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蕴涵及世界意义

2023-09-03张铁军王宇杰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张铁军 王宇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自觉和主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历经十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新时代,我们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国家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而实现人类世界的永续发展。剖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蕴涵及其世界意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蕴涵和谐共生人类永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4—0032—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这一论述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谋划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站位出发,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布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和国家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世界永续发展之路。历经十年,中国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为世界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人为本不是以生态为本,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进行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动表达。

(一)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历史上关于生态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问题有两种回答: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价值论。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对于人类的需求,自然界都应满足。在人类中心主义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工具,可以被人类使用,也可以被随意丢弃。自然价值论则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不依赖于人的主体性而存在,因而自然界的价值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人类与其他动物都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存在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同于自然价值说,而是一种巧妙将二者结合起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是以人为本、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学说。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13,并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论断。为了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理念,必须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生态文明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人民享受到更多的生态权益;西部地区和河流上游区域为了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而作出的牺牲部分经济的决策也得到人民支持与中央的财政补贴。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行政手段、立法手段,在过去的十年取得了非凡的生态环境治理成就,使更多人民享受到环境治理带来的好处,赢得了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与拥护,有效地推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益的公正合理分配。“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产环境问题越演越烈,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2]21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充分证明生态环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必须坚持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绿水青山,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绿色发展,实现自然环境改善

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后,人类对自然的疯狂掠夺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21世纪初期,全球自然环境恶化趋势明显,全球变暖、海洋污染以及各类人为环境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其核心——人与自然应怎样相处成为公共热点问题。而今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开展经济建设的根本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遵循,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经济建设的出发点,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以为人民谋求绿色幸福、为中华民族谋求永续发展、为世界生态建设作出中国贡献作为终极目的。我国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传承与创新。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以物质形式消耗掉的能量不能返回给自然界”。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最大程度减少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总量,坚持可持续发展,克服马克思指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循环发展一方面要求将生产过程中的剩余物质尽可能以自然界能够承受的方式返回自然界,另一方面要求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尽可能循环使用自然资源,以弥补人以物质形式消耗掉的自然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1]过去十年,党中央以非凡的气魄,以法规制度作红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理念,以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根本遵循,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社会扬起生态和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使自然界中的自然资源得以保存,自然环境得以改善。

(三)坚持系统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到现在,由于人类无序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困扰着人类与地球永续发展。自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足,加上资本的无限扩张属性,人类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给人类的长期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面对生态环境危机,人类必须探索出一条能够实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统筹、相协调的道路。如何把握人类与自然互动的界限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前提,必须构建可持续发展、绿色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处理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关系的方法,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以人的需求欲望为资源获取上限,而以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为上限,改变高污染、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可循环的低碳发展模式,减少自然环境的承载压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以国家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新时代,我国开启国家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带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系统论和“两山论”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

(一)开启国家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实现生态良好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是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转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由于我国疆域广、地貌复杂多样,治理生态环境有一定的难度。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整体来说仍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具有一定差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在当前国内生态环境资源紧张与经济仍需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的,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考虑到生态环境因素,不因经济发展罔顾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向绿色转型。近年来,我国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完善的生态保护理念和新型绿色发展模式,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保护。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2]90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同时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自然的需求,是我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向往的有力诠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使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又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中国特有的人文情怀。新时代,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经济与生态文明,摒弃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思维,构建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与生态协调推进方面还存在问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仍是主体,绿色发展的技术仍不够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因此,目前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尽快探索出经济与生态有机统一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徑,必须促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型。

(二)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带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其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区别于西方发展模式的鲜明特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离不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其的不断深化,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不仅对我国化解经济与生态发展相统一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还能够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同时也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推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世所罕见的惊人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伴随而来的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粗放型经济带来的环境污染愈发明显,如空气污染、人居环境恶化、城市黑恶臭水体增多、碳排放逐年上升等问题。我国还是资源消耗大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并且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较低,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仍亟待解决。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人民对清洁美丽居住环境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而愈发突出。现实环境要求我们必须选择低碳化、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的局面,同时推进各项生态治理措施和治理制度不断完善。

