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主张引领下的专业成长
2023-09-07陈小琴
陈小琴
2011 年至2021 年间,我在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以下简称“安定小学”)工作。这十年,我从教师岗位走上校长岗位,从一级教师到评定高级教师,从年轻教师成长为大市学科带头人,从研究微型课题到获得国家级、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这十年,我提炼了个人教育主张,并在从懵懂课堂走向理性课堂、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从语文教育走向教育管理三个锐变阶段里践行自己的主张。我个人飞速成长的十年,是安定沃土对优秀师资强大培植力的生动投射。
在语文课堂里萌芽主张
2011 年,我因工作调动而进入安定小学,开始了工作的第二个十年。因为之前已在市、县赛课中多次获奖,这让我对自己的语文课堂十分满意。彼时,安定小学朱爱华、姜树华两位校长陆续走进我的教学生涯。两位优秀的特级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也有自己的团队,他们的深入研究一下子打开了我的眼界。后来,我加入“如皋市雉水名师姜树华工作室”,团队里的优秀教师很多,每个人的课堂都有自己的风格。导师、专家的讲座更让我知道了语文课堂不能只关注表面的热闹,还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之后,我跟随姜树华老师研究“言意共生教语文”,开始做课题、申报教学成果奖。研学路上,我学习新课标、研究教材、阅读儿童心理学书籍……在“知识—文化—专业化”的理念引领下,我深耕课堂,教学备课更趋向理性和科学。我们进行了语文教学的文体、课时等多角度的专题研究与探索。如从文体角度出发,我们研讨了寓言、散文、说明文、古诗词、儿童诗等多种文体的教学实践;从训练类别出发,我们分别尝试了口语交际、习作、绘本阅读、电影欣赏、童诗写作、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等多种语文创意课堂;从课时安排角度出发,我们探索了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内容分解与关联,研究课时任务的达成。
在长期的学习中,在导师的引领下,我提出“立根之学,向美发展”的教育思考。“立根之学”,指向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向美发展”,指导学生品悟“文学之美”,学会欣赏与写作;感受“思维之美”,培养语文思维品质;体验学习过程的“情趣之美”,探寻和掌握灵动的学习方法。之后,我的语文课堂发生了质的改变,得到了很多听课教师的赞赏,也在各级各类赛课中获得了不错的名次。
在语文课程里提炼主张
李继东老师担任安定小学校长期间,鼓励所有教师开展创新实践,并形成理论成果。时任德育处主任的我向学校提出申请,希望为孩子们开辟劳动实践园子——“嬉耕园”。李校长答应了。在李校长游戏文化的浸润下,安定小学的教师、家长开始带领孩子在园子里种瓜果蔬菜。
之后,我带领教师在嬉耕园开辟了“学科试验田”,试图实现教学的情趣化延伸。各班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给园子取名并阐述理由,制订为期一年的种植计划书,然后参加招标竞争,从而得到种植权限。“中标”的四个班级名分别为“小蜜蜂园地”“青青园”“东篱轩”“半亩方园”,名字不仅体现出孩子对园子的喜爱,还蕴含着文化的韵味。如五年级的园子“半亩芳园”,孩子们是这样阐述的:“其名源于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大的园子,记录着耕作和收获,也见证着青苗般的孩子多彩的童年。
平时,各年级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一年级的小朋友进行以“风”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如用画笔画风、诵读有关风的现代诗和古诗、演唱有关风的歌曲。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园子里读绘本《蚯蚓日记》,他们挖蚯蚓,观察蚯蚓,从而理解了绘本里生动诙谐的语言。三年级的语文实践活动,孩子们练习表达方式——以充满情趣的话语介绍园子:园子里有三个奇观,“鱼儿游上了树”“稻草人走出了书本”“园子里长出了一本童话书”,这样的介绍让来宾一听就有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不管是诗意的取名、引人注目的园子麻辣名片,还是“娱乐区”“采摘区”的划分,或是“广寒宫”的小兔饲养,这些都是一种有意思的语文生活。《嬉耕园号子歌》表演更是走进了江苏教育频道,参与了央视的“走进乡愁”节目录制。
“学科试验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尚美,帮助孩子在园子里找到了语文学科学习的真实意义,更发展了我提出的“立根之学,向美发展”的教育主张。
在乡村教育里践行主张
安定十年,朱爱华、姜树华、李继东、黄年忠四任校长既是优秀的专业引领者,又是出色的行政管理者。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我先后担任学校教科室副主任、德育主任。2021年8月,我到一所位于三县交汇处的偏远村小(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新姚小学,以下简称“新姚小学”)担任校长。带着“立根之学,向美发展”的教育主张,我试图重构这所偏远村小的教育样态。
立足乡村学校体量小、教师老龄化等特殊情况,我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四有”好老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的相关论述出发,结合“双减”政策和劳动课程的背景,因地制宜,以耕读文化教育为主线,从物型课程、劳技课程、体验课程三方面“全景式”打造五育融合的“耕读文化”特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爱劳动、会读书、能创造的核心素养。
第一,打造物型课程,浸润劳动理念。我以“传统纯朴的耕读文化与新时代劳动相融合”为切入点,深度打造“耕读”校园文化格局,师生共同绘制“农耕文化墙”,把校园的每一处景致做成一门课程,让学生生活在充满“耕读”气息的“潜在课堂”里。
第二,推进劳技课程,学习劳动本领。我带领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悠然园”学习种植,享受收获;在农耕文化展馆“东篱馆”展出正从生活中消逝的农耕老物件,指导学生根据展馆游览经验,动手制作老物件专属名片,挖掘农耕文化;师生共创“百米桃花源”,在桃花灿烂绽放的春天赏花吟诗……学生在持续的劳动中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更感受到“劳动创造美”的意义。
第三,开展体验课程,感受劳动文化。农耕文化运动会上,学生设计了充满创意的农耕入场式,体验了“头顶幸福果”“肩挑好日子”等农耕运动;在“童耕收获节”上,学生体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丰收喜悦;在“‘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大课堂”中,学生感受到农民伯伯的劳动智慧。别具一格的体验活动,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农耕劳动的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怀,并在他们的童年播下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耕读文化”课程让偏远村小焕发了勃勃生机,也让一方百姓享受到均衡教育带来的幸福感。一年多时间,新姚小学这所乡村学校21 位教师中4 人实现了晋升职称,2 人获评市、县级荣誉称号,多人次获省级、县级教学比赛一等奖;学生近30 人次在县级以上比赛中获奖或在各级平台、刊物上发表习作;“耕读”文化课程被省、市级媒体报道宣传。
回顾来时路,我真心感谢安定小学这片沃土。先贤安定先生的熏染,多位行政领导的引领,让我成长为一位奋力启航的教育管理者。未来,我将继续推进“立根之学,向美发展”的教育主张,在振兴乡村教育的道路上写就美丽的田园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