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短视频审美再造调研*
——以李佳迅Sue和滇西小哥为例
2023-09-06刘莹
刘 莹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中无与伦比、流光溢彩的一支,但因小众、地域封闭等特点鲜为人知,部分还面临失传。在互联网的传播浪潮之下,短视频博主以一种新兴的方式向大众介绍文化遗产,以网络、视频媒介为依托完成了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
本文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审美再造形态调研切入,以李佳迅Sue、滇西小哥两位博主为例,探讨短视频如何完成民族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及其产生的影响。
从客观数据来看,两位博主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滇西小哥微博粉丝数840万;抖音粉丝数330万,视频累计获赞1826.4万;哔哩哔哩粉丝数129.5万,视频播放累计1.6亿次,获赞1052.2万。《一族一味——遇见纳西》三平台播放累计337.2万次,介绍白族美食的两期视频播放1502万次。李佳迅Sue微博粉丝数301.2万;抖音粉丝数81.1万,视频累计获赞410.9万;哔哩哔哩粉丝数13.2万,视频播放累计812.3万次,获赞55.8万。《活在云南——在“神”的羽翼之下》播放58.2万次,此系列视频播放数是其他视频两倍。从视频内容来看,她们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大美和底蕴传递到千万人眼前,为小众、特殊的人文历史、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曝光;选择她们作为调研对象参考价值较大。
当今时代,“以影像为核心建立起的短视频传播场域,融合了丰富的信息流、场景流和情绪流,实现了视频社交、休闲娱乐、商品宣推、知识分享、信息传播等多元功能。依托大数据、智能推送等技术手段,短视频拥有超强的用户黏性,多主体交融协作、可视化视频传播的生态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了。”[1]这种生态可谓盘活了民族文化遗产消费。例如滇西小哥售卖云南特产,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产销链的发展;Roy和Sue的旅行博物馆中有白族扎染、甲马画等非遗项目手工体验活动,民族文化的周边文创也深受游客欢迎。这些实体消费的活跃离不开短视频传播打造的知名度,影响深远的短视频作品也必有过人之处。在此,笔者以两位博主的视频创作为例,分析她们如何在主客统一中揭示、再造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之美。
一、短视频审美再造的内容
(一)题材选择:休闲的一体两面——旅行与美食
李佳迅Sue(微博)这个账号由情侣二人Roy和Sue运营,他们用视频记录自己环游世界的旅居生活,受疫情影响暂居大理后开启了《活在云南》系列;并非一板一眼地讲述文化遗产多么珍贵、多么精彩,而是在旅行故事分享中呈现文化遗产的美,短视频作为休闲娱乐消费品的同时具有文化意义。例如在西双版纳旅行中介绍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象脚鼓舞,在普洱旅行中介绍傣族古乐舞。
相较严肃题材,旅行风物受众更广、更具吸引力。描绘幻兽、长爪与神鸟,走进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探访罕见的傣族奇幻之舞。《活在云南——在“神”的羽翼之下》这期视频主题由简介可见一斑:
“活在云南第38天,我们一路深入到中缅边境的不知名小县城——孟连,找到了傣族奇特艺术最后的守护者们。在这里,可以发现那些即将失传的傣族古代舞乐,集中的留存了下来。神鸟舞,山神舞,蜡条舞,长甲舞……这些形式奇特的艺术,正面临着时代的困境。和我们一起走进大山,重新认识真实的傣族的文化和生活。伴随着声声器乐敲击而形成的美妙曲调,亲眼看见一场永不落幕的灵魂之舞。”
滇西小哥视频的共同题材是美食,聚焦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美食并展现各个民族的风俗民情。饮食传承民族千年技艺,蕴含浓厚情感,是一方水土独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饮食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美食题材亲切可感,有许多年轻人独自吃饭时看美食视频“下饭”,由此我们可看出人们对美食视频的喜爱和依赖。
图1 滇西小哥(右一)在纳西族聚居村庄中和村民一起身着民族传统服饰做云南传统美食糍粑,准备杀猪饭招待亲朋好友。
例如四期视频专门介绍白族特色饮食:羊乳饼、雕梅、吹肝、乳扇;《一族一味——遇见纳西》拍摄了丽江纳西族村庄一户人家准备杀猪饭、宴请宾客的过程。民族服饰、民族文字、民族歌舞融入饮宴筹备中,真实、朴素地再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营造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氛围,通过图像化、视频化刻画现实世界之美,或重新建构美的世界。
(二)内容择取:异域风情——新奇且有趣
