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内涵与建设路径
2023-09-03薛风平
薛风平
[摘要]当代创新呈现全球化、网络化、协同化、集成化特征,创新资源加速向城市集聚,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已成为诸多城市的战略选择。基于对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及国内外代表性城区的建设经验分析,以青岛市为案例进行考察发现,可通过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提高科技服务能力、营造国际化氛围六条路径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关键词]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4—0057—07
当代创新具有全球化、网络化、协同化、集聚化特征,创新资源配置趋于全球化,并加速向大城市集聚,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正成为区域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伦德瓦尔(LUNDVALL)认为,创新具有社会性,是多种主体与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和合作的结果[1]。兰德里(LANDRY)提出了“创新城市”的概念,认为城市要复兴,必须通过城市创新,城市创新的关键是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和文化因素[2]。库克(COOKE)认为,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互动,小企业与大企业互动,并与区域资源、社会资本及文化相结合形成特定的区域创新能力[3]。布鲁金斯学会提出了“创新城区”的概念,认为美国创新企业在向中心城区集聚[4]。
最近几年,国内创新型城市研究聚焦于如何集聚国际资源。屠启宇认为,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包括功能定位、运行规律、沟通方式、关键主体、决策模式、生产行为、产业构造、空间偏好、关键单元、尺度偏好和外部构造[5],并研究了15个世界科创中心[6]。李健分析了创新城区的内涵、构成要素、类型、成长动力、发展机制和空间组织[7]。王伟研究了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如何打造与区域创新城市相适应的创新环境[8]。苏宁研究了纽约、伦敦、东京三座城市的创造力,认为“城市对创造力的建构,核心在于提升城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枢纽作用”,并分析了“都市区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三者间的相互关系”[9]。闫凌州认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要分阶段实施,塑造新经济增长点,融入国家发展战略[10]。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成果;但是关于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创新资源与社会、经济及文化间的相互关系,跨国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
一、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城市应当顺应创新全球化、网络化、协同化、集聚化发展趋势,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推动城市发展。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是指通过国际科技交流、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这类城市一般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国际化。城市是全球创新网络的一个节点,创新资源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向吸引力更大的城市集聚。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越高,能够集聚的国际创新资源越多,城市创新能力就越强。二是创新型。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依赖高科技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需要创新支撑。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是创新能力强、高科技产业发达的城市。三是高质量。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科技发达、教育先进、环境优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均衡。国际化是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外在表现,创新型是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内在动力,高质量是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
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是把国际资源、创新能力和发展模式三者有机融合的城市。这类城市要提高国际化水平,确定“友好城市”,制订科技合作计划、人才交流计划,搭建国际创新平台,拓宽合作渠道,推动本土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与国外相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推动技术、人才、信息、资金双向流动。一方面,本地企业到国外设立离岸研发中心。大学、研究所在世界科技中心城市建立研究中心,利用当地高端人才、先进设备和创新资金开展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城市建立联合实验室,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外资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开展合作创新。例如,我国科技部计划到2025年建立50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第一批联合实验室已经公布14家,第二批联合实验室已经公布19家,分布在生物、新能源、食品医药、海洋科技、深海探测、极地装备、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微软、IBM、英特尔、AT&T、西门子等企业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设立研发中心,推广应用技术。
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积极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21世纪的创新运用是网络化模式,大学、企业、研究院仅仅是创新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各节点通过社会资本链接创新网络,合作创新。一个企业或大学很难独立完成一项重大创新。城市需要經常性举办大型博览会、技术交流会及推介会,通过这些活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国内外创新主体合作。城市创新活力与创新环境密切相关。创新环境包括产业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生活环境。如果创新环境良好,创新种子就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例如,深圳的创新环境充满激情活力,催生了华为、中兴、比亚迪、大疆、创维等科技型企业。城市创新能力与科技服务体系有关。科技服务体系包括创新平台、孵化器、科技金融、科技中介、技术市场和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需要技术市场、人才市场、资本市场提供技术、人才、资本和信息等要素,需要中试基地、孵化器等平台提供概念验证、技术熟化、中试工程、成果转化、科技检测、技术评估和知识产权仲裁等科技服务。科技型企业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模式是由大企业衍生了很多小型科技企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硅谷仙童半导体公司衍生了英特尔、AMD、赛灵思、Altera、局积公司等30多家半导体公司。乔布斯曾说:“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11]另一种模式是科技孵化。孵化器提供创业场地、共享设施、技术、咨询、投资融资、创业辅导和资源对接等服务,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活率。
