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的应然状态、现实困境及推进路径

2023-09-04曹洪军万信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推进路径新时代

曹洪军 万信

摘 要:新时代以协同共建模式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意义重大,能够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积极性,汇聚集体智慧力量,全面提升劳动教育实施水平,大力增强育人实效性。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的应然状态是:根本教育目标应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教育实施力量应为多元主体性协同参与;教育时空布局应为多维联动;教育实施方式应为多措并举。主观认识存在差异、教育方式整合乏力、教育目标微观分散是当前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运行所需直面应对的现实困境。为此,需要做到:树立正确工作理念,达成多方共建共识;注重教育方式融合,增强育人内容连贯;系统教育目标设定,确保前进步伐一致。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推进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2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2-0123-06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生劳动教育必须要“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1]。作为培育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念,助其掌握劳动实践技能的重要教育形式,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如何以协同共建理念为引领,营造开放、包容、互鉴的良好教育环境氛围,充分调动高校、家庭、社会参与积极性,全面提升教育工作实施科学化、精细化、时代化水平,大力增强育人实效性,是目前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的应然状态

近年来,协同共建育人模式备受高校劳动教育部门关注。就价值功能而言,以协同共建模式实施劳动教育能够将家庭、学校、社会紧密连接,发挥集体育人智慧,促使教育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更加完整化、系统化、多样化,推动教育活动高位实施,保障既定育人实效目标如实达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指的是在遵循青年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成长特点以及高校劳动教育活动实施规律的基础之上,以协同共建理念为指引,以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家庭、高校、社会劳动育人优势为抓手,帮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技能、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2]的劳动教育模式。结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概念内涵与现时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状况的把握,本文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的应然状态如下:

1.根本教育目标应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新时代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的根本目的应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从社会主义制度教育方针与劳动教育功能定位两个方面回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其一,社会主义制度教育方针要求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必须是以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根本教育目标。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就教育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所做的基本的政策概括,它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阶段性”[3]。相比于西方教育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教育方针在育人目标构建上更具立体性、系统性与亲和力,更加强调教育是个体立身之本、学校树德之基、政党强国之钥。我国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方针,将回答好“培养什么人”问题作为“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方向”[4]的前置要件。作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方针,创优升级传统劳动教育方式机制的重要体现,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在育人价值目标设定方面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第二个百年发展奋斗目标达成育才需要,坚持“把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作为教育实施根本方向,全面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发展应有价值。其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育人功能定位指向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综合劳动素质要求。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在劳动综合素质上必须兼具坚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信仰、高尚社会主义劳动道德情操、积极向上劳动实践心态、服务社会劳动责任担当。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在育人功能上具有树德、增智、明辨、强体、育美等多重功效。新时代以协同共建模式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根本目的就是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劳动育人价值作用,实现良好家风传承、学校课堂理论传授、社会生产实习锻炼等教育形式育人作用,帮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念、具备社会主义劳动道德情操、掌握合理分析、解决社会生产实践问题基本能力,练就投身智能制造、科技创新、文化產品创作等脑力(智力)劳动实践本领等品质素养,满足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培育劳动综合素质要求。

2.教育实施的力量构成应为多维主体协同参与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实施主体应具有多元性,注重家庭、高校、社会的协同参与。新时代以家庭、学校、社会为育人主体,健全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方式机制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满足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高位实施新需要,提升育人实效性的有力体现。“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由社会分工所带来的知识体系分散问题愈发显著。受此影响,教育曾一度被认为是“可以被肢解的社会实践,如同工厂车间流程一样,家庭、学校和社区可以独立承担属于其使命的职责”[8]。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自动构建自我、明确社会角色和定位价值坐标的有效手段”[9],要依托教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认同、明确自身社会发展价值功能、具备艰苦奋斗爱国主义情怀,就必须要有效整合、共同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劳动育人功能。首先,家庭是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的基础力量。“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个教育场域,具有基础性、奠基性的作用。”[10]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可以借助村规民约讲授、家训家风传承等“生活化”“情境化”的教育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家庭美德中所蕴含的美好劳动情愫绵亘于学生心灵深处,并以定期创设家庭劳务为契机帮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劳动实践对于美好家庭生活创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使之对劳动基本概念产生初步浅层性认知,形成良好生活劳动习惯以及勤劳向上的优秀品格,有助于为高校施行更深层次的劳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其次,高校是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的关键主导。高校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达成的第一责任者,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1]的历史育人重任。以高校作为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主导,根本目的就是要借助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打造高品位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为抓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形成合理分析、解决有关社会发展问题的劳动理论思维与实践能力,自觉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2]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念。最后,社会是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的重要支撑。社会是大学生劳动教育高位实施,推动既定育人实效达成的重要支持力量。在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过程中鼓励企业、农场等社会生产性组织广泛参与,有助于为劳动育人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场所,创新创优现有教育教学形式,避免以往教育实践因育人途径选择范围狭窄所带来的“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弊端,帮助学生以身体力行的实践参与切实感受到科学、高效劳动生产所带来的社会各领域巨大发展成就,形成自觉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强烈责任意识,切实做到真正尊崇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勇于创新劳动。

