根本上来看,“人民满意的教育”也必然是体现人民至上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教育,通过体察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来守护人民对于教育的那颗心。而从具体社会实践角度来看,不仅要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善于听民意、纳民计、聚民智,而且要在办好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教育过程中,真正站稳人民立场,合理引导对于教育的社会预期,坚定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信念、信任和信心。当然,从日常社会生活来看,守护人民对于教育的那颗心是具体的,主要表现为教育层面的家长安心与社会层面的群众称心。

六、回归教育初心、服务人民福祉的常态教育

从教育效果的社会影响来看,“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回归教育初心、服务人民福祉的常态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旨归,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这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它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期盼的重要途径,也是光荣的历史使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挖掘教育本身的功能,明确未来教育工作新的着力点。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规律,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更大力度推进教育评价及中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的指挥棒问题,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和根本使命,降低不必要的教育压力,解决教育内容与学生成人成才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脱节的问题,提高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促进民生的能力与水平,不断增强人们面对教育时的信心与安全感。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落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落实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基点是推动教育基准面的公平。当前,教育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的不均衡、不充分上,无论是落实普惠、普适、普优,还是从“好上学”通过“学好上”达至“上好学”,从国家放心到家长安心、群众称心,以及从师生合意到人民认可,均涉及资源配置、条件提供与服务质量等基准面的一定程度的公平。不难理解,共同富裕离不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解决教育基准面公平的基本条件,而教育基准面公平是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教育基准面的公平应当被看作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教育效率提高的重要条件、教育质量提升的本质要求和教育多元发展的必要前提。

首先,离开基准面的公平来谈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一方面,讲均衡一定是有一个基准的,没有基准就谈不上均衡;另一方面,如果连基准面的公平都达不到又何谈更高水平的均衡、优质的均衡。

其次,离开基准面的公平来谈效率是不公正的。如果本身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均衡的条件,那么教育整体上就会处于低水平,总体效率也就得不到充分保障。

最后,离开基准面的公平来谈质量是不诚实的。教育公平本身就是教育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基准面的公平决定了学生能够学得多好以及最终能学到多久。因此,有质量的教育一定是能够保证基准面的公平。

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教育机构而言,为其提供基准面公平的条件是考核其是否合格的前提,而只有考核为基本合格的,才可能考虑如何根据各自的情况、条件、需要、意愿与可能去错位发展、多元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基准面公平学校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面轮廓度逆向尺寸控制及测量
公平比较
学校推介
最小静校正量基准面校正技术在准噶尔盆地LN6井区应用
空间域CMP参考基准面实现方法及其效果
奇妙学校
东濮凹陷基准面变化对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