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眉户经典戏曲电影《一颗红心》的叙事及表演探析
2023-09-05张玥
张 玥
临猗县眉户剧团演出的《一颗红心》是晋南眉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剧目。1964 年,《一颗红心》参加晋南专区现代戏调演,被评为优秀,继而被推荐赴省城太原参加山西省现代戏会演,因优异成绩《一颗红心》又被推荐参加1965 年的华北地区话剧歌剧会演,被评为优秀剧目,赢得首都人民和文艺界、戏剧界专家们的热烈赞扬。前后10 个月的时间让《一颗红心》实现三连跳并在1965 年拉开了持续半年多的晋南眉户热。
临猗县眉户剧团在京期间,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罗瑞卿、彭真、张治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全团合影留念。《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戏剧报》《北京晚报》《天津晚报》等报刊先后登载了43 篇文章,给予剧团和《一颗红心》高度评价。省内外剧团争相移植《一颗红心》。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颗红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一颗红心》录制了唱片。人民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东风文艺出版社等出版了《一颗红心》,以及该剧的部分音乐、唱腔、曲谱。《一颗红心》在京演出期间,文化部、中央军委、中国剧协,还特别邀请许老三的扮演者李英杰谈“深入生活、扮好角色、演好现代戏”的体会。会演结束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又决定再次携手临猗县眉户剧团,将其拍摄成戏曲电影。在长影摄影棚内,贺龙元帅还亲自观看了《一颗红心》的拍摄情况,并接见了演职人员。
一、《一颗红心》的叙事探析
1964 年7 月,临猗县眉户剧团的王俊杰、仙凌阁(执笔)、牛家义、王灿等同志组成创作组,听取了临猗县委介绍的“畜牧十状元”王传合、曹大娘、冯六六等人的模范事迹后,与主要演员李英杰、张俊芳、王满喜、范琳等同志,到王传合家中长期体验生活,创作了《一颗红心》。《一颗红心》全剧共三场,大致剧情是:某生产队饲养员许老三,爱惜牲口精心喂养,为了给病牛烧米汤,背着老婆从自家偷了一袋谷子。潘发家误以为他是从生产队偷的,于是向队长田明告发。田明不分青红皂白罢免了许老三,让潘发家接替饲养员职务。许老三放心不下牲口,半夜提着米汤去喂病牛,发现潘发家偷了他给病牛烧米汤的那袋谷子。最终,在田明等人的见证下,潘发家承认偷谷之事,许老三重新接管槽头。
当年的晋南眉户经典《涧水东流》是人物众多热热闹闹一台戏,而《一颗红心》五个人就做到了满台戏。这5 个人织就了4 组戏剧矛盾:许老三夫妻俩的矛盾,许老三与田明的矛盾,许老三与潘发家的矛盾,田明与田秀兄妹俩的矛盾。前三组有关许老三的矛盾都围绕着大黄牛来展开,且三组矛盾都有发展、升级。
首先出现的许老三夫妻俩的矛盾:起先是因为许老三把自己喝的米汤给牛喝,一来三婶气他不爱惜自己身体,不该自己饿肚子把米汤给牛喝;二来大黄牛虽然应该精心治,但是也不该给牛喝米汤糟践粮食。接着,许老三背着三婶从家里“偷”了一袋谷子准备继续给牛烧米汤。许老三自知自己理亏,为了堵住三婶的嘴,便开始主动出击三婶,先攻击三婶的私德:“谁知你一点也不大方”;接着攻击三婶的公德:“和集体还隔着一堵墙”。三婶也针对性地逐条还击“我不大方你大方”“集体利益我常记心上”。最后,三婶给牛烧米汤,许老三嫌冷了不行、热了不行,难伺候得很,三婶不免抱怨“人家整天家里地里忙,干了活还要说长道短”。老两口这组矛盾很生活化,就是俗世的家长里短味道。