3.教育实施的时空布局应为多维联动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的教育时空布局应为多维联动,回应了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应建立在何种时间节点之上、应圈定怎样育人空间范围等议题。时间与空间作为教育过程存在形式,“是学校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13]。劳动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主抓手,要实现释疑、明辨、锻骨、强基育人功能就必须保证教育持续“在时”“在场”。新时代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出发点之一就是要以多维联动的教育时空布局构建为契机,打破以往育人实践在时间和空间选择方面所形成的“以课堂教育为主空间,以学生在校时间为主节点”的片面认识,减少因教育时空选择碎片化所产生的“劳动教育地位被边缘化、劳动教育的实施被形式化”[14]等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的时空布局应为:一是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时间节点设定应具有整体性,体现持续性。在教育时间设定上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超越了“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所持续展开的过程及安排”[15]原有认知,注重全时段育人,有机融合了课前、课中、课后等各教育时间段,并以系统性思维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学校课堂教学、社会生产实践等各时间段,差异化实施教育活动。二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育人空间选择应注重广域性,彰显联动性。当前相关部门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空间的选择大多只是限定于课堂、宿舍、学生社团等校园内部空间元素,并没有延伸到家庭、社会生产组织等校外因素,造成教育活动开展缺乏空间内外交互性、“新鲜感”不足等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在育人空间选择上并不仅限于高校内部因素,而是以校园为中心兼顾家庭、社会等域外劳动育人空间。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整合各空间劳动育人功能,使其发挥联动效应,实现优势互补,为高位实效育人营造良好空间联动氛围。

4.教育实施方式应为多重方式并举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实施方式应为多重方式并举。强调教育方式多样化,共同发挥育人功效是大学生劳动教育遵循协同共建模式推进的必然选择,是对教育工作为何需要多措并举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的有力回应。一方面,多重方式并举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规律。劳动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关键环节,在育人目标上融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培养于一身,“内在遵循思想引导、情感熏陶、能力训练多重规律”[16]。现行大学生劳动教育由于受到“以学校为主体”理念深刻影响,教育实践主要是借助劳动课程理论知识讲解、相关专业课程校内生产实训等传统形式。以上述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虽然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何为劳动、如何正确劳动、应具何种劳动态度情感等问题,但效果往往具有浅表性,难以达到劳动教育规律要求状态。新时代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提出教育方式多重并举具体要求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协同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所属劳动育人方式优势,克服传统教育模式在方式应用及效果达成方面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规律要求所产生的断层问题,增强育人实效。另一方面,多重方式并举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更好满足现时育人方式需要的必由之路。当前应采用何种方式实施大学生劳动教育,满足立德树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青年健康、向上成长等多重需要是有关部门必须有效解决的重大问题。立足于综合育人需要,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多措并举实施教育活动就是要解决由传统“学校教育主体一元论”给大学生劳动教育所带来的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方式选择、应用方面所存在的疏离与脱节问题。在协同共建模式的引导下,以综合运用、倾尽所能、协同共进的工作思路将优秀家风熏陶、社会实践锻炼、学校理论讲解宣传等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共同发挥劳动教育功效,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加砖添瓦。

二、新时代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的现实困境

当前由于主观认识存在差异、教学方式整合乏力、教育目标微观分散等问题所带来的协同共建积极性不高、共建内容无法有效衔接、共建脚步难以整齐划一等问题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高水平推进。

