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赋能美育

2023-09-04张芸卉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跨学科核心素养

张芸卉

摘要 美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采用跨学科的美育教学更有利于充分发挥美育的铸魂育人功能。本文以“绽放青植园的生命色彩”系列课程为例,阐述基于美术学科的跨学科课程设计思路与实践,分别从教学设计的初衷与定位、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跨学科学习促进多元能力的形成、困境与反思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将跨学科的美育教学的各个层面逐一剖析,以期将跨学科赋能美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得以推广和有效开展。

关键词 跨学科 核心素养 美育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艺术学科的实践活动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类,其内容涵盖广泛,坚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课程,落实以美育人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针对美术学科的课程理念,应注重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等的关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学科本身也具有与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学科特性。因此探索以美术学科为主学科的课程群,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激励学生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和创新精神,是实现美术学科育人目标的有效手段。就如同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塞尚从苹果中看到了多维度观察事物的造型方式,引导学生以美术学科为基础,运用跨学科学习的方法,探索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学会发现和思考问题、学会探究性学习、学会感知与表现生活中的美,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本文以“绽放青植园的生命色彩”(以下简称“青植园”)跨学科课程为例,展示传递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思路。具体的美育教学活动包括用植物色素表现绘画色彩、植物色彩拓印并制作文创产品、《芥子园画传》临摹、手绘植物日志、为中国画题诗等。

一、多角度分析,确立课程定位

随着美术学科的深化发展,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深入与多元。以美术学科为基础,展开围绕现实问题的跨学科实践探究活动是现阶段美术课程发展的重要一环。以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为依托,突破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性,实现多学科聚力,有助于培育学生全方位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和表现美,积极传达对生活与学习、对校园与家国的热爱。

(一)活用青植园资源开拓教学空间

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以项目化学习为依托,有效开展跨学科系列教育活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校教师对学校务农基地——青植园和学校其他公共空间进行组合与重构,作为天然的美育教室,充分拓展了多样化的教學空间。青植园不仅可以为科学、劳技等学科提供瓜果蔬菜,同时也是美术学科中教师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教学活动空间。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链接各学科,将课堂搬到自然空间中,展开科学种植、采摘、烹饪、绘制植物笔记等教学活动,展开跨学科美育课程探索。例如在少儿版《美术》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绘画色彩的表现”单元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走进青植园体验劳动的快乐,结合经典作品带领学生感受艺术家如何用色调表现劳动人民的辛劳,体验色彩传达出的情感;在调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与采摘,发现色环里相差120度的紫色与绿色和谐搭配关系的美妙。

(二)与科学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

我校是课程改革的基地校,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课程改革实践已成为本校美术学科的一大亮点。笔者与科学课教师合作,尝试将七年级科学学科“溶液”单元和美术“绘画色彩的表现”单元相结合,带学生走进青植园,在观察植物色彩的基础上,通过溶液实验探索叶绿素与溶液之间的变色反应,再通过蒸馏等科学方法,获取植物的色素。随后运用水彩技法,用天然的色素记录植物的色彩搭配,探索色彩美学的奥秘,在感受植物色彩之美的同时,运用自然植物色素作画,绘制植物日志装点生活。通过美术与科学结合的跨学科的探究式美育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以自然陶冶和净化心灵,达成美育育人的目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教学实践

(一)审美感知能力的培育

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如爱因斯坦是出色的小提琴手;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曾说自己是“艺术与科学的受益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也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都以人类的创造性为基础,源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共同寻求真理的普遍性。”通过对学校青植园中具体的自然物进行探究,采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艺术的思维方式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之美的审美感知能力,以及运用多种途径发现美、体验美、理解美的综合能力。

在少儿版《美术》七年级“诗情画意的中国画”这一单元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以欣赏或临摹中国画作为导入,教授学生中国画的画面布局、笔墨韵味等知识与技能,不仅缺乏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也难以让学生直观、深入地理解中国画的内涵,感受中国古人对自然物象的独特情感,不能形成对中国画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认识。笔者尝试在课程设计中结合青植园的教学资源,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如:“目前的季节适合种什么蔬菜、瓜果?这些植物属于哪些科属?”“不同科属植物的生长规律有何不同,其枝叶是螺旋式生长还是对称式生长?”“不同科属植物的根茎、叶片、果实的形态是怎样的?我们常吃的是植物的根、果实还是叶?”等问题。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深入观察、研究、记录植物的特性,在科研活动中带着“如何才能用毛笔表现生活中植物的特点?”的问题回到美术课堂,通过学习欣赏、分析《芥子园画传》中的蔬果,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与布局方式。最终,学生利用采摘的成果作为表现对象,运用中国画技法绘制植物形象,理解古人用诗书画印表现蔬菜瓜果的生活意趣,完成学习探究。

