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Qual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机制与互动模式研究
2023-09-06刘晓莉谭启鸿韦鑫
刘晓莉 谭启鸿 韦鑫
[摘 要]本文运用差异化竞争理论及系统理论研究Ted-Qual国际认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激发因素+驱动因素+全流程质量保障”的专业特色建设机制和Ted-Qual与专业特色建设的互动模式,通过探讨Ted-Qual国际认证与专业特色建设之间的关系,为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提供实施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Ted-Qual 旅游管理 专业特色建设机制 专业特色建设互动模式
基金项目:西安欧亚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Ted-Qual导向的旅游管理类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ZD005);西安欧亚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一流专业建设与国际认证协同发展的应用型院校经管类专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ZD006);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应用型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国家质量标准应用及国际认证体系的构建》(课题编号:SGH20Y1491);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双万计划”背景下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GH20Y1484)。
引 言
Ted-Qual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Themis基金会(UNWTO Themis Foundation)支持下开展的全球性旅游教育质量认证项目,旨在提高旅游教育、旅游培训及旅游研究项目的质量。专业特色建设是指某个专业为了形成较高办学水平、办学特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在教学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开展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一系列建设工作。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专业认证重点考量的要素。研究和挖掘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的重要任务,也是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基于Ted-Qual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将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能够和国际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同台竞技,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各地旅游产业发展输入高质量专业人才。
理论基础
差异化竞争理论原本应用于社会企业竞争层面,由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商业思想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他主张企业以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区别于其他竞争者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差异化发展策略是通过差异化销售拓展客户,增加人气,通过差异化产品吸引顾客将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最后通过差异化服务密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占领市场。专业特色化竞争要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出发,设置差异化特色专业吸引生源,重点在于差异化建设,许多高校建立了特色专业但并没有加强管理与建设,这样也使得特色专业发展困难重重。特色专业建设着重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实验与实践训练、专业改革重构等方面逐步完善,最后通过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逐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取长补短,以达到专业与人才、社会需求的统一。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关系和变动的规律,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系统论对于研究专业认证与专业特色建设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从系统的理论视角来看,专业认证和专业特色建设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系统,协同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两个不同的系统中不同的要素进行相互组合、演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系统。
本文主要运用差异化竞争理论及系统理论研究Ted-Qual国际认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激发因素+驱动因素+全流程质量保障”的专业特色建设机制和Ted-Qual与专业特色建设的互动模式,通过探讨Ted-Qual国际认证与专业特色建设之间的关系,为专业特色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Ted-Qual国际认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更好地凝练专业特色,形成依托优势学科建设模式、面向服务地方建设模式、校企联合协同建设模式及国际化建设模式四种模式,通过建设机制总结和模式提炼,为各类院校专业建设提供较为可行的发展路径。具体如图1所示。
如图所示,激发因素和驱动因素形成专业特色建设的双驱动模式,一拉(激发因素)一推(驱动因素)形成合力,保障因素涵盖本科教学活动全过程,即“激发+驱动+全流程质量保障”,促进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Ted-Qual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机制
1.Ted-Qual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机制分析
Ted-Qual评估标准主要包括评估教学体系的有效性、教学体系与旅游产业的契合程度和学生对该教学体系的认可度,从雇主需求、教师能力、学生培养、教学效果、质量保证体系和全球旅游伦理道德六个维度进行评估。
专业建设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自身的基础与社会需要,以现有学科为基础,开展师資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学设计、培养方案设计、教材和教学建设等。专业特色建设是院校进行差异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各院校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和最大效率发挥优势的途径。
Ted-Qual评估与专业建设内涵一致,基于Ted-Qual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参照国际标准进行专业建设,建设世界一流专业,推动专业走向世界。
2.Ted-Qua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激发因素
Ted-Qua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 Ted-Qua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激发因素主要包括雇主需求(旅游产业及旅游企业发展需要)、学科发展和学科融合(依托优势学科建设专业)及专业定位(应用型或研究型),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构成Ted-Qua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激发因素。
Ted-Qual導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激发因素是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引擎和牵引器,指引专业建设的走向,提炼各自专业建设的特色,进而实现专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如图所示,Ted-Qua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激发因素围绕雇主需求和学科融合开展,通过动态监测旅游产业变化及企业需求,与之实时互动,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同时依托各院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学科融合,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提供拉力,带动专业建设发展。
