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外译过程文化缺省问题探析

2023-09-04郭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9期

郭伟

内容摘要:《神女劈观》是上海米哈游制作发行的开放世界冒险游戏《原神》中角色云堇创作演唱的唱段,通过游戏剧情动画的形式,结合中国戏曲,从声音、画面、场景多个视角为玩家带来全新的直观体验。《神女劈观》一曲不仅在国内掀起“戏曲潮”,也引起了很多外国的关注,推进了文化的传播,让全世界游戏玩家都开始认识中国戏曲的魅力。因此本文以《神女劈观》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析中国戏曲在外译过程文化缺省及文化补偿问题,旨在让外国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感受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提高中国传统戏曲知名度。

关键词:《神女劈观》 戏曲外译 文化缺省 文化补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无论任何时候,中华民族都不能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极具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对具重要艺术价值、蕴含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戏曲进行外译,成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绝佳窗口。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形式,中国戏曲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就其外译而言,对译者的要求很高。

中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戏曲文化在外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如何在译入语文化中找到戏曲中的文化特色词的地道表达,也是译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戏曲《神女劈观》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戏曲在外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以及文化补偿策略,旨在让外国观众更好地感受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助力中国传统戏曲“走出去”。

一.《神女劈观》简介

《神女劈观》是上海米哈游制作发行的开放世界冒险游戏《原神》中角色云堇创作演唱的唱段,由国家级京剧演员杨扬老师亲自演绎。《神女劈观》是由游戏中著名的璃月戏曲家云堇的父亲根据坊间传说所作的一出戏,描绘了一名神怪仙女为保护村民挺身而出的传奇故事。戏文中讲述:天衡山的小村落里,有一对感情很好的夫妻。天有不测风云,妻子因出门采药被魔物抓走,丈夫也变得疯疯癫癫。魔物威胁村民,要求把村中的小孩供奉给他,村民恐惧万分。主人公申鹤主动请缨,身藏一把驱魔剑,进入魔物的老巢与其苦战,最后将魔物击败。后来,姑娘因资质过人被仙家收留,但也无缘再入尘世。

在为这出新戏寻找表演场地时,云堇结识了戏中「神女」的原型申鹤,并解了这段故事的真相。云堇向申鹤提出要修改《神女劈观》中的不实之处,申鹤却表示自己很喜欢传说中的那一版故事,不必作修改。云堇在原先的戏文后面续写了自己所见证的申鹤的故事,使得《神女劈观》这出戏变得更加完整了。

《神女劈观》将京剧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创新融合,以中国京剧文化为基础,结合皮影戏、木偶戏、传统武术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迅速“出圈”。新华社发文:《中国游戏“出海”新潮,传统戏曲融入虚拟世界》,报道了云堇与《神女劈观》在海外的走红,表扬米哈游公司以游戏的方式去弘扬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宣传中国游戏传统文化,助力中国戏曲走出国门。

二.戏曲外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可以定义为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加以省略的内容。在交际的过程中,如果双方想要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他们一定有一些共有的背景知识或者语用预设。在这样的前提下,显而易见的信息就会被省略以提高交际的效率(王东风,1997)。

与源语读者共处于同一文化背景的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省略大部分与读者所共享的、非必要的背景知识,其复杂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文化内涵通常也衍生出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缺省。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目的语读者不能将作者省略掉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常识与原文本联系起来的时候,文化缺省就会导致目的语读者无法准确、顺畅理解原文意思,作品中的文学价值也会随之流失。

文化缺省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语言文化差异,而翻译的重难点也在于此。不具备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无法构建语篇的连贯寓意,出现理解难题,因而造成文化缺省。中西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导致戏曲外译过程中出现大量文化缺省现象。文化缺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语义偏差和词汇空缺。

1.语义偏差

话语的理解和思想的交流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如果离开了语言环境话语的理解就可能出错,也就是说如果译者没有进入到原语语境,把话语和语境有机结合起来,就会产生语义理解上的偏差(曹山柯、马弦,2008)。一旦译者没有深入剖析其文化背景及原语语境,就会造成这种偏差。

例1:朱丝缚绝烂柯樵,雪泥鸿迹遥

译文:To her red strings of binding they sent. And they dwelt long together, content.

