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腾儿童想象:小学综合育人新样态
2023-09-07夏翠莲丁红生
夏翠莲 丁红生
重庆市巴蜀小学(以下简称“巴蜀小学”)针对“唯学科”与“去学科”两种典型倾向,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国家课程为主干、以学科育人为基础、以“学科+”为主要特征,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与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通过学科内融合、“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技术”评价协同、管理护航等要素的综合化实施,破解了分科与综合不平衡、实施与评价不协同等问题。南京市月华路小学作为巴蜀小学成果的推广实验校,致力于探究教学成果新的生长点。学校将“学科+”与儿童想象文化进行融合,潜心实践,形成了省级重点课题“新建小学基于教育想象的儿童文化设计研究”,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少年人才荟:小学生职业想象的立责体悟行动”等一批促进儿童想象的优质成果。
一、建构综合育人的学习场景
巴蜀小学在创校宣言中承诺:创造一个新的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环境对儿童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
1.打破壁垒,盘活学习场景的资源
南京市月华路小学在整体建构物型文化时,就注重把场域设施与儿童想象结合起来,打造时时处处可探究的学习场景。依托已有空间和研学基地,学校从人文、自然、科学、社会四个方面建设月月动漫城、红房子剧场、水循环处理使用基地、问天种植研究所等18 个学习场景;在校外与相关高校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如南京工程学院小创客实践研究基地等。这些场景资源的盘活,帮助儿童在实践中感受想象的乐趣,享受探究的过程。
2.主动参与,争做场景建设的主人
学校从儿童成长需求出发,让儿童参与学习场景的建设。通过“金点子”发布台,让儿童成为学校的设计师,共同创造真正属于他们的学习场景。如在学习了统编版语文三年级《花钟》一课后,有学生提出把书本上的“花钟”搬到学校里的设想。于是,一个展示不同品种花朵的“花钟”诞生了。
3.沉浸体验,丰富场景学习的方式
学校力求突出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场景中着力形成基于问题、项目、设计的儿童学习新样态。学校开发水循环处理研学课程,让学生在研究雨水净化处理的过程中感受水资源的珍贵,并提出生活中的节水小妙招。学校开发红房子剧场课程,鼓励学生将教材内容进行可视化编排,对其进行调整,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展演,为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
学习场景的建构打破了学科之间的边界,帮助儿童实现跨学科学习;打破了课堂与周边环境的边界,让校园成为一部充满探究与创意的立体教科书,回应了“教育是做的哲学”的巴蜀主张。
二、绽放高阶思维的探究课堂
学校在充分学习巴蜀小学课堂经验的基础上,以提升素养为根本,以核心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引导儿童进行跨学科学习,建构走向生活、走向情境、绽放儿童高阶思维的探究课堂。探究课堂由复杂性情境、原创性想象、专家式思维、整体性展示四个板块构成,其对应的支持工具有问题口袋书、慧学单、导航图和资源包等。
1.复杂性情境
创设复杂性情境,可以激发儿童产生好奇,形成问题意识,助力主动探究精神的培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各门学科应开展不低于10%课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由此,学校设计了“问题口袋书”,提升了儿童在真实且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原创性想象
鼓励原创性想象,可以促进思维迁移,助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原创性想象的特征有:自由性、联想性、求异性和新颖性。教师依据课程目标、教材内容等研制慧学单。师生共同开发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高阶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调动相关知识,形成可迁移的思维方式,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学校开发了“探秘童话故事”学科拓展课程。儿童在自读、改编、创编和表演童话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形成了想象创造、对比分析、质疑批判的高阶思维品质。
3.专家式思维
专家式思维是指儿童像专家一样去探讨、交流,甚至进行激烈的争论,经过长时间研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它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专注与执着,能够长时间地研究一个问题;二是批判与超越,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学校为此研制了儿童高阶学习导航图,并分为学科学习导航图和跨学科学习导航图。儿童在自主学习导航过程中,可以选择解决问题的不同工具技术、不同策略方法。
如在数学学科中,教师围绕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主题,设计“智慧找方向”“在生活中探究千米的奥秘”等高阶学习活动,儿童在观察、思考与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知识,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4.整体性展示
创设整体性展示,可以激励儿童形成成果意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提炼的能力,让学生的研学成果得以推广。学校通过搭建不同的平台,把儿童探索、创造的过程用整体性思维进行呈现。结合学科金点子发布,如“五感官写作秘籍”“生活妙招大放送”等。同时,学校还录制了主题场景学习视频,记录儿童在不同主题场景中的学习过程。
三、护航儿童想象的创新管理
学校在充分学习、吸收、改进、创新巴蜀小学评价协同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成长手账”和“评价奖章”为代表的、支持儿童想象的评价方式。其中,“成长手账”指的是儿童想象素养发展手册,由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共同参与记录,利用“月华少年智能卡”,在班牌系统中看到属于个人的成长空间,留下学生精彩的成长经历。“评价奖章”指的是由师生共同设计、表彰在创意学习中获得发展的奖章。每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小月芽的奇思妙想”“小月芽金点子发布”“小月芽创客展示会”的典型事迹宣讲和表彰,形成一班一品的特色创意表达方式。
1.“少年人才荟”管理服务制度
儿童在真实或模拟的职业环境中体验角色,如青青果园一日菜农、小小保健师等。儿童在模拟职业体验中学会尊重、学会担责、学会奉献,生发更好地改进服务的创意。
2.大学城游学访问管理制度
依托江宁大学城众多高校,学校充分考虑师生发展需求,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等16 所院校建有研学基地,分年级、分时间组织学生游学。
3.学科金点子管理发布制度
学校在各班设立金点子收集箱,对儿童的学习金点子进行指导,每月在“青苹果的秘密”空间内进行金点子发布。儿童分学科进行头脑风暴,贡献学习经验和智慧。一个个“金点子”彰显了儿童学习的无限想象,闪烁着儿童学习的创造力。
4.“小小CEO”儿童自主管理制度
学校建设了“小小CEO”工作室,在不同年级设定不同的校园工作体验岗位,如值周小校长、垃圾分类指导员等。儿童参与学校管理,在体验中了解校园各岗位的重要性,还提出了许多优化校园管理的建议。
5.儿童创意导师管理制度
学校为每一位有兴趣爱好、在某一方面有研究特长的学生聘请专业的导师,如小院士成长导师、美好生活设计导师等。在导师的指导下,儿童将美好的创意变为现实。
升腾儿童想象的综合育人创新实践是学校推广巴蜀小学教育成果的校本行动。学校在巴蜀小学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审美品位的环境样态、思维气质的学习样态、探索精神的课程样态、想象本色的评价样态,共同构成了升腾儿童想象的小学综合育人新样态。学校坚信,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教育的一切研究都以儿童研究为基底,都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为了儿童全面发展而研究儿童。今后,学校将继续学习、吸收巴蜀小学的优秀教学成果,坚守儿童立场,进一步深入开展儿童视角的创新实践研究,通过本土化的实践,让每个儿童实现成长与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