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
2023-09-04邱菽曼
邱菽曼
内容摘要: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是“立德树人”,所以其蕴藏的德育资源是丰富且分布广泛的,而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科学的策略,努力挖掘语文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因素。以《敬业与乐业》为例探求德育渗透具体实施路径,潜移默化把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通过语文课堂和实践落实德育,以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 渗透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1]。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加需要关注德育教育的渗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对比旧版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2]。”“文以载道”的教育传统更能概括语文身上承载的德育功能,语文教材选取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将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概括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修养教育、人格品质教育三类。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指出:“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作为首要原则;精选优质课程资源,多角度挖掘其育人价值。教师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与学活动[2]。”由此可见,教师开发语文课程德育资源要紧跟时代需求,反映社会特色。现今制定课程,应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社会主义价值观。“诗无达估,文无达诠”,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尽相同,因受时代之影响,具有时代独特特色。同时,参与课堂及语文活动也不例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在尊重作品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以新时代主流价值观为方向,积极树立学生符合时代所需之道德观。
下面笔者尝试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德育资源入手,以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敬业与乐业》为例,探究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实施路向,以期提供思考和帮助。
一.认准方向,明确目标
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要避免喧宾夺主,语文课要进行德育渗透,但绝不等同于思想品德课[3]。从文本的具体内容入手,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重要的是让学生潜移默化中理解文本的道理或精神价值。《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使梁启超先生为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启蒙,于20世纪70年代在上海中国职业学校进行的演讲。这篇演讲词放置当代,也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帮助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敬业与乐业》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九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转折,他们对未来职业的抉择会影响他们高考科目、大学专业的选择意图。如果能够探求文章的德育价值,领悟文章的德育意图,产生对个人未来选择的思考,将为一生的发展奠基[4]。单元导读的定位是提高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体会作者运用的思维方法,这一单元可以归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感受到先哲的智慧,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体验哲学,对生活能产生更深入的思考,丰富个人内涵。一堂课不仅是那45分钟,课前的教学目标融入了适切的德育目标,是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成功的第一步。
鉴于此,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划关键词,理清文章思路,积累经典语句,领悟语言特色。(二)能准确恰当运用事例、道理证明自己观点。(三)感受先哲思想,结合生活经历品味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建立乐学观。德育目标确定为:(一)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生活态度。(二)学习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的特点,成长为思想独立、说理严谨、表达流畅的自信少年。
二.深挖文本,找准德育切入点
《中庸》将“明明德”视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并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从“格物致知”着手,即以获得“知”作为德育的开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还主张将道德教育融入知识的学习之中,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语文德育目标的实现要以教学目标的落实为基础,从传授知识入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设置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深层领悟、拓展延伸四个环节。首先,“好的导语像磁铁”,导入环节可以根据想要实现的德育目标服务。教师开启学生的知识按钮,让学生关联所学习过的知识,激发联想、唤起情感体验。然后通过对议论文写作知识的回顾,明确议论文写作的结构思维。然后,在最初的感知中,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尽量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找出整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这样,当学生完成任务后,就会逐渐明确文章层次的划分,然后通过交流,文章的结构就会清晰地体现出来。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德育资源丰富聚集的地方,文章大量的富有哲理的征引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体悟,而课前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学习的过程中对经典格言也有了初步了解。在深层领悟环节,先让学生根据预习所查找的资料进行研读讨论,分析文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学习论证方法后,从论据切入,运用诵读法。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領悟[2]。”这篇演讲词繁征博引,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体会口语和演讲的特点。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其思想的深刻性,感受圣贤的风采,体察自身的学习精神和人生态度,获得思想道德的升华,实现人生价值。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敬业与乐业”的精神,设计了相关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反思、分析和总结。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大胆质疑文中提出的观点,辩证思考人生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能力。简而言之,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教师应该少说,多听,并注重对学生的评估。拓展延伸环节,围绕“敬业与乐业”将安排一个短时间的现场演讲,训练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
三.预设环节,有效落实
根据上文对于课文中渗透德育切入点的分析,下面将对导入环节和深层领悟环节进行预设。
(一)激趣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职业:科学家、作家、医生、教师、演员、快递员、清洁工、司机、公务员等。学生上台为自己理想的职业投票。
预设:选择快递员、清洁工的学生只有零星一两个。教师对选择快递员、清洁工职业的学生追问: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些职业?教师对其他学生进行提问:你们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吗?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此时教师不做评价。
