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义的三重面相: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三维向度

2023-09-03蔚佳霖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长时段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出来的一条发展新路,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从自然生态、社会历史以及人本身三个向度加以突显。从自然生态的向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彰显为生态正义;就社会历史向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呈现为社会正义;就人学向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为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即人本质的复归;这三重向度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基本方向。对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进行研究在国家发展迈向高质量的历史阶段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从理论内核的高度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何去何从,也对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具有现实启迪。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生态正义;社會正义;人学向度

中图分类号:A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于中国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之后实现接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世界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现代化模式的一大创新,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同时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即中国式现代化代表全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也为世界上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1]基于此,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在赓续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从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三重向度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尤为必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自然生态向度;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社会历史向度;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巨大人口规模的国情下,追求共同富裕的同时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人学向度。

一、生态正义的全面突显: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自然生态向度

生态正义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自然生态向度,生态领域的公平正义是中国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客观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人与自然的和谐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时至今日生态正义的突显集中体现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意蕴的发掘。

(一)价值诉求:对资本逻辑超越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36,但与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同时到来的是,高能耗与高排放也使地球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自中国主动拥抱世界,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以来,国家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逻辑的影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在提高了人民福祉的同时,也让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无论是世界性的生态危机还是中国的环境破坏都直接或间接是受到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影响导致的。

从揭示生态危机的根源出发,“马克思指出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是全球生态正义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3]。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4]161在将自然作为人无机的身体的基础上马克思引入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4]163,最终导致“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5]因此,在此意义上,资本逻辑一方面扩展到自然生态领域,将自然资本化,另一方面是要求不断扩大再生产,自然界因而成为资本牟利的对象。

从生态循环的基本规律出发,自然界是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也就是其自身的“新陈代谢”,但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生产的过度扩张使自然界自身的新陈代谢超过了其阈值,最终导致“新陈代谢”的断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6]579土地被过度消费从而导致土地持久肥力的破坏就是受资本逻辑支配的“新陈代谢”的局部断裂,“新陈代谢”的断裂由局部向全球扩散依然受资本逻辑的支配,既由于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需要,英国土地的肥力很快就被耗竭了,因此需要大量的 “鸟粪对英国田地施肥”[6]277而这大量的鸟粪则正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对别国土地肥料的进口就意味着对别国土地资源的持久肥力的伤害,进而导致“新陈代谢”的断裂从局部扩散至世界层面。这要求我们要对资本逻辑进行超越。

(二)价值定向: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取向

质言之,资本逻辑就是一种资本至上的思维。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和生态正义的实现必须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关系。

重新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明确人与自然天然的本质关系。恩格斯指出:“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7]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强制性支配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构成部分;长期以来,人在自然界优势地位的获取在于更好地把握和运用了自然规律,而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就意味着人对自然的顺应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要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绝不是统治与被统治、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在双方和谐的基础上,人对自然规律更好地进行把握。

重新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求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关系。为此马克思指出:“对土地这个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财产……所进行的自觉地合理的经营”是“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8],也就是要求人实现生产的同时要兼顾再生产,不能以牺牲再生产为代价去进行生产。马克思也认为 “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9]因此,人作为生产资料的暂时占有者,在进行社会生产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站在对后代负责的高度,把社会再生产条件传承下去。这实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要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也是要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同时,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存在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根本上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三)价值进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0]。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十年来,习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汗牛充栋,生态正义的理念已经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之中,可以说,对生态正义的追求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自然生态向度。

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要求构筑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即新时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既非以“人类中心主义”,又非所谓的“自然中心主义”,而是以“共同体”范式规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体”理念中包含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想,也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价值指向,构筑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是“共同体”能够行稳致远的前提保证,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又要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兼顾,力求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自然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要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培育,以期“加快实现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11]。因此,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尝试生态补偿的实践,将不合理发展格局造成的生态破坏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和相应的配套经济举措加以弥补,力图实现局部濒临“断裂”的“新陈代谢”重建。生态补偿成效的取得也为中国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包括在生态扶贫中涌现出的林果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林下经济等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

二、社会正义的深度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社会历史向度

社会正义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社会历史向度,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正义取向深植于中国现代化道路全程。春秋时期的《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内涵传统中国的普遍社会正义思想,近代以来维新运动代表人物康有为也提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到今天社会正义的彰显则集中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社会正义意蕴的弘扬。

