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探索
——以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为例
2023-09-06毕德沈洲周军
毕 德 沈 洲 周 军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林草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紧密相连。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1],我国林草资源覆盖面积逐年提升,林草产业发展稳步壮大。截至2021 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1%,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8 万亿元,林产品生产、贸易居世界第一[1]。“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林草产业的发展与企业升级面临新的挑战,人才资源限制导致林草产业发展面临困境[2]。2022 年3 月,教育部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其中,农林牧渔类专业目录修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设置优化 “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专业,注重生态发展优先[3]。林草教育改革发展是进一步破解林草产业发展与创新的关键一步,以农林类高校为主导的学科融合与专业建设是适应林草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急需进一步推进多类型林草教育创新发展,多元协同、校企共建完善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建设。
1 林草产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1.1 林草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林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现代化程度高、产业体系完备,对于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2021 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提出,到2025 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9 万亿元,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林草产业体系[4]。2021 年,《“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涉林涉草院校共建工作,加强学科专业、规划教材、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推动林草院校突出特色、主动对接林草新职能新定位,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培养大规模高质量、多层次优秀人才[4]。一系列林草产业发展与规划文件的发布,不仅对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强调了林草教育要关注新的生产方式与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林产品生产、贸易居世界第一,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8 万亿元,林产品对外贸易额达到1 600亿美元。此外,林草产业生态扶贫成效显著,带动2 000 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选聘110.2 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为生态护林员,组建2.3 万个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1 600 多万贫困人口受益于林草等生态产业。为更好地满足我国林草产业数字化、价值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特点,急需全方位融合产业、教育和人才资源的协同发展,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弥补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行业的人才缺口[5]。
1.2 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岗位需求分析
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岗位是林草部门及林草产业企业的核心需求岗位,从事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人员必须掌握使用测量测绘仪器、水质监测仪器、土壤监测仪器对森林资源、湿地资源、林业土地资源、草业资源进行调查及监测的方法;能够利用森林培育相关知识对重点困难林地进行植被复绿和生态修复;能够利用森林、草业经营相关知识对森林、草业资源进行管理,精准提高森林、草原质量等。
由于林草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具有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区的林草企业对林草人才技能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易出现人才与岗位需求不匹配、林草产业与相关高校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显著。
1.3 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方面,由于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涉及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部门要重视一线基层人员的基本操作规范掌握情况和实施力度,需对现有职工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另一方面,为破解当前困局,高校急需创新培养路径和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方法的学习,实现一岗多能、一人多技,使其在林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中具备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
目前,农林类高校开设了林业技术、草业技术、经济林培育与利用、森林资源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森林生态旅游、林业调查与信息处理、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等林草类相关专业。面向森林资源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草业技术人员、草地监护员和草坪园艺师等职业,以及草地资源保护与培育、草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等职业岗位,培养具有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才。
2021 年3 月,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作为教育部新列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中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各大高校积极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融合多专业学科优势,开设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21 年起开设了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
2 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本文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现有在校学生30 人。以产教融合为契机,通过积极探索校企共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路径,积极组建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探索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1 响应社会企业发展时代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为了适应我国林草现代化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生态环境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进行多方合作、产教互融,校企共建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并紧贴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岗位需求。经过广泛调研,明确了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需具备林草资源调查和监测、林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管理、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施工管理、林草资源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岗位能力。此外,相关企业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2.2 贯穿复合型能力培养主线,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2.2.1 多元融合打造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响应林草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农林类高校特色,因地制宜、因时而设的整合专业课程资源和具体任务,形成以生态保护工程施工、生态资源监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对应行业发展的林草生态修复技术管理岗位(群)、林草生态修复工程管理岗位(群)和林草资源经营管理岗位(群),进一步明确三大岗位群对应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模块、竞赛名目以及技能证书等。
以复合型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优势专业建设,重点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9门,包括了“林草法规实务”“无机及分析化学”“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基础”“森林与草原植物”“森林与草原环境”“生物统计”“生态安全”“江南园林文化艺术”;设置了专业核心课程7 门,包括了“林草资源调查与规划”“林草3S 技术应用”“环境监测技术”“植物栽培与管理”“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管理”。此外,遵循“通专融合、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增设了人文素质类和创新创业类通识课和全校选修课,进一步丰富了学生课程知识学习内容,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2.2.2 政产学研共建共享专业实训基地
农林类高校应充分发挥农林特色,以服务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为目标,结合环境保护类、林草产业发展类企业需求,按照林草产业建设要求、环境保护理念,合理布局林草生产保护、研发、监测、设计体系为一体的实训基地。按照高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建设与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相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及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实现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全方位展示,增强高校对接真实工作任务的模拟训练与情境体验。
农林类高校在充分建设与优化校内实训基地布局的同时,进一步延伸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期校内实验、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配套实验、实训指导教师能够满足开展“林草资源调查与监测”“林草3S 技术应用”“植物栽培与管理”“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等课程实验、实训活动的要求,符合高校日常教学要求。
2.2.3 打造跨界融合、专兼结合,多元互促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农林类高校积极探索学生发展规律和技术技能要求,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一批集专业教师、一线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企业管理师等跨界组合的导师团队,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充分融合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农林类高校学生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依托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优势,彰显该校发展特色,集合校内外优势资源,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该校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建设职称、年龄合理的教学梯队。打造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包括来自林学、草学、生态学、生物学、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等众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能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充分开展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信息捕捉能力,及时了解林草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态势。兼职教师包括来自企业、林业站、畜牧站等相关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林草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具备扎实的林草保护、林草植被疾病防治、森林防火、饲料生产经营和现场管理等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3 结论与展望
林草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快速发展,以产业需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林草资源建设,急需进一步提升林草人才体系的保障力度。农林类高校应当根据专业特色,高标准培养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持续深化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完善产教融合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机制,努力探索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的落实路径与有效举措,为现代化林草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