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纸本——黄册档案的利用与留存
2023-09-04李俊斌
摘 要:上海图书馆藏公文纸印本《赵元哲诗集》,保存有最先形成的明万历十年(1582)打造的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赋役黄册以及稍晚形成的《赵元哲诗集》这两种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与文献双重价值。通过黄册档案本身的书写特点及此部古籍的版本信息,可进一步明确纸背中存有的黄册档案性质为东阿县最初攒造的黄册草稿。上海图书馆藏公文纸印本《赵元哲诗集》这一典型实例,具体展现了我国古代公文档案的利用状况,亦可为我国现代的档案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公文纸本古籍;《赵元哲诗集》;黄册档案;双重文献;档案管理;开发利用
Abstract: The Poems of Zhao Yuanzhe collected in Shanghai Library, which belongs to the Ancient Books on document paper, includes the first Yellow Register in Donga County, Dongping Prefecture (zhou), Yanzhou Prefecture (fu), Shandong Province, drawn up in 1582, and the Poems of Zhao Yuanzhe, drawn up a little later. It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documentary value. Through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ellow Registers themselves and the version information of this ancient book, it can be further defined that the nature of the Yellow Registers stored on the back of the paper are the original Yellow Registers draft saved in Donga County. As a typical example, the Poems of Zhao Yuanzhe collected in Shanghai Library shows the utilization of ancient official document archives, and it can als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archive system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The ancient book on document paper; The poems of Zhao Yuanzhe; Yellow Book archives; Double document; Archives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近年来,随着公文纸本古籍的发掘,一批新的古籍纸背文献进入到了我们的视野之中,为解决诸多历史问题提供了助益。所谓公文纸本古籍,指的是“古人利用废弃官府公文档册和私人文书背面刷印的古籍”。[1]公文纸本古籍存有原始文献和次生文献两种文献,具有双重的文献价值。所谓的双重文献价值,指的是古籍中最先形成的原始文献(公文档册、账簿等),可于细节之处弥补传世文献之不足;作为公文纸本古籍中较晚形成的次生文献,刊刻于古籍正面的传世文献亦可在具体内容及版本方面体现其价值。上图藏《赵元哲诗集》即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文章以上图藏《赵元哲诗集》为中心,在介绍这部古籍版本信息的同时进一步考订古籍纸背中存留的黄册档案性质,借此对于我国古代公文档案的存留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1 古籍中包含形成时间相近的双重文献
《赵元哲诗集》,为明代赵邦彦所写的个人诗歌总集。原书共八卷,由明人于慎行选编。关于此书的作者赵邦彦,宣统《山东通志》载:“邦彦,字元哲,号少虚,东阿人。嘉靖癸卯举人。”[2]《赵元哲诗集》,收录于《山左明诗钞》一书中。《山左明诗钞》,“是集辑明代山东一省之诗,所录凡四百三十一人”。[3]
上图藏《赵元哲诗集》据《中国古籍总目》,为现存的“明万历十年(1582)朱应毂刻公文纸印本”。[4]刻书人朱应毂,据乾隆《泰安府志》,“朱应毂,字德载,浚县人。万历中,以进士知东阿”。[5]按此,则《赵元哲诗集》应为其在担任东阿县令时所刻。上图藏《赵元哲诗集》的内容为卷五至卷八,共四册。上图藏《赵元哲诗集》卷五第一页、卷六第一页、卷七第一页、卷八第一页,均著录了该书的版本信息:东阿少虚赵邦彦著;同邑谷山于慎行选;黎阳槐石朱应毂校刻。古籍正面刊刻了赵邦彦所写的诗歌,诗歌多以其居住的虎窟山附近的风景作为题材。
