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别山精神融入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摭探

2023-09-06张翅鹏

成才之路 2023年24期
关键词:归属感认同感立德树人

张翅鹏

摘要: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大别山精神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共产党人重要精神谱系之一。大别山精神和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既能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又能实现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教师要深挖素材,把大别山精神融入课程体系;搭建科研教学平台,编写校本教材;开展第二课堂,丰富课外生活;利用新媒体,拓宽大别山精神传播渠道。

关键词:大别山精神;大学英语;归属感;认同感;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4-0121-03

基金项目:皖西学院2022年校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wxxy2022 115);皖西学院社科重点项目(WXSK202271);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WXXY2021124;WXXY2021137);校级科研平台:红色安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建设(2022AH0014)

大别山精神是2021年9月中宣部首批提出的46个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1]。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大别山地区始终都是革命中心和前沿阵地,所孕育出的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和发扬大别山红色文化和大别山精神,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文化和语言两者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组成,文化通过语言进行传播。但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一直被视为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训练和培养,红色文化教育仅由思政课来承担。事实上,英语教学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性和人文性,具有培养学生任职、社交和怡情能力的功能[2]。红色教育与外语教学应该互为促进、互为补充,中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堂,能让学生在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的同时,守住中华文化之根,树立文化自信。教师把大别山精神所包含的精神激励、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功能引入高校课堂教学实践,对把大学生培养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

二、大别山精神的内涵

1.坚守信念,红旗不倒

坚忍不拔的精神、矢志不渝的信念是激励大别山革命英雄奋勇向前,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强大武器。无论是“只要我不死,就要闹革命”的临终遗言,还是“砍头只当风吹帽,甘洒热血绘锦绣”的英勇就义的凛然正气,无一不是革命先烈那一经点燃,就永不熄灭的理想和信念。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人民在党的卓越领导下,坚守信念,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传奇。这凝结着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所在。

2.胸怀全局,甘于奉献

关键时刻冲锋在前,为了革命顾全大局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写照。红二十五军虽先后三次组建,但为了巩固和继续发展根据地,英勇奋斗,坚持游击战,粉碎了敌人“完全扑灭,永绝后患”的企图[4]。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毫不畏惧,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克敌制胜,实现了我军战略的伟大转折。

3.团结奋进,朴诚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结成鱼水深情,凝结民心民力共同奋斗的大别山精神是革命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无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墙上誊抄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还是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那座珍贵的“红军公田碑”,抑或是刘伯承和邓小平亲自草拟的《粮草通知》,无不体现了党对人民的体恤和关怀。党始终以人民的幸福和利益为出发点,心系群众,与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

4.勇当先锋,英勇善战

时刻以大局为重,心系党中央的安危,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红二十五军勇当先锋,牵制敌军主力,虽不是最早出发,但最先到达陕北,被誉为“长征先锋”。中原军区第一旅旅长皮定均带领战士敢打敢拼,勇担重任,突破30万敌军的重重封锁,成功实现了“中原突围”。

大别山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5],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我们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大别山精神,用大别山精神滋养初心,砥砺前行。

三、大别山精神与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意义

1.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提供思想源泉

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学时多、受众广、影响大,在培养和塑造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英语教师把大别山精神引入课程教学,能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提供思想源泉,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实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2.为大学生培养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

革命英雄用生命和鲜血孕育的大别山精神,是红色文化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心剂”[6]。高校将大别山精神引入大学英语课程,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使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大别山精神蕴含着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具有导向功能,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能使当代大学生坚守崇高的精神追求,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

3.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大别山是一片红色热土,发生在这片土地的革命故事数不胜数,从“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到红一、红四、红二十五和红二十八军等红军主力组建,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鑄就的革命信仰、革命品质与革命精神凝聚成大别山精神。高校把大别山精神承载的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和勇当先锋的精神品质引入课堂,在大学生中讲好红色故事,使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的血脉,有利于全程、全员、全方位进行思政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四、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英语课程的路径