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培育创新型企业,形成高科技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经济竞争力既取决于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也取决于产业在同类城市中拥有的独特比较优势。城市产业如果占据了产业链上游的关键核心环节,就会对整个产业链拥有较强的控制力;如果位于产业链下游的中低端,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力就会减弱。城市产业只有紧跟时代发展节拍、与时俱进,经济才有活力。例如,洛杉矶十分重视产业创新,及时升级产业结构,从19世纪中期的淘金小镇发展成为环太平洋的国际化大都市。在19世纪末,洛杉矶抓住了铁路大发展机遇,建成美国西部交通中心。此后,洛杉矶大力发展飞机制造、机械加工、造船等工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美国的制造中心;同时,大力培育电影业、旅游业、金融、服务贸易等新产业。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依托国防工业、大学教育、科技研发优势,率先发展航空航天、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仪器和软件等高科技产业,形成了科技、金融和文化相互交织的现代产业结构。同样,美国硅谷抓住了晶体管、集成电路、个人电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发展机遇,引领世界产业革命浪潮,诞生了惠普、英特尔、思科、苹果、雅虎、脸谱、谷歌等高科技企业,从一个种植水果的农业城区发展为举世瞩目的创新型城区。产业创新需要建立产业创新平台、产业创新研究院和设立产业基金,制定产业政策,攻克产业的基础性、共性技术难题(图1)。
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内外创新资源、社会资本、创新环境和创新服务等众多因素。城市要营造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绿色低碳的园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培育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搭建技术市场、中试基地和孵化器等公共服务平台,集聚全球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每座城市的创新资源、城市文化、创新环境和社会资本各具特色,所以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没有统一模式,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及文化传统,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
二、国内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建设经验
(一)国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的建设经验
1. 美国旧金山硅谷建设经验
硅谷是世界创新高地,诞生了集成电路、PC机、激光打印机、以太网等新产品。硅谷的创新能力源于大学与企业协同合作。斯坦福大学开创了教学、科研与生产相融合的创新模式,培养了惠普、雅虎、思科、谷歌等企业创办人,支持企业研发人员与大学教研人员交流互动,持续不断为硅谷培育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是硅谷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硅谷的创新能力也源于科技人才荟萃,拥有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吸引了来自欧洲和日本、中国、印度的科技人才,汇聚了全球电子工业、计算机和软件领域的科技精英。硅谷的创新能力还源于富有活力的创新文化。那里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创新失败。大学重视基础研究,科研人员压力小。企业运用股权激励员工创新,容忍创新失败。硅谷的风投资本规模大、种类多,可以满足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每一环节的资金需求,科技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硅谷的創新服务体系完善,拥有很多律师事务所、猎头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这些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创新服务,大大降低了创新成本和创业风险。产学研合作、国际人才、创新文化、风投资本和科技服务共同推动硅谷成为全球闻名、最具活力的创新城区。
2. 以色列特拉维夫建设经验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的经济中心、教育中心和科创中心,总人口达到40多万,有特拉维夫大学和巴伊兰大学,已有10多人获得诺贝尔奖,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特拉维夫重视国际合作,从美国引进先进技术,向其他国家出口成熟技术,拥有英特尔、IBM、惠普、亚马逊、苹果、微软、高通、谷歌、三星、西门子等企业研究中心200多个。其本土企业与三星、飞利浦、强生公司联合开发医疗器械;大学和科研所发明了农业灌溉、海水淡化、沙漠治理、卫星导航、激光焊接等技术,向国外出口农业节水、无土栽培、医疗器械等技术,在常州、上海、广州、青岛等城市建立了中以合作产业园,共同研究微型机器人、生物信息、纳米技术等。特拉维夫大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设立拉莫特技术转移公司,负责转化全校的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公司通过转让技术专利,实现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商业化。大学还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共同设立科研基金,与法国、德国、中国签署双边协定,设立国际科研项目,开展合作研究。此外,特拉维夫大学建立了孵化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两年后,被孵化的企业自己养活自己,偿还政府原始投资;并且建立科研联合体,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通用技术[12]。由于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虽然特拉维夫本土创新资源数量有限,但是效率极高,能在短期内研发出高水平技术成果。
3. 印度班加罗尔建设经验
班加罗尔因软件外包而闻名,是印度的科技中心。这一国际化软件研发城市拥有2000多家软件企业、40多家世界著名企业的研发中心。日本三菱银行、索尼、富士通等公司在此设立了研究中心,与班加罗尔大学合作研究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其软件企业在欧美建立了多家科研机构。班加罗尔重视海外留学人才。极具活力的创业环境吸引了在美国留学的印度工程师、程序员、高科技专业人才回到班加罗尔创业,他们带来了大量资金和先进软件技术,也带回冒险、宽容、合作、透明的企业文化。富有东方魅力的班加罗尔吸引了众多西方软件精英来创业,使其成为全球软件人才的创新集聚地。政府把软件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全力建设软件科技园。企业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吸引海外留学生,招聘美国软件人才,培育本土软件人才。政府通过征收研发税筹集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软件产业发展。此外,印度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修订了版权法,出台了《印度信息技术法》,加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
虽然硅谷、特拉维夫、班加罗尔的创新之路各具特色,但是均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关注企业孵化与科技服务,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国内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经验