分析:“朱丝缚绝烂柯樵”中的 “朱丝”指红绳。《淮南子·说山训》中有:“圣人用物若用朱丝约刍狗,若为土龙以求雨。”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做成的狗,以“朱丝”相系,表明“朱丝”的祭祀性质。“烂柯樵”出自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烂柯樵”便寓意光阴流逝,世事变迁,也形容时日漫长。“雪泥鴻迹遥”是出自“雪泥鸿爪”一词。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有诗云:“人生到处知和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大雁踏过雪地,留下一片痕迹,待鸿飞雪化后,一切又不复存在,感叹人生的不可知性,也比喻生命短促,世事无常,物是人非。

这两句诗运用典故,表示时间不复,往事已成烟云,夹杂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伤。而译文中“they dwelt long together, content”,俩人心满意足的生活了很长时间,则将原句中的悲伤遗漏,只留下满足。这里译者剖析其文化背景及原语语境,导致了语义上的偏差。

2.词汇空缺

文化负载词是某一种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词或词组。文化负载词往往只存在于一种文化中,在另一种文化中常常找不到对应词,是跨文化交流和翻译的重大障碍之一。戏曲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仔细把握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寻找英文中的对应词,否则会导致误译,给目的语读者错误的引导。

例2:鹤归不见昔华表

译文:The crane returned to a home without a luster.

分析:这个典故最早出自《搜神后记》。丁令威学道有成,化鹤回到故乡辽东,却见物是人非。“华表”一般指华表柱。华表柱为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代设在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原文的意思是主人公“申鹤”回到家乡之后,发现城门华表柱已经消失不见了,又是个沧海桑田,人事变迁的故事。很显然,英文中并没有直接对应“华表柱”的词汇,译者取“华表”的字面意思,昔日的华丽外表,将其译为“luster”。原句意变成了申鹤回到家乡之后,发现家乡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没有传达文化负载词的重要意义,传递了错误的语义。

三.《神女劈观》英译的补偿策略

《神女劈观》中大量传统戏曲元素以及灵动诗性的语言为本地化翻译带来巨大挑战,译者通过释义、省略、套译、加注、创译等翻译策略将曲中中国传统文化信息予以补偿, 有效地传达了原文意义,助力中国戏曲文化“出海”。

1.释义

释义法(Explanation Translation)是指采用解释说明手法,将译文读者的理解难点,依据句法、修辞或语义需要,在译文中增加一些解释说明的词,以表达原句内涵。因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很多社会、历史、文化词汇在英语中存在文化空白,找不到对应的词,译者在进行戏曲翻译时,采用释义法,在译文中向目的语观众解释其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可以补偿直译所带来的文化缺失,避免给予目的语观众错误引导。

例3:秋鸿折单难复双

译文:Two loving souls by death cruelly parted

分析:戏曲开篇用“秋鸿”作为意象。“秋鸿”是传说中最痴情的鸟,在它们的一生中只有一个配偶,向来都是从一而终的,不管是哪一只大雁死了,剩下的那个到死都会是孤单一个,它们不会再次找寻另一个伴侣。原文的意思是鸿雁的配偶死掉之后,再也不成双入地。折,指代夭折、死亡。“秋鸿折”可以理解为病逝的申鹤母亲。因英文中难以找到“秋鸿”的对应词,所以译者在翻译时,直接采用释义法,将秋鸿解释为两个相爱的灵魂被死亡残忍的分隔两地。译者通过释义和简单的词汇表达,表达出鸿雁死去一只再难双飞,引申为申鹤的父亲失去了妻子,这样既补偿了文化词汇缺失成分,也传神地表达出其所想表达的含义。

例4:天伦散去绛府邀

译文:Their abiding place filling paternal bonds rent

分析:“天伦”指的是凡间、世俗的亲属关系,“绛府”指天上神仙住的地方。“abiding”意为“感情忠贞不渝”,“abiding place”指的是感情忠貞不渝的地方,即绛府。“paternal bonds”寓意为“亲情纽带”,即天伦。“Filing”是指填补空缺,填补亲情纽带的空缺。“rent”是“rend”撕裂、撕开的被动式。原句的意思是对主人公申鹤而言,凡间的缘分散去了,神仙住的地方却对她敞开大门。因英文中的文化缺失,找不到“天伦”“绛府”的对应词汇,因此译者选择释义法,将其意思在译文中解释出来,弥补了文化缺省,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戏曲剧情。

