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打造青岛北部职业教育新高地的调查思考

2023-09-06熊丽娟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产教青岛职业院校

熊丽娟 赵 枫

中共莱西市委党校,山东 莱西 2666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2022 年5 月1 日起正式施行,新法将对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方面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等[3],这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也有力提振了人们对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信心。青岛工业体系比较完备,如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抢抓机遇,多措并举打造青岛北部职业教育新高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是青岛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为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围绕进一步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新标杆”的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1 打造青岛北部职业教育新高地的必要性

1.1 打造青岛北部职业教育新高地是突出服务大局的基本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1]。2022 年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5 年,青岛要围绕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重点在打造“六个城市”上集中发力、全面推进。其中,排在首位的是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青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下力气推动职业教育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职业教育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1.2 打造青岛北部职业教育新高地是突出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4]。2022 年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这为推进县城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5]。在青岛北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技工教育、驻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承接城市核心区域产业外移,把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就业民生、城镇建设等全盘统筹考虑,以县域为重要载体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提高青岛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1.3 打造青岛北部职业教育新高地是突出职业教育赋能的重要契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6]。随着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这一变化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则表现为对未掌握专业技能只能出卖劳动力的人力资源需求逐年走低,而对掌握专业技术且具有理论和实操能力的人力资源则供不应求。因此,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高地,鼓励经济发达县级城市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既是青岛职业教育跨越式大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逐步形成与该地区产业竞争体系相匹配教育格局的内在需求。

2 青岛职业教育现状:发展成效与主要问题

2.1 青岛职业教育成绩显著

一是政策力度大。近年来,青岛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先后出台了《青岛市教育局等10 部门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方案》《青岛市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文件,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投入呈“井喷”态势[7]。目前,青岛共规划建设4 个面向国际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区,在胶州建设上合组织职业教育示范区,在平度打造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区,在莱西共建现代职教园。随着一系列职业教育领域法规和政策的出台,青岛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重要的风口和机遇。

二是产业基础实。青岛是老牌工业城市,工业底蕴雄厚、门类齐全、结构完备,“上青天”“五朵金花”早就蜚声中外,有较为明显的产业优势。从2020年开始,青岛市政府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创造”,迈出了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重要步伐。以青岛北部为例,分布有即墨龙泉、莱西姜山两个工业园区,主要涉及汽车生产及配套、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商贸物流、新能源和新材料等行业,是青岛先进制造业的支柱区域。这些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是发展前景好。劳动力结构性供需矛盾日渐凸显,制造业技术人才持续短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22 年11 月发布的《2022 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 个职业排行》显示,有39 个职业与生产制造业直接相关[8]。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职业教育发展将迎来“黄金时代”,现代职业教育及其相关产业链未来必定会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加速布局青岛现代职教园区,打造优势制造业产业集群,对培养实体经济发展人才、促进青岛北部产业集聚区形成、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高水平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片区、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都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2 青岛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投入渠道单一,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备、生源素质均低于普通教育水平,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观念,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化”现象比较明显。职业院校为提高社会认可度普遍以升学为导向,实际偏离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办学定位,加剧了人才培养的结构失衡。这与某些地方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社会唯学历论、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偏见都有关系。社会人群对职业教育重视度低、认可度低,习惯用传统标准评判学生,对职业教育提供优质劳动力资源的认识远未到位。

二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职业教育体系层次不完善、吸引力不足,职业教育办学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开设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匹配度有待提高,且职业院校科技攻关水平偏低、应用转化能力不足。职业教育作为实体经济培养人才的重要桥梁,其作用发挥不到位,没充分利用好职业教育平台,目前不能满足为青岛现代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是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机制有待完善。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总体水平还不高,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持续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尚未形成。此外,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亟待创新,部分地区虽然已经建立了由教育部门牵头的产教融合联盟联席会议制度,但由于缺乏统筹协调,该项制度并未真正落实,行业及主管部门作用发挥还不到位,成员单位组成及其职责分工亟待优化改进,行业组织协调指导功能缺失,校企沟通不畅,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当务之急是要推进教育管理与评价改革,建立资源共建、成本分摊、利益共享的市场化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办学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和对未来就业形势研判的前提下,职业院校要加强在专业设置、课程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力,企业要参与到职业院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探索校企“课程置换”“双师轮岗”等全方位融合机制,提升校企合作整体水平,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无缝衔接。

四是职业教育培育劳动精神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9]。虽然青岛产生了像许振超这样的知名全国劳模,但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劳动人才的集聚平台,培育劳动精神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有待提升。