1.主观认识存在差异,协同共建责任意识不强

新时代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过程中存在着各共建主体的主观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协同共建责任意识不强问题。首先,家庭在大學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认知方面存在消极性。由于受到外部地理环境限制以及自身教育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少数家庭片面认为承担大学生劳动教育职责是高校应尽义务,高校有足够能力做好劳动教育方方面面。因而,家庭缺乏育人主体意识,不愿意主动参与高校针对学生群体所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教育以及部分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难以实现其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所应具有的基础作用。其次,高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认知上存在排他性。虽然诸多高校认为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意义重大,有助于改善现时劳动教育状况,增强育人实效。但在实际育人过程中部分高校依然存在排他情绪,以学校作为劳动教育实施主体,依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文件精神单独设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实效评判,轻视甚至忽略家庭、社会在上述方面所具作用,不利于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有效落实。最后,社会在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认知上存在迎合性。社会长期处于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主体“边缘地带”,普遍认为“学校需要什么社会就提供什么”。尤其是在大学生社会生产实践教育阶段,社会所扮演的角色通常只是限于实践教学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外部教育资源提供者,缺乏主动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各环节的全局参与意识,难以发挥其在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方面所具有的全过程支持作用。

2.教育方式整合乏力,育人内容难以有效衔接

新时代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存在教育方式整合乏力,育人内容难以有效衔接困境。一方面,过多注重整合学校与社会层面劳动教育方式。部分高校由于受到一线教师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推进方面所提出的便利性诉求影响,在教学计划制定及具体实施阶段仅侧重将劳动理论知识课堂讲解、校内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参与社会公益劳动活动等学校与社会教育方式相结合,缺少优秀家风熏陶、良好家训传承等家庭教育方式运用,造成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推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社会劳动实践技能知识等教育内容上产生断层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教学内容完整呈现。另一方面,过多强调整合家庭与社会层面劳动教育方式。相关问题主要存在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推进的实践育人阶段。部分高校由于受到教学设施、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因素限制,在大学生劳动协同共建实践模式推进过程中过多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家庭以及社会育人方式优势。在实际教育阶段,家庭劳动美德教育、社会生产实践教育等方式得到充分运用,但专业生产实训、校园文化活动、劳动实践课程讲解等学校内部教育方式脱离其中,劳动教育内容设计与安排缺乏完整性,难以反映出学校层面劳动育人要求。

3.教育目标微观分散,能力培养缺乏完整性

当前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存在着教育目标微观偏离,能力培养缺乏完整性问题。一是家庭以劳务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推进目标。部分家庭过多关注协同育人在日常生活质量提升方面所具作用,以满足家庭成员劳务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阶段,家庭片面注重帮助学生掌握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垃圾分类等维持生活秩序正常运转的家务劳动实践技能培养,而劳动伦理道德传承、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则没有被纳入其中,造成育人目标设定功利色彩明显,难以衔接学校与社会劳动教育目标要求。二是高校以理论知识传授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推进目标。高校内部普遍认为理论育人是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重要方面,在劳动教育协同共建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课堂理论育人价值,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形成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念。为此,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过程中通常将帮助学生知晓、理解“什么是劳动”“何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为什么要形成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念”等理论问题作为主要教育目标,以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出台的劳动理论课程教学文件要求作为工作推进标准参照,难以凸显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育人目标要求。三是社会以培养产业后备力量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推进目标。社会是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推进重要参与者,能够为教育活动实施提供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育人资源。通常而言,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社会参与主体一般是由企业、农场等经营性组织构成,具有资本逐利性特征。因而,在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推进目标确认上时常带有产业人才培养价值倾向,以塑造具备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综合素质要求的生产劳动者作为教育目标。在育人阶段,社会劳动教育实践大多是以培养学生高效生产工具应用、创新产业思维塑造、科学运营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导致协同共建育人目标设定过于片面化,难以反映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目标要求。

三、高校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的推进路径

新时代落实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涉及诸多要素和环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做好下述三项工作:树立正确工作理念、达成多方共建共识;创新协同教育方式,增强育人资源连贯度;系统教育目标设定,确保前进步伐一致。

