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定义思考
2023-09-05林静
许 晴,林静
(泉州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一、当代背景
所谓当代,应指当前的时代,即21 世纪。继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1993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我国迅速开启了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在此倡导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基础教育改革。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文件将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时间定位为1993 年到2099年。在1993 年之后,应试音乐教育向素质音乐教育转变,学者和老师们花费二十余年的时间和实践才逐渐摸到素质音乐教育的门槛,在实践中一步步摸索出适合当代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至2020 年10 月,教育部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力争到2022 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让人们更加重视素质音乐教育,不再用传统的应试音乐教育或音乐课程敷衍了事。
众所周知,在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西方音乐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乐器占据很大比例,学校音乐课堂配备的乐器基本上都是钢琴,且近十余年来,我国的音乐教学机构一直在解读和使用西方的三大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这些举措本来是想让西方的音乐教育文化融入中国音乐文化,却事与愿违,造成了如上所述几乎一边倒向西方音乐教育的现象。为了让中国走出西方音乐的包围,2015 年,中国音乐学院正式提出建立“中国乐派”,它是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托,以中国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的音乐流派(音乐创作与表演实践)与音乐学派(学术研究)的合称[1]。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中国乐派的建立,力图打造属于中国的独立乐派,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同时,建立乐派的一系列延伸措施也能帮助国家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是什么(1993—2020)
“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是什么”是一个概念定义,其重点是中国音乐教育过去和现在“是什么”。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定义众说纷纭,其内涵不清晰。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那些从教育视角出发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活动。狭义的音乐教育在传统概念中被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2]。在广义的定义中,音乐教育虽然具有教育意义,但依附于教育,而狭义的定义着重对类别的细分。当代音乐教育的内涵应有更精确详细的文字定义。音乐和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两大元素,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目的三方面找寻当代音乐教育的准确定位。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音乐教育包含于教育,因而,当代音乐教育的对象只能是人,同时它也具有教育的意义。其次,音乐教育的内容涵盖两大板块,一是基础音乐教育,二是专业音乐教育。现在的学校的学生都会接受基础音乐教育,虽然有小部分人在社会音乐机构中学习,但也有部分人接受了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而对于当代音乐教育的目的,众多学者为此发文,即“音乐是否只是教育的一个手段?”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音乐教育固然通过教授音乐达到育人目的,可如果说音乐只是教育的一个手段,则否定了音乐作为本体存在的其他价值。除1993 年的改革纲要之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规定“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2015 年12 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第一章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当代音乐教育要在以上规定的基础上和美育的根本目的保持一致,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着重培养人的审美,培养“音乐文化”的爱好者,让学习者理解和传承宝贵的音乐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不断提高人的内在音乐素养。
因而,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是以人为培养对象、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它针对不同的群体实施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帮助个体将音乐文化和音乐精神植根于内心,提高其音乐素养。
三、什么是当代中国音乐教育(2021—2099)
“什么是”当中的“什么”是一个疑问代词,“什么是”是前者决定后者[5]。不同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是什么”,它询问的是未来,询问的是到底什么样的音乐教育能够被我们称为“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我们可以从中西方文化结合的角度阐释当代中国音乐教育。身处当今时代的学者已不似过往那样推崇西方音乐教育至上,许多学者本着客观的角度、批判的精神,向西方音乐教育汲取适合的养分,使正在萌芽的中国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不可否认,国外音乐教育比中国发展得早,其整个音乐教育体系十分完善,自引入中国后,全方位浸染中国音乐教育,泛至教育理念,细至每一个教育实践行为。中国音乐教育自古以来就以德育为主,中国传统礼乐教育观念是其根本,因而,音乐教育在古时被称为“礼乐教育”(简称“乐教”)。周代的周公提出乐教,继由儒家学派发扬。乐教以德育人,以德治国,故得到传承和重视。《礼记·乐记》对此有明确的表达:“乐者,德之华也”[6];“德音之谓乐”[7]。换言之,乐是德的载体,德是乐的内涵,没有“德”的乐不是乐。周公的德育乐教理念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放在今天,进行中国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通过音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同时能够传承中华优秀道德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儒家作为“乐教”的发扬者,提出了“中庸思想”。很多人认为中庸思想就是折中,即算数概念中的平均数,其实不然,中庸思想是要人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用“至”来形容“中庸”,说明孔子对中庸之道的崇敬,也表明要做到中庸并不容易。把“中庸”放入音乐中,能使音乐达到一种“和”的状态。到宋时,这种中庸思想被许多儒者推崇[8],人们普遍认为“和”的音乐很美。
宋代时人们还没有美育概念,直至近代国外音乐教育的流入,才使人们意识到中国教育忽略了音乐教育,才开始追溯与探索。巧的是,中国的音乐教育学者大部分都秉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信念,近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力图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建构,其中,只有少部分人突破西方的包围圈,从中国音乐教育史中追寻美育的痕迹。西方人本主义推崇自由、个性,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理念已将“以人为本”理念渗透于教学实践,尤其是三大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已融入音乐教育。例如,柯达伊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将音乐教育本土化,结合中国音乐教育实际情况将柯达伊教学法用简洁明了的话语传达给学生们。西方推崇的“学生个性化”与中国儒家乐教推崇的“因材施教”不相上下,二者皆要求需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纵观音乐教育史不难发现,中国当代音乐教育仍旧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大融合,目前,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已经由偏爱西方音乐转向回归中国本色,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正处于转折时期,“中国乐派”可以说是中国音乐教育学界觉醒的标志。而这样的大转变得益于中国一直以来强调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结合中国国情做事,做出自己的中国特色。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的本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理论的突破。实践特色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也要立足于此。处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既要做到海纳百川,又要防止迷失自我,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而言,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当代中国音乐教育要有中国实践特色,首先要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目前,有部分当代音乐教育学者如马达教授、谢嘉幸教授、孙继南教授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填补中国音乐教育的空白。田野调查、口述访问或在书籍中追本溯源,这些都是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实践。其次,要明白,我们向西方学习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学习西方音乐教育的“先进”因素,将其融入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音乐教育,而非被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同化。况且,惟有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才能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理论。
中国特色在特征上的表现是民族的。民族特色不仅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融合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教育事业必然渗透着浓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纵然音乐教育这一概念是由传教士引入中国,却并不代表其内容完全属于国外。冠以“中国”之姓,理应有其“中国”之实。这与柯达伊教学的核心理念“音乐本土化”有异曲同工之处,柯达伊一直将民族音乐教育放在首位,他提倡使用母语唱民族音乐,发展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中华五千年历史蕴含丰富的文化传统,挖掘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民族特色可实施“三步走”战略,把“德育”“美育”贯穿其中:先收集传统音乐及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民歌、戏曲、说唱等;再从中找寻传统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最后结合世界多元音乐教育理念构建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第三步也体现了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时代特色,体现了顺应时代潮流的精神。当前时代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流思想,这要求当代中国音乐教育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以传统音乐教育为基础因地制宜,取国外音乐教育之精华,弃其糟粕,促进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对于“什么是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以及什么样的音乐教育能够被我们称为“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可以有一个结论: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是以人为培养对象的具有中国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实践活动。
四、结语
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定义看似浅显,实则涵括中国音乐教育大体系。在这个强调中国特色的时代,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也展现其应有的特色。总之,我们必须不断思考,在实践中检验方法的可行性,才能对定义进行进一步理解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