3 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

职业教育一直是国内外诸多知名城市争相发展的朝阳行业。经过近百年发展,许多国家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从国外来看,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最值得学习借鉴。主要特点为:①德国职业教育采取“双元制”模式,国家立法支持,政府干预引导使产学合作制度化,职业院校和企业各为“一元”,双方相互支援共同受益。这种教学模式针对性强,注重促进学生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属于典型的产学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模式倡导在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训交替进行,这种紧贴实践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学员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有利于企业提前储备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②美国实行市场主导单轨模式,把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振兴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倡导“以工作求自立”的理念,注重就业和失业人员的再培训工作,推行实施终身化职业教育[10]。美国职业院校实行开放性招生,采取口试、笔试、推荐并举的方式,强调能力、兴趣、个性,招生对象是最大范围内的适龄公民,目的是帮助成年人获得谋生技能,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③日本职业教育构建了学校职业技术教育、企业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并重的“叠饼式”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育体系,以此来满足日本产业、社会、民众的不同需求。日本的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提供了大量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在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比较注重“能力本位”和“专业对口”,常采取3 种形式,即以学制为中心的衔接、以编入制度为中心的衔接和以推荐选拔为中心的衔接[11]。日本专门职大学院可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职业院校与普通大学毕业的应届生收入差别不大。作为“工匠之国”,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在日本非常受尊重,成为一名“职人”是许多日本孩子的梦想[12],职业教育的“日本模式”被誉为日本产业振兴的一大法宝。

从国内来看,广东、江苏、浙江长期位于职业院校前10 强中,职业教育办学优势比较明显。主要经验为: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力推进校企合作,经费投入大幅增长,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土地供给,统筹规划职业院校建设,开展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高效开展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等。以江苏为例,从2014 年起,江苏就开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具有本省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发挥标准在质量保障中的基础性作用,具体包括:在职业教育各层次分别建设一批领军院校,探索独立的评价标准,建立产教融合机制、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共生共长机制、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对接机制,将职教中心建到产业园区,实现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成长等[13]。

4 加快打造青岛北部职业教育新高地的建议

为进一步打造现代职业教育新高地,青岛可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如健全工作机制、完善产业链、争取优惠政策等,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产业集聚等重点功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高度融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新标杆。

4.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相关工作机制

建议青岛市政府切实加强政府统筹力度,围绕青岛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充分考虑人才引进、产教融合、专业设置等因素,突出职业教育的前瞻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聚力打造青岛北部职业教育新高地。顶格推进,建立台账,挂图作战,盯紧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快速投入使用提供坚强支撑,力争用3 ~5 年时间完成预期目标。同时,完善信息平台,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管理机构、协调机构和研究机构,完善相关监督评估体系,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增加行业主管部门等组织为成员单位,形成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对接产业链精准培养技能人才,建设产业需求和专业设置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动态监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对职业院校治理、校企合作、经费保障等诸多问题进行攻坚,围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以提升职业院校的核心办学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以推动普职融通为关键,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逐渐打造立足青岛、面向山东、辐射全国的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区。

4.2 申请先行先试,积极争取“校企合作”政策

鼓励企业充分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根据产业需求改进学科设置、调整教学结构,为师资培训、职业工匠、技能型人才培养搭建高效平台,建议在青岛市级层面组建工业、商贸、农业等类型企业实训基地,加大力度把学生优势转变成劳动力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开放、畅通办学渠道,打通校企之间的壁垒和阻隔,推动具有行业标准的企业与院校衔接合作办学,共享硬件设施和人才性公寓住房,推动技术骨干人才双向挂职交流,参与培训与技术服务等内容的双向合作,共同制定人才方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实现共建共赢。搭建校企沟通交流平台,常态化组织有用工需求企业与专业对口院校开展对接洽谈。加大职业教育供给端结构性改革,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共建二级学院、共建专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加大在金融税费、财政补助、土地审批、信用提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形成“先行者先受益”的政策激励效应,尽快形成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短、平、快人才培养通道。

4.3 加速产教配套,激活“葡萄串”式集群效应

建议青岛市政府加大对职教园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从市级层面统筹整合资源,将青岛现有优质中高职院校、企业资源优先落户职教园。在新建院校审批立项、新增用地指标、国土空间规划规模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落实“金融+土地+税收+财政+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保障职教园迅速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和集聚链条,尽快在全国或全省树立标杆。加快推动产业发展配套与职业教育同频共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青岛北部实现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按下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快进键”。

4.4 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充分发挥人才红利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建议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推动职业教育融入全省乃至国家发展大局。积极争取承办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技能大赛或专业论坛,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改革,激励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技能大赛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的院校和技术技能人才。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塑造社会共识,使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人才培养、弘扬工匠精神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根据产业特点完善人才布局,着力形成产业人才的区域比较优势。不断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渠道,深化绩效工资改革,落实各项增量政策要求,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机制,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院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办分校,建设“鲁班工坊”,为青岛“一带一路”相关企业员工开展定制化培训,注重“岛城工匠”、工程师梯队培育,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青岛现代职教园社会影响力,营造出良好的工匠文化氛围,在评职评级、人才引进、落户安置、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实现青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地区实体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产教青岛职业院校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青岛明月申牌?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