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教学奏响音乐课堂的“主旋律”
2023-09-06朱海荣
☉朱海荣
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接触比较多的一种演唱形式。合唱对于学生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掌握合唱技巧,并融入到集体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以往的合唱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中并不重视合唱教学,多会播放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由于教师并未向学生传授合唱技巧,合唱活动中漏洞百出,合唱教学效率低下。针对以往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撇弃陈旧的授课模式,革新教学理念,寻找高效的授课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合唱的魅力,投入更多精力学习合唱技巧,听从音乐教师的指导,并在不断练习中提高自身的合唱能力。
一、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合唱与个人独唱相比难度更高,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音乐技巧。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学生的音乐能力参差不齐,擅长的领域以及短板不尽相同,这一情况使得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大打折扣,事倍而功半,也限制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班级中音准好的学生占据一小部分,多半学生音准较差且不会唱歌。面对程度不一的学生开展合唱教学,教师难以把控教学进度,学生无法掌握合唱的技巧,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认识到自己在音乐方面的不足,出于羞怯心理,学生会怯于开口,害怕出错而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也给合唱教学增加了难度。再加上学生对于合唱并不熟悉,合唱中屡屡出错,学习体验不好,学习兴趣会被逐渐消磨殆尽。[1]
其次,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效率高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教师要认识到合唱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投入精力改进教学。但由于对学生的音乐程度并不了解,在合唱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不适配,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比较低。教师一般会先进行范唱,让学生聆听,然后指导学生演唱,而学生并未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在演唱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音乐课程在小学阶段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课堂中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曲目,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欣赏,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缓解学习压力,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兴趣。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接触比较少,对于合唱比较陌生,合唱能力低下,而音乐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时并未关注到这一点,使得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丰富表现形式,激发合唱热情
在合唱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撇弃陈旧的授课模式,采用多种合唱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在合唱练习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苏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本第六单元《蓝天白云》第3 课《牧场上的家》,这是一首流传于美国牧人中间的牧歌,也是堪萨斯州的州歌。歌曲为三拍子,弱起拍,速度中等,节奏匀称,曲调抒情优美。歌曲结构为单二部曲式,由4 个乐句组成,其中有三个乐句材料相同。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二声部合唱,带领学生感受牧场的美,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学生从心底喜爱音乐,养成演唱和聆听音乐的习惯,要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律动导入,播放合唱版本《牧场上的家》引导学生放松身心,随着音乐轻轻摆动,通过课前的聆听,学生能够初步体验三拍子的律动感,了解“合唱”这一演唱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然后询问学生:“你们听出了这首歌曲是用什么演唱形式表现的呢?”借此向学生讲授,合唱是通过演唱多声部的旋律让歌曲表现得更丰富、更饱满的一种歌唱形式。进而引导学生唱“s、d、m、s”这四个音,教师弹四个音并做柯尔文手势,让学生的身体坐直,找到嘴巴里像含了一口水的感觉,再来轻轻唱一唱,然后通过手势指导学生展开演唱。合唱是一种集体艺术,在课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聆听、演唱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通过简单的四个音的练习过渡到简单的合唱练习,循序渐进地为合唱服务。[2]
(二)创新发声训练,提高合唱品质
课堂中,合唱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并未掌握最基本的发声技巧,教师忽视了发声训练,使得学生在合唱中漏洞百出,进而导致学生对合唱兴致缺失。因此,教师要重视发声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发声技巧,提高合唱的品质。例如,苏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课本第七单元《溯流探源(一)》第2 课《李玉莲调 森吉德玛 苏格兰的蓝铃花》,这是一首世界闻名的苏格兰民歌,情感质朴,表达了对朋友情谊的留恋与期待。看似简单的一首歌,因一些大跳音程和变化音,显得有些难度,尤其节奏上是弱起小节。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时,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重视发声训练。在这首乐曲的学习中,需要学生能够唱准歌曲中所出现的节奏,掌握弱拍起节奏,并学会用指定的旋律为歌曲伴唱。
