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共治视域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探索

2023-09-05潘新祥邵建祥

现代医院 2023年5期
关键词:蚌埠中心医疗

张 雯 潘新祥 邵建祥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蚌埠 233004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是镶嵌在区域医疗卫生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当中的国家战略,是全面深化医改的重要载体。地级市积极引入优质医疗资源不是单向输出或是简单复制,而是要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可以实现持续有效下沉,在疑难危重症诊断、高端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精细化管理等方面达到区域顶尖水平,进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更加均衡地布局,最终实现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1]。综合考量蚌埠市整体医疗资源现状,应当着力打造高质量的临床诊疗中心、高水准的科研创新转化平台、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的现代医院管理高地,建设“立足皖北、服务淮河流域、辐射长三角、面向中西部”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为区域医疗发展的示范和标杆。

1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背景和价值

1.1 政策背景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伴随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社会经济转型,医疗服务需求持续释放,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总量不足且布局不均而引发的矛盾愈发凸现。具体表现为:分级诊疗体系尚不完善,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尚未形成,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的患者跨区域流动较为频繁等[2]。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们认为,建设高水平国家医学中心将极大地促进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差距,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减少跨省份、跨区域就医,提升区域疑难重大疾病诊疗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3]。在此背景下,推动各地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化和同质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早在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将围绕区域内群众急需、医疗资源短缺和异地就医最突出的专科医疗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2017年起,国家正式启动两个中心的规划设置工作,先后完成了建设目标的设定、委省共建方案签定、输出医院及试点医院圈定等任务,有效推动政策落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迎来高光时刻。2022年,经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审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肿瘤)项目落户蚌埠,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签署共建协议,以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输出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依托单位,共同打造浙大二院安徽医院。这意味着被赋予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两个中心城市”重任的安徽省蚌埠市,迎来了成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的重大发展机遇,既为蚌埠医疗卫生事业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也标志着全省医疗资源格局的加速调整。

1.2 现实意义

1.2.1 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存在缺口 安徽省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总量存在缺口,尤其是皖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优质医疗资源薄弱。而毗邻的苏沪浙地区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医疗技术水平也更为发达,导致安徽的患者跨区域、省外就医率常年位于全国前列。根据《2020年国家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安全报告》数据显示,患者流出比例最高的全国前五个省份中,安徽位列第二,流出患者比例为18.8%,总人数达55万人次,其中皖北地区如淮北、宿州、亳州患者去江苏较多,其他地区则较多前往上海,而在跨省就医患者中恶性肿瘤占比超过75%。基于我国肿瘤防控形势严峻、疾病负担重和异地就医肿瘤患者比例居高不下的现状[5],在安徽就地打造一个肿瘤专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可以推进有序就医和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使得疑难病症患者能够踏踏实实地留在本地把病看好,符合人民期盼。

1.2.2 符合区域经济和医疗卫生发展战略需要 近年来,淮海经济区城市协同发展不断深入,人口结构变动、老龄化加剧、疾病谱转变以及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等因素持续叠加,使得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服务和高水平诊疗手段的期望值持续攀升[6]。同时,伴随区域协作日渐紧密和交通便捷度的提升,本地患者外流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作为地级市如何留住本地患者、吸引周边患者,并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是卫生健康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蚌埠地处皖北“资源洼地”,整体医疗条件和环境存在短板,核心技术和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力、高层次人才、科技值影响力等在长三角区域都不够突出,如果不借助外力,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承载的要求。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医院不仅可以为本地及周边地区百姓提供高精尖的医疗技术,还可以搭建交叉融合的临床转化医学载体,推动医教研、院校企的深度融合,同时承担临床研究、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应急保障等社会公益使命[7]。

1.2.3 蚌埠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优势条件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与宏观政策、地理位置、医疗资源聚集程度、品牌辐射影响力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蚌埠常住人口超330万,总面积5 952平方公里,下辖三县四区,居于皖北扇面的轴心位置。是长三角一体化、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区域重点城市”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拥有区位、交通、文化等独特发展优势,在《安徽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也对蚌埠皖北医疗中心城市的地位做过明确定位。同时,拥有蚌埠医学院这样一所老牌的医学院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校友资源丰富,教学成效突出,其附属医院蚌医一附院在皖北百姓中享有较高口碑,综合服务能力处在全省第一梯队[8]。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肿瘤)项目,在蚌埠打造区域医疗高地,充分发挥好和利用好浙大二院的品牌优势、蚌医一附院的本土优势以及安徽省作为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的政策资源优势,通过对标输出医院浙大二院,推动管理、技术和品牌的平移,打造国内一流的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是“强专科+强综合”的创新性建设模式[9],是造福蚌埠百姓和皖北3 000万人口的重大民生工程,能够全面提升安徽省肿瘤诊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安徽样板。

2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肿瘤)项目-浙大二院安徽医院是安徽省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也是蚌埠市政府倾力打造的重点工程。医院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 000张,主要建设门急诊、住院、医技、预防保健、康复、科研教学和综合保障等用房。计划用5年的时间,高起点打造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医研产学一体化的现代化、国际化、研究型大型医疗中心[10],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与蚌埠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城市能级相适应。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省市两级政府先后出台了60条支持清单,从项目建设、人才引进与编制管理、医疗技术准入等方面全方位、高配置保障区域医疗中心各项建设工作。在过渡期内,蚌医一附院将与浙大二院通力合作,将浙大二院品牌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做好人才和技术孵化,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国家队”,为未来顺利实现“平移”打下坚实基础,成为引入国家优质医疗资源的成功样本、蚌埠市医疗开放合作的窗口和典范。