上图藏《赵元哲诗集》纸背,系明万历十年(1582)大造的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赋役黄册。这批黄册档案共计111页。其中,第一冊33页,第二册31页,第三册23页,第四册24页。长27.2cm、宽17.1cm。纸背文献字迹与正面古籍文字呈平行状。据此可知,上图藏《赵元哲诗集》保存有最先形成的黄册档案和之后刊刻的《赵元哲诗集》这两种文献,具有双重的文献价值。
事实上,公文纸背文献的存留,与我国古代公文档案制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的王朝会在政府档案废弃一段时间后再将其用来刊刻书籍。正如《唐令拾遗》所言:
凡文案、诏敕、奏案及考案、补官解官案,祥瑞、财物、婚田、良贱、市估案,如此之类长留以外,年别检简,三年一除之,具录事目为记。其须为年限者,量事留纳,限满准除。[6]
《唐令拾遗》中提及了唐代公文档案的存留问题。涉及诏敕、财务的档案要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而其他的档案,亦需要在保存三年之后方可废弃。以明代而言,官方档案亦需要在废弃一段时间后方可用公文纸的另一面来刊刻书籍。但上文所介绍的上图藏《赵元哲诗集》中涉及的背面最先形成的黄册文献和之后形成的正面文献形成时间却非常接近:古籍正面的文字系万历十年刊刻,而古籍背面的黄册档案亦系明万历十年大造的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赋役黄册,这是这部公文纸本古籍极具特色的地方。通过此部书的刻印时间,有助于我们对此书所存纸背文献的性质进行进一步考订。
2 《赵元哲诗集》纸背的黄册档案性质
上图藏《赵元哲诗集》,涉及带有明代赋役黄册内容的纸背共111页。所谓赋役黄册,是明代为征收赋税和佥派徭役而在全国推行的一种重要的册籍。明代编造赋役黄册的基础是里甲制度,里甲制度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选丁粮多者十人为里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鳏寡孤独不能承担徭役的人户,则带管于一百一十户之外。[7]明代赋役黄册的编造是以里为基本单位,但各个里编造的赋役黄册,性质并不完全相同。栾成显先生认为,各个里攒造的册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进呈册。又称正册,即大造黄册时每里所造上缴户部的黄册正本。二是存留册。又称底册,为存留于司府州县的副本。……三是草册。为大造时各里最初攒造的黄册草稿。”[8]明人王世茂曾在其书《仕途悬镜》中谈及基层里甲中攒造册籍的过程:
须于未造之先,预令里甲,各将该图户丁田地,开报在官。取吊数解黄册旧底,并积年书总及见年人役,隔壁查算。先县,次都,次图,各总数目相同,造具草册……[9]
各里草册的编审,是明代黄册制度运行的重要一环。
上图藏《赵元哲诗集》纸背文献,册籍登载的格式和内容具有一定的特点。在册籍格式方面,如编号为ST·ZYZSJ[DYC:Y25]的《赵元哲诗集》第1册正文第25页背第8行载:□乡二都第三图马站户,充万历十 年甲首。其中,文书第8行“万历十”与“年甲首”之间空了一字,应是为后期填写具体年份而预留的空白。而在册籍登载的内容方面,如编号为ST·ZYZSJ[DYC:Y17]的《赵元哲诗集》第1册正文第17页背,其第1~第3行登载了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的人户黄朝章的基本信息。有明一代,黄册按照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四柱式格式登载人户的丁口及资产信息。但这页黄册,却在第4行的位置登载了“实在”二字,而在册籍第21行登载了“新收”二字,应是黄册在最初攒造时记载错误所致;再如编号为ST·ZYZSJ[DSIC:Y8]的《赵元哲诗集》第4册第8页背第1行载:夏税地十六亩一分一分。明制,土地在册籍上的登载有明确的单位换算标准,一般为顷、亩、分、厘、毫、丝、忽等单位。此行登载的土地信息同时出现了两个平级单位,应是黄册在最初攒造时记载错误所致。
通过以上列举的三页黄册档案,我们可以看出各里所攒造的黄册草册,在内容上实际与正册内容基本一致,只是部分需要填写详细信息的地方需留出空白,在核对信息后再进行填写;同时,册籍中亦出现部分信息填写错误的情况,应是最初编造完毕后尚未进行内容核对的册籍。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该批黄册档案的性质应为各里编订正式黄册之前形成的黄册草稿,应为黄册档案类型的草册。
3 以古籍版本考订黄册档案的性质
上文提及,有明一代,地方在攒造赋役黄册的过程中,各里共攒造三类册籍,一为草册,二是存留册,三是进呈册。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于全国第一次推行赋役黄册时规定:“册成,一本进户部,布政司及府、州、县各存一本。”[10]在黄册草册攒造完毕后,司、府、州、县在此基础上编造册籍,一式四本,保存在司、府、州、县,以便于在解决争讼问题时核对黄册。最后,进呈给户部的黄册正本即为进呈册,收于后湖保存。各里攒造的这三种册籍,存在着一个先后的攒造顺序和逻辑关系。上图藏《赵元哲诗集》的版本信息,能够为我们进一步考订黄册档案的性质提供重要的参考。
