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秉承天下大同 擘画共存之路
——以电影《绿皮书》为例

2023-09-05梁燕

戏剧之家 2023年17期
关键词:谢利绿皮书钢琴家

梁燕

(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 100081)

影片《绿皮书》讲述了一个著名的黑人钢琴家想要改变美国群众对黑人的歧视,雇佣了一位正在遭遇经济困难的白人司机去美国南方巡演的故事。由于美国南方地区种族歧视严重,他们在路途中面对困难时相互帮助,开启了一段跨种族、阶级的友谊。但在现实中,《绿皮书》实际上叫《给黑人驾驶的绿书》,本意是一本指南,在当时的现实中,很多旅馆和餐厅只限白人使用,为了方便黑人生活,这本指南罗列了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1962 年,“白人至上”思潮在美国兴起,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便趁势编写了一本便于黑人出行的手册,手册名为“Green Book”,而其中的Green 出自黑人邮政员的姓氏即格林(Green)。电影中的两位男主角就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南下各地巡演。在某种程度上,没有绿皮书,黑人就寸步难行,没有绿皮书,黑人就会陷入艰难的境地,绿皮书的存在也侧面体现了当时的黑人举步维艰的社会生存状况。

一、黑白对立的阶级思考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混合的大熔炉,种族差异先天存在,这是种族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托克维尔曾说:“黑人将成为威胁美国未来的灾难”,黑人问题一直是美国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大难题。在20世纪60 年代民权运动的关键时期,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发表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将黑人人权问题推向高潮,他在极具感染力的演讲词中道出了长期以来备受种族歧视和阶级分化之苦的黑人的悲惨命运,“生而平等”“自由美好”等观念响彻整个美国,一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民权运动由此展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电影《绿皮书》想重新唤起人们对阶级平等的希冀与追寻,因此,影片一改“白人至上”的主角设定,打破人们对黑人的刻板印象,将主角设定为一名优秀的古典钢琴家,他身居上流社会,自幼接受良好的贵族教育,举止谈吐温文尔雅,还获得了博士学位。在二人南下巡演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长镜头令笔者深受触动,黑人谢利博士因汽车发生故障,在南方公路上被迫下车,而停车的地方正是雇佣黑人劳作的南方种植园,马路的一侧是辛勤劳作的黑人奴隶,另一侧是黑人博士和为博士忙前忙后的白人司机。他们隔空相望良久,什么都没说,却什么都说了。黑人博士优渥的家庭条件和背景让他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拥有了掌握人生的自主权,如愿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而黑人奴隶并没有那么幸运,他们的命运从来都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们没有富余的金钱可以读书,连填饱肚子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放下尊严,没日没夜地为白人干活,获取微薄的薪水。阶级分化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分水岭让他们相隔甚远,笔者认为,严重的阶级分化使黑人产生了不可逆的思维断带,影片运用这组富有讽刺意味的长镜头一方面是为了揭露普通黑人奴隶的悲惨境遇,印证史实中黑人在资本主义裹挟下迫不得已的苦难人生,另一方面也在痛斥阶级分化给众多黑人奴隶带来的思维断带与知识缺失,同样都是黑人,知识资源的缺失导致思维想法的局限,导致行动内驱力的匮乏,黑人奴隶一辈子只能深陷奴隶的循环圈,甚至从始至终都不能获得“自由”“平等”“独立”的基本人权。反观同为黑人的谢利博士,只身南下是为了挽回黑人尊严,维护黑人主权,而普通黑人百姓南下仅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二、“中心”与“边缘”的种族思考

“中心”与“边缘”的定义源自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强烈的自我意志导致除中心主体以外的人或国家都会沦为“边缘”存在。影片中南下的诸多事例都强烈反映着美国“中心”与“边缘”的种族对立,哪怕是像黑人博士这样的上流钢琴家也难逃种族歧视的悲惨境遇。

首先,黑人谢利博士与白人司机托尼南下至印第安纳州汉诺威的剧场,剧场管理人员明知道晚间有著名黑人钢琴家莅临演奏,但由于黑人演奏家的边缘地位,管理人员不顾违约条件,不仅没有履行合同预先安排好施坦威钢琴,还故意将塞满垃圾的钢琴摆在舞台中央,以示白人的中心主权。紧接着,他们二人前往北卡罗来纳州的私人高端音乐会,在音乐会进行过程中,工作人员也丝毫没有给谢利博士最起码的尊重,先是在欢迎宴上以炸鸡这种具有强烈黑人暗示味道的食物作为招待,又在谢利博士演绎完精彩绝伦的乐曲后在休息夹缝中想要与白人共用厕所时无情拒绝,并侮辱性地让其到树荫下解决,迫于尊严谢利博士宁愿花费20 分钟回住处方便也不愿向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屈服。最后,在谢利博士的收官演出时,虽然是被请来的钢琴大咖,但因为是黑人,他只能被安排在狭小的储物间休息,并且不能与白人共进晚餐,影片十分细致地刻画了整个餐厅的环境,放眼望去,服务生均由黑人担任,强烈的对比反差之下,黑人博士最终选择罢演。在这场“中心”与“边缘”的种族对立中,到处都体现着白人的“中心”意志和黑人的“边缘”境地,事实上,在美国的现实社会中,种族歧视的实例比比皆是,在严峻的生存危机中,黑人竭力探寻着有利于生存的途径。笔者认为,面对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首先,黑人同胞需要构筑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树立强大的主权意识,打破世俗观念的藩篱,争取为尊严、自由而发声的权力,借助全媒介时代下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激起社会各界对黑人问题的关注。其次,立足多种传播渠道与艺术媒介,例如小说、电影、戏剧、歌剧,甚至是自媒体等,最大化发挥艺术传播的文学性、情感性、意蕴性优势,聚焦黑人文化观念,以黑人独有的艺术特色、艺术形态、艺术样式构筑一座带有黑人属性的文化桥梁,转被动为主动,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合理地呈现历史,细致化解矛盾,最大化缓解由种族歧视带来的对立。最后,坚定赓续民族精神命脉的信心与决心,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发展道路都有独特性,这也造就了不同国家特殊的文化符号和情感底蕴,作为本国人,如何借助本国特殊的文化符号、情感底蕴,去构建、赓续、传承、发扬本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一个亟待解决与思考的问题。以中国为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通过会议,我们再一次贯彻了党的基本纲领,认同了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最为科学、最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党的指引下,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是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因此,以“尚中贵和、民为邦本、礼法合治”为基本精神观念的传统文化思想俨然成为中国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取向。在国际舞台上处于“边缘”地带的黑人同胞同样需要坚定赓续本国精神命脉的信心与决心,不再遵循同化模式努力融入美国社会,而要以合力促进种族团结,增强文化感召力,最终促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形态,以平等身份成为美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命运与共的友情思考