师:2019年年末,正值合家团圆的春节期间,疫情给人类带来了挑战,看着白衣天使们日夜奔忙,都会让我们感受到医生这一职业的神圣。普通人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职业呢?我们是否应该因为我们的职业不同而导致的地位差异而自惭形秽?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我是一名教师,我应该如何对待?大家作为学生,你们又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现在的职业呢?“业”到底指的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梁启超笔下的《敬业与乐业》,学完这篇文章希望你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采用情景导入和问题导入方法,唤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最后一堂课总结完全文之后,可以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应该如何对待学习和未来的职业选择,现在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每个人的从业经历都有可能是终生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从业反思的问题,但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如果这个反思者是学生,那么这种反思就会多一层空间。
(二)深层领悟
设计以下小组讨论问题来渗透德育教育:
1.作为学生,学业是现在的职业。与“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百丈禅师相比,我们可能睡过头、错过闹钟。与那些敬业的成功人士相比,我们可能缺乏动力、不够认真。说说自己与“百丈禅师”的差距。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反思他们现在的职业,激发他们的自省意识,意识到了自己的学生身份,并对文中那些耐人寻味的语句有了更好的理解。学生应该像职业人士一样认真对待学业,抱着乐业的心态去学习。学生应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将学习和爱好结合起来。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投资于自己所学,一分钱不多,一分钱不少。”学习是最好的投资,不要抱怨功课繁重,而是寻找快乐。如果用心去做,你会感受到进步的快乐,也会为未来铺路。用百丈禅师的精神,鞭策自己向成功的路上进发。
2.怎样深入理解本文的“乐业”精神?请同学们联系之前学过的梁启超先生《最苦与最乐》。
预设:辩证看待苦与乐。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乐”这件事。有的人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乐”,最终身陷“乐”而不能自拔,甚至走向毁灭。所以,要想真正做好一件事,就要静下心来,从自己内心的需求出发,从兴趣出发,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就不会因“乐”而盲目、浮躁,也不会因“苦”而痛苦、挣扎。
设计意图:衔接旧知《最苦与最乐》,不仅引导学生回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这个普遍的人生哲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在新时代自己所肩负责任的内涵,教育学生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为投身乡村振兴而读书,为创造家庭幸福而读书,为实现个人价值而读书等等。想要业有所成必然会经历痛苦、磨难,甚至是艰难、困苦。正如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处于顺境之中,也不可能一直处于逆境之中一样。苦与乐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道德经》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当我们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老子的方法,以“空”来应对“苦”,以“静”来面对“乐”。
3.理解了“业”的多重含义,现在你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有什么思考?未来职业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认真考虑和思考。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来选择职业。比如,如果我们喜欢艺术和设计,可以考虑选择相关職业;如果我们喜欢探索和创新,可以考虑选择科学和技术领域;如果我们喜欢教育和研究,可以考虑选择教师或学者等职业。
设计意图:从普通的劳作,到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事业,再到能感受无穷趣味的志业,既告诫了即将就业的青年学子们,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无论事之大小,皆要勤于劳作[5]。但是,选择职业不仅仅是为了谋求经济上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理性思考,考虑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并为之奋斗努力。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谦逊和勤奋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这三个问题都是以文本为依托,学生们可以通过反思性学习,分享和讨论他们对职业的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今天的初中学生,尽管处于求学中间阶段,但他们通过积累生活经验或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设想,形成了对未来和自己想从事的职业的想法[6]。在形成这些想法的过程中,如果敬业和乐业能够有效渗透,那么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四.依托文本,拓展延伸渗透德育
当学生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后,作者的强烈精神和思想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思想道德认知的发展和完善。他们所获得的思想道德感悟是一种输入过程,需要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自身主观情感的表达。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感悟是否正确,语文教师难以做出一项直观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进行演讲和片段化写作的拓展延伸环节。
写作任务:我们学习了很长时间,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学习的不二法门呢?我们学习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是只要掌握了方法,你也能把这些知识记在心里,并且还能学以致用。根据所学到的论证方法,探讨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地对待学习。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能够精准地把握学生对于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悟的准确性。通过引导学生将道德情感转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日常道德行为,从而实现了德育的目标。
演讲任务:穿越到百年前,如果是你站在演讲台上,对于“敬业乐业”你有什么要传达的?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再补充一些事实论据,设计现场演讲,每人3分钟,注意演讲的状态和要点,要有激励性、鼓舞性。让学生上台演讲,教师需要调动学生主动性,根据要求设计趣味性强的活动,同时避免强制的分享方式抑制了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演讲能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思维成果,说理表达能力能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演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耐心倾听他人的良好品质,即对自己的能力和人格的尊重。
新时代给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课程中的德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还需站在单元教学或主题教学的角度将德育落实渗透在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中,将语文与德育深度融合渗透,彰显无痕,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与担当。
参考文献
[1]张楚卿,周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评《语文德育论》[J].语文建设,2021,(16):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3]高赛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以鲁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J].新课程(中学),2018,(06):221.
[4]隋运梅.初中语文学科德育案例研究——以九年级《墨池记》为例[J].现代教育,2018,(02):55-56.
[5]嵇康.敬业与乐业,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读《敬业与乐业》所感[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06):152-153.
[6]廖茹玲.从“业”的内涵看梁任公演讲的境界——《敬业与乐业》解读[J].中学语文,2020,(29):45-46.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