文艺的民族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民族生活的风貌和民族精神的特质,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能够成为一个民族耀眼的精神火炬。展现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既是历来优秀文艺不断延续的传统,也是当今时代文艺创新发展的现实要求。
新媒体成为传媒业的核心已是大势所趋,新的舆论格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热切地呼唤创新,新视角、有深度、差异化的新媒体内容生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新奇有趣的民族风情便是二位博主的视频“以内容为王”的核心所在。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与普通的审美性产品不同,人们的美感消费包含着民族心理的认同和审美视野的开拓。随着时代发展,潮流与科技裹挟、影响现代人的审美,许多人无法在古朴、奇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感受美,甚至有落后、怪异等标签化认识。
李佳迅Sue的古乐舞专题视频选取的内容是民族文化中绚丽、独特的部分,具有浓重的异域风情。博主采访古乐舞传承人,深感表演者的不易;传承人表示年轻人对古乐舞不感兴趣,演出场数少、收入低,剧团营生艰难,古代舞乐濒临失传。通过实地走访、表演盛况影像化呈现、讲述非遗困境,博主呼吁人们给予民族文化遗产更多关注。这期视频像是傣族古乐舞的影像版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滇西小哥拍摄的少数民族美食新鲜有趣,比如佤族的鸡肉烂饭、傣族的撒撇、藏族的糌粑。这些美食民族特色突出、食材新奇、做法特别,陌生化和异域美激发观众好奇心,色彩缤纷的山野珍馐让人惊呼饕餮盛宴。人们也能了解到少数民族并非如刻板印象那般茹毛饮血、嘲哳俗乐,打破了标签化认识。有了民族文化的加持,滇西小哥的视频内容与其他博主相较具有差异性,在互联网平台与大众传播的激烈竞争中便拔得头筹。
二、短视频审美再造的形式
(一)短视频样态优势
世界上不存在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离不开观赏者。[2]短视频博主们用影像呈现自我的审美体验,与观众分享他们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发现的“美”,这种揭示具有创造性、超越性;既是与观众的情感联结,又是民族美、文化美的客体呈现。
《活在云南——飞舞吧!象脚鼓》这期视频,Roy和Sue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深入热带雨林,住进传统村落,了解体验民俗;在边境吊脚楼里,邂逅古老传承的技艺……通过旅行vlog边走边介绍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化的傣族村寨,真正完成了他们的视频标语:“在此之前,你从未真正了解傣族。”
旅行vlog因其短小精悍、代入感强的优点对观众的吸引力远高于传统纪录片,十分钟左右的时长包含足够多的内容又符合当代人时间碎片化的娱乐消费习惯。视频深入浅出,以介绍傣族象脚鼓舞为核心,让观众感受民族美、非遗美。
Roy和Sue创作的视频构图、色彩、后期都无可挑剔,以精美的影像、真切的体验带领观众遨游云南,利用镜头、网络让更多人认识非遗、爱上非遗。观众在看视频时,或被炫彩的民族服饰惊艳,或被深沉的匠心打动,或被神秘的舞蹈震撼,产生个性化、创造性的美感超越,获得审美愉悦。美感是体验,是对主客二分的模式的超越。在这种奇妙的超越中,无限的意义已然超过有限的实在。正如唐代的美学家张彦远所言:“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旅行视频以微型纪录片的方式介绍非遗,在创作者和受众的联系中完成了民族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将受众反馈和传播效果纳入创作构思及定夺,作品定会精彩。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
什么是日常美?即美在生活,美在日常。可理解为:美就是生活“本身”,美以生活为“本质”,生活是美的“本源”。“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审美从艺术的殿堂走向日常的生活,是对日常生活和物质需求的超越,让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滇西小哥用短视频践行“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平凡生活的一事一物中描摹美,在活生生的生活中表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之美。深入白族聚居村庄时,镜头中出现许多扎染蓝布和特色民居,博主为我们介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民居彩绘。
蓝白相间的扎染布艺在古城的街头巷尾飘扬,祈求福瑞的民居彩绘与白墙灰瓦相得益彰。她记录的是平常却不平凡的少数民族乡间生活,文化遗产不过是人们饮食起居之物,美不单在博物馆、美术馆的玻璃展柜中。她的视频创作是民族文化遗产审美的日常化,用审美视野观察现实生活,在稀松平常的一草一木中发现美好,给予生活一种新的可能。借由日常美的再书写,民族文化遗产美的感染力得以放大。
三、短视频审美再造的得与失
(一)成功之处