(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育

艺术表现能力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技能。学生要在具备审美感知能力的基础上,用美术的思维、技法、语言进行艺术表达的实践,才能不断激发创新创造能力。少儿版《美术》六年級第二学期“凸版画的艺术魅力”单元,意在使学生感受版画的印痕之美。版画的媒介物除了板材之外,还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依托青植园的既有资源,利用当季植物,通过采摘和近距离观察与触摸,感受植物的纹路、肌理,通过捶拓保留植物的肌理,通过转印重构植物的肌理并制作文创产品,具体可通过拓印、捶拓、转印等方式,设计并印制帆布包、围巾、帆布鞋、扇子、书签等文创产品。此外,还可以通过刻制橡皮章的方式为青植园设计标志,并应用在文创产品设计中。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版画语言,学习到版画基本的制作方法。学生运用版画的技法在自然产生的情感表达的驱动下设计制作文创产品,帮助学生体悟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学会表现美、塑造美,并陶冶情操,以美动人,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三)创意实践能力的培育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创意实践能力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在“绽放青植园的生命色彩”美育教学活动中,多学科可以交叉融合、相互渗透。除结合科学、劳动等学科开展教学外,还可以结合语文学科开展手绘植物日志、为中国画配诗等艺术实践活动。撰写植物日志是文字、绘画、科学知识共同组成的课程,可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写作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为中国画配诗的教学活动则是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的产物。学生需要在对诗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中国画的章法布局美观合理地将诗题写在作品上。美国教育家唐纳德·格雷夫斯在采用现代化仪器的实验中发现,写作能力与绘画能力的培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在写作时,在大脑中提炼文学语言的前提是将看到的、想到的事物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再通过图像转换形成语言说出来,最终才能落实于写作。因此,绘画和言语一样,都是思想表达的工具,且儿童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启迪写作。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美育课程实现了文学、历史、生物与美术学科知识的自然对接、相互迁移。创意实践能力是新时代学生的必备能力,关乎其未来的长远发展。跨学科融合的美育教学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学习成果,是培养创意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

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历史,中华文化之魂根植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植入课程,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绽放青植园的生命色彩”美育课程中,对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培育的落脚点在于对中国画经典入门读物《芥子园画传》的深入研究和学习转化,同时结合青植园的自然资源,学习临摹《芥子园画传》,学习具体的笔墨技法。学生能在实践中观察植物,同时结合经典,向经典学习,为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会像中国古代画家一样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并结合经典尝试用笔墨进行造型表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人诗书画印熔于一炉的文化理念。学生完成作画、题诗、落款、钤印等实践,最终形成作品,感悟中国画特有的文化底蕴,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跨学科学习促进多元能力的形成

在“绽放青植园的生命色彩”的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须根据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贯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课程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之外,还可有效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相关能力。跨学科美育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与技能,通过设计、制作和改进,形成物质性成果,将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不断推理、验证想法,逐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创意实践能力。

(一)初步形成跨学科思维能力

在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各个纬度中,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思维能力是开展实践探究的基础。在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运用多学科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需要查阅、筛选各种媒介的信息。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主动性和创见性的思维形式,其过程通常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想象、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运用,创造性思维能使学生对固有信息与观点进行理性审视,同时主动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产生独具见地的观点。系统性思维是指能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系统性思维要求学生能打破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能从整体角度去看待事物,关注问题的内在联系,掌握各学科的关联性,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科技相融合,提高综合探索的能力。

(二)初步形成学科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美术学科的教学中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重在用概念、策略、技能解决新问题与新任务。在“绽放青植园的生命色彩”课程项目中,学生能从采摘实践中深刻理解农作物的播种、生长的全过程。美术学科可与劳动或思想品德学科结合,使学生了解农业活动过程的艰辛,提升实地考察能力、调研能力,培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优良品质。学生可以从提取植物色素的科学实践中转化与提升与化学实验相关的实践能力;可以从植物日志的绘制过程中,为生物学的相关研究能力打下基础;通过为中国画题诗活动,将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关系的理解转化为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体验的课程中获得知识迁移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感知与理解所学内容,达到各学科知识间的融通,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提升学习兴趣,促成综合能力的形成。

四、困境与反思

在常規的跨学科课程推进中,还存在具体的困境亟待解决。一方面因为单元课时有限,教师难以完成延伸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囿于师资力量,很难有一专多能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多学科的深入探究学习。笔者通过对“绽放青植园的生命色彩”课程项目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认为可从两个层面进行改进,解决目前跨学科美育活动中的常见问题。

(一)课程整合,重组单元结构

可将跨学科的美育教学活动植入常态化教学中。具体而言,可以整体规划一学期的教学内容,重构大单元,以学生小组多线程合作的方式进行。例如少儿版《美术》七年级第一学期“绘画中的色彩”是“造型·表现”单元,此单元课程在整体规划时,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通过欣赏了解艺术作品的色彩搭配原理,小组合作探索青植园当季植物的相关科学知识,用植物中提取的色彩画植物日志,记录科学观测的结果,结合“产品包装”单元,将绘制的水彩植物设计成产品包装或植物卡片,最后落脚到“展示我们的作品”单元,展示前期学生完成的美术作品,为当季蔬果做宣传推广。通过将同一学期内的单元进行整合,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组织、串联在一起,使课程时长更加合理、教学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可高效开展跨学科美育实践活动。

(二)优化师资,各学科教师协同教学

在跨学科的美育教学活动中,通常采取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其他学科知识。但是教师要引领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进程,就需要对各个环节深入了解。这对于教师而言是极具考验的。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准备,并预估学生的研究方向及程度。虽然教师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补充自身的知识库,但也只能从较浅层次了解知识点,很难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常常会导致跨学科教学开展出现诸多问题。操作性较强的方式是美术学科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共同研讨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教学效果。

在跨学科美育课程的设计中,教师要多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结合学校与周边的实地资源,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准,为学而教,学以致用,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备能力与品格。

猜你喜欢

跨学科核心素养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