许老三与生产队长田明的矛盾:许老三眼里是牛体一天天好转的康复样,田明眼里是牛体病歪歪的老样子;田明计划卖牛买毛驴,许老三觉得从长远看,大黄牛能耕地能下崽,还大有用处。起先是两人谈不拢不欢而散,到后来卖牛流程推进以后,田明要强卖,许老三坚决不同意,火药味升级,田明说许老三太主观,许老三说田明是非颠倒。作为领导,田明其实心里生气许老三不服从领导。这时潘发家向田明告状许老三偷粮食,这把助燃剂直接导致田明和许老三的矛盾死僵了,许老三被田明撤职,让回家检讨去,这也是全剧的重大转折点。
许老三和潘发家的矛盾:一开始潘发家想借牲口耕自留地,许老三不答应,而后潘发家处处帮腔田明,撺掇着卖牛。后来潘发家私用牲口耕地,还打伤了牲口,让许老三真是心疼也真是怒了。紧接着潘发家误会许老三偷粮食,告了许老三黑状,还顺利顶替撤职的许老三,当上了饲养员住进了饲养院。最后,许老三和潘发家的矛盾迅速上升到顶点,这也是全剧的矛盾顶点——潘发家从病牛嘴里偷粮食,被探槽的许老三当场逮住。巧妙的是《一颗红心》不仅展现了许老三的心理活动流程,也仔仔细细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揭示了潘发家的所思所想以及思想变化过程。
田秀一出场便交代了“请他把饲养经验讲,接班人儿我要当”的志愿。反映新老交替,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一代又一代继承下去,这也是当时很多剧目的惯用手法。田秀是作为正面形象来烘托许老三的,代表着民意和民情。田秀和哥哥田明的矛盾,也是许老三和田明矛盾的延续。田明看妹妹是“你刚出学校门懂得个啥”“你悄悄站一旁少发言”,田秀看哥哥是“你不能一手遮天”“我到大队报告你去”。但家庭亲情之间的矛盾是比较容易化解的,就像许老三和三婶的矛盾,有爱和亲情作为积淀,兄妹的矛盾巅峰过后,田秀还是怕哥哥冷,会给哥哥主动披上衣服。
“让集体受损失心不安”,许老三是《一颗红心》诞生那个时代非常典型的具有高尚集体主义精神的代表形象。许老三对牲口们的悉心喂养自然首先是基于集体主义这个源动力的。但可贵的是,许老三不光是基于对集体财产的珍视,想“三年后生产队大变样,骡马成群粮食堆满仓”,除了现实利益因素外,许老三真的做到了爱畜如子,看牲口就像看自己的亲儿女一样,尤其是他和生病的大黄牛已经到了一种牛不能离我、我不能离牛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因而也显得珍贵。
全剧除了唱词以外,有两处特别的大段道白,是非常匠心的一种艺术处理,来展示许老三这种爱畜如子的特别情感:第一处是三婶和许老三拉家常,许老三说到小牛犊,就捧它力大无穷能拽倒泰山,说到小骡子,就夸成了浪里蛟,还满怀憧憬地说“将来长大了,套上胶轮车……”只要一说到自己的牲口,许老三甜蜜的、高兴的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这口气就跟邻家大姐夸自己的孩子一样样的。第二处是许老三向田秀传授饲养经验,说起来是如数家珍。“寸草切三刀,爱吃肯上膘……三不、六净、四勤”,牲口喂养得这么好,许老三自然是得意的,但他更想毫无保留一下子把经验全传授给田秀,因为他真心希望将来有人像他一样爱护这些宝贝疙瘩。
《一颗红心》中广为人传唱和称道的桥段就是许老三探槽,这也是公认的经典段落:
许老三(唱)更深夜半人声静,
我心里焦急立坐不宁。
一会儿好像看见病牛影,
一会儿又好像听见马叫声。
我眼前小骡驹跳跳蹦蹦,
小牛犊望见我扑向怀中。
我饲养牲口八年整,
离开它叫人好心痛。
毛主席啊!毛主席!