上海市、深圳市、杭州市、苏州市在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方面具有较强代表性。
1. 上海市建设经验
上海市顺应全球创新网络化发展趋势,抓住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全球布局机遇,精准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世界科技创新中心。首先,利用科技创新,推动ICT、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快速成长。2019 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在全国占比超过 20%,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获批上市量约占全国1/3,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人才约占全国1/3。其次,与国外研究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引进外资企业研发中心481 家[13]。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共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病原微生物基本生命活动规律。该研究所外籍职工、博士后占8.6%。再次,上海市注重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创新环境,举办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海聚英才创新峰会、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大会等,扩大国际影响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有21.5 万外国人工作,占全国 23.7%。上海市引进外国人才数量居全国第一,是全球科学家在中国的首选城市。最后,上海市积极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中科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是面向东盟、融入泰国的技术转移机构,提供技术供需、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和专业人才培育服务,推动国内外合作创新。
2. 深圳市建设经验
深圳市凭借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将重点放在产业园、创新载体、科技服务、社会团体、创客创业、科技金融、国际交流等领域[14]。制定了与硅谷、剑桥直通车联席制度,引进全球顶尖科技资源;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园、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软件产业基地、中兴通讯工业园、TCL高科技工业园、天安数码城等产业园。二是组建了众多新型科研机构,建立鹏城实验室,攻克宽带通讯、新型网络、网络智能、鹏城云脑、集成电路、互联网安全等技术。深圳市还设立了虚拟大学产业园,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著名大学联合建设研究院和产学研基地,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非常重视科技服务,为创新提供物理场地、共享仪器、开源软件、文献数据、商事登记、风险投资、创业辅导、论坛交流等多种科技服务;并且发挥产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人脉广、信息灵、资源多的优势,提供创新资源对接、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及资格认证等服务。四是坚持创新、创业、创投、创客联动发展,激励创客大胆创造奇迹,为创客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科技服务。五是积极构建现代科技教育体系,引进阿尔伯塔大学、香港大学、北理莫斯科大学,建立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培养科技、技术和管理人才。六是实施了科技金融行动,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创新生态,精准为孵化期、初创期、成长期等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此外,深圳市还从年度教育经费中列支专项经费,开展实用英语大众化普及工程,免费或者低价为深圳居民开设不同等级水平的实用英语培训班,提高居民英语水平,营造国际化文化氛围。
3. 杭州市建設经验
杭州市创新国际化在人才、企业、高校、国际资金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15]。一是多措并举吸引海外科技人才。杭州市抢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极力推进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城市大脑等新业态发展,通过制定人才政策、搭建创新平台、举办论坛赛事,努力吸引海外科技人才,提升杭州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出台《鼓励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驻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海外人才标准、支持内容、扶持方式;实施“鸿鹄计划”“菁英计划”“青牛计划”“筑梦计划”,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全球青年来杭州市创业。二是积极推动企业创新国际化。一方面,支持美国伟世通、德国博世、法国佛吉亚、韩国LG、日本爱信、瑞典沃尔沃在杭州设立技术中心;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到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圣奥集团在柏林设立欧洲研发中心,学习德国工业设计技术,引进智能制造设备。三是积极推动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优质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南非、挪威等外国大学已开展科研合作。四是积极利用国外资金。2019年出台了《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专项规划》,建设国际化的金融科技研发与创新策源地、金融科技创新生态示范区,支持发展智能移动支付、数字普惠金融、金融信息系统,为创新提供资金。
4. 苏州市建设经验
苏州市非常注重集聚全球人才、产业和技术等创新资源,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例如,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包括姑苏实验室、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等,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四个产业,布局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23年苏州有高新技术企业13473家,与260多家科研院所合作。为集聚国际科技人才,实施“海鸥计划”,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苏州最舒心”服务品牌,柔性引进海外专家;构建全球引才网络,建立15个国际创客中心、10个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2022年,苏州市有10428名外国人持有工作许可证,其中高端人才有4344人[16]。苏州市注重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培训技术经纪人、科技评估师。跨国技术转移与国际人才对接大会、科技外交官国际技术转移大会积极对接国外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此外,苏州市大力引进国外科研机构,有1500多家外企研发机构,占苏州市研发机构的50%以上,成为创新的一支生力军。
总体来看,这四座城市均非常注重搭建国际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产业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培育富有活力的创新文化,营造平等合作的创新氛围。
三、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以青岛市为例