1.树立正确工作理念,达成多方共建共识

新时代要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推进工作就必须要充分树立协同共建正确工作理念,达成多方共建共识。一是要加强理念宣传教育。在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过程之中必须全面考察与把握高校、家庭、社会各自所属劳动育人功能,以微博社区构建、微信公众号设立、学校官网专题网页创设等方式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关于劳动教育贯彻协同共建理念的基本要求、措施方式及时传递给家庭、高校、社会三方。在此基础上,要以文件内容解读的形式帮助各共建主体正确理解何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为何实施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如何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等问题,在使其真正搞懂、弄通上述议题的基础之上消除自身在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上的原有片面、错误认识,生成劳动教育共建主体意识,形成协同共建模式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正确工作理念。二是要将协同共建理念系统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全过程之中。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之中不仅要恪守“以生为本”理念,还应在教育内容安排、教育目标设定、教育时空选择、教育方式安排、教育实效考察评判等各阶段坚持贯彻协同共建工作理念。持续以共建、共商、共享的工作理念充分调动高校、家庭、社会劳动育人积极性,全力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实施主体确立协同化、教育内容安排多元化、教育目标设定整体化、教育时空安排联动化、教育方式选择多样化、教育实效考评多方参与化,有效实现协同共建工作理念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多方协同共建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引导功能。

2.注重教育方式融合,增强育人内容连贯

当前在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注重不同教育方式融合发展,有机整合家校社育人途径,大力增强共建主体劳动教育内容衔接连贯度,更好为立德树人服务。一是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育人方式融合发展的理论知识储备。要紧密结合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方式融合发展目标达成实际需要,仔细查找、认真学习、有效总结有助于推动家风传承、理论知识传授、社会生产实习锻炼等家、校、社学生劳动教育方式有机融合的有关理论知识,为协同共建教育方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理论指导。二是要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育人方式融合发展前期调研工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育人方式融合发展的前期调研工作,在调研过程中要面向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建育人主体就各自所属劳动教育方式类别形式、作用功效及其实现机制等内容深入调查,找寻融合契机、发现相关难题、得出一般规律、加以总结概括、及时记录在案,为后续育人方式融合发展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三是要切实打造一批能够充分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高位推进的融合育人方式。基于前期理论知识探索与现场实地调研数据资料成果,相关部门必须对标对表党中央协同共建劳动育人方式融合发展有关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目标导向,结合家、校、社劳动教育方式特点及其育人作用机制,以学校后勤场所、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劳动理论与实践教育课程为平台将家庭劳务实践、学校课堂理论学习、社会生产实习等教育形式有机融合,在育人过程中有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劳动实践技能知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等教育内容衔接连贯度,全面提升劳动教育内容完整性。

3.系统教育目标设定,确保前进步伐一致

要全面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应有育人功效,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服务就必须系统化教育目标设定,以清晰、科学的育人目标设定确保各参与主体育人前进步伐始终保持一致。其一是要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的根本育人目标。在根本教育目标确立阶段,各共建育人主体必须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为前进方向,以帮助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形成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念、具备正确社会劳动实践基本能力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的重要价值目标,勠力同心,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达成持续培育勤于劳动、善于劳动、勇于创新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其二是要厘清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推进的根本目标与家、校、社微观目标之间所存关系。在协同共建劳动教育目标制定阶段有关部门必须要充分了解学校、家庭、社会各自微观育人诉求,并以整体性视角合理明确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与各协同共建育人主体微观目标之间所存“引领-支持”基本逻辑关系,使其得到有机连接,更好为立德树人服务。其三是要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推进的微观教育目标调整优化工作。在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时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前进方向,在共建育人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各共建主体不同时期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所提出的育人目的诉求,查找微观育人目标设定及实施分散问题,对其加以合理分析,寻找具体产生缘由,及时给予有效指导,有效避免相关问题再次出现,全面提升微观目标设定及推进对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达成的联动支持力度,全力实现教育目标系统设定在保障大学生劳动教育协同共建模式推进各共建主体前进步伐一致方面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顾明远.教育方针要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J].中国教育学刊,1990(3):3-4.

[4]石中英.“培养什么人”问题的70年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1):51.

[5]人民日报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7]韓天娇,苏德.劳动教育的本质结构、现实困境与可为路径——基于身体视域[J].现代教育管理,2022(8):48.

[8][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45.

[9]徐喜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意蕴及其实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9.

[10]康丽颖,姬甜甜.回归教育学视域的家庭教育理论建构[J].教育科学,2021(1):69.

[11]人民日报社.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代表人物 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问候[N].人民日报,2014-05-01(1).

[12]人民日报社.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8-05-01(1).

[13]王枬.学校教育时空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育学报,2019(1):3.

[14]姜太源.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空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43.

[15]王枬.学校教育时间和空间的价值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0(11):93.

[16]任志峰.以体力劳动加强劳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0(8):65.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推进路径新时代
豫南山区特色农业推进路径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天津市家庭农场现状调查及推进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