想起您我心里只觉得暖烘烘,
您的教导我永远牢记心中。
人民的利益比泰山还重,
为集体牺牲个人最光荣。
许老三被撤职,被迫搬出饲养院。赶走许老三,潘发家显露出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真是人如其名“盼发家”,他打着小算盘:沾光、捞好处,有零花钱,还能发展自家的养猪业;允许公为私用,让大家欢喜都拥护自己当模范。他做着名利双收、一心为私的美梦,全然不想着牲口半分。况且还有虐待牲口的“案底”在,这种人,许老三怎能放心把牲口交托给他。于是夜深人静,许老三提了米汤前来喂病牛,顺便给牲口喂点夜粮。第一场许老三半夜偷粮食,第三场半夜偷偷探槽,两场前后照应,为牛夜不能寐,对牛恋恋不舍,许老三“爱畜如子”,实非虚名。因为探槽,才发现了真正偷粮食的是潘发家,原来潘发家贼喊捉贼,真正对集体忠心耿耿的还是许老三,这样促使剧中所有扭结的戏剧矛盾得到解决,真相大白,水落石出,正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提到的“发现”和“突转”。现实题材的剧目,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戏剧人物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像《一颗红心》一样,当时很多剧目重在诠释理念,旨在通过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具有亲和力的故事,对比两种理念、两种作风,不仅使得剧中人的觉悟提高、思想转变,更要使现实中的人也受到感染和教育。
据各种史料记载,《一颗红心》当年在演出中边演出边听取群众意见,反复修改达十七八次。正是在不断的打磨中,《一颗红心》的艺术品相逐渐成熟。它取材于生活,高度概括生活,充满着生活气息,演遍晋南,老百姓争相观看。《一颗红心》没有爱情,亲情也是明显被灌注了政治因素的,人和牛之间的情谊还是跨越种群的、非常人的,为了集体利益许老三对牛至如斯地步,这样的情感对没有饲养生活经验的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它是怎么做到抓人心弦,常演不衰演出50 多年呢?史料空白。
尽管当时很多作品是对政策的戏剧化复述,但剧中主角拥有一颗纯粹的赤诚之心,许老三就是这样。这种纯粹,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以至于后世很难重现,因而是极其可贵的;尽管《一颗红心》很多唱词念白具有时代性,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但5 个舞台形象鲜明、典型,整个戏剧故事通俗明了,不存在任何理解的障碍;荣获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的韩国纪录片《牛铃之声》就将人和牛那种相互依恋表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份相伴30 多年的真挚感情圈粉无数。人牛之间微妙的感情是可以跨越民族、国家、时间的,是人间确有的一种真情感。而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冷冶夫的《伴》毫不逊色,全片动人、动心、动情,将湖南老太太养猪的真实经历拍出了人间浓情,瘦小的老太太和2000 多斤肥猪巨大的视觉反差让人产生了深深的心灵震撼,折射出一种冷隽静穆的生命哲学。因此,《一颗红心》中人与牛的情感基调也是真实可信的。
二、《一颗红心》的表演探析
范琳饰演的田明是片中第一个出场的主要人物,范琳一开篇就教人领略了他惊艳的好嗓音:“这样早社员们已下地,大伙劳动真积极。抢种棉花正紧急,大黄牛有病少个畜力。回村去和三叔再作商议,得赶快解决这问题。”这段唱虽简短,但它已经成为范琳的代表性唱段。在晋南戏剧界,范琳的唱腔美是公认的。他的唱腔韵味悠长、独特纯正,他曾专门学习过蒲剧、碗碗腔和秦腔等剧种的唱腔精华,注重将死谱活唱,增强听觉的美感,用优美的唱腔增加表演的厚度。在戏迷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颗红心》看几回,保你回回都得醉;范琳唱腔听一段,哪怕不吃晌午饭。”在剧中,范琳成功塑造了一个行事简单的农村生产队长形象,他年轻、阳光、有朝气,但经验不足、偏听偏信、轻率武断,也能知错就改。田明这个角色是范琳舞台生涯的一个高光点,尽管得到各方好评,但范琳总感觉在角色塑造中还有不如意的地方——这就是电影,只需要在镜头前演好一个时刻,这一时刻被永久定格下来,而舞台演出中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