1.积极的民族符号。“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许多影响重大、传播广泛的民族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民族和国家的代表性符号,成为集体意识和国家认同的象征性标志,或者说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图腾形象。”[3]如前文所谈,两位博主的视频以出色的内容、精湛的技术揭示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美,短视频传播便发扬了这种“美”,在让更多人看见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建立起民族符号;民族文化、民族艺术通过审美再造增强了感召力与扩散力,走上与时代风潮相契合的发展道路。
如果你看过滇西小哥的视频,提起大理你想起的不再只有“网红旅行胜地”“风花雪月”,你会想起让人食指大动的白族美食,想起如苍山雪洱海浪一般美丽的蓝白扎染,想起雕梁画栋、朴素典雅的白族民居。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民族符号深入人心,产生正向作用。
2.革新审美体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记载、书写着历史发展的痕迹和珍贵的民族记忆,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灵魂所在。从审美的角度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既有形式美的外在感官,又有内在美的独特体验。高质量的短视频消费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感受方面都优化了审美体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相关的短视频打开了一个文化消费新窗口,意义斐然。
3.深化文化认同。我们强调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离不开民族化审美和文化认同。历史积淀和民族特色是我们所拥有的别具一格的审美资源,时代命题要求取其精华并走向现代化。短视频博主运用多样态的艺术形式、多类型的传播媒介,让人们了解民族文化遗产,潜移默化中加强了民族审美认同。从历史中走来,在现实土壤盛开,再向未来去。不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囿于传统传播方式;短视频交出了民族文化遗产审美再造的高分答卷。
(二)不足与建议
1.搭建合作桥梁,增强实体消费。二位博主的视频受众群体大,传播效力强,但影响似乎囿于网络,若能向前一步,或许更利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她们的拍摄地多为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业发展良莠不齐的偏僻郊县;观众被视频吸引想前往当地体验民族文化却苦于种种不便以及有效信息的匮乏,当地剧团、非遗工坊又因无人光临生存艰难,短视频搭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也能为虚拟消费向实体消费转化出一份力。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但要留住文化遗产,实体消费的作用不能忽视,政府文旅部门的支持也相当重要。例如前文提到的古乐舞剧团,看演出的人少,剧团收入低,年轻人不肯以此为业,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非遗面临失传。
文旅业的欣欣向荣离不开兴旺人气,网络的力量非同小可,有时候小小改变就能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一个机会。博主可在视频末尾附上出行攻略、探访笔记,或以微博图文、公众号推文等形式呈现,列出探访的注意事项,标注详细地点和交通住宿方式,与优质商家合作(民宿、剧院、旅行社等)同为游客(观众)提供服务。或者和当地非遗工坊合作通过网络售卖非遗文创品,这样一来既为喜爱文创的观众提供了正规方便的购买渠道,又为非遗手工行业助力,还以多样化服务(短视频、攻略、商品、体验项目)增强了博主的粉丝黏性,也可能带来新的流量与机遇。
2.坚守从业初心,保持活跃创新。滇西小哥创立了个人品牌销售云南特产,扎根土地,借助新媒体东风,打造高质量农产品销售链,带动了村镇的农业、商业发展。广大短视频博主与品牌主理人如果在品牌建设、商品把关、产业链维护等方面始终立足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审美再造这一出发点,既为产品赋予民族色彩增加吸引力,宣传了美食与文化,又创造了经济收益,一举两得。许多博主积累足够的人气和流量后纷纷转向直播带货,而选品质量低下、售后服务差劲,一味敛财既伤害了粉丝又抹黑了自我形象,得不偿失。乡村振兴电商平台、直播助农、线上非遗展览受到人们欢迎与支持,正是守住了为民做事、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摇旗呐喊的初心。
此外,李佳迅Sue和滇西小哥的视频时长在15分钟左右,算是短视频领域中的长视频,在以抖音为代表的快消短视频冲击下,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如何在有限时长内囊括精彩、完善的内容,于更新迭代飞速的互联网时代长足发展,是博主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如何将“再造”玩出新花样,粉丝与公众对新媒体从业者抱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