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珙县玉米套种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2023-09-06郭劲松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珙县紫苏套种

郭劲松

(四川省珙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珙县 644500)

珙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地跨27°53′N~28°31′N,104°38′E~105°02′E,是宜宾的南大门,是典型的农业山区县。珙县现辖9镇3乡,总人口42万,其中农业人口32万。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7℃,年降雨1100mm,年均日照1042h,无霜期329d。珙县土壤母质比较复杂,有石灰岩风化物、紫色页岩和泥岩合成风化物、黄石砂岩风化物、沿河冲积物等,形成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土山地黄棕壤等六大土壤类型,较适合紫苏作物生长,为珙县紫苏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县耕地面积4.55×104hm2,玉米种植面积1.77×104hm2。紫苏是集油用、药用、食用于一身的作物,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在珙县有近130年的种植历史,是珙县地方特色种质资源。2019年开始,在珙县人民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门指导、珙县露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织下,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探索,实现了玉米单产460kg/667m2基础上,有效利用冬闲地,紫苏增收一季单产125kg/667m2,平均收购价20元/kg,产值达到2500元/667m2。该种植模式实现农户纯收益达到2000元/667m2以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推广价值和社会效益。

1 运行模式

采取“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通过与西南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宜宾市级龙头企业珙县露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具体组织,带动农户开展玉米-紫苏套种。科研院校通过熟化玉米套种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开展玉米套种紫苏试验示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及规模发展,带领农户增收致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户收入。

2 创新举措

一是珙县露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同西南大学共同申报2022年珙县玉米套种紫苏带状复合种植助推乡村振兴项目。二是由企业珙县露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生产环节,负责农户技术宣传、培训、生产指导、产品收购、紫苏油精油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由西南大学负责技术标准编写,新品种认定,后续产品包括紫苏油、护肤品、精油、食品深加工研发。四是同重庆市黔中道种植专业合作社深度合作,生产加工紫苏油系列产品。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设有3个系、9个研究所(室),拥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招收植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有农学、生物技术和农村区域发展3个本科专业。现有研究生180余人,本科生1000余人。

珙县露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2021年被评定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获得市级龙头企业。公司现有管理人员8人,生产技术人员10人,县科技特派员2人,博士及专家顾问12人、农资配送网点130个。建设珙县紫苏和恒丰糯稻种质资源保护基地2个,2022年发展紫苏800hm2,现已建成全省最大的紫苏产业发展基地,辐射带动3000~5000户农户。公司承担省市县项目10余项,常年与科研院所合作,保证综合研发实力。是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确定的紫苏、糯稻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并建立了珙县紫苏、恒丰糯稻种质资源圃。2022年认定紫苏品种3个,制定紫苏种植技术规范,编写紫苏种植技术规程。公司建有检测检验室,可以开展种子质量的检测检验工作。建有冷藏库2个680m3、烘房1个500m2、仓储1600m3、晒坝1000m2、种质资源与保护展示厅180m2。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5项。2021年底,公司资产总额达608万元,经营收入1280万元,可分配盈余100万元。

3 战略定位

3.1 稳粮增油,确保国家粮油安全

我国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玉米供需偏紧,油料高度依赖进口,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必须扩大油料生产。珙县紫苏作为珙县地方特色的种质资源,近年来,开发利用效益明显。采用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发展紫苏,符合当前国家政策,不与主粮争地,稳定玉米产量的情况下,多收一季紫苏。不仅能保证粮食产量、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紫苏产出效益,实现粮油稳产增产目标,筑牢粮油安全屏障。

3.2 农户增收、企业增效,助推乡村振兴

紫苏在珙县发展迅猛,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市场行情好,呈现供不应求的格局。全县从2019种植20hm2,到2022年种植800hm2以上,农户种植紫苏产量达到125kg/667m2,产值2500元/667m2以上,增收2000元/667m2以上,较种植其他作物多收入1300元,农户十分认可。珙县露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玉米套种紫苏复合种植模式技术发展紫苏产业,2022年产值达1200万元,带动3000~5000农户种植,全县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核心区示范基地33.33hm2以上2个,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助推乡村振兴。一是确定珙县适宜的区域发展玉米-套种紫苏复合种植模式需求,按照全县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民的实际需要,采用因地制宜选择发展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采取发展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重点,争取财政支持农户购置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收割粉粹机,对紫苏秸秆进行粉粹还田,积极争取财政政策支持示范推广。二是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是一项新技术,同农户传统的种植有根本不同,包括玉米-紫苏的株行距、肥水管理、病虫防治、除草技术都有所区别,需要全面提升种植技术水平。三是筛选适合珙县紫苏品种和适宜密植抗倒伏玉米新品种助推乡村振兴。

3.3 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利于生态环保

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可减少化学肥料施用、减少化学农药喷施,能够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提高作物对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和养分吸收。玉米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和质量、减少田间杂草,并且还能充分利用冬闲地,同时增绿防止水土流失,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3.4 规范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利于做强农业产业发展优势

紫苏在生产上,农户的习惯是玉米与紫苏同时同穴播种,造成争空间、争水肥、争光照,形成紫苏与玉米在生产中的恶性竞争,农户在大田管理方式上随意粗放,不利于病虫害防治,影响了两个作物的产量,特别是降低了紫苏的品质和出油率,效益很低。通过规范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形成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标准,明确相关操作技术规范,在公司的组织、引导下,开展广泛的技术宣传培训和指导,让广大农户进一步掌握种植技术并在生产中应用,不断地扩大规范化的种植基地,助推紫苏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公司将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紫苏加工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强紫苏油、护肤品、药品、食品、紫苏油渣生产饲料和肥料的研发,延长紫苏产业链,增加紫苏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紫苏产业,引领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玉米-紫苏产业发展。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 紫苏种植技术