青岛市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城市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中,青岛位居全国第10位。一方面,青岛市注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拥有3家国家级实验室、55家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了崂山实验室、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载体,支撑高科技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沃土计划”,构建企业“育苗—认定—上市”梯次培育体系,扶持企业快速成长;实施“硕果计划”,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海创计划”,把海洋科技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此外,稳步提升创新国际化水平,推动中日、中韩创新合作,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
与领先城市相比,青岛市在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方面还存在六个主要问题。一是青岛市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特点是以商品贸易带动技术贸易、以项目投资促进科技合作、以人文交流拉动科技交流,科技创新合作理念不够开放,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较少,国际科技交流渠道单一,集聚国外科技资源少;二是创新对新兴产业的支撑能力弱,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精密仪器仪表、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优势不突出;三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大学研发项目与企业需求相互脱节,产学研融合深度不够,学术团体“穿针引线”作用不突出;四是科技转化渠道不畅,成果转化“中试组织”薄弱,技术转化专业人才奇缺,孵化器专业化程度低、孵化能力弱;五是科技服务能力弱,有的科技园、产业园缺少科研机构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服务活动少;六是国际化氛围不够浓厚,本土科研机构尚未深度嵌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这一背景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青岛市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路径包括以下方面。
(一)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青岛市需要继续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国外研发机构、高端科技人才和风投资金。一是聚焦海洋基础研究,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科研机构可在海洋气候变化、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生物安全领域与国外海洋科研机构合作,主动链接全球科创网络。二是应与阿拉伯国家在农业技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信息通信、空间信息领域开展科技合作,双向交流科研人员,组建联合实验室。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农科院可与阿拉伯国家组建农业联合实验室;青岛大学医学院与阿拉伯国家共建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合作研究疫苗,开发医药;发挥家用电器、橡胶化工产业优势,向阿拉伯国家转移成熟技术。三是完善“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功能,主动联络上合成员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织密上合组织科技合作网络,增加科技合作网络成员,增进成员信任,提高科技合作质量。“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需完善企业技术需求库、科技专家库、科技成果库,扩大技术转移规模,提高技术转移质量。
(二)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青岛市需要围绕二十四条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巩固七个传统产业创新优势,提高十个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丰富七个现代服务业创新业态。一是继续巩固七个优势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以省级以上科创平台、研究院为主体,以“产业园区+孵化器”为支撑,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创新生态,攻克牵引供电、列车网络控制等关键技术。家电产业依托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以智能化、高端化、场景化为方向,攻克高端家电芯片、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二是提高十个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构建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体系,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动员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研究所在青岛设立分支研究机构,逐步增强集成电路技术创新能力。组建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体系,引进江汉大学的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光学研发机构。京东方牵头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攻克激光全息显示、HUD车载显示等关键技术。提升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中心与歌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合作,攻克虚拟现实的产品开发、原材料、软件等关键技术。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体系,面向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应用场景,依托算力中心,自主开发算法。三是丰富七个现代服务业创新业态,鼓励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務、科技服务、文化旅游、会展业进行业态创新,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三)完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胶东半岛科创中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加强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强化应用研究,注重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潍柴(青岛)科技研究院、海信研发中心、歌尔研究院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集成电路、量子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建立科研机构,推动部分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从事技术研发、要素流动、对外合作、人才培训、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三是发挥从外地引进的三十多家大学产业研究院、成果转移中心、联合研究中心的科创作用,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四是推动胶东五市协同创新,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探索青岛科学研究、烟台技术研发、潍坊生产组装、产品全球销售的创新模式,推动胶东半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一体化,打造胶东半岛科技创新中心。