在课堂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唱好歌曲上,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伴奏音乐,带领学生在律动中感受出弱起音和强音的规律,帮助学生提前体验弱起小节开展的歌曲旋律,能唱准节奏,在律动中感受歌曲的乐句,为后面学唱歌曲做铺垫。然后带领学生学习一段号角旋律,出示旋律后让学生跟随节奏拍手,向学生讲解应该拍在第二个音上,第一个音是每一乐句的准备音。在学生掌握之后,教师可以在PPT 中展示“5 丨i - 5 -丨3 - 1.5丨i-5-丨3-1”,让学生听琴声尝试唱一唱,从唱歌谱到用“wu”哼唱,教师要提示学生唱好“i-”(音高和时值),唱出号角的力度,学生跟随伴奏唱出号角旋律,为合唱做好铺垫。在此期间,学生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发声训练,体验唱准弱起音,根据这条旋律给歌曲伴唱,能够提高合唱的品质。在学习会歌曲后,运用所学的“号角声”为歌曲伴唱,能够使得演唱歌曲的声音更加饱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3]
(三)采用道具助学,优化音乐教学
在以往的合唱教学中,教师多是采用讲授的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时代下,教师要认识到以往教学的不足,在合唱教学中引入道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操作简单的音乐道具在合唱中应用,能够提高合唱的品质,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苏少版教材六年级下册课本第七单元《彼岸新潮声》第2 课《白兰鸽 红河谷》,这是一首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广的优秀作品,是鲍温斯最有名的作品。这首歌曲速度稍快,情绪活泼,充满了激情与生命力,歌曲第二部分为二声部,且每个乐句都以长音结束。教师在讲解第一声部时,要注意歌曲中带切分的休止的正确歌唱,演唱长音时要注意控制好气息,保证时值。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播放《白兰鸽》的伴奏音乐让学生欣赏,通过聆听歌曲的主旋律,让学生熟悉旋律,为歌曲学习做铺垫。然后,通过交流沟通走进乐曲当中,跟随音乐律动,第一段拍手左2 右2,间奏时是使用拍大腿的方式来代替脚步,踏着轻快的步伐;第二段带领学生找节奏,加入拍肩的动作,进一步感受的音乐形象、熟悉旋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第一乐段完整动作的律动,第一段圆舞板拍腿,间奏请一名学生上前圆舞板并在第二段带领大家打,教师拍腿,二、三段教师沙球加入。在此基础上,学唱歌曲,教授学生合唱的技巧,展示第一乐段的歌词,学生跟着范唱演唱,用“噔”强烈节奏感歌唱第一乐句,尾音沙球控制节拍。“噔”哼唱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所带来的韵律感。在合唱中使用圆舞板、沙球等道具作为辅助,能够优化合唱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4]
(四)组织合唱活动,强化学生感知
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时,可以组织开展趣味化的合唱活动,革新合唱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提高音乐合唱教学的效率。例如,苏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本第八单元《欢聚与期盼》第2 课《七子之歌——澳门 爱的人间》,这首歌曲是专门为盲童写的。歌曲采用“A-B-A”式三段体结构,需要学生能够在丰富的音乐形式中感悟“爱”的深情,体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美好情感,懂得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能够用深情、舒缓、流畅的声音,真挚的情感来演唱歌曲。在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播放视频《千手观音》带领学生欣赏,让学生将目光转移到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中,然后新曲的歌词,与学生一同朗读,尝试读出这段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意境中,感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用简单的动作来体验互相之间的关爱。
教师可以播放录音,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并向学生补充《爱在人间》的背景知识,感知歌曲的拍号、速度、情绪,感受盲童的世界。教师可以示范演唱,让学生轻轻跟着哼唱,通过反复欣赏感知相似乐段的不同之处,感受歌曲各部分不同的演唱情绪。然后开展分段模唱,感受第一部分甜蜜的情绪、第二部分激动的心情、第三部分回归宁静,进而找到歌曲的曲式结构“A-B-A”式。前面和后面的相似,中间不同,这种曲式结构叫做三段体结构。在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唱出甜蜜、激动、幸福宁静的情绪,在此基础上开展分组演唱,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选择表现的形式,开动脑筋,基于对歌曲的了解,使用手语动作、打击乐伴奏等等,通过不同形式演唱、表现歌曲,尽情抒发内心的爱,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5]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授课模式,提高合唱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唱教学中,掌握合唱技巧,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教师要认识合唱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合唱的曲目选择合适授课模式,丰富合唱的表现形式,引起学生的关注,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合唱热情,使其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发声训练,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在课堂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乐器,优化合唱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在合唱教学中的参与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班级中组织合唱活动,丰富合唱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合唱活动中获得真切的感受,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