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通识教育在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分析

2023-09-05黄瑀

戏剧之家 2023年17期
关键词:师范类通识美育

黄瑀

(琼台师范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27)

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增强综合素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师范类高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仅打造一支技能过硬、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队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对教师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所以,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师范类高校也应逐渐把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提上日程。而音乐通识课是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加快应用和实施音乐通识课,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音乐通识教育理念概述及特点分析

通识教育是兴起于19 世纪、盛行于20 世纪而延绵至今的教育理念。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一种教育观念的实施,使不同的人群形成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培养出德才兼备、综合发展的人才。《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出台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使人文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是人文教育的集中体现,所以,音乐美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通识教育而言不可或缺。

区别于美术、书法、影视、文学等其他美育形式,音乐更具有形而上的艺术特点。音乐通识教育是通过对声音的审美和感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观、创造力、审美能力等,并以音乐作为传播媒介,调动审美主体的视觉、听觉意识,将想象力和情感完美融合,创造并形成审美特质的独特过程。这一过程不但直接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也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情操、创新活力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音乐美育对高校素质教育建设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成为高校开展人文教育极为重要的、有效的途径。

二、师范类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师范类高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教师,师范类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也应当服务于这一点。师范类高校开设音乐通识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提升人文底蕴、审美情趣,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品质和传授学生广博的“通识性”知识。开设适合师范类高校的音乐通识课程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发现,师范类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实施过程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对音乐通识课程开设及建设的重视

20 世纪末,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也陆续开展通识课程,使得音乐通识课程成为高校的基础性学科,但部分高校对开设音乐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失去改革音乐通识课程的动力,从而影响了高校美育工作的长远发展。从教师层面看,部分高校音乐教师只重视专业课的授课,忽视对音乐通识教学的思考和反思,一定程度影响了音乐通识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部分高校音乐通识课任课教师缺少对授课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课程内容仅局限于传统音乐欣赏,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们缺少课下的思考与互动,学生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通识”的想法。这些都使得音乐通识教育很难发挥出育人作用。从经费保障方面看,音乐通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经费的投入和支持,而部分高校缺少对实践场馆的建设和投入,教师无法系统化地开展音乐通识实践课程,这影响了校园美育环境建设和美育活动的开展。

(二)音乐通识课程设置和师范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2019 年11 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及教师生涯全过程,师范生必须修学师德教育课程。”师范生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同时需要具备“传承”与“引领”的意识。其中,“传承”指文化传承、精神传承,“引领”则更多体现在创新意识上。虽然大部分师范类高校都开设有专门的职业道德类课程,但很难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开设实现上述能力的培养。音乐通识课在传承文化和启发创新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将音乐通识课程设置和师范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以真正发挥出音乐通识课的作用还有待思考。

(三)音乐通识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及内容枯燥僵化

音乐通识教育课堂教学大纲同质化现象严重,教学模式及内容枯燥僵化,不能够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比如,部分高等院校的通识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就是欣赏中外的音乐名作,缺乏对音乐的多元化表达和内涵展示,从而造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体验大打折扣,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同时,目前的音乐教学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知识由教师主动输出到学生被动输入,很少经过讨论和实践的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影响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师范类音乐通识教育应在保留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名作赏析的基础上,尝试加入实践类音乐课程内容,例如合唱、合奏等,让学生在音乐实践和合作的过程中运用音乐知识,在艺术作品的呈现过程中渗透人文等相关知识,最终实现音乐通识教育在审美和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对校园文化建设及艺术氛围营造重视不足

高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是音乐通识教育的重要使命。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借助艺术通识课程体系、艺术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等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来实现。但是当下音乐通识课程缺少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对接,学生仅凭课堂学习很难实现对艺术文化的深度理解。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以浸润式的校园文化环境为依托,只有将课堂与课下紧密衔接,教学与实践相互配合,高校音乐通识教育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音乐通识教育在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建议

(一)提高师范类高校对音乐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

消除部分师范类高校存在的对音乐通识课程的偏见,破除部分高校教师过分重视专业课程和边缘化通识课程的认知误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自上而下构建良好的音乐学习校园氛围。首先,师范类高校应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开设并增加美育课必修课时,扩大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内容的可选择空间,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音乐通识课程的兴趣。其次,践行跨学科融合教育理念,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整合不同学科的美育内容,并将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加音乐等公共艺术课程修满学分的毕业达标要求。最后,适当采购先进的音乐教学设备,完善展演场地及配套设施,更好地满足音乐课程的实际教学需求。

(二)保持音乐通识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高校美育课程要求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而师范类高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教师。因此,师范类音乐通识教育不仅具备审美性、创新性和社会实践性,还要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和一体性。其中,思想性主要是指课程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性主要是指课程建设不仅要融通中外、对接国际趋势,还要传承国家艺术经典和弘扬民族本土文化,凸显中华美育精神;一体性则体现在课程建设和定位要结合师范类学生的培养要求,在教材研究、编写和使用中注重纵向衔接、循序渐进,进一步丰富完善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师范类高校在开展音乐通识课程时,可以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和课程教学相结合,既能丰富音乐课程内容,让教学形式贴近生活,又能弘扬我国多元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还为学生就业后思政教育的开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创新优化音乐通识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音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尊重音乐的独特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的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创新并优化音乐通识教育“知识技能+审美体验+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对音乐通识课程的爱好和兴趣,满足学生对音乐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在音乐实践类通识课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通过音乐鉴赏与音乐技能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分组教学、情景教学来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其积极性、参与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内涵,强化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背景理解和审美感知。

(四)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构建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实施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构建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但传统音乐欣赏教学以艺术经典教育为主体,新时期的师范类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覆盖面应该更宽更广,例如影视音乐鉴赏、戏剧鉴赏、音乐剧鉴赏、戏曲鉴赏等。只有建立多元化的音乐欣赏课程,才能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五)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烘托通识教育的学习氛围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为音乐通识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音乐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例如,开展“校园流行音乐节”“中华传统音乐周”“本土音乐展演”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与艺术感受中树立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激发音乐学习热情。此外,校园文化建设还能为音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必要支持,让传统的教学空间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得到延伸,促进音乐通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六)构建通识课教师团队,促进教学融合与发展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为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开始纷纷成立通识教育学院,这体现出通识教育对高校发挥育人作用愈发重要。成立通识教育学院或通识教育团队是短期内提升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高校通过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创新教学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让通识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衔接,最大限度发挥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音乐通识教育理念在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强化高校通识教育的贯彻实施,深化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改革,成为高校全面提升人才素质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应正视并及时解决当下音乐通识教育发展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师范类高校负有培养未来教师队伍的责任,更应该提高对音乐通识教育的关注度,保持音乐通识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改变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构建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整体的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师范类通识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通识少年“种”石油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