(一)价值追求:对“丛林法则”的摒弃

在社会理念的构建上,丛林法则大行其道,“进化论”在达尔文的笔下是生物学的概念,即在自然领域的优胜劣汰,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把达尔文的‘生存斗争的公式机械地搬用于社会。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把群众的贫困、帝国主义战争和殖民地压迫叫做生存斗争,说这是自然的生物学的规律、是‘高等种族对‘低等种族的斗争”。[12]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将优胜劣汰的理念引入社会领域是对社会“非正义”的辩护,是将社会的“非正义”现象嵌入社会发展逻辑,认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分化、战争、殖民等“非正义”现象必然会产生,社会“非正义”有其合理性因素所在,这是充斥着野蛮血腥的“丛林法则”式发展理念。

在社会政治的构建上,“丛林法则”依然活跃。霍布斯指出:“在没有一个共同的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13]94霍布斯在此集中强调“权力”的威慑作用,指出权力的失效或者权力威慑尚未建构之时,人类社会就受到所有人反抗所有人的“丛林法则”所支配。进而,“人人互相为战的战争状态,还会产生一种结果,那便是不会有任何事情的不公道的,是和非以及公正与不公正的观念在这儿都不能存在。没有共同权力的地方,就没有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地方就无所谓不公正。暴力和欺诈是战争中的两种主要的美德”。[13]96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西方政治理念将社会的公平正义置于社会共同服从的权力之下,只有在社会政治发展甚至政治威慑确立的前提下,社会正义才会部分实现,社会正义只是高度集中权力的附属品,以此理念为基础建构起的社会政治体系必然对社会正义的实现缺乏真正的关怀。

在社会经济的构建上,“丛林法则”同样发挥作用,恩格斯在1865年致朗格的一封信中写到:“对现代资产阶级的发展来说,最可耻的是它还没有超出动物界的经济形势”。[14]哈耶克认为“人们就不可能在收入普遍增长的过程中主张平等分享收入的权利” [15]162,因此“人们永远不可能就‘社会正義所要求的东西达成共识”。[15]1可以看出,“丛林法则”支配下的社会发展具有排他性,其一贯以“动物界的经济形势”野蛮且充满“非正义”推进发展,同时也从根本上排斥社会正义的实现。

质言之,在以“丛林法则”为统领的社会理念下,在受“丛林法则”支配的政治和经济形式下,社会正义的实现永无进路。故而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社会历史向度正是要实现对贯穿“西式”现代化全程的“丛林法则”的摒弃。

(二)价值判断:社会发展与社会正义的双重审视

无论是理念上的“优胜劣汰”,还是在政治上对“权力”的推崇,抑或是经济形式的“动物性”,西方现代化道路造成的社会“非正义”无不是以增长为唯一目标的价值取向造成的,实现对“丛林法则”的摒弃必须重塑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要重新判断社会发展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社会正义的物质保障,社会正义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因此保证社会持续发展极为必要。社会发展意味着对效益与效率的追求,无论是何种现代化道路都将社会发展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有西方主导的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规模的大扩张与社会物质财富的大丰富,也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到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即将到来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这数次社会大发展都为社会生活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给全世界解决了温饱问题。可以说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16]。因此,“作为物质文明基础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标志和客观尺度”,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在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获得自由的程度”。[17]马克思也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4]538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只有在生理、安全以及社交这些低层次的需要得以满足之后才会对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两个高层次需要产生强烈需求。所以,可以讲,社会发展是实现社会正义的物质保障,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前提保证。

另一方面,社会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开始更多地注重心理感受,人的尊严问题便凸显出来”。[18]其中,人们对尊严问题的追求就是社会正义的问题。因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极容易造成权力不足而义务有余的问题,在社会整体得到发展之后,人们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就集中体现在个人权利的主张层面,以期实现权利的实现与义务的履行相协调;个人权利的获得除追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之外,也有保障个人自身发展的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同时,对社会个人权利即社会正义的保障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发展。马克思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概念,即“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3,可见“社会成员个体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条件”[19]

