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同一性教育为内容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成长的作用研究①
2023-09-05辛德辉,商宇,张鹏霞
同一性作为心理分析的理论术语,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生活目标的自我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形成标志着童年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而大学本科阶段正是完善职业同一性的关键阶段。相对于一般意识形态同一性、宗教同一性、生活风格同一性、政治同一性而言,职业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找职业发展中,对自我的肯定和对职业发展相关因素,如职业价值观、兴趣、能力等的思考和确立[1]。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职业同一性水平越高,职业参与度就越高,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及工作也更重视,并能够在职业探寻中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2]。临床医学专业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与人文素养、掌握科学方法、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为目标,职业同一性是其重要因素。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第一、二学年学习基础医学,第三学年学习临床医学,很多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对临床医学专业了解程度不深,没有系统的职业规划,职业人生也因此受到影响[3,4]。
临床医学本科生的职业同一性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在学习借鉴国际国内职业心理认同理论的相关成果基础上,确定了职业兴趣、能力评价、职业决策、职业目标稳定性等四项考察指标,构建职业心理同一性教育的指导体系。医学生职业同一性的发展,因人因事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有的人在童年时代因为自身或家人多病,而立下了长大从医的志向,这是职业兴趣的萌芽;有的学生在专业课上学有所得,坚定了从医的志向,这是职业能力的获得;也有的学生倾向于医生职业的稳定性和社会地位,这是职业决策的选择;也有的出于对医疗行业的热爱,在这条路上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这是职业目标稳定性的特征,我们就想可否把职业同一性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形成富有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有机整合职业同一性教育的主客观因素,放大育人效果,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组织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将职业同一性教育贯穿于五年制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
1 研究对象与目标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8级医学专业4个班级168例学生为实验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4例。两组学生人数、男女生比例、年龄、入学成绩、前期课程成绩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班把职业同一性教育贯穿于五年的本科学习生涯,以课程思政教学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分散至每学年。对照班则在第三学年临床学习阶段开始增加职业同一性教育。
1.2 研究目标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职业同一性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岗位胜任力,既要注重在基础医学阶段潜移默化地种下职业发展目标的种子,又要在临床教育阶段,促成学生认识的飞跃,达到“99℃+1℃”的沸腾效应。同时,我们不仅要考虑研究组教学如何在五年的时间里“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要考虑对照组如何在临床专业阶段加入职业同一性教育,让学生都有所得。
2 研究方法
职业同一性进入课程思政,不仅是内容的丰富,还要有方法的进步。围绕这一育人目标,加强以下体系建设:(1)加强课程建设,增加贯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本科教育期间的职业认知课程以及教学活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学习中感觉“有得”“有趣”“有用”。结合学生切身经历,讲述“我和医生的故事”,激发学生职业兴趣;结合专业课知识,设置具体的医疗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健康中国”的美好前景,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增强职业决策能力;结合“医者仁心,济世救人”的医生使命,提高学生的职业目标稳定性,以此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形成品牌特色专业,带动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水平的提升[5]。(2)加强育人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社会化、网络化、个性智能化、交互式的现代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以团队任务的方式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通过专业介绍,职业规划等知识沙龙营造创新的课堂氛围,设定由临床医生担任学生的专业辅导员,解答学生职业成长中的困惑。
2.1 调查研究
这一方法主要用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在课程思政中融入职业同一教育,需要课程内容、方法、模式的重塑,所以要深入调查,了解学情,立足生本,这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我们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2018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专业学生对开展职业认同课程思政表示浓厚的兴趣,态度积极,增加了我们的信心。
2.2 教育方案设计
