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稻生产管理技术探究
2023-09-05罗仁桂
罗仁桂
(象州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广西来宾 545800)
优质稻一般指食用优质稻(也包括有特殊用途的水稻品种),是指品质达到《优质稻谷》(GB/T 17891—2017)国家优质三级以上标准的水稻品种,一般优质稻品种要求具有整精米率高、外观好、食味佳等特征,总体表现为出米率高,米粒晶莹透亮、无垩白、软而不黏、适口性好。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截至2021 年底,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为2 992 万hm2,总产量2.1 亿t,但亩产仅有470 kg~490 kg,亩产量年增长率也只有1%左右,与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1]。从保证粮食安全、提升水稻产量的角度出发,《国务院关于抓好粮食生产做好粮食市场供应工作的紧急通知》《水稻良种推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积极推动水稻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加强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相关研究。
1 优质稻的生产管理概述
1.1 提高优质稻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意义
加强优质稻生产管理,可以提升水稻产量,也能间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优质稻生产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其优势在于产量和品质较高,能够使水稻的亩产量得到提升,直接增加种植者的收入。农民积累的生产管理经验也能助力农业发展,使更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推动农业技术发展和产业化建设,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
1.2 优质稻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部分地区没有根据自身生产特点和环境特点选取稻种,以致不能实现提质增产的目标。也有部分地区在稻田田间管理方面比较粗放,想当然地认为优质稻种必然能够增加产量,用肥较少,不重视保墒工作,最终影响了稻田产量。更为突出的是病虫害防治方面的问题,部分人员认为优质稻抗病害能力较强,没有对防治工作给予足够重视,以致疾病蔓延后才能得到关注和防治,稻田产量难免下降。此外,很多病虫害可通过药物防治,但药物同样危及优质稻成长,部分人员对此不够了解,盲目用药,也影响了优质稻的生产活动从而导致产量降低[3]。
2 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品种选择
优质稻的栽培以增产、高产、稳产为目标,除对技术、田间管理有高要求外,还应关注品种选择。目前我国国内有水稻500 多种,原则上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选取符合区域气候特点的稻种进行生产。如东北地区每年只进行一次水稻生产,水稻生长的时间充裕,但东北地区整体气温偏低且播种水稻的时间较晚,应以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为主,如龙粳40、白粳一号等。南方地区可进行两轮播种,水稻的生长周期较短,需要气候温和的环境,可选汕优63、汕优64和汕优72 等品种。各地在生产水稻的过程中,也应对相关经验进行积累,不建议随意更换稻种,外来稻种可在进行小规模实验以确定其产量、生长特性及抗病害能力后,再决定是否大面积种植,所有地区均应优选抗病虫害较强的稻种进行生产[4]。
