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行为差异

2023-09-04张湘翊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张湘翊

内容摘要:日常交往中的交际表达方式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语言交际通过言语对话来进行沟通交流,非语言交际在语言交际之余,能够起到强调、补充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存在着许多差异。本文主要从体态语、客体语、副语言等方面,对在不同的背景环境下的中美两国的非语言交际进行分析与对比,帮助大家尽可能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交际 中美对比

非语言交际是一种不借助言语进行的、潜意识层面的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不使用口头和文字的形式进行沟通,往往利用符号、声音、距离和时间等非语言手段传递信息。有关非语言种类的划分有很多种,而最早的分类则是由鲁希和基斯所提出的根据非语言交际基本成分进行分类,可分为手势语,动作语和客体语①。由胡文仲、毕继万所编著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中,将非语言交际划分为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和副语言。

非語言行为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且具有文化规约性。非语言行为很模糊,具有模糊性,同时也会受到不同语境的约束,所以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非语言交际,需结合情况来整体进行分析。如在中国,竖起大拇指这一动作,通常表示对某人的赞同或认可,但是同样的动作,在部分欧洲国家通常表示搭车,在泰国则表示“我恨你”,由此可见在分析非语言交际时一定要综合把握周围的情况。

非语言交际能够传达真实的内在情感,能够营造交际印象、进行会话管理,手势、眼神、表情、谈话距离、沉默等都会对会话交流起着指引、解释和强化的作用。根据调查统计显示,在日常的跨文化交际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中,语言交际仅仅占了35%,非语言交际的比重则高达6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中美体态语的差异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法斯特说,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②。莎士比亚曾说,“从一个女人的眼睛、脸颊和嘴唇上可以读懂她的语言。”这些都表明了体态语在日常交流中的重要之处。

1.眼神表达的差异

中国自古就流传着“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体现的正是眼神的表达。眼睛是接受非语言信息最重要的渠道,眼神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对视使得心理产生变化的一种交流方式。

就美国而言,美国人认为在双方交际谈话的过程中,直视对方必不可少的,要时时刻刻保持眼光接触。在交谈过程中如果眼神游离或没有直视对方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被认为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也会给人留下不可信或是傲慢的印象。美国就有这样一句谚语,“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而在中国,眼神交流较为含蓄,且对全程的眼神交流没有绝对的要求,中国人在日常交流中不习惯全程盯着对方看。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一直直视,甚至会让对方误认为是有敌意。中国人认为交流中有适当的眼神沟通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目不转睛一直盯着看。

在遇到陌生人时,中国人一般不会有眼神交流。走在大街上与陌生人擦肩而过时,很少会有眼神交流,如果一位陌生人一直看着自己,会让人感觉有些不舒服,甚至因怀疑对方是不是有不好的图谋而产生恐惧感。而在美国就不会有这种情况,美国人不会忌讳这些,他们认为这样的眼神交流没有什么不妥。所以说,当我们与美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注重眼神交流的差异性。在与他们交流时,尽可能地和对方有全程的眼神交流,眼神不要飘忽不定,让对方误解,引起不必要的交际问题。

2.面部表情表达的差异

面部表情常常是情感态度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手段。美国人的面部表情较中国人比更加丰富,可能受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表达等方面较为内敛,表情也较为收敛。就微笑而言,微笑是传递友好的表情,表示赞同、满意,但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在中国,人们与陌生人很少甚至没有眼神交流,更不会对陌生人随意微笑。但在美国,这种现象就较为常见,他们虽然不会随随便便对人微笑,但在较为狭小的空间中,经常会送给陌生人一个微笑以示礼貌与尊重。同样是微笑,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会带来麻烦,有这样一个因微笑而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案例,一位在美国任教的中国教师,有一次美国学生和他讲述自己的出糗的经历,这位老师在听的过程中一直面带微笑,引起学生极大的不满,学生认为老师在嘲笑自己,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便质问老师问什么要笑话他,老师听完则连忙笑着解释说没有不尊重,但是学生则因为老师的大笑以及笑着解释更加生气,便再也没有来上过该老师的课了。通过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微笑这一简单的面部表情在中西方交流中有时候会有着很大的差异,使用不当很容易会让对方感到反感进而引发交际冲突,因此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表情习惯等,避免引发冲突。

