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023-09-05王晓迪杨鑫鑫
王晓迪 杨鑫鑫 郭 清 王 力,3
1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1121; 2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杭州 310053; 3 珠海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 广东珠海 519050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其发病多因多果,且不同疾病间互为因果,难以彻底治愈。中国现有慢性病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1],由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造成的死因占人口死亡的85%左右,若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352万人会因此过早死亡[2-3]。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和复杂疾病的负担日益增加,医疗保健费用也随之攀升。这种情形若不能得到有效管控,势必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与社会治理风险。在国际上,对慢性病的治疗更加强调管理而非治愈,且这种管理伴随患者终身[4],涉及患者的日常生活,目的是避免加重病情,发现并避免复发,以及减缓疾病的进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将慢性病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洽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互联网+”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具有优化健康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水平和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的优势,为实现慢性病的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
1 “互联网+”慢性病管理产生的背景
1.1 慢性病患者基数庞大,增长率高,亟须进行全方位管理
慢性病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且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呈现“患病人数多、患病时间长、医疗成本高、服务需求大”的特点。目前,医疗机构内部的健康服务连续性不足,大部分医疗机构仍采取单病诊治模式,患者往往需要奔波于各个不同的科室。以上问题的出现倒逼新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产生。
1.2 传统慢性病管理模式遇到瓶颈,需要创生新的模式
传统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主要依靠线下管理,分为分级式管理、契约式管理和自我管理3种类型[5],主要区别是将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医生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上,但共性相同,即线下管理。尽管这类模式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不能满足慢性病患者的多方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模式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回访及日常监督,患者需要具有医学背景的健康服务人员提供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指导,患者无法对病情进行正确的自我监测,影响管理效果。
1.3 基层卫生机构未起到慢性病“守门人”作用
研究证实,基层卫生机构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受到技术水平和设施条件等限制,难以发挥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优势,虽然有家庭病床等服务,但总量不足,且存在上级医院、社区、家庭之间的健康服务衔接不到位等问题。
1.4 新技术的发展驱动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变革
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不断上升,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定期检查,这就要求医生除了在对患者做检查和开药的同时,还要针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管理。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对患者生理数据实时监控成为可能。
2 国外“互联网+”慢性病管理研究进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项关于儿童哮喘研究中首次提出了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随后Corbin等[6]提出疾病管理、角色管理和情绪管理是自我管理的具体内容,这被视为慢性病管理的雏形。国外“互联网+”健康管理起步较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将互联网等新技术用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中。
从政府层面看,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开展的分级诊疗充分运用互联网建立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将个人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与医院进行联网,使个人、家庭、基层医疗及综合医院间时间信息共享,确保顺畅的分工协作和双向转诊[7-8]。从企业层面看,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等新技术开始被应用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干预,实现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美国出现基于网页的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研究,随后,不同疾病和健康问题的互联网健康管理逐渐扩大,平台也不再局限于网站,如Kusnanto等[9]开发了手机应用程序(APP)作为糖尿病管理的工具,提供血糖监测、健康教育、营养干预、运动指导等模块,定时提醒糖尿病患者进餐或运动。结果显示,与传统媒介相比,该APP可以显著降低HbA1c、血脂水平和胰岛素水平。Rasoul等[10]每周定期在网络上发布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内容与Kusnanto等[9]在APP上提供的较为接近。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该干预模式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干预组的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血压水平有积极作用,并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对疾病风险的认知。还有研究运用互联网、远程医学和电子设备等开展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11],具体包括远程医疗、医患交流、健康管理、院后回访等环节[12]。Tate等[13]研究证实,互联网健康管理应用于儿童肥胖预防的优势主要有经济效益好、实时数据采集迅速、反馈功能强大、参与者负担最小化及适宜人群广泛、传播效果好。
从用户的接受性和依从性上来看,Brath等[14]研究了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药物依从性系统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和高血压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结果提示,该模式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用户来说接受度佳,有利于提高依从性和对高血压、胆固醇等指标的控制。
部分学者还通过实证研究和对照实验来评估“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对健康结局的影响。Turner等[15]对参与减肥项目的96名超重成年人进行6个月的对照实验结果表明,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应用提高了用户锻炼频率,对减肥行为的自我监控有潜在益处。Arora等[16]研究了糖尿病患者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医疗(TExT-MED)的临床效果,发现互联网管理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药物依从性显著提高,急诊服务使用率趋于下降,满意度较高。
从控制医疗费用角度来看,相关研究显示,美国初级卫生保健系统通过使用“互联网+健康”工具每年节约10亿美元[17],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服务模式的日趋完善,将可能节约更多的医疗费用。
部分研究设计用于自我管理和监测的应用程序,认为通过移动医疗与其他健康相关业务系统的整合,能够提供更便捷和优质的慢性病健康服务。Lee等[18]开发了用于生命体征测量和数据采集的慢性病管理平台,无障碍传输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在平台上进行健康管理服务。Ding等[19]开发了移动医疗与临床慢性病诊疗的整合方案,利用无线蓝牙通信将患者手机记录的健康数据同时共享给不同健康管理服务团队,服务人员可以随时知晓并对患者的行为和用药等进行干预。
综上所述,“互联网+健康”己经运用于国外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且效果得到进一步证实。部分国家建立的“医院-社区-家庭”慢性病管理系统,完善了健康服务培训体系和多元化的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健康管理效果。
