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画评价的思考

2023-09-06贾如丽

大众文艺 2023年16期
关键词:缺憾儿童画成人

贾如丽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儿童绘画作品在美术教育界并没有系统的评价方法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当前国内儿童画评价标准趋向成人绘画评价的标准:学校、美术培训机构大多从绘画技法方面给予评价;家长多以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作品好坏的依据;国内儿童绘画展赛的获奖作品往往千人一面,缺乏儿童绘画的自然童趣和个性,且成人介入痕迹太多,很难见到体现孩童天真烂漫、个性独特的作品,这一现状值得美术教育工作者反思。

当前国内儿童绘画展赛通常都有明确的展赛主题,第一位的评价标准是应准确表现主题,其次是如何艺术地表现主题。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少儿童绘画展赛的获奖作品千人一面,无论创作者多大年龄,作品都具有高度类似性:构图成熟、元素丰富、面面俱到、技法熟练。如果从为提高儿童未来绘画技艺打基础的角度,或从技法培训的角度看,准确表现描绘对象、熟练的作画技巧和方式、符合成人的艺术思维和审美习惯,当然可以作为儿童画评价的技术性依据。但是,儿童9岁左右才开始采用和成人相同的观察方式,画法开始向写实的方向转变,9岁前的低幼儿童很少有能画出有那么完美构图、丰富饱满的画面元素、技法成熟的作品,他们认知能力低下,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弱,但其创造力、想象力优于认知能力,他们通过画画表现他们心中对世界、对事物的印象和感受,这个印象与感受显然不是成人世界的印象和感受。因此对低龄儿童绘画的评价如果站在绘画技法的角度进行,显然不符合儿童身心的发展,对于指导儿童绘画必然是一种严重误导。

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家长和老师应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绘画的特点,才能给予儿童画正确的评价。美国当代著名的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Vitor Lowenfeld)将儿童画划分成2~4岁的涂鸦期、4~7岁的符号象征期、7~9岁图式期、9~11岁写实萌芽期、11~13岁拟写实期、13~17岁决定期6个阶段。分阶段、分组别评价比较儿童画,更加客观公正。当然,儿童画的评价最需要和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对应年龄段的绘画水平的成熟度,而应该是儿童画本身区别于成人画的特点。

西方超现实主义大师米罗终其一生,像孩子那样画画;现代艺术创始人毕加索说自己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卢梭说:“把儿童看作儿童”,指出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独自存在。儿童区别于成年人的是生理、心理的幼稚,但这种幼稚单纯的状态下创作出的绘画作品往往有很新奇、很个性化的艺术性。成人绘画中费尽全力刻意追求的稚拙童趣,对于儿童而言却是信手拈来、自然天成。这些作品具有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认知、儿童的思考、儿童的心理想象和愿望,从儿童视角看到的自己生活环境,以及儿童不成熟的绘制工具使用技巧和儿童独特的表达方式(儿童在使用成人的绘画工具时,有时不是成人的使用方法,可往往这些独特的“方法”,可能是不落俗套的创新),表现在绘画作品中,常常有出人意料、天真而又奇妙的效果,产生出儿童画自身的美。要正确评价儿童绘画,应首先认识到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美术亦具有区别于成人美术的独立性,有其自身的价值,儿童绘画具有自身的美。

一、儿童画美在错置

绘画是有逻辑的,光线从左侧照射物体,物体的影子在右侧;同一个物体,近景大于远景;一个人不可能和一棵大树一样高。儿童画的错置是绘画中的“错误”却也不是错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包括逻辑的错置、空间的错置、造型的错置、色彩的错置等,这些“错误”并非儿童刻意而为,更不是主动采用的夸张手法,而是符合儿童那个年龄的认知、感受和表达的独特方式。如图1为6岁儿童的绘画《牙科诊所》①,表现了牙科医生给病人治疗的场景,画面中的人物大小都不符合比例逻辑和空间逻辑,夸大了医生缩小了病人(表现了在孩子的眼里,医生很可怕、很高大,自己很害怕,很微小)、没有近大远小和前后关系(所有人物和环境物体在画面里被平铺展开)。这些不符合逻辑的形象,却在整体视觉上组合得十分生动有趣,人物刻画表情丰富、姿态各异,各类治疗器械细节一一呈现,体现了儿童细致的观察力;形象的大小、线条的聚散关系组合形成了很舒适的视觉感受。作品贴切地表现出儿童心目中的牙科诊所的场景,充满童趣和灵气,不符合真实的逻辑,却符合视觉的逻辑,展现了儿童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画才是真正的儿童画、好的儿童画。

图1 牙科诊所(6岁)

因此,评价儿童画不应该评判其透视、空间、色彩等是否符合成年人认知的逻辑“标准”,恰恰相反,应该去欣赏这种错置带来的视觉逻辑和视觉创新。毕加索可能真的是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他笔下那些错位的五官,显然是认识到了儿童画中错置产生的美,这种错置告诉世界,绘画无须将对象进行逼真地写实或描摹现实,而是可以重新排列组合对象的图像碎片。对于儿童画来说,那些看起来的错置,实际上却是“立体主义”的图像语言。