(三)价值归宿:社会公平正义开显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20],社会正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具有极端重要性。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组成部分,社会正义也已内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历史向度的价值意蕴。

针对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和由庞大人口构成的社会,社会正义的实现必然要求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足够的时间积累。没有物质基础一定谈不上现代化的实现,没有社会发展也一定谈不上社会正义的实现,因此为夯实社会物质基础,实现社会发展,从而让社会正义的实现有所依据,我国制定了包括 “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对前两者做出更明晰安排的“两个十五年奋斗目标”在内的一系列发展规划。这些发展规划一方面为社会物质基础的积累指明了路径,另一方面也为社会正义的实现做了时间规划。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要求在发展为了人民的基础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社会整体的发展以及致力于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最终都是为了“做大蛋糕”和“做好蛋糕”,为“分好蛋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则是要针对社会存在的收入差距扩大和贫富分化等社会“非正义”问题,实现分配领域的社会正义,做到“分好蛋糕”。落实到具体层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方面是要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又会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是要求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正义,这“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先剥削后福利的路径”[21],实现对“丛林法则”的摒弃。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不搞霸权主义,不搞大国至上主义,也不搞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即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实现自身发展又要为世界和平注入新动能,为世界发展启迪新思路,为世界繁荣提供新机遇。总而言之,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 [22],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进步开创更为美好的图景。

三、人的本质的复归: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人学向度

对人本质的关注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人学向度。春秋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到近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是围绕“民”字展开,新中國成立以来毛泽东的“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3]的理念以及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都是对人的关注,到今天对人本质的复归则集中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学向度的敞显。

(一)价值愿景:对“人本质异化”的扬弃

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与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带来了人异化的问题,这种异化现象呈现蔓延与普遍化趋势,而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异化所造成的。“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4]163但是异化劳动导致人类的生活的缺失,最终造成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因此“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4]163由此,类生活的缺失造成人类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最终导致人与动物无二。

人的异化还体现在将人片面看待。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的进步造就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是 ‘单向度的人”。[24]“单向度的社会”在马尔库塞看来就是发达的工业社会,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的人会受到这个社会的影响。工业社会中的人追求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物质资料,同时对物质财富的追求风气也弥漫并泛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人变成了单纯的“经济人”。而在这一“单向度的社会”中也形成“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凡是其内容超越了已确立的话语和行为领域的观念、愿望和目标,不是受到排斥就是沦入已确立的话语和行为领域”。[25]12所以,作为单向度的人,其个体自由不再凸显,社会的一切都主要以一致性的形式彰显,物质追求成为“单向度人”的唯一追求的同时,“单向度的人”也丧失了其他方面的追求,这也就意味着“单向度的人”是人的異化。

质言之,马克思所言人类生活的缺失是源于对物质文明的过分追求,最终造成精神文明的结构性缺失导致的。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同样是产生于物质文明无限制扩张所导致社会整体的异化最后作用于个人,造成了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综上来看,这要求对“人本质异化”的超越。

(二)价值厘定:“异化人”与“全面人”的新勘定

无论是马克思所言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还是马尔库塞所言“单向度的人”,无不是对人异化以及对人本身发展失衡的批判,这两种人的异化形式均是对物质文明的过分追求所导致的,但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皈依的,是立体的人,是全方位的人,而非工具化的或是“单向度的人”,因此“全面人”的复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面人”的复归首先是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弗洛姆认为,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都以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这两种体系都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它们的目标都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财富,它们两者都是由管理阶层和职业政治家来经营的社会”。[26]而在社会物质财富已经极大丰富的今天,“评价标准”的重新确立是历史必然,新的“评价标准”应兼顾人的本质的发展。“单向度的人”意味着人对物质文明的单纯追求,在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达到一个程度后,人追求的转向成为历史必然。

其次,马尔库塞指出:“‘进步并不是一个中立的术语;它是有特定前进目标的,这些目标是根据改善人类处境的可能性来确定的。发达工业社会已经接近了这样一个阶段,那时它的继续进步将会要求从根本上破坏现行的进步方向和组织”。[25]16即工业社会继续进步的目标就不再是继续对物质文明的单纯追求,“而是明确意识到目标是颠覆现存的等级制和价值的优先性以及获得新的理性、新的感性和新的道德”。[27]总之,在马尔库塞看来,社会的进步的必然意味着人摆脱“单向度”,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对“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的重新勘定。