我们知道,上图藏《赵元哲诗集》明确记载了其书的版本信息,即:东阿少虚赵邦彦著;同邑谷山于慎行选;黎阳槐石朱应毂校刻。需要关注的是,在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后,朱应毂随即担任了东阿县的县令,并于万历十年(1582)于任上刊刻了《东阿县志》。《明诗综》中有关于朱应毂任官情况的记载:
应毂字德载,浚县人。万历丁丑进士,除东阿知县,擢贵州道御史,寻改山东道御史,巡按贵州,再改云南道御史,巡按淮扬,卒于官。有《槐石集》。[11]
《明神宗实录》中曾记载万历十一年(1583)官员的考核情况:
考选得知县等官三十五员,俱堪任御史:……黄师颜、蔡时鼎、羊可立、喻文伟云南道;朱应毂、周之翰贵州道……[12]
据此可知,朱应毂应是在万历五年(1577)至万历十一年(1583)担任东阿县的知县,而他所刊刻的《赵元哲诗集》有较大的可能是和其纂修的《东阿县志》属于同一批出现的书目,应是在万历十年(1582)至万历十一年(1583)之间刊印的。换言之,此书最晚的刻印时间,应是在万历十一年朱应毂赴贵州上任之前。
实际上,这里就涉及一个重要问题,即利用公文纸刻印的《赵元哲诗集》,势必要等到公文纸废弃后方能够刊刻书籍。公文纸档案的废弃与保存,与我国的档案制度密切相關。在我国古代,经过一段时间后公文档案方可进行处理。以明代的赋役黄册而言,便涉及黄册档案的存留问题。方才言及,明代各里攒造的黄册类型主要有草册、存留册及进呈册这三类册籍。在这三种黄册中,存留册是一种解决地方争讼的重要册籍。正如《后湖志》所言:“官司有所征发,细民有所争讼,一经查册,奸弊莫施……”[13]地方存留的黄册,在解决当地的争讼问题时,能够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如《成都府同知致仕李君墓志铭》中,便登载有李君通过查验上一次大造黄册时登载的人户信息来解决地方刑事案件的具体实例:
临江王、张二姓格阙,王杀张一子,恐罪,乃杀丐者三人,称为己子以诬张。累讽不得其情,后乃嘱君。君问死者皆有妇邪?各以妇氏对。徐检视黄册,验诸死者及妇名氏。张具有之,王一无有也。于是刑王妇,妇即吐实,曰受雇来尔。事乃白。[14]
通过这条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官员李君利用地方存留的黄册档案解决地方的争讼问题。考虑到黄册十年一造的特殊性质以及前后黄册档案中人户姓名、年龄、乡贯等基本信息的比对问题,李君在此处所利用的应是保存于地方州县的存留册。关于明代黄册在基层当中的应用问题,我们可以在冒日乾《存笥小草》的判词中寻找到例证:
叶廷蕙,春四籍也。春四不可则跳而之太四,太四不可则又跳而之春二、三。徙承间而徭不及焉,亦大巧避哉!蕙称里役系铸铜板,似不可践更。乃原贯某里某甲独非铸铜板乎?而何徙之数也!其词游矣!合与王位敏朋收南粮,不许避役[15]
这条史料,亦是冒日乾在地方判案时利用黄册档案对于人户乡贯问题进行核实的一个具体实例。通过地方存留的黄册档案,冒日乾解决了叶廷蕙的应役问题。
根据以上两则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赋役黄册在解决地方的争讼时,无论是解决人户之间的争讼问题还是人户的应役问题,仍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地方新攒造好的存留册,势必需要保存一段时间以应对地方的争讼问题,而不会立刻作为废弃的公文纸刊印书籍。
上图藏《赵元哲诗集》应是在万历十年(1582)至万历十一年(1583)刊刻的书籍,而其纸背的文献则为万历十年(1582)大造的赋役黄册。在黄册档案废弃后,县令朱应毂方能用其刊刻《赵元哲诗集》。由于府、州、县需要存留册解决地方人户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草册编定后,朱应毂极大可能用最初攒造的黄册草册来刊刻《赵元哲诗集》。正是由于上图藏《赵元哲诗集》所保存的两种文献时间较为接近,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古籍的版本来明晰这批黄册档案的性质。上图藏《赵元哲诗集》这部极具特色的古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古籍版本考订黄册档案性质的具体实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4 结语
公文纸本古籍作为一种包含原始文献和次生文献的古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一方面,公文纸印本中最先形成的纸背文献,可以印证史籍中的相关记载,于细节处补充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另一方面,公文纸印本正面的次生文献,则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古籍版本,是古籍目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公文纸本古籍中所包含的原始文献和次生文献,又存在着先后的产生次序和逻辑关系,可以互相考订。以上图藏《赵元哲诗集》为例,其正面的内容《赵元哲诗集》为明确其背面赋役黄册的册籍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了解我国古代的档案的存留情况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例,对我国现代的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古籍公文纸背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5ZDB035)阶段性研究成果。