2.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主要包括选种和浸种催芽两个环节。在确定品种后,可采用盐水选种法遴选优质种子,以浓度不超过15%的盐水作为选种液,将待选稻种投入其中,轻轻摇晃,如果稻种未来成长态势不佳其重量往往较轻,多会浮在选种液表面,而成长态势良好的稻种重量较大,多会沉在选种液底部,适当摇晃可避免优质稻种被气泡携带至选种液表面的情况,最后取底部种子作为稻种即可。将选出的稻种以清水冲洗,去除表面盐水,之后取净水若干,要求水温在15 ℃~20 ℃,将洗净的稻种投入水中浸泡,维持水温、室温等环境稳定不变,持续浸泡一周左右。一周后将稻种取出,再以浸种灵进行二次浸泡,持续2 d,以消除可能存在的病害隐患。完成浸泡后将稻种放置于25 ℃~30 ℃恒温环境下进行催芽,每日观察催芽情况并翻动种子了解发芽情况,大部分稻种发芽后即可取出用于生产活动[5]。
2.3 播种育秧
不同地区的温度变化各有不同,原则上要求根据室外温度情况决定优质稻播种具体时间,可对室外稻田区域温度进行跟踪,当稻田周边温度、水温稳定在10 ℃左右时,满足稻种发芽条件即可组织进行播种。北方地区温度相对较低,为避免延误生产活动,可在播种后对稻田进行覆膜处理,选取厚度0.03 mm左右的塑料薄膜覆盖在稻田上方,以少量沙土、黏土压实,以保证稻田内水分不流失,温度较高且相对恒定,此时对稻种进行催发。塑料薄膜也可以用稻草替代,原则上强调保持稻田内环境稳定利于稻种发芽。
稻种发芽后可着手进行播种,通常每亩稻田用种量应在50 kg~60 kg,出于控制病虫害、保持通风的考虑,可适当减少每亩用种量、降低播种密度,有助于提升亩产量。优质水稻可采用条播的方式借助机械设备或由人工进行播种,控制行距在20 cm~25 cm,条距则维持在10 cm 左右。完成播种后常规覆土、浇水并准备追肥。每亩稻田可用肥4 kg 左右,以尿素为主,进入三叶期后,每亩稻田也能够适当用10 kg 左右尿素促进生长。移栽前继续跟踪稻苗生长情况,在移栽一周前每亩施以尿素4 kg~5 kg,为移栽做准备。
2.4 移栽定植
移栽前对稻田大田进行深耕,利用旋耕机等设备,耕深以20 cm~25 cm 为宜,之后按有机肥和复合肥50∶1 或40∶1 的比例施以基肥,有机肥用量较大有助于增强微生物活性,促进水稻生长。每亩稻田用肥量不低于2 500 kg。为保证水稻成长需要,还应在基肥之外提供其他复合肥料,原则上每亩稻田还应用磷酸钙肥40 kg、氯化钾10 kg,如果稻田土壤肥力条件较理想,用肥量可适当减少,反之则适当增加。稻苗生长4~5 周后可组织移栽,移栽时应控制株距和行距,一般株距在10 cm~12 cm,行距在28 cm~30 cm,稻田内的水位应在3 cm 左右,不宜过多或过少,以免出现水涝或用水不足的情况。每穴可放置1 株~2 株稻苗,深入土中3 cm 左右。所有稻苗移栽应在当天完成,如果当天无法完成,应将稻苗放置在通风湿润处,保证苗体湿润,并于次日完成剩余稻苗的移栽,避免稻苗活力下降或死亡,影响稻苗生长和最终产量。
2.5 水肥管理与中耕除草
水肥管理直接影响优质稻的产量,在其生长周期内均应予以关注。完成移栽后应跟踪水稻长势,随时控制给水量,进入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时,分别组织一次集中灌溉。水稻籽粒饱满后用水需求下降,可将稻田内的水排出,并组织收割管理。进入生长期时应对稻田进行追肥,包括分蘖肥、调节肥和穗肥,分蘖肥在定植完成后着手准备,完成定植1 周可按每亩5 kg~8 kg 的用肥量,向稻田追施硫酸铵。水稻成长至8 叶龄期后,可按每亩1 kg 的用肥量,向稻田追施尿素。水稻抽穗后,可按每亩1 kg 的用肥量,向稻田追施尿素,按每亩2 kg 的用肥量,向稻田追施硫酸铵。
杂草会与稻种、水稻植株争夺养分,也增加了优质稻染病的可能,需要及时进行清理。一般应在耕种前通过深耕挖出杂草草根、种子等,控制稻田内杂草的数量,并以机械设备或人工除去稻田周边杂草。在移栽前二次清理稻田周边杂草,可选用除草剂对杂草进行毒杀。移栽完成后,每周可进行一次杂草生长情况的跟踪,每个月组织一次系统除草工作,以机械设备和人工除草为主,也可以选取对稻苗无危害的除草剂进行除草。在优质稻生长全周期内,至少需要进行2~3 次集中除草,保证水稻植株所需养分充足,以实现稳产高产。
3 优质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3.1 稻瘟病
稻瘟病的病原为稻瘟病原菌,也称火烧瘟,在各地水稻、优质稻生产活动中均可发现。稻瘟病又可细分为谷粒瘟、苗瘟、穗颈瘟、叶瘟等类型,其表现也存在不同,如谷粒瘟植株可出现灰白色病斑,苗瘟则可导致稻苗植株枯黄或枯死。防治方面,稻瘟病的病原相同,均为稻瘟病原菌。因此,疾病发病部位不同也可采用相同的防治手段。原则上优选抗病稻种,适当增加磷钾肥的用量以改善植株的长势并提高抗病能力。种植过程中保持稻田通风,避免过于密集。出现病害情况后,通常用稻瘟灵、三环唑等药物进行控制,以1 周为间隔用药,观察病害控制情况,通常可在用药2~3 次后完成控制。