李英杰饰许老三(左)王满喜饰潘发家(右)
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造型性与运动性相结合的艺术门类。运动正是电影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一颗红心》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影运动性的美学特长,镜头内部和外部双向运动使用比较保守且有限,中规中矩使用了很多固定镜头和长镜头,戏曲演员只需要适应镜头内部运动的拍摄方法,这样做能大大降低戏曲演员表演的难度。全片交代叙事多是场面小全景,两个角色或者三个角色在同一个画面内出现,人物景别以中近景为主,拍摄高度以平拍为主,基本没有使用空镜头转场和造型,特写主要强调人物面部表情,画面转场以切画为主。除潘发家以外,其他四位主演出场时均以唱段登场,虽然将小幅度的移动拍摄和小幅度的演员调度相结合,但舞台表演痕迹比较明显。20 世纪60 年代,临猗县眉户剧团一拍电影,就会邀请蒲剧名家参加演出,三婶的扮演者裴青莲也是如此。裴青莲不负众望,一出场三两句唱词,便以悦耳动听、优美委婉的眉户调深深打动人心了。郝淑玲扮演的田秀出场时保留了小旦的步法,在片中成功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类型人物。
为了塑造好许老三这一形象,李英杰到模范饲养员王传合的饲养院去体验生活,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中学习他的思想品质,相信、理解并深深被王传合的高尚情操和模范事迹打动,真正从精神世界感悟到这种高尚与模范,对许老三这个人物形象也产生了深厚的爱,使得表演带有真情实感,即使在电影中为了适应电影拍摄方法,要不停地停机再拍,李英杰的情感也是自然贯穿、没有断裂的。许老三被田明罢免被迫卷铺盖走人一场戏,气愤中的许老三原准备去大队找王支书说理,但又放心不下手头的工作,结果犹豫间被新上任的潘发家递铺盖卷将了一军不得不走。终于下决心要走了,结果许老三才走两步,病牛一声吼,铺盖卷从他手中滑落。他走向右边槽头看牛,此时左边槽头的骡马也叫了,他心里一惊,心胆俱裂,又走向骡马,大黄牛又叫,此时的许老三钻心地疼痛,左右都是心头宝贝疙瘩着实不舍。他收住脚步,木然而立,收敛住脾气低三下四、忍气吞声跟潘发家说好话,要他照看好大黄牛。这一段复杂的心理流程被流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表演极富层次感。而核心唱段《探槽》,李英杰通过台步、表情和发自肺腑的深沉独唱,形象揭示了许老三一心为公的宽阔胸怀。尽管《一颗红心》拍摄成电影之后,因为政治形势受到了冷遇,但在晋南大地上电影《一颗红心》还是具有广泛影响力。在舞台剧和电影双重的宣传效力之下,李英杰本人也被群众亲切地叫做许老三、老三叔,有的干脆直接喊他“大黄牛”。
私心很重的富裕中农潘发家由王满喜饰演,其在剧中的做工表现力十足,尤其是赶走许老三走马上任饲养员一段,将一个得志小人刻画得活灵活现。潘发家先是专门对着许老三筛饲料、扫地以示勤快,边干活边贼溜溜看着许老三,伴着特殊的音乐节奏,这一系列动作极富滑稽感;而后在许老三犹豫眷恋之际,装好人递上铺盖卷叫许老三“先回家歇一歇”,等于在许老三伤口上撒了一把盐;随后又不耐烦地回复许老三要他照看大黄牛的叮嘱“你就别操心了”;许老三刚迈出饲养院,潘发家立马向大门口小跑两步,阴阳怪气一声“哈哈”,随后边耍烟袋边得意洋洋地唱“只要心眼活,还能把光沾……家庭副业大发展……手头不缺零花钱……”潘发家不时得意地笑几声,饲养员的大权在握,致富发财大有可为,梦想就要成真。中国美学素来讲求传神,王满喜这一段流畅连贯的神情、动作通过娴熟的电影剪辑组接起来,将小人得志的心态和行动活脱脱展现出来,非常传神,是用典型化的方法创作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也正是由于王满喜惟妙惟肖的角色塑造,更加烘托出许老三的光辉形象。