3.手势表达、身体姿态的差异

在人际交往中通常会借助手势来辅助语言交际进行完善的表达。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相同手势所表达的意义却大相径庭。在中美两国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文化内涵与价值观,手势表达也自然而然存在着不同的。就握手这一手势而言,美国人对待握手这一动作的态度是出于礼节,以表尊重在简单握手之后就会立刻松开。而在中国,握手则是一种热情的体现,有的时候中国人之间握手不会太短暂,甚至会在一番寒暄之后才松开对方的手以示热情。此外,手掌朝下这一手势的含义也相差甚远。手指由前方向自己身体方向挥动的这一动作,在中国表示让某人过来,且一般的对象多是小动物,而这个动作在美国则有告别的含义。还有伸出食指这个动作,在中国表示指向,指明方向,如果手指指向上,就表示向上、上面等意,但是在美国,食指向上则表示让对方等一下。

身体姿态是通过身体的姿势,动态或是静态来进行非语言交流的。Heslin将触摸分为社交、功能、友爱、情爱和性爱五类③。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待触摸的看法定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事先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以免造成尴尬或是不愉快的窘状。首先,双腿交叉而坐,双手托住下巴或者放在嘴、下巴上这一姿势,在中国人看来,如果一个人摆这样的姿势,那这个人应该是在思考,对这一姿势没有太大的反应或是过多的思考,可能仅仅认为是一种习惯而已;但是同样的情景在美国人面前,则会认为是让其他人离远一点、不要靠近或打扰到他的意识。在美国人眼中,双手托住下巴这样的姿势代表着孤僻、没耐心、孤独且性格古怪。其次,鼓掌这一姿势,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表示的意义也有所差异。比如在表演或者演讲的情景下,中国人鼓掌是对表演者的认可,演讲人或表演人一起鼓掌也表示着友好;但是在美国,双方鼓掌时,表演者多是为自己鼓掌,认为自己表现很完美,感到骄傲。此外,向其他人表明“我吃饱了”所用的动作中美两国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常常伴随着双手在肚子上绕圈抚摸的动作,美国人则是将手放在脖子的位置,其意思就是吃进去的食物已经到达脖子这里了,已经吃撑了。上述两国的手势表达、身体姿态的差异不绝对,分析其体态等还应该结合周围的环境,以免出现误解。

4.空间距离的差异

空间距离、身体接触的差异在日常交流中极为重要。在中国,人们对肢体的接触没有过于多的排斥,当然多数情况排除异性之间。在看见可爱的小朋友,有的时候会摸摸头、摸摸脸来表示对小朋友的喜爱,孩子的家长也不会特别排斥;但是在美国,如果和人距离过近或有身体接触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美国人对此很反感,虽然做出此动作并没有恶意,但还是会让对方认为不尊重、无礼。除此之外,在中国,虽然两个男生手拉手不常见,但是两个女生关系好,手拉手出现在大街上是很常见的事情,且我们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认为可能只是姐妹闺蜜之间关系好;但是这样的情形在美国人眼中极其排斥,如果有两个女生手拉手,那么其他人就会认为这两个女生是同性恋。在公交车上,如果座位比较拥挤,他们宁可站着也不会挤在一起坐,在中国大家一起吃饭时,如果作为少一两个人,我们通常就会挤一挤坐在一起,但是在美国宁可自己一個人一桌也不会挤在一起。所以,如果我们和美国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一点,生活的文化环境不一样难免会有差异,要注意空间距离,尽量避免身体接触,以免对方感到反感。

二.中美客体语的差异

客体语是非语言交际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指与人体有关的相貌、皮肤颜色、身体气味、服饰、个人用品等,一些物件、用品在生活中也会起到传递信息的功能④。