二、儿童画美在缺憾

有些儿童画很灵动、很有趣,可放在成人的绘画评价体系里看,存在或构图不够完整、技法不够熟练、绘画主题不够有价值等方面的缺憾,于是作品就被评判为“不够好”。其实,这些缺憾和不完美不应该是否定儿童画价值的理由,反而应该是认识儿童画美的重要依据。一方面,缺憾并不影响美。瑕不掩瑜,维纳斯女神断臂的残缺不影响她的美,观众并不需要研究她的完整手臂究竟什么样,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部分已经足够,而且给人以更多想象空间,所以人们发现,无论将她的手臂如何接全都不完美。中国水墨画中刻意留白,印章故意留缺,都是在精心设计制造缺憾的美。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另一方面,相对于成人的绘画而言,真正的儿童画必定是有缺憾的,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技法的掌控、情感的表达显然不如成年人成熟,所以缺憾正是儿童画的特点。如果把这些缺憾都按成人的标准修改掉、补充完整,那就不是儿童画。而目前,儿童画成人化的情况在国内非常普遍,除了少数极有绘画天赋的孩子,大部分7岁儿童仍然大概率画着四肢为单线造型的“火柴人”,而不是完整的双线塑造的人物身体,更别说进行具体的五官刻画。他们未必都喜欢把颜色涂满画面,会只在认为重要的部分进行局部上色,甚至只画线条而不涂颜色;他们可能只画自己喜欢的对象而省略背景。而现实是,如果把一个甚至多个美术机构里的绘画作品拿出来比较,会发现张张都有非常完整的画面效果,张张是呆板的程式化构图,严重影响儿童画的质量,扼杀了儿童画独特的缺憾美。儿童画的缺憾美,属于白璧有瑕,美中有缺憾,缺憾中衬托美。

图2为一幅5岁儿童画的《打仗游戏》,刻画了一群在“打仗”的小人紧闭双眼、紧握双拳,将超长的手臂交织在一起,打得难解难分,他们有的弯腰趴地,有的开弓步伸双臂,有的竖倒立,表情丰富、姿态夸张有趣,极富童趣。若以成人的标准评价,可能是:“人物的表情姿态刻画生动有趣,充满童趣,线条动态感十足,恣意洒脱,画面表现力很强。可惜还有一些缺憾:画面没有颜色,过于单调,没有背景,不够完整、丰富。”可是,继续涂上颜色、添加上背景,这幅画就更好、更美吗?可能未必,“缺憾”是源于儿童对情感的一气呵成的表达,将一切无关的东西都省略掉,所以才使得这幅画更加纯真自然、浑然天成,小画家笔下流淌出自信的线条、放松的心情,饱满的情感表达,就够了,无需画蛇添足。

三、儿童画美在天真

成年人是社会化的人,绘画技巧熟练但思维有定势、技巧有套路;而儿童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所以儿童绘画不受成人绘画条条框框的约束,他们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常常描绘出成年人意想不到的世界。天真源于儿童生理上幼稚,儿童观察事物具有儿童的独特视角,他们看事物很难观察得完整全面,常常只能看到主体或只是看到一些枝节,只关注自己想要感兴趣的部分,客观事物经过他们的眼睛过滤后,留下的物象是不同于成年人的主观截取,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他们感知到他们能看到的那部分事物,相比成人必然是片面的、幼稚的,但反过来看,这也是成人难以体察到的景象,这正是儿童画中儿童视角的可贵之处。

拟人化就是儿童心理的一种重要表现。儿童意识发展不充分,心理上天真幼稚,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生活经验、情感养成、知识储备去理解事物。他们会把身边的无生命的物体看成是有生命的,如把植物当作朋友,和小鱼说话、带玩具熊睡觉。对身边的万物都有爱心与同情心,是一种最自然的万物类我、天人合一。儿童这种天然“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认知,正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之一,反映到绘画中,当然地呈现出“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哲学美感。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儿童画的童趣之一。儿童的想象是天真的。想象是对头脑中既有表象进行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低幼儿童的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无意想象天真幼稚、漫无目的、夸张离奇、无逻辑性,因而更具创造性。儿童画离奇怪诞的想象力常常令成人惊叹,很多就是缘于无意想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想象心理活动中的无意想象会逐渐减少,有意想象不断增强,绘画特点也越来越趋于写实。无意想象丰富是儿童区别于成人的心理特点,也是儿童画展现惊人创造力的源泉,评价儿童画必须深刻认识到这点。

图3是5岁儿童的绘画《我给妈妈买生日蛋糕》,生动刻画了天上落下的巨大雨滴、小女孩拎的漂亮包包和柜台里各式各样的美味蛋糕,还有想象中妈妈收到蛋糕时的无比开心。有两处细节描绘不同寻常:一是似乎为了强调付钱这一很有成就感的动作,小女孩捏着硬币的右手被画得特别大,还摆出一副兰花指的漂亮手型;另一处是原本应该握在女孩手里的雨伞,此时仿佛玩杂技般地直直地顶在女孩头上。为什么这么画?小作者的解释是:她的两只手都很忙,雨伞就只能顶在头上啦!如此可爱造型,如此奇特想象,如此美妙又自由自在的儿童世界,比起熟练却乏味的线条、均匀却刻板的涂色、“完美”却千篇一律的构图更有价值、更美,更值得成人去品味和欣赏。

图3 我给妈妈买生日蛋糕(5岁)

图4《动物宴会》是3岁儿童的作品,表现了孩子眼中的各种动物形象,形态各异、天真有趣。在儿童特别是低幼年龄的绘画中,技法服从于情感,笔墨等于零。幼稚的、不完整的造型,并不是儿童毫无依据的创造,它们是现实世界在儿童脑海中的投射,是儿童眼里看到的、经过幼儿眼睛、大脑过滤得到的现实的折射。这种过滤后的现实的再现,既是儿童的视觉的选择,也是儿童的心理选择,是人性的也是现实的。儿童幼稚的随意的甚至无主题的创作,曲折地呈现了自然本真之美,这也正是儿童画的艺术之美。

图4 《动物宴会》(3岁)

注释:

①本文中引用图片作者均为于海蓉小朋友。

猜你喜欢

缺憾儿童画成人
儿童画
缺憾之美
如何鉴赏儿童画
缺憾之美
我的儿童画
成人不自在
缺憾也是一种美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