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
2023-09-06邓锦娟
☉邓锦娟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科育人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小学数学的学科育人功能,不仅是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环节。如何布置作业、布置怎样的作业,如何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减少数学作业的体量,有效发挥作业的价值,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探索的命题。
一、小学数学学科素质的内涵与价值
(一)小学数学学科素质的内涵意义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学校教育需要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以核心素养的视野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的学科素质主要体现在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两大方面,不仅能锻炼学生对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能力,而且也能锻炼其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尤其是在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以致用能力等方面,具有不提替代的作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科素质的养成体现在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包括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和完成质量。例如,在学习“认识方向”的过程中培养空间方向感,在学习“观察物体”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只有关注学科素质,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与导向,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学科素质的价值导向
就教育教学而言,学科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基石所在。数学核心素质反映着数学本身的思想与价值。数学思想是数学的根本,引导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和方法去看待世界[1]。在传统的教育氛围中,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思想与思维还不够成熟,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新课改标准要求下,以核心素养为统领,进行教学内涵的整合、知识内容的学习比以往更加具体丰富。为此,在学科育人导向下,小学数学的教学要特别重视发挥学科素质的特征与价值,加强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
(三)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必要性
作业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为教师反思教学提供了参考。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更加倾向于通过基础化的习题训练来巩固知识,缺乏创新性与灵活性,容易挫伤小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业最终体现的效果。有效作业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以综合性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如此,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质量,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加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学生学情、作业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作业的设计与创新。随着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与“双减”政策的推广落实,在学科育人视域下,追本溯源,找准关键,创新小学作业设计形式与内容,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质量成为必然要求[2]。
二、学科育人下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
(一)作业设计要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复基础的同水平内容,容易导致小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心理,甚至降低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科育人视域下,重新审视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既要站在全局考虑,也要从个体的视角出发;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基础性作业的质量,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基于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弹性化作业,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不同年级而言,考虑低年级学段、中年级学段以及高年级学段学生整体的能力水平与性格特点;从学生个体而言,结合具体的学情分析以及学习偏好,量身定制具有趣味性、层次性与提升性的数学作业。
(二)作业设计要指向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缺乏创新性,大多以模仿例题为主,作业结构与形式一成不变。学科育人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指向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一是作业设计需要有专业目标指引,要坚持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结合年级或单元教学目标,在微观上兼顾具体章节目标与学生学情,在作业设计中将各种目标融为一体;二是小学数学教师应准确地解析教材要素,分析教学目标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入手,以引领创意创新,制定整体的作业设计策略;三是作业设计的创新也要关注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落实数学教学要素,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而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
(三)作业设计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要贯穿我国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科育人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出发,建立五育并举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通过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之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帮助小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引导小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发现数学之美;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效发挥小学数学学科育人功能。
三、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质量的策略
(一)重视基础性作业,巩固学生基本能力
小学是学生真正步入学习阶段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针对课时教学的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基础性作业,思考如何将其恰当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基础类作业侧重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此同时,课堂教学过程是体现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二者的融合应用能有效反映出数学知识的发生与转化过程。因此,将基础性作业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在知识巩固的基础上帮助小学生加深理解、灵活运用。
设计基础性作业时,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课时中所蕴涵的数学本质,借助不同的形式丰富基础性作业的内容。例如,针对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础性作业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设计基础性作业,将其延伸为课前预习作业与课堂训练作业,提高作业的质量与效率,并且适当减少课后基础性作业的体量。在预习过程中,利用希沃白板或者多媒体设备,搜索相关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拓展内容。由于图形的变换是动态的,仅借助于教材的内容来布置作业,不利于有效提高小学生对该章节的理解效率。因此,教师同样可以视频的形式开展“竞猜与抢答”课堂练习,加强知识的形象性,降低作业的抽象性难度,有效提高课堂作业的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空间感[4]。
(二)巧设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对于新鲜事物更加敏感,新的符号内容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他们的专注时间较短。如何提高小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兴趣和专注度是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实现多感官、多角度的参与,变单一枯燥为灵活有趣,凸显作业的趣味性。以一二年级低年级学段的作业设计为例。该阶段的小学生正处于幼小衔接的适应期中,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因此,围绕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一)》,教师可以设计“闪算”作业,依据课时对于个位数乘法的训练要求,教学2 ~6 的乘法口诀,并且在此框架范围内设计10 个左右计算题,让学生即时写出答案,这样能够有效锻炼小学生对数字乘法的反应能力,同时延长专注度时间,加深其对于乘法的初步认识,实现多种感官上的真正参与。
数学是一门兼具知识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具有生活化的特点,许多内容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趣味化作业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如何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同时也要考虑如何融入“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通过生活实践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围绕二年级数学下册的《认识方向》,教师可以设计实践作业,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并且进行记录,然后回到课堂进行表述与分享,借助于生活中的现实事例与事物,改变以往单一化、书面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和兴趣盎然的作业体验。
(三)关注诊断性作业,增强作业评价反思
诊断性作业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并且促使学生主动构建与自己知识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知识体系。诊断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完善的过程。小学生具有好学、好胜的性格特点,求知欲强,但会有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面对挫折容易沮丧和丧失信心。诊断性作业可以帮助小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但也有可能在无意中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自我诊断或小组诊断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诊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评价与反思意识的养成。
以小学六年级第四单元《比例》为例。该单元以“面积的变化”为主题,涉及图形变换、计算与转换等内容,是较为综合性的单元。该单元作业考察较为细致,包括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过程、比例转换等,综合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与熟练程度。在诊断性作业的情况下,以小组形式互相诊断与评价,教师需要设立严格的诊断标准。例如,规范答题流程与计算过程、对比例转换的形式作出统一的要求等,以实施更为精准的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学生要记录错题,诊断错因,在小组成员充分探讨的情况下总结原因,同时借鉴经验,取长补短,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对于小组诊断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与讲解,以保障小组诊断的顺利进行,对错误之处进行改正、强化,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大化发挥作业的价值。
(四)优化层次性作业
个人的发展受到先天禀赋与后天教育的影响,其学习水平、能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对于小学生而言,其个体化差异更为明显。设计层次化的作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增强自信,这是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质量的关键环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到作业层面,在作业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将统一化、一刀切的传统作业形式,变为个性化、层次化的新型作业形式,同时也要突破传统作业零碎化的模式,有效兼顾到各个层次的知识点与数学本质,设计与实施适合学生特点的数学作业,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以及学困生能力的区别,要布置弹性化的作业,供学生自由选择,使后进生、学困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保护,使中等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有效进步,也使优等生有更多的提高与发挥空间。以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三级作业,初级作业以教材课后习题为主体,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完成课后习题,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按照顺序正确计算;中级作业以教材配套习题为主体,相较于教材课后习题的难度有所提高,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与运算的经验;高级作业以教师设计习题为主体,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设置计算情境,加强利用数学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锻炼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与运算能力等多个方面,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进一步促进优等生的进步。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质量是素质教育、“双减”政策以及新课程改革等综合因素的共同要求,是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的必要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基于作业目标,设计基础性、趣味性、诊断性、层次性四级作业,以满足小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要求,推进数学教学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