再次,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28]在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人对物的依赖阶段,人对物质文明的追求有其合理性所在,但是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类社会必然要向着马克思所言第三阶段即“人的全面发展”过渡,这就需要人要对精神文明有所追求,从而成为立体的、全面的人。总之,就价值勘定而言,脱离人的片面发展,转向人的“全面”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所在。

(三)价值旨归:人的全面发展

康德曾说过,“人,一般说来,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实存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为中,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对其他有理性的东西,任何时候都必须被当作目的。”。[29]简而言之,人是目的,人应强调自我的主体性体现和个体的自由发展。因此,为实现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的自由发展,对人本质复归的追求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组成部分,关怀人的全面发展也已内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历史向度的价值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历史发展的趋势的顺应,其是对将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一切的“评价标准”的矫正。中国的现代化实现进路以更加多维度,更加多元的标准去衡量一切,尤其是人,对人多元追求的回应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所在。同时,无论是从马尔库塞所言工业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还是马克思所言的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出发,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必然意味着摆脱人“单向度”的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已经取得极大成就,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收效颇丰,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建设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取得了建设性的进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得以确立,中华民族的精神充实程度达到了历史未有之高度。同时,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面对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在此国情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既要追求共同富裕,让规模巨大的人口都能实现物质财富需求的满足;也要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实现对物质财富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形成对精神文明的多元追求;最终就是要实现,“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进而造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时代新人。

结语

总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可以以自然生态、社会历史以及人这三重向度加以解释,而正是自然、人类社会与人这三个部分构成了整个世界。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方面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对整个世界的存在意义的生动彰显。

生态正义的突显是中国式现代化自然生态向度的要求;这要求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也要求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因此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对自然规律的合理运用即是对自然“新陈代谢”不至于“断裂”的负责,又是对经济发展可持续的负责,可以说生态正义的全面凸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社会正义的全面彰显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社会历史向度的要求;这要求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首先要处理好社会发展的问题,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必然导致社会整体贫困,而社会整体的贫困就是最大的社会“非正义”现象,因此一定要保证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乃至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同时也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时刻保持对分配问题的关注,就是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为社会发展与发展成果的分配实质上是一对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概念,两者的脱节极易造成社会的“非正义”;社会正义的实现也要求我们走和平的社会发展道路,做国际社会正义的坚定维护者。人本质的复归则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人学向度的要求;这要求人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兼顾精神文明建设,在物质满足的同时也要保持精神层面的富足,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推进中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对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的阐释一方面让我们能够从理论内核的高度去把握对中国发展理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对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刘洋、李艳芳.回到马克思:全球生态正义的重塑及当代践行[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88-9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0.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8.

[9]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78.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64.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36.

[12]〔蘇〕康士坦丁诺夫.历史唯物主义[M].刘丕坤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28.

[13]〔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9.

[15]〔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卷)[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6]王大树.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11-19+113.

[17]谢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2.

[18]夏东民、金朝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2):9-14+80.

[19]徐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60.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52.

[21]吴海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6.

[2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49.

[2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24]徐志坚.马尔库塞的工业社会批判与人的解放[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04):35-41.

[2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6]〔美〕费洛姆.人的呼唤—费洛姆人道主义文集[M].王泽应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59.

[27]Herbert Marcuse.Toward A Critical Theory of Socie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199.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2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57.

The Three Faces of Justic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YU Jialin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00,China)

Abstract: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a new development road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nited and le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explore in the long period of historical practice. It is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Chinese modernization can be highlighted from three aspects: natural ecology, social history and man himsel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ecology, the valu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manifests as ecological jus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history,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social justice. As far as the human dimension is concerned,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embodied in the comprehensive enrichment of things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namely the return of human essence. These three dimensions are the basic direction to study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study on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ical stag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owards high quality. I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grasp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road from the height of theoretical core, but also has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 of value; Ecological justice; Social justice; People learn dimension

(責任编辑:马晓颖)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29日

作者简介:蔚佳霖(2001-),男,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2BKS004);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为2023年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研究”(项目编号:2023ZZTS006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