紫苏是唇形科 1 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种植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少数国家,是一种具有综合利用价值含油量极高的草本植物,目前也是我国卫生部最早颁布的60种药食同源植物之一。含有多种具有人体生理活性需要的化学成分,颇受国内外关注。中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深度研究紫苏,具有紫苏资源种类多、分布较广而且种植生产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之一。

我国专家研究表明,紫苏产量和品质的差异,造成的原因很多,包括品种、采收部位以及种植的地理条件,还受土壤、施肥及种植方式等措施的影响。种植模式采用净作和套作都均可,还可根据不同地区农民种植习惯,可以与玉米、大豆、花生作物进行间作或套种,但以前茬作物在6~7月收获为最佳。应在田间管理上注意施肥、追肥,中耕除草,同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主要为锈病、红蜘蛛病。

4.2 紫苏产品开发

紫苏全身均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并在医药和食品、化工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紫苏最突出的特点是抗性强,并且含油量较高,紫苏子含油量高达45%~55%,不饱和脂肪酸超过 90%,其中,α-亚麻酸(α- linolenic acid,ALA)含量高达62.4%,是自然界中 ALA 含量最高的植物。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紫苏油产品开发,美国已将紫苏纳入抗癌食品研制计划。紫苏叶具特异芳香,含有酚、醛、酮、多糖等活性物质,在抗病毒、止血、镇静和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紫苏叶中还能提取紫苏色素及黄酮类化合物。紫苏叶中含有人体多种所需微量元素和16 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其中钙和磷含量非常高。当前紫苏叶已经开发出多种系列产品,比如紫苏叶汁、紫苏胡萝卜胶囊、紫苏茶和紫苏精油等。紫苏的子、叶、梗都可以入药,梗有平气安胎之功,叶有发汗、镇咳、芳香性健胃、利尿功能,而且还有镇痛、镇静、解毒等诸多作用;紫苏子有镇咳、祛痰、平喘、发散精神之功效。当前市场对紫苏的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以15%的速度快速递增,紫苏籽和紫苏系列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还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特别是港澳台市场也需求量较大。故而当前紫苏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具有研究和推广价值。

5 发展趋势

紫苏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山东、甘肃、四川、浙江和安徽等省区,近年来,紫苏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在粮食安全的背景下,紫苏与粮食作物(玉米、大豆、花生等)间套作成为了紫苏种植的主流模式。玉米-紫苏复合种植模式能较好地解决共生期间争夺阳光、水分、养分等矛盾,是其复合种植模式中重要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玉米-紫苏复合种植模式中,对于该模式相关的关键配套技术如茬口衔接、套作种植规格、肥料施用等研究不够,导致该模式下玉米、紫苏产量不稳定,生产效益不理想,推广效果较差问题。因此,因地制宜地优化玉米-紫苏复合种植模式,从茬口衔接、种植规范、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角度进行研究,确定紫苏适宜的种植范围、产量指标和必要的栽培技术与措施等,集成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规范化生产技术。建立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规范化紫苏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是未来玉米-紫苏复合种植模式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也是珙县发展玉米-紫苏复合种植模式的重要趋势。

6 未来发展目标

熟化玉米套种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制定地方标准1个;建成玉米套种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核心示范片2个66.67hm2,到2025年全县辐射带动2000~3333hm2;农户增收2000元/667m2以上,实现企业产值1000万元以上;培育紫苏新产品3~5个;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0项;到2028年全县辐射带动3333~6666hm2;实现农户产值1.6亿元,实现企业产值0.2亿元以上,带动1.5~3万户农户就近就业问题。珙县全力发展玉米套种紫苏产业,充分开拓土地潜力,不与主粮争地,充分利用冬闲地,培肥地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持续稳粮增油,努力实现全县粮食稳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以紫苏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助推乡村振兴。

7 应用方案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紫苏加工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加强紫苏油、护肤品、药品、食品、紫苏油渣生产饲料和肥料的研发,规范完善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矮化紫苏技术,提高紫苏产量和品质技术、玉米-紫苏育苗移栽错位技术等,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标准档次,不断向紫苏精深加工、精品名牌、多层次增值和综合利用发展模式。

8 保障措施

设立由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的珙县现代种业发展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继续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纳入县政务目标、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将种业振兴行动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县长负责制,强化政策、措施、制度和工作力度保障机制,充实种业基层管理干部队伍,积极探索“保障+激励”机制管理模式。实施珙县玉米套种紫苏产业发展专班,构建协调推进机制,项目协调更为高效。推进市场化同院校合作,积极用好政府产业发展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开展“双招双引”,一套专业化、市场化的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在珙县汇聚。解决破解项目“落地难”“见效慢”等诸多问题的新途径,通过持续实施玉米套种紫苏项目,聚焦粮油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共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紧密合作,在珙县推广示范最新的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产业科技成果,引领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紫苏产业发展。

9 意义

通过校企、区域合作,实现了资源整合,减少资金重复投入,节约生产成本,注重区域优势、科技优势强强联合,健全有效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区域样板。走绿色发展新路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思想,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成渝区域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扩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珙县紫苏套种
朝天椒套种芝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草莓大棚套种西红柿亩增收2万元
国家级“非遗”珙县苗族蜡染纹样创新设计
岁岁紫苏
青青紫苏
青青紫苏
青青紫苏
果园套种蚕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
珙县355.4万元良种推广补贴惠粮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