浙大二院安徽医院项目隶属于安徽省人民政府,土地权人为蚌埠医学院,输出单位为浙大二院,依托单位为蚌医一附院,项目建设期间,涉及主管部门多,建设综合协调要求高,办理要件程序繁杂且专业性强。医院法人证书、编制申办等事宜暂由蚌医一附院代办,报批流程、机制未理顺,进度有待加快。按照规划,项目5年内投入使用,其学科设置、业务发展、科研规划、设备购置、人才储备、管理运营等问题亟待统筹规划,需要尽快组建医院临时决策机构负责协调、推进相关筹备事宜。此外,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省市两级政府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和落实力度,并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程序及办理要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11]。项目建成后,如何加强政府、高校、输出医院和输入医院等各方的协同联动,最大限度发挥多元共治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区域内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系统性问题。

3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实施路径

3.1 政府主导,发挥省市两级协同作用

政府作为宏观统筹的核心力量,需要在多元共治基础上发挥主导作用[12],充分考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特点,在规划布局、资源调配和制度配套上给予支持和倾斜,加大对医院建设的人力、物力、智力、财力等保障。省级负责搭台子、出政策,在基础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发展、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激励。市级负责管保障、管运行,把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纳入市重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引进成熟的动态监控平台,掌握中心建设及运转情况[13]。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和配合项目建设,督促各项任务按时间节点落实到位,在人才引进、医保支付、价格管理等方面给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更大自主权。

3.2 多元共治,加快推进三个“共建”

充分发挥协同优势,通过“三个共建”进一步整合资源、加速推进。①省市共建,制定合理的补偿激励机制[14]。医院运行前5年内,每年由省财政向浙大二院支付品牌、管理和技术支持费用。同时,由市财政配套设立专项基金,对医院合作共建阶段整体运营进行综合补助,解决好制约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②市校共建,充分发挥蚌埠医学院教学、科研、人才等优势,在合作期结束后,将医院划归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实行同源化管理,与蚌埠医学院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形成共生互动的“双螺旋结构”[15],达到管理、品牌、人才、技术和学科的共享共融。③院院共建,向上借力国家的平台优势,向下搭建紧密的专科服务网络,通过深度合作和优质医疗资源的引入,带动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和纵向流动,全面提升蚌医一附院的综合实力和水平,实现本地区两所大型区域医疗中心医院的错位发展和合作共赢。

3.3 强强联合,建成高水平肿瘤临床诊疗中心

紧抓重点疾病、重点领域、重点技术,依托输出医院和依托医院肿瘤学科优势,规范开展结直肠癌的早筛和防治,实现乳腺良、恶性疾病的个体化综合精准诊疗;组建规范的乳腺癌、肝癌、肺癌等多学科MDT治疗团队,提高肿瘤治疗的规范化、个性化、精准化水平[16];熟练掌握手术及放化疗靶向免疫综合治疗技术等方面的国内外先进技术,建成国内一流的基础研究平台和临床转化平台,建设肿瘤疾病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安徽省肿瘤数据库和规范的患者随访系统、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展示基地。全面提高安徽省肿瘤治愈好转率、降低死亡率,提升安徽省肿瘤疾病基础研究及转化应用水平和层次,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创造条件。

3.4 人才优先,创新人事薪酬管理制度

科学定编定岗,发挥好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作用,赋予浙大二院安徽医院用人自主权,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医院引进的符合相关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发放“江淮优才卡”和“珠城人才一卡通”,享受相关政策待遇。落实输出医院派驻人员的生活保障,安排专家公寓,解决子女学前及义务教育等问题,衔接落实补贴补助和社保待遇。在过渡期内做好人才储备,以培育“本土人才”与引进“外部智力”相结合[17]。抓好引、用、育、留各个环节,灵活运用“全职+柔性”方式,优化人才结构,强化考核管理,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医院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建立安徽省肿瘤系统疾病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培养肿瘤系统疾病学科带头人、骨干医师及专业技术人才。在薪酬制度改革方面,落实“两个允许”要求,重点向关键岗位和高层次人才倾斜,实行目标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各类派驻人员的薪酬待遇纳入医院运营成本,通过各种人才保障性福利措施,使“浙医”品牌能够进得来、安得下、办得好,真正在蚌埠落地生根。

3.5 科技创新,推动临床科研与学科建设

借助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平台,通过申请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攻关等形式,多措并举搭建“院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协作平台,与蚌埠医学院、卡尔森科技创新产业园等单位开展合作,加快推进医疗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内医教研产融合发展。同时,对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新要求,按照“培植特色、错层布局,分层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提高”的学科发展策略[18],逐步形成结构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以国内顶尖学科建设为标杆,打造优势学科集群,进一步提升安徽省肿瘤学科发展水平,加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和横向流动,缩小区域间、省域间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差距。

3.6 信息引领,打造智慧化区域医疗中心

充分运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技术,推进临床全流程智能化、数据共享、信息交互服务,实现人、财、物智能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一站式便捷就诊、一站式出入院、一键式后勤服务等特色医疗服务,积极打造集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于一体的新型智慧化区域医疗中心。利用互联网长臂优势,推广普及健康知识和肿瘤疾病预防措施,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通过融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重塑区域医疗健康生态圈。

4 结论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通过“委省共建、高位嫁接、资源共享”的方式,发挥多元共治作用的有益尝试。这其中,政府真支持是基本点,输出医院真下沉是关键点,依托医院真心干是支撑点,区域医疗中心真发展是着力点,最终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是落脚点[19]。政府要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纳入蚌埠市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发展长期规划,列入社会民生保障的重点内容,实现资源汇聚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区域医疗中心医院自身则要在加强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区域内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为新形势下全面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案例,为推进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改革和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蚌埠中心医疗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