如果说许老三代表真善美,那么潘发家就是假丑恶,王满喜通过自己的表演让“丑”具有了很高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同样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许老三李英杰也曾对王满喜的表演给了高度赞誉:“他竟然刻画得、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注目、美不胜收、百看不厌。”“在当时,如果不能说‘绝后’,起码是‘空前’。”
不得不提,虽然《一颗红心》是晋南眉户殿堂里的经典,但不可否认,剧中有些镜头没有及时跟到位是个很大的遗憾。“大黄牛,把我望”“你还打牲口哩”,尤其是大黄牛通人性的反映镜头,诸如此类的场景居然没有拍摄大黄牛本身,甚至槽头骡马的镜头都要比大黄牛的镜头多而清晰。戏曲电影素来有“姓戏曲”还是“姓电影”之争,面对这种混合的艺术形式,在戏曲假定性和电影逼真性之间,《一颗红心》选择了偏向戏曲。
三、结语
忙碌的1965 年是临猗县眉户剧团的一段黄金岁月,也是晋南眉户的一段黄金岁月。《一颗红心》不但获得了巨大的知名度和荣誉,还让广大群众受到了现实的深刻的思想教育。《一颗红心》在临猗县城关公社演出后,贵戚坊的一位饲养员也要把家里的东西拿到饲养室。他的老伴不同意,他说:“你就不看人家许老三。”许多饲养员看过戏后高兴地说:“咱们喂牲口的都上了戏啦,真不简单。”
时至今日,无论是舞台剧的《一颗红心》,还是戏曲电影的《一颗红心》,《一颗红心》早已成为晋南眉户和临猗县眉户剧团的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穿越时空,《一颗红心》仍然能为今天提供很多老生常谈的有益启示。其一,《一颗红心》是真正经得起时间和观众检验的原创好戏,《一颗红心》让晋南眉户开始拥有了剧本的核心知识产权,也正式拉开了晋南眉户创排、编演现实生活英模人物的大幕。文艺创作应该矢志不移地提高原创能力,要善于利用和挖掘独特的文化资源,要大力扶持、鼓励和保护原创作品。其二,晋南眉户素来有关注百姓生活、贴合生活实际的演剧传统,在社会主义新语境的各个时间段从来也不缺位现实题材。《一颗红心》就是晋南眉户关注当下、关注现实的优秀作品代表。文艺创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重视和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讲好生活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只有深深根植于现实生活,力戒浮躁,脚踏实地出作品,才能创作出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温润人心、启迪心智的现实题材佳作。其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当年,若没有众主创深入畜牧状元家中深度体验生活,何来《一颗红心》?当下尽管抖音和快手等新媒体给戏曲发展提供了很多空间和可能性,也给了很多演员“宅”在镜头前的充分理由,但戏曲演员还是应该走基层深度采风,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不仅要身入群众,更要心入群众、情入群众。
《涧水东流》和《一颗红心》这两部剧先后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电影在全国公映,晋南眉户的发展被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成为晋南眉户第二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展阶段。眉户电影记录了剧团发展的兴盛阶段,也保存了老艺人的表演风采,为晋南眉户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对晋南眉户的传播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