3.Ted-Qua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驱动因素
Ted-Qua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点为“如何培养人才”,因此 Ted-Qua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及全球旅游伦理道德)、师资建设(教师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及学生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及职业能力提升),三者构成Ted-Qual导向专业特色建设的驱动因素。
Ted-Qua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驱动因素是专业建设的推动器,与激发因素一推一拉,成为专业特色建设的双驱器。具体驱动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Ted-Qua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驱动因素
如上图所示,Ted-Qua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驱动因素围绕培养模式、学生培养和师资队伍展开,在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学生培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发力,形成专业特色。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应用型课程体系或跨专业融合型课程体系,匹配课程体系开展教学设施建设,依托各类专业竞赛形成赛教结合的专业特色,也可依托校友资源在校内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推动专业建设。
4.Ted-Qua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保障因素
Ted-Qua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保障因素即“如何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指质量保障体系(战略信息管理、管理系统及质量管理),是专业特色建设的重要保障,质量保障体系涉及人才培养全流程,从多个维度动态监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多维数据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人才培养质量。具体保障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Ted-Qu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保障因素
如上图所示,Ted-Qul导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保障因素从多个维度形成全流程的质量保障,确保专业建设质量和专业特色建设的效果。各院校应建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日常教学规范为准则,涵盖本科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监测体系。院校以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为基础,以常态运行和连续监测为特色,立足常态,着眼长效,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有机融入各类教学评估机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和及时反馈教学各阶段、各环节质量信息,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有效调控,切实保障和规范教学质量管理与建设工作。
Ted-Qual与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互动模式研究
结合Ted-Qual与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内涵要求,Ted-Qual导向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将根据专业自身情况,形成专业特色,并持续开展专业特色建设,二者之间动态耦合成依托优势学科建设模式、面向服务地方建设模式、校企联合协同建设模式和国际化建设模式。
1.依托优势学科建设模式
依托优势学科建设模式即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进行专业定位,开展专业特色建设。Ted-Qual认证通过的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专业特色就是依托管理学、地理学等优势学科,开设课程均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形成经管类基础课程,旅游管理课程,信息化、统计、研究方法类课程等多元化课程。
依托优势学科建设模式优点在于可以借助优势学科打造专业特色,形成别具一格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模式。一方面集中优势教学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开展社会服务,可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依托优势学科建设模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注意:一是要明确优势学科,各院校的优势学科各不相同,应结合各自院校的优势学科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二是如何通过优势学科凝练专业特色,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依托优势学科开展专业融合,形成专业学科群,促进专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生,通过学生培养效果体现专业特色建设效果。
2.面向服务地方建设模式
面向服务地方建设模式即面向地方,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目标,构建适合的专业特色建设模式。Ted-Qual认证通过的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和广西旅游强区为实践平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主线,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抓手,以增强科研服务能力为引擎,以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为核心任务,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科研型学院的目标迈进。依托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各类创新科研教学平台,立足广西及西南民族地区,在民族旅游影响、民族文化遗产旅游、民族景观保护、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等方向展开重点专项研究。
面向服务地方建设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借助当地的优势产业,一方面政策可以给予相应支持,为专业建设展开政策性倾斜;另一方面当地优势产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为院校培养的人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解决专业发展的出口问题。
面向服务地方建设模式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一是梳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状况、旅游产业变化新趋势及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明确地方旅游产业的重点和特色;二是作为地方院校在专业定位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明确专业定位,因本地同类院校较多,存在竞争关系,需要深入关注产业变化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才能够脱颖而出;三是要结合学校和专业的情况与当地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可通过松散式合作、产业学院、实习基地等多种方式开展深度合作,成为当地人才培养的高地。
3.校企聯合协同建设模式
校企联合协同建设模式即校方和用人方联合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以企业冠名办学、校企联合实验室、创业工作坊等形式协同建设。
校企联合协同建设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用人方协同育人,一方面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企业真实场景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帮助学生高位就业。