(1)理论准备,借助已有文献资料,进行可行性分析。革新教育理念,参考国际优秀实践案例,把职业认同感和岗位胜任力理念列为课程思政改革目标的重点。(2)方案设计,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期间相关课程进一步优化整合,将职业同一性思政课程融入部分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大纲、新课件和新教案。
2.3 教育方案实施
我们首先是开展了教师培训,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驾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方面的能力,制定出体现职业认同感和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细则。由此形成理论、规划到实践的系统蓝图。接下来,我们以任课教师为单元实施以职业同一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我们的教育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贯通其中。行动研究法基于问题导向和真实的教育情境,确定观察指标,明晰教育方案,不断反思总结,使教师引导的职业同一性教育真正起到育人的效果。另外我们在教育方案的实施还采取了榜样示范法、第二课堂法。
2.3.1 榜样示范法:我们依托信息技术优势,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络平台,教师在平台内进行答疑,树立正面的榜样引导示范。在专业教师指引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重点、难点,在下,形成正确的职业同一性观念。
2.3.2 第二课堂法:设定由临床医生担任学生的专业辅导员,使学生有更多与医生接触的机会。由专业辅导员定期组织包括专业介绍、职业规划等知识沙龙。
2.4 教育评价
2.4.1 职业同一性评价:在大一上学期、大三上学期、大五上学期三个阶段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和职业同一性量表统计学生的职业同一性,着重考查职业兴趣、能力评价、职业决策、职业目标稳定性成长情况。每一项都是百分制,60分为及格,分值越高越好。
2.4.2 学生与教师满意度评价:我们采用职业量表同时考察学生对课程质量的满意度与教师对学生思想进步满意度。满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越好。
3 结果
3.1 考核成绩
考核时间在每年12月份,考虑到职业同一性的成长性,这里选取大一上学期、大三上学期、大五上学期的考核成绩,综合体现学生的进步情况。从大一的情况看,研究组职业兴趣、能力评价、职业决策、职业目标的稳定性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 1。
表1 两组大一期间两组考核成绩比较分)
经历基础医学阶段两年的学习,到大三临床医学阶段,职业同一性教育都进入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课程思政内容,但由于基础医学阶段两组职业同一性教育方面有所差异,所以职业兴趣、能力评价、职业决策、职业目标的稳定性等几项考核成绩研究组已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见表2。
表2 两组大三期间两组考核成绩比较分)
经历过大三到大五两年的临床专业学习,无论是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职业同一性的几项指标都有进步,大五毕业前二者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是,职业目标的稳定性等几项考核成绩研究组仍然优于对照组(P<0.01) ,见表3。
表3 两组大五期间两组考核成绩比较分)
3.2 满意度评价
职业同一性教育施行后,特别是大三临床阶段后,学生对课程质量满意度、教师对学生思想进步满意度评分均高于施行前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4。
表4 大三阶段职业同一性教育施行后满意度考察成绩比较分)
4 讨论
从调查问卷和同一性确立情况反馈看,职业同一性教育确实对学生坚定职业信念,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有正向作用。职业同一性教育施行之初,学生关于职业兴趣、职业决策、职业目标稳定性方面的得分都不是很理想,说明学生对自我的职业兴趣了解还不够,对于从医这一职业规划还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仅仅出于单纯的报考或谋生,职业决策和职业目标的稳定性方面得分不够理想,说明学生还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这必然影响学生的职业准备和职业前景[6,7]。而在经过职业同一性的教育后,特别是到大三以后,分值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在课程思政中融入职业同一性教育是有效的。无论是施行前还是施行后,学生对能力评价方面得分都比较高,说明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是了解的,但这种了解却未必真实。古人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力,胜己者强”,课程思政的教育要结合专业能力的深化和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并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纵观课程思政植入职业同一性教育的育人实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对比看,职业同一性教育对于学生深化职业认知,包括职业属性、职业角色、职业功能等方面的体认,在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再产生和形成职业情感和职业归属有重要作用。职业同一性的教育早比晚好,在基础医学阶段接触这方面的教育,比到临床医学时再接触要好。另一方面,职业同一性教育要有整体观念,学校教育要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将生涯教育贯穿到整个大学阶段,渗透到各个学期。通过积极开展自我认知和职业环境探索,为达成职业生涯目标打下良好基础,最终职业同一性获得,培养从知识到能力全方位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
综上所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临床医学本科生的职业同一性发展,是育人途径的一种创新,不仅需要专业课和思政内容的水乳交融,做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还要把职业同一性的内容有机地融汇其中,树立职业榜样范例,来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认同,形成优秀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是确立职业目标的关键时期,打好职业同一性的心理基础,对学生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