1.皮肤与相貌的差异

中国有一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的环境,外貌定会有差别。中国人属于黄皮肤,华夏儿女,五官相对较平,更偏向小家碧玉;而美国这一西方国家,白皮肤,五官立体,轮廓清晰。肤色与相貌特征都有差异,人们的审美也有所不同。比如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认为双眼皮显得眼睛大,比单眼皮要好看,但是一些西方人则会认为单眼皮的中国人更具有东方女性的美。中国人喜欢着白皙的肤色,认为白色肤色好看,“一白遮百丑”,但是天生皮肤白的美国人,却向往着古铜色、小麦色的肌肤,他们认为这样看起来更健康,而白会让人有病恹恹的感觉,所以经常可以看见在晒日光浴的美国人。

2.身体气味与服饰穿着的差异

在与人交际中,身体气味对给人留下印象起很大作用,对身体气味的掩饰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影响气味的因素有很多,卫生、饮食、种族、生活习惯等等都会有影响,所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人的身体气味也有所不同,当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平等地对待,不要戴有有色眼镜,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自己的个人卫生,身体气味要加以重视。

在不同的价值观背景下,对待服饰穿着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人可能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穿着相对于保守,暴露在外的皮肤不多;但是在美国,对待服饰穿着则更加开放,露出皮肤的部分也比中国相对多。

3.对待个人物品、时空看法的差异

个人用品通常可以指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可以是毛巾、书等这样的小物品,也可以是房子、车类等似的大物品。从个人用品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脾气、性格、工作等等。在中国,好朋友同事之间互相共用一些物品是很常见的;但是,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美国会让人感到很反感,他们会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权益,不应该随意触碰他人的物品。

时间和空间亦是非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文化环境下对时间空间的看法不同。中国相对重视时间,但是没有特别严格,在一些大事情面前,虽然时间也很重要,但还是会将目光放长远,仔细思考,深思熟虑;美国人看待时间更为严格,美国是一个快节奏的国家,他们将金钱看得十分重要,一分一秒都不能够浪费。在空间方面,中国人虽然也比较注重隐私,但是美国更为重视。在中国,如果老师的办公室门是关着的,学生被允许可以敲门进入,但是在美国,如果教师的办公室关着门时,其他人是不可以敲门的,因为在美国,教师把办公室的门关闭时表示这个时间段属于老师的私人空间,不可以被打扰,即便是敲门老师也不会开,甚至是很反感。

三.中美副语言的差异

副语言可以理解为具有辅助性的语言,一般包括音质、音频、音量、语速和语气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副语言在日常交际中无处不在,且使用率非常高,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格外注意。

1.生理性声音的差异

对于生理方面的声音,像打喷嚏、打嗝等行为,中国人的容忍度很高,一方面是不太在乎,认为没什么,另一方面就是认为既然是生理上的声音,一般没有更好控制的办法,所以可以理解;但是在美国,却是极力排斥,非常减分,如果真的突发这种情况,他们一般会巧妙地把声音掩盖过去,如果来不及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对方道歉,十分排斥生理性的声音,他们会认为这一行为没有礼貌,没有教养,不尊重人。

2.功能性声音的差异

发出吹口哨这种功能性的声音的行为,在中国比较排斥,会被认为可能是不务正业、没有教养、不礼貌;但是在美国,吹口哨可以是好朋友之间的招呼,美国人会在熟人面前吹口哨,而且也有男生对着女生吹口哨以表示对女生的夸赞、赞美,但同样的情形在中国则常常会被理解为不怀好意。

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际再寻常不过,而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常见。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子们,未来从事的行业就免不了与外国人打交道,如何与外国友人进行跨文化交际,如何更好地跨文化交际就格外重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价值观,非语言交际也会有许多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环境,对比分析其间的差异、感同身受、为对方着想,交际中敏感度必不可缺,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或麻烦,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4:114-144.

[2]钱珊.论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A].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第11卷第6期.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注 释

①吴娇.浅译非语言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特点[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12月.19卷6期.

②胡德清.试论体态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

③洛雷塔·A·马兰德罗,拉里·巴克,非语言交流[M].孟小平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④任智巍.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2).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