命运与共的概念出自2020 年9 月8 日,是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突出表现在疫情中无私奉献、挺身而出的逆行者的身上。在抗击疫情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为保卫人民的身体健康舍小家为大家,最终形成了激励人心的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笔者认为,命运与共的命题不仅仅体现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在种族、人权等议题上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命运与共的观念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上,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又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合共生”的观念不谋而合。不管是命运与共还是美美与共,亦或是和合共生,其共同点都是“同”的关系,即与现实同频、与时代同向、与人民同行。

反观电影《绿皮书》中虚构的黑人谢利博士和白人托尼司机的公路友谊,其看似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构想的桥段,实则是导演要借助这虚构的故事,呼吁、感召人们以更包容的态度,更平等的观念,更博爱的胸怀,构筑命运与共、多元共生的社会。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经过一路南下的艰难历程,在这场夹杂着爱与尊严的公路之旅中,渐渐成为朋友。因为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差异,我们可以用剧中的台词来形容这两人:一个活得像黑人的白人,一个活得像白人的黑人。黑人博士从小接受良好的贵族教育,在言行举止方面接受了严苛的训练,在骨子里天生带着一种骄傲,但他的肤色和种族让他步履维艰,电影中谢利博士曾这样说:“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那我是什么?”这是来自黑人钢琴家发自内心的拷问,虽然白人花大量的金钱请黑人钢琴家演奏,但黑人钢琴家一旦脱离舞台,依然是那个被白人鄙夷的“黑鬼”,作为一个生活中时刻处于“上流阶级”的钢琴家,仅仅因为是有色人种,连在演奏酒店里用餐和上厕所的权利都没有,他的内心承受着痛苦,但出于对尊严的维护,他不顾危险一路南下,也是为了身体力行地改变大众对黑人的看法。而白人司机就没有那么幸运,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他每天都过着底层人的生活,影片开头,他为了养家糊口竟然去挑战吃36个热狗的活动,只为得到一笔奖金,但恰恰因为生活压力,他有着黑人博士所不曾拥有的能言善辩、直爽洒脱、喜形于色的性格。在这段悲喜交加、令人难忘的旅途中,他们相互磨合,黑人教会了白人写优雅的信,而白人教会了黑人不再沉默懦弱,应该为维护黑人的尊严和权力勇敢地跨出第一步。看似格格不入的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却在南下过程中成为挚友。

影片结尾,黑人博士回到北方的家中,当日恰逢圣诞佳节,白人司机托尼邀请黑人博士一起过节,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让黑人博士婉拒了托尼的请求,但当他回到家中摸着那块绿松石回忆这段旅程时,却难逃孤独之感。最后,他还是鼓足勇气十分体面地出现在托尼的家门口,当托尼的妻子拥抱并感谢他时,他发自内心地笑了,那笑容虽不能化解长久压抑在内心的痛苦,却给了这个为缓解种族矛盾而坚持不懈的黑人一丝安慰和内在力量。影片《绿皮书》虽是根据事实改编,但跟具体历史有所不同,经谢利博士弟弟莫里斯·谢利指出,谢利博士从未与黑人社群疏远,现实生活中的托尼和谢利仅仅是雇佣关系,并未有过友谊,但笔者认为,艺术作品需以弘扬真善美为基准,影片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虚化处理事实,也要照顾多样化受众群体的视觉观感,而进行创造性表现。现实生活中,他们二人也许并未产生如此深厚的友谊,但《绿皮书》的主创人员希望通过影片传递“命运与共”的观念,希望透过影视作品为黑人的主权发声,为实现黑白共融、生而平等、多元共生的愿景而努力。

四、结语

《绿皮书》这部电影为我们诠释了不一样的黑人形象、黑人气度,让黑人站在世界舞台上谱写属于黑人的精彩篇章。虽然现实中种族歧视、阶级分化等尖锐矛盾并未减少,但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我们都要心怀希望地去弱化、缓和尖锐的矛盾,犹如我们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也是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和社会危机才在近代以后获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这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源自伟大共产党的领导,源自中国人民必胜的决心与信心,更源自中国人民在潜移默化间形成的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在“十四五”规划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交汇的今天,我们要根植民族文化,秉承命运与共的愿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擘画未来图景。

猜你喜欢

谢利绿皮书钢琴家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救赎与反抗
——论《绿皮书》中的他者
碰瓷的绿皮书
老钢琴家的记忆消退之际(改编)
我是小小钢琴家
喧嚣与孤独的彼此救赎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
《杜仲产业绿皮书》简介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