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
2023-09-05赵丽娟
赵丽娟
中国—中亚峰会于5月18日至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西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2 000多年前张骞的凿空之旅沟通了中国与中亚的合作。2 000多年后的今天千年古都再次成為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合作的连接点。古老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同中亚互通有无、互学互鉴的悠久历史。中国—中亚峰会的举办对中国和中亚的发展意义深远,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在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国—中亚峰会的举办,无疑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中亚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中国—中亚峰会将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联系了起来,让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来了一场历史的对话。下面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对丝绸之路来一场时空之旅吧!
一、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北方匈奴的威胁,在更多出于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的情况下,汉武帝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从起点长安,经河西走廊,到达中亚、西亚和南亚,最终达到欧洲的丝绸之路。汉代人把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丝绸之路作为当时陆上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使中国的丝织品传向中亚、欧洲等地区。这条商路同时对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汉时期,也开辟了东西方海上的商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同学们要重点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不同之处及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同学们可以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对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进行分析。政治上,西汉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积极参与;西汉时期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丝织业发达;罗马等地区对丝绸的需求旺盛。
唐朝,国运强盛,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进入鼎盛时期,同时东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也出现了高潮。玄奘西行取经和鉴真东渡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事迹。唐朝,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并举,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宋代,丝绸之路以海运为主,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或者受阻。在这里,同学们要注意分析宋代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或者受阻的原因。宋代,辽和西夏少数民族政权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展;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宋代形成“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或者中断,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局面。元明清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一度恢复,海上丝绸之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在这里,同学们要注意分析明清对外贸易衰落的原因。同学们可以从政治和经
济、思想等角度对明清对外贸易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经济上,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保守封闭;政治上,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束缚,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受重义轻利、天朝上国等儒家理学思想的影响。
二、丝绸之路的现代启示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这一倡议正是在我国古代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中国根据国内国际现实问题对中国历史智慧的创造性运用。今天的“一带一路”以古代的丝绸之路为基础,但是它的内涵、范围和意义是不同的。因此,未来高考试题有可能以中国—中亚峰会为情境材料,考查古代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的启示,或者考查“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的不同,或者考查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中得到的启示。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我们可以发现,经济社会的繁荣是基本的动因;政府主导与主体参与是客观的要求;和平稳定是必要的前提;开放包容是重要的支撑;文明互鉴是动力源泉。全球化是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历程。目前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源于改革开放,古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显著特征就是开放。“一带一路”是中国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发展的实际提出的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倡议。相比古代的丝绸之路,它的内涵、范围更宽、更广,意义将会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