(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
青岛市需要完善技术转移平台,强化科技转化中试组织,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培育技术转移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一是逐步完善“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交易市场,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二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功能,健全概念验证、技术熟化、中试工程、检验认证、设备共享等中试组织,搭建质检认证中心、算力中心、仪器共享平台。三是完善孵化器功能,提供创业场地、共享设施、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及投资融资、创业辅导、资源对接等服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四是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学会协会构建“一总多分”的技术转移人才、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知政策、精技术、会管理、懂金融、明法律、通市场、擅转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
(五)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青岛市需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第一,大力发展人力资源公司、技术交易市场、科技金融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行业协会、创新联盟等机构提供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检验检测、科技博览、会展路演、专利申报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对接“官产学研资”资源,承办科技博览会、国际人力资源服务贸易交流大会、科技合作洽谈会,展示科技成果,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课题申报、翻译、咨询等服务,促进国际技术交流。第二,打响“人才强青”服务品牌,实施顶尖人才集聚、高层次人才提升、青年人才招引、海外人才引进等计划,举办全球科学家论坛、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大会、金家岭金融人才大会,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创业大赛、金家岭数字金融创新大赛,吸引全球人才来青岛创新创业。国外人才联络处、海外招引人才中心、校友会发挥留学生国外人脉广、信息多等优势,通过会展论坛、新媒体宣传推介青岛,提升青岛影响力,引进外国人才、技术和资金。
(六)营造国际化创新环境
青岛市需要培育支持创新、鼓励冒险、包容失败、充满活力的创新文化。一是大力宣传李四光、钱学森等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事迹,弘扬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引导科技工作者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大学鼓励科研人员敢为人先、质疑权威、勇攀科技高峰,大胆探討,不惧失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院引导青年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剑”,坐稳“冷板凳”,力戒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二是支持驻青高校扩大国外留学生招生数量,通过科技论坛、成果交流会、合作研究、联合调查等渠道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支持科研工作者走出国门,学习先进科技知识,开拓研究视野;支持国外科研人员参与中国合作项目;支持企业招聘国外科技人才,参与企业创新活动。三是为国外科技人员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解决其家庭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申报项目等难题,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国际创新生态。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文创、音乐、影视、戏曲等原创作者登记、交易,扩大版权交易规模。五是提高市民外语水平,提升国际合作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LUNDVALL B,BORRASS S.The globalising learning economy: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policy[R].Brussels: Commission for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1997:1-175.
[2] LANDRY C.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2000:1-377.
[3] COOKE 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lusters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 945-975.
[4] BRUCE K,JULIE W.The Rise of innovation districts: A new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in America[R]. Brookings Institution,2014:1-156.
[5] 屠启宇,陈雅琪.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新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4(1):94-97.
[6] 屠启宇,王冰.发挥智力资本优势,参与全球创新网络:从国际指标体系看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J].华东科技,2015(4):70-73.
[7] 李健,屠启宇.创新时代的新经济空间:美国大都市区创新城区的崛起[J].城市发展研究,2015(10):85-91.
[8] 王伟.成都建设区域创新型城市的实践[J].成都行政学院,2016(3):82-87.
[9] 苏宁.全球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创造力的内涵与互动特点[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15-124.
[10] 闫凌州.把天津市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18(2):1-2.
[11] 今日头条.半导体鼻祖:仙童半导体的故事[EB/OL] . (2020-12-27)[2023-01-03].https://www.sohu.com/a/440881998-505803.
[12] 河南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以色列的技术转移体系[EB/OL].[2022-12-19]. https://kjt.henan.gov.cn/2017/06-14/1525681.html.
[13] 上海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地[EB/OL].[2022-12-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263326267858702&wfr=spider&for=pc.
[14] 李文江,周吉萍,李林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深圳策略[J].开放导报,2016(1):44-48.
[15] 左茜.杭州推进创新国际化经验与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21(28):29-30.
[16] 韩子睿,魏晶. 江苏深入推进创新国际化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19):52-57.
责任编辑:贺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