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项目化学习 建构高效生物课堂
2023-09-04丁玉祥
丁玉祥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项目化学习;模型建构;跨学科实践;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9-0022-02
项目化学习是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综合性、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认知活动形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科学思维”列为核心素养之一,并将模型建构能力作为科学思维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核心要素加以强调。随着“双减”政策的规范实施以及新课标的深度推进,如何实现教与学的深度变革,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些挑战在项目化学习中得到了一一回应。
为此,在初中生物学课程实践中,着力聚焦核心知识、重要概念和关键能力,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精心设计指向知识、概念和能力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的联系与拓展,并用项目成果呈现出对知识概念的创造、运用和深度理解,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踐中,坚持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对学生生物学模型建构的关键能力进行定向培育,其实质是针对特定的生物学课程内容,综合运用生物学、物理、技术、工程学等学科概念,以及“结构与功能”“尺度、比例和数量”“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选择恰当的学习材料,设计并制作模型,直观地表征相应的结构与功能,有效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切实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围绕驱动性问题进行生物模型的建构、应用、评价与修正,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它一方面契合了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另一方面对学生建模能力的精准培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期专题从不同视角聚焦项目化学习中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不仅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而且顺应了当前初中生物学新课改的发展趋势。从专题的内容表达看,既有生物学项目化教学的基本课堂方式及实施策略的全面阐释,并基于市域课题研究形成了项目化学习的6个流程——选定项目主题、设置驱动性问题、确定项目任务、组织项目实施、交流与评价、生成项目产品,明确了开展探究活动、梳理生物学科学史与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的三个教学策略;也有生物学课程中模型的分类建构,厘清了生物模型能够使微观世界可视化、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的作用;还有项目化学习中学生模型建构能力多元培育路径的清晰表达,着力引导教师根据学科大概念确定单元教学主题,并通过驱动性问题引领、项目设计与实施等环节,激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模型建构、模型应用、模型评价与修正,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学科本质、形成概念体系、提升核心素养。
跨学科实践与项目化学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学生基于实际问题和真实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创意物化。本专题注意结合具体实例阐释了在跨学科实践的项目化学习中如何培育建模能力的教学策略。与此同时,本专题还专门介绍了项目化学习建模教学评价标准的初步研究成果,具体从教师、学生两个维度理性建构了项目化学习中建模教学的评价标准,为生物学新课程中项目化学习的规范化实施、建模能力的多元化培育、建模教学的精准化开展以及教师建模教学的科学化评价提供了方法指引和思路借鉴。
(作者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教研员、江苏省东南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市考试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