2.省略

省略法(omission),也叫减省译法,是指原文中的一些词汇在译文中不译出来。虽然译文中不出现该词汇,但是却表达了词义,或者该词词义不言而喻。省略的目的在于避免冗长,精简译文,使译文最大程度上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省略法并不能随便使用,不能删除和改变原文的思想和意义。

例5:若非巾帼拔剑人皆命丧

译文:But by her cold steel was death averted

分析:“averted”是动词被动语态,表示避免。该句意为如果不是女英雄(申鹤)拔剑对抗灾祸,人皆丧命。“巾帼”是指女性英雄豪杰,即主角申鹤,英文中直接用“her”来替代,省略掉女英雄这一层含义。但是根据上下文,不难推测这里的“her”是指女主角申鹤。省略法并没有改变原文意思,反而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与语言规则及受众的文化背景。

3.套译

套译法(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是指用译入语中的同义或近义词去套译原文中的词汇的一种翻译方法。译者在译入语文化汇总寻找对应词语进行替换翻译,目的是再现原文意义,这也就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策略,译者在进行套译时,需要注意原文的地理、历史、人文、习俗等文化色彩。

例6:红缨猎猎剑流星

译文:With crimson spear and flashing brand

分析:“红缨”指的是长枪枪尖下挂的穗,缨穗吸血,鼓舞士气,也引申表示长枪,“猎猎”是拟声词,红缨枪快速挥舞发出的声音。红枪锋利,剑光迅捷。

英译本中将红缨翻译成“crimson spear”,即“猩红(绯红)长枪”,引申为沾满敌人献血的长枪。因为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时寻找译入语中意思最接近的对应词进行语义替换,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信息。

4.加注

由于英汉文化存在许多差异,因此汉语中很多词汇在英文中没有对应词,形成词义空缺。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采用加注的形式来弥补空缺。尤其是在翻译一些文化性很强的人名、地名时,译者通过添加句内注释、尾注、脚注等手段来解释原文重难点词汇,传递目的语读者不熟识的文化背景。

例7:今日再会,新朋旧友做满堂,共聚此时

译文:Now,she might be found. With friends all around. To whom she is bound — a home

分析:在戏曲的最后,云堇将申鹤的过去与现状相对比。曾经她孤苦无依,遭乡人冷落、唾弃,今日亲朋好友将她围绕,高朋满座。申鹤在人间终于有了羁绊,那就是“home”。“bound”意为束缚、羁绊、紧密相连。因此译者在译文中直接点出了羁绊,并通过注释形式,深化主题,以强化读者印象, 完成信息的传递。

5.创译

创译不止是翻译,而是传统翻译的高级延伸,创译在语言翻译的基础上,再依据文化背景用自己的语言重组信息,让信息读起来就像为本地市场专门编写的一样。

例8:凡缘朦朦仙缘滔

译文:Mortal ties broken, with the adepti she went

分析:“朦朦”,不清晰;“滔”,弥漫、充满。本句大意为:申鹤与凡间的因缘散去,被仙家收留,之后仙凡相隔,无法再入尘世。“mortal ties”意为凡间的因缘。其中“adepti”(复数形式adeptus)是游戏原创的英文单词,意为仙、仙人,词根是adept,指的是能工巧匠(n)、能手(n)、擅长熟练(adj)。因为在目的语文化中找不到直接的对应词,因此译者在本地化翻译时,采用创译的手法,原创词汇,表达特定含义,用于營销和宣传,在有效传达信息的同时,传播品牌形象。

中国传统戏曲是集合文学、美术、舞蹈等方面的综合性表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本文以热门戏曲《神女劈观》为研究地向,探究中西文化差异,社会背景不同带来的语义偏差,文化负载词错译等文化缺省现象,并探究本地化过程中的文化补偿手段,旨在为中国戏曲翻译扫清传播障碍,展露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译者需灵活运用释义、省略、套译、加注、创译等方法,提升自身双语文化素养,助力中国戏曲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1]曹山柯,马弦.科技翻译中的语义问题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9):48-50.

[2]陈芙.求同与存异并举——《中国印刷史》英译的补偿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22,35(04).

[3]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06):56-61.

[4]阳倩,危思宇,杨帆.湖南花鼓戏外宣资料翻译中文化缺省问题探析[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2,25(04).

[5]仲方方.葛浩文《青衣》译本文化缺省补偿策略探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01).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