归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数据归档却是一个新任务、新课题。如何将一个老问题与新任务、新课题完美融合在一起,实现数据归档的平稳推进,应该是开展数据归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要以目标为导向,从实际出发,以为实際数据归档工作服务为根本原则开展研究。因此,可以考虑从内容、观点、重点、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
4.1 研究的主要内容。数据归档是个新课题,涉及的内容众多,不可能在一个研究周期内全部研究一遍。需要从主要问题入手,抓问题的主要方面。可以考虑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
4.1.1 数据归档工作目标任务。《“十四五”规划》中4方面发展目标、7项主要任务、14个任务分层涉及数据,7项任务与数据归档相关。通过对《“十四五”规划》部署的目标和任务分层逐个进行梳理分析,明确数据归档工作目标任务,确定项目研究方向和重点。
4.1.2 数据归档文献定量、定性、内容、实证分析。通过对数据归档已有成果文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数据归档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进行定性分析,研究数据归档的工作特性;进行内容分析,了解现有研究状况,分析成果特点,为项目研究夯实理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各领域数据管理平台和数据归档机制建设情况,服务数据归档工作实践,实现经验成果转化。
4.1.3 档案第三大来源的形成及其种属关系辨析。档案管理在数据化时代进程中,产生了“档案”概念和“数据”概念的交叉。运用文献分析法,从定义、政策、理论方面,对从文件到档案、科技资料到科技档案、数据到数据档案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论证三大档案来源的种属关系,得出数据是数据档案的属概念结论。结合《“十四五”规划》任务的部署,得出数据已成为我国档案的第三大形成来源的结论,[21]并将此结论作为项目研究的新视角。
4.1.4 数据归档政策、组织、技术、人力环境和监督指导。随着电子文件管理的发展,出现了与数据管理深度融合的新态势,参考、借鉴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究数据归档的基本思路、推进机制、技术路线、业务要求、人力环境和数据平台建设;研究如何推进档案业务在线监督指导,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动态化的档案数据监管。
4.1.5 政务服务数据归档。参考借鉴浙江省档案局等单位的政务数据归档管理成功经验,研究如何完善政务服务数据归档机制,强化全流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归档功能建设,切实推进政务服务数据归档。
4.1.6 数据归档法规供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十四五”规划》,契合信息化发展要求,参考借鉴《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DA/T 88-2021)、《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2019)、《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文件归档规范》(DA/T 85- 2019)、《企业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指南》(2019)、《电子证照文件技术要求》(GB/T 36905 - 2018)、《浙江政务服务网电子文件存档信息包数据规范(试行)》(2017)、《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GB/T 18894-2016)等已有国家和地方标准和规范,研究探讨数据归档的法律保障。
4.2 主要观点
基于前述文献分析,对于数据归档形成如下认识与观点:
(1)数据归档是一项适应社会信息技术发展需求的过程性实践活动。数据归档在《“十四五”规划》中大规模列入,标志着数据已经继文件、科技资料之后,成为大数据环境下档案的第三大主要来源。
(2)数据已被视为数据文件,归档即是各类数据文件的档案化管理。
(3)归口集中管理数据档案是各级各类档案馆的新职能,应被列入档案管理的数据范围是“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数据”。
(4)围绕各行业各领域归档需求,寻求能够满足各类型业务系统归档需求全覆盖的数据归档标准化实施路径,是数据集中管理的关键和核心。