校企联合协同建设模式执行的关键点在于校企双方在招生环节(入口)、人才培养过程及就业环节(出口)形成一整套适配的模式,打造专业建设特色。具体表现为:一是用人方对教育教学的支持配合度,是否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真正支持教育教学工作;二是校企双方的协同建设内容和职责分工,明确校企联合协同建设的合作形式,灵活设计教学环节;三是学生对用人方的认可度和配合度,应做好企业的筛选和学生对企业认可度的宣教工作。
4.国际化建设模式
国际化建设模式即参照国际标准,开展国际化教学,以中外合作办学、国外核心课程引入等形式进行专业建设。Ted-Qual认证通过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充分发挥语言学科优势,高度重视专业与外语的融合,通过42学分的专业必修英语课程考核后,学生除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外,还授予英语专业学位,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进行其他语种的选修,进行“专业+外语”的复合培养。
国际化建设模式的优势在于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一方面可以和世界优秀专业进行合作交流,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及研究成果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交流,让一流专业走向世界,为产业输出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国际化建设模式执行的难点在于合作院校的选择、教师的选聘、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合作的形式和内容等,目前已有的合作方式为国外院校课程植入、聘请国外院校教师授课、开展科研项目、中外联合办学等,通过引入国外的教育教学理念、师资、研究成果、实习企业、课程体系、学分互认制度等,形成面向国际的专业特色建设模式。
启 示
通过对Ted-Qual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机制和Ted-Qual与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互动模式的研究,基本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实施路径,能够给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带来如下启示。
1.关注环境和雇主需求变化
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需要在关键指标上关注雇主需求和政策经济环境的变化,动态监测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和雇主需求的变化,如新技术发展对专业建设的影响、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侧重点的调整、“四新专业”建设背景下专业建设如何开展等,根据变化不断调整专业建设内容,课程内容增加新技术模块,常态化疫情下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这些内容的加持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强调学生培养效果
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更重要的是服务学生,最终为了学生发展。围绕学生培养效果开展系列专业建设活动,如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开展、学科竞赛等,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效果评价体系,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可运用大数据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持续追踪学生学习历程,建立学生学习效果持续追踪评价体系,通过记录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以及参加各项活动的详实数据,创建学生电子学档。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学生成长历程指标体系,结合人力资源相关能力测评模型,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定能力的实际达成度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过程追踪和动态优化,沉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数据,阶段性可视化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生成学生个人电子简历及专业能力培养分析图,通过可视化学生培养效果来推动专业特色建设。
3.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模式
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首先尽可能全面地梳理专业建设的优势,即是否具有优势学科(管理学、历史学等),是否具有较强的企业合作资源和地方旅游发展优势,是否具有较好的国际合作院校资源;其次,构建适合各自发展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模式,优势学科明显的可构建优势学科建设模式,地方旅游发展较好的可构建面向服务地方建设模式,拥有较强企业合作资源的可构建校企联合协同建设模式,国际合作院校资源丰富的可构建国际化建设模式;最后结合构建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模式持续开展专业建设,从专业定位、学生培养、教育教学、师资及质量保证等环节展开人才培养。
4.明确专业特色建设PDCA循环及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特色建设是系统性工程,需要不断审视、调整,完成周而复始的PDCA循环建设。首先从组织结构上,各院校可形成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系统,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专家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师资发展等规划的制订。教研室负责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开展教研活动,同时负责合作企业、实践基地的管理,支持学生就业。实训中心负责实验室、工作室的建设、维护与管理工作,支持服务实践教学。其次在质量监控执行层面上,各院校可建立由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绩效评估及外部评估组成的质量系统,其中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可由学校、学院及专业构成;外部评估包括教育部、教育厅等各类评估、专业评估、专业认证等;绩效评价包括年度关键指标及以个人为评价主体的教师考核体系、辅导员考核体系、行政序列考核体系等。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外部评估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从而促进组织及个人的绩效提升;教学保证体系对外部评估形成支撑;各院校应重视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数据的收集、测量和分析,如开展学生数据监控分析、新生适应性调查、应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报告中的信息和数据,识别人才培养过程的薄弱环节,加强专业设置和内涵建设论证的科学性,并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还可进行“雇主满意度”调查,了解雇主对毕业生的能力诉求,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更具针对性。
同时各院校可构建多维数据智能分析系统,搭建学校及专业数据监测中心,通过实时常态监测,及时发现各环节中出现的异常,给予提醒并提供详细的分析报告,使运行状态可视化、准确化,实现多维度状态数据管理,为管理者提供常态、及时、综合的状态数据管理与质量监控,提供各类数据横向、纵向、趋势分析及指标预警,为学校管理决策层在质量提升、持续改进、资源分配、政策制订、规划与发展、个性化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丁敏,赵维军,刘肖梅,彭淑贞,魏云刚,王夏,金花.国际旅游教育质量认证背景下旅游管理一流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1,7(36):22-25.
[2]张俊娇,姚延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背景下我国旅游教育国际认证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20,35(5):4-6.
[3]马勇,童昀.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价值诉求与实施路径[J].旅游学刊,2020,35(5):3-4.
[4]余鸿,黄燕玲,罗盛锋.国际认证背景下的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1,42(8):82-88.
(刘晓莉、谭启鸿、韦鑫:西安欧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