3 “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自2014年开始,我国的互联网健康服务业迅猛发展,从最初的利用互联网网页进行家庭医生健康服务的探索开始,我国的“互联网+”慢性病管理从公共服务层面和资本参与层面都进行了较多的有益探索,涉及病种包括糖尿病、高血压、COPD等常见慢性病。从公共卫生服务角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和职能的不断健全,使其依赖互联网提供居民两慢病(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各地区积极探索,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对接公共卫生服务平台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利用网页、手机APP、小程序、微信、微博等工具,建立与用户的沟通渠道,在平台上完成下医嘱、查看用户健康数据、提供健康教育、敦促复诊等工作任务。从社会资本参与健康服务的角度,近年来,各类慢性病管理工具层出不穷,京东、阿里、腾讯等企业纷纷布局该领域,利用其庞大的用户群体和较高的用户黏性,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实现互联网诊疗、网上药店、健康干预等功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各大医院的互联网平台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不方便出门就医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在线诊疗、开具处方、健康问答、远程会诊等服务,这是对用户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倒逼了健康服务提供方不断升级服务内容和质量,进一步助推了我国“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发展进入加速期。
4 “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在我国的应用场景
4.1 “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将健康管理服务从机构延伸至家庭,实现“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的健康管理路径。医疗机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居民健康档案获取居民健康数据,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后,向居民个人发出健康风险预警提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内容,并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实现双向转诊及医患交流。
4.2 “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在个性化健康服务中的应用
个性化健康服务是指对个体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形成个性化健康服务方案,实现精准干预。有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专业的处理,为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提供有力支撑。通过采集患者的个人健康数据,实现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评估,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从源头上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4.3 “互联网+”慢性病管理APP的开发与应用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的依赖度日益增加。2005年,Robert[20]首次提出移动医疗概念,之后移动医疗APP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被逐渐认识。安装在智能设备上的APP成为上传健康数据、实现医患互动的工具,实现方便快捷的慢性病管理。
4.4 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
“大数据”是指成批、大规模的、复杂的、可链接的数据信息[2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顺应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规范和推动健康大数据融合共享、开放应用。近年来,研究者逐步开始重视对慢性病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大数据可以为指导慢性病管理提供思路,患者也可通过智能设备将个人健康信息上传至云端,不仅能积累数据,也能收到个性化的报告。
5 “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应用存在的问题
5.1 医疗卫生资源难以充分共享
目前,困扰“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发展的问题之一是信息的不畅通,来自医院、科研机构、医药企业、APP等不同来源的数据无法交互流通,难以挖掘高质量、有价值、系统性的数据。目前急切需要整合健康数据,通过5G技术借助云平台实现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
5.2 云环境下的数据安全面临挑战
“互联网+”慢性病健康管理平台需要收集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数据,诊疗数据也会不可避免地共享到公共网络,这就导致数据泄露等安全隐患的存在成为必然。传统的防护技术难以满足目前信息发展的需要,而且我国目前隐私方面的法律尚存在空白,难以确定哪类信息属于隐私,哪类信息可以公开。
5.3 居民对服务的知晓度较低
据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听说过“互联网+”慢性病管理的人数仅占整体比重38%[22],显示服务的知晓度不高。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主体部门参与积极性不高、宣传途径较少以及医院业务繁重等。虽然我国一直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等新模式的进程,但是在宣传力度上还有所欠缺,且民众对于互联网服务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还有一定程度的犹豫,担心服务的医护人员资质、水平、认真程度等。
5.4 基层医疗机构对服务的参与度不高
目前,“互联网+”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搭建多由一些大医院牵头,但是,只靠大医院的支撑,触达家庭和个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很难持续,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基层健康信息信息系统建设相对落后、基层医护人员积极性较低等。
6 “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应用趋势
6.1 健康服务需求由“医疗服务”向“健康服务”转型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民众收入水平提高、财富的积累及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服务需求从“医疗服务”向“健康服务”持续转型,消费者愿意为好的服务和高质量、专业的技术支付溢价,由此带动了高端健康服务的成长,而服务的核心也逐渐从“解决问题”向“发现和预防问题”升级,较有代表性的领域就包括慢性病管理。加之2020年开始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也让民众对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显著提高。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互联网+”慢性病等新消费加速释放,健康产业发展有望迎来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
6.2 多元化健康服务模式持续升级
云计算、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元数据的储存与传输功能的不断更新,都助推“互联网+”慢性病技术的持续升级。随着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为健康服务模式持续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此外,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突破,也为可穿戴设备的开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7 “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发展建议
7.1 营造开放包容有序的政策环境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政府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相关政策、规章制度配套,并监督政策落地实施。首先,应该建立健全服务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数据标准、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工商部门、网络安全部门也需加强对慢性病管理类APP的监管,使其用途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7.2 推动“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服务与保险体系的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这一新提法,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参考国际上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经验,保险的深度参与是解决筹资支付问题的“牛鼻子”。现有的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主要是满足绝大多数民众的求医问药,而“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服务则更需要社会资本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与。“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平台将医疗机构、保险机构、医生、患者几方联接在一起,有助于患者健康信息传输共享,商业保险成为被保险人的健康管理者,也进一步拓展了保险机构的健康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