总之,从数据为档案第三大来源这一新研究视角出发,基于《“十四五”规划》部署主要任务,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寻求解决问题的政策、理论、技术和人力支持以及法律保障,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奠定基础。
4.3 研究重点与思路
4.3.1 研究重点。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政务一体化平台建设,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随之,各地积极搭建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和各类自建政务系统。随着时间积累,政务服务平台形成了大量政务数据,迫切需要数据归档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十四五”规划》部署的7项数据归档任务中3项任务主体是“政务服务数据归档”。据此,项目研究重点拟为如何完善政务服务数据归档机制,强化全流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归档功能建设,达到切实推进政务服务数据归档的要求。
4.3.2 研究思路。研究应当以新《档案法》及《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对归档的专业定义,相关法律对数据的定义,《“十四五”规划》中有关数据归档任务内容为依据,运用档案学、管理学、数据科学、图书情报科学等多个学科相融合的思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与操作两方面展开研究、论证与实践。
5 结语
综上,通过对数据归档研究状况、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数据归档研究的内容、观点、重点、思路、方法的探讨,得出数据归档是数据成为档案第三大来源的标志和数据归档任务的完成需要规划,需要实施,更需要法律的保障两大结论。因此,数据归档相关标准、规范及管理办法的研究与或可能的情况下数据归档规范性文件草本的起草是项目研究的难点之一;研究解决数据文件归档难题与结构化数据归档技术是项目研究的难点之二。解决了这两个难题,数据归档研究就会向前推进一大步,为数据归档纳入档案工作体系,实现重要数据向档案的平稳转换提供理论支持、政策保障、技术支撑。
*基金信息:本文系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背景下的数据归档研究(项目编号:2022-R-01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孙继民,张恒.古籍公文纸背文献学的内涵与外延[J].宁夏社会科学,2018,NO.210(04):204-209.
[2](清)楊士骧等修,(清)孙葆田等纂.(宣统)山东通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4026.
[3](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5357.
[4]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古籍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2012:751.
[5](清)颜希深修,(清)成城等纂.(乾隆)泰安府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450.
[6]仁井田升著,栗劲译.唐令拾遗[M].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534-535.
[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878.
[8]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7.
[9](明)王世贞.仕途悬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70-71.
[10](明)申时行等修.(万历)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132.
[11](清)朱彝尊选编.明诗综[M].北京:中华书局,2007:2687.
[12](明)佚名等纂.明神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2613.
[13](明)赵官等编纂.后湖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170.
[14](明)罗钦顺撰.整菴存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73.
[15](明)冒日乾撰.存笥小草[M].合肥:黄山书社,2015:35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俊斌,博士研究生 来稿日期: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