3.2 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以稻黄单胞菌为病原,只威胁水稻。该疾病多见在稻苗生长期和分蘖期,染病植株可见表面褪绿、枯黄,进而形成附着于水稻表面的黄色胶状物。进入分蘖期,染病植株可见枯心苗情况,部分染病植株可在茎部发现病变且外溢菌脓。该病害的防治强调田间管理,一般应重视基肥的提供,并在生长期提供足量磷肥、钾肥,从而改善优质稻的长势,提升其抵抗病害侵袭的能力。如果已经出现病害,则应使用氯溴异氰尿酸、叶枯唑等药物进行控制,可对药物进行雾化或以净水混合,人工喷洒在稻田内。此外,在稻种的处理阶段,可使用强氯精、浸果灵等药物进行种子浸泡,也有助于控制白叶枯病发生率。
3.3 条斑病
条斑病即细菌性条斑病,对多种植物、农作物均可产生危害。在优质稻的生产过程中,条斑病主要危害其叶片,使水稻植株叶片出现斑点,在未能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斑点会继续扩大,呈现为暗绿色、透明状,当其沿叶脉扩展为条状且颜色逐步转为黄褐色时,可造成叶片枯黄、卷曲,甚至植株整体死亡,导致优质稻减产等问题。防治方面,要求在常规选用良种的基础上加强基肥管理,所有基肥应在腐熟后施于田中,并保证用量充足,提升优质稻的抗病能力。进入播种阶段前,可进行种子浸泡处理,采用三氯异氰尿酸浸种后再予以播种。若已经出现病害,则以中生菌素进行控制,按1∶500(药水比)的比例,每亩稻田使用40 g~50 g 药物即可,借助机械雾化喷洒,可有效控制条斑病。
3.4 稻飞虱
稻飞虱也称火蠓虫、响虫,该害虫危害优质稻的方式多样,可导致水稻叶面滋生霉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采食水稻的行为会导致水稻植株矮小、枯黄。稻飞虱也可能携带植物病毒,传播水稻丛矮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等疾病。目前危害高的飞虱包括白背飞虱、灰飞虱两大类。
防治方面,主要采用药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两种手段。在稻飞虱已经出现且危害稻田时,使用扑虱灵、叶蝉散、混灭威等进行处理。幼虫阶段的稻飞虱以扑虱灵防治,进入成长阶段则以混灭威等进行灭杀。如果水稻种植面积大且进入生长期,可分行用药,泼浇防治药物,并在稻田内保留一定深度的水层,可提升用药效果。物理防治的方法较多样,一般应优选两种抗虫水稻作为稻种,如汕优64 等。种植过程中加强水肥管理,保持通风,控制杂草,冬季加强烤田和深耕,使越冬害虫被消灭。此外也可以利用稻飞虱的天敌(如鸭子等)进行防治,对稻飞虱成幼虫进行啄食。优质稻进入分蘖期时稻飞虱发生率增加,可在每亩稻田内使用0.5 kg~1 kg 机油、柴油,泼洒在稻田中,之后轻轻振动植株使稻飞虱成幼虫掉落浸油,即可予以灭杀。
3.5 二化螟
二化螟属于螟虫的一种,与其他螟虫相比,二化螟的分布更广泛,对优质稻的危害也更大。该害虫对优质稻茎部的危害较突出,以优质稻茎部为食,优质稻孕穗期、抽穗期和乳熟期均可能受到二化螟蛀蚀,导致白穗、植株枯萎,大部分稻田可见二化螟聚集破坏,优质稻连片出现虫伤株、半枯穗,导致减产。
二化螟可通过三种方式防治,一是农业技术防治,二是药物防治,三是辅助技术防治。农业技术防治方面,可在水稻收获后对稻田进行深耕,一般于冬季进行,并在翻耕后注水,灭杀越冬害虫。每年晚春季节(4 月—5 月),可向稻田二次注水,消灭活跃期二化螟幼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避免单季稻和双季稻混栽,使二化螟难以持续存活。北方地区可适当延缓播种期,使二化螟幼虫成长期与优质稻成长期形成时间差,降低该虫害的发生率。药物防治主要应用三唑磷、杀虫双、杀虫单等农用药物。如使用精虫杀手可溶性粉剂,每亩稻田可用该粉剂50 g,以50 L净水稀释后,雾化喷洒在稻田内。如果二化螟产生耐药性则以金剽悍替代,每亩用药80 g~100 g,以50 L净水稀释、雾化喷洒。辅助技术以灯光引诱为主,利用二化螟的趋光性集中诱杀。
4 结语
在优质稻生产过程中,应关注栽培技术使用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以保证稳产高产。但目前优质稻栽培过程中存在技术粗放、水肥管理不当等问题,对病虫害防控工作也不够重视。未来在生产工作中,应关注栽培技术的科学使用,预防并控制各类病虫害,以确保稻田产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