1.深挖素材,把大别山精神融入课程体系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正式提出大别山精神,称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大学英语教材涉及文化交流、科学教育、信息技术、道德情感、社会焦点等各方面内容,信息性、趣味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突出,注重人文素质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把大别山精神融入新视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这是对教材育人功能的补充,能实现语言教学和地域文化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引导大学生从知识学习真正转变为价值认同,进而付诸行动[9]。

2.搭建科研教學平台,编写校本教材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0]。地方高校不仅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要引领地方特色文化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11]。皖西学院是省属地方应用型高校,学校因地制宜,结合校史校情和专业特色,探索将大别山精神渗透到课程育人的全过程,全力构建传授知识、塑造价值和培养能力为一体的多元育人机制。近年来,学院在进行科研和教研立项时,都设立了关于大别山精神和皖西红色文化的专项课题,占比也逐年增大。学院在校园网上开设了红色皖西网站,为广大师生提供学习和宣传大别山精神的网络平台。此外,为了使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院联合六安市社科联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大别山革命人物故事英文读本》,作为大学英语补充阅读读本。这不仅能传承大别山精神和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还能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广大青年学子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2]。

3.开展第二课堂,丰富课外生活

如果说第一课堂是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根据地,那么第二课堂则是素质拓展、能力提升的主战场。皖西学院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学院以大别山精神为主题,开展红色经典故事英语演讲比赛,“深学深悟二十大,砥砺奋进译华章”红色经典翻译大赛。这不仅是专题赛事,还是难得的语言能力训练。在这样的活动中,参赛选手不仅了解了大别山革命勇士和先烈们感天撼地的英勇事迹,还深刻领会了大别山精神的内涵。

学院还创建了“大别山精神和红色文化育人创新创业党建工作室”,利用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培养了一批学生骨干,并由他们带头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从2020年成立至今,已经孵化了20多个创业团队项目,160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为了使大别山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学院建立了“易班发展中心”,把大别山精神的学习拓展延伸到网络平台,组织以“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网络思政文化节,建成了“大别山精神和皖西红色文化育人线上展厅”,并把开展大别山精神和红色文化宣讲、红色基地参观,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4.利用新媒体,拓宽大别山精神传播渠道

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全新体验,短视频平台、微信、微博等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为生活、学习和娱乐提供了便利。因此,学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革命精神引入新媒体,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并使之成为主流。在把大别山精神融入新媒体的过程中,学院采取了多种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比如,依托“皖西学院青年”微信公众号、微博、QQ和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红色经典阅读打卡活动,开展大别山红色经典故事英语短视频大赛、英语微电影制作等活动。全新的传播方式不仅增加了大学生对大别山精神的亲切感,还强化了大学生对大别山精神的认同,进而激发其强烈的爱国和报国热情。

五、结语

皖西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要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充分发扬大别山精神,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大别山精神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坚贞忠诚、牺牲奉献、团结奋进、勇当先锋是凝聚民心士气、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大别山精神引入高校英语课程,既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也是对大别山精神的发扬光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发挥大别山精神的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作用,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新华网: 2021-09-29.

[2]邹心胜.论外语教育的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1,23(03):150-154+6.

[3]夏慧,张钦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别山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16(01):15-20.

[4]中共南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红军征战南阳[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219-223.

[5]12种革命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底色.人民网:2020-07-05.

[6]杨玲,余维祥.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别山精神的教育价值探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1-4.

[7]雨心.大别山精神[J].党史博览,2021(09):2+65.

[8]咸富莲.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5,17(04):12-16.

[9]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09):17-22.

[10]李德贵.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144-146.

[11]刘建平,周蓓,莫丹华.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25-27.

Zhang Chip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

Abstract: The red culture of Dabie Mountains area is profound, and the Dabie Mountains spirit is the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our party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spiritual pedigrees of communist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spirit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red culture, which can not only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belonging and identity, but also achieve value guidance and moral cultivation. Teachers should dig deep into the materials and integrate the Dabie Mountains spirit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build a research and teaching platform, and write school-based textbooks; developing a second classroom to enrich extracurricular life; use new media to broaden the channel of Dabie Mountains spirit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DabieMountainsspirit;collegeEnglish; belongingsense;identity;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猜你喜欢

归属感认同感立德树人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