面临新时代、新问题、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思路、新发展模式和新发展格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促进生产生活模式向绿色转型,建设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理念,要求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将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放在同等位置上考虑,此种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是长期获益还是短期暴利等问题都须思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坚持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在满足中国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不享后辈人的绿色资源和权利、尽快达到碳高峰进而实现碳中和、不降低自然环境质量等;在大前提下谋划全国经济发展布局,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谋划布局中的核心和关键。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如果继续之前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就会导致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可持续发展也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会议上多次强调,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使生产生活发展模式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世界文明发展之路。这也代表了中国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带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坚强决心。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现实考量。

(三)以系统论和“两山论”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

自人类诞生起,人就不是孤独地存活在地球上的。在人类延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其他生物存在各类联系,没有其他生物,人类就无法在地球生存,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构建美丽世界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进入工业时代后,由于资本的无限扩张属性,人类对自然界中的各类资源开始了疯狂的掠夺,自然环境急速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除人类外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直到现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恶化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全球生物多样性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改革开放后,部分中国人受到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影响,以人为绝对主宰,对自然界予取予求,毫无节制,导致自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与破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坚强的决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人居环境,人民生活环境幸福指数上升,长江江豚、野生大熊猫、野生东北虎数量的回升是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褒奖的有力佐证。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所以能够在国外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泛滥的情况下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确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理念,解决了如何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构性难题,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两山论”的提出与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局面,我们同世界各国起步阶段一样,强调发展优先,对环境承载力考虑较少。20世纪中后期,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环保意识逐渐强烈,从而进入“两山论”的第二发展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中国在工业化起步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人们逐渐有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同步注重的辩证思维;但是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仍不高和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很难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同步的战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山论”也进入第三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以通过其本身所蕴含的绿色资源价值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两山论”从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出发,调和了资本主义无法调和的一对矛盾,统筹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座大山辩证统一,缺一不可,成为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中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依托高质量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初步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的跨越式迈进。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世界永续发展之路

当前,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各国的交流深入发展,人类生活质量超过过去任何时候;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如何使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问题。放眼全球,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在低水平的发展中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环境良好、经济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它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破解如何统筹经济与发展、实现本国永续发展的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将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写入其中。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我们党基于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的新问题,心怀全球所提出的谋求世界永续发展的中国智慧。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所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性与生命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发展,成为包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文明建设的成熟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主要体现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对人类永续发展困境的现实思考与积极应对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深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水涨船高,小河有水大河满,大家发展才能发展大家。”[3]世界各国在发展时不能独善其身,世界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而应该“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国人民”[3]。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球治理观致力于全人类发展的普惠性、公平性、永续性,彰显了中国团结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天下为公的无私情怀。全球治理观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命运与共、同舟共济,而绝非以邻为壑、勾心斗角。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构建世界环境优美的良好生态环境;对于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国与国之间的分歧,我们主张通过对话和平协商解决;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世界性气候难题,真正为实现人类永续发展而携手迈进。现如今,全球生态环境遭受严重威胁,要着力解决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等问题,必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不可能离开自然而单独存活,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好人类的生存之基。世界各国都应该将绿色发展模式运用于本国经济发展全过程,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应携手广大发展中国家,同世界各国一道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进全球永续发展。

(二)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内涵丰富,既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又蕴含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光芒,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求秉持平衡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类如果独立于自然界之外,就失去了物质本质属性,就不是自然存在物,也不能进行改造自然、发展人类社会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指出,人与自然拥有共同的属性,即客观实在性,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在地球上存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我国早期思想家、哲学家们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朴素思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思想的早期形态。基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长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关系与现实的生态环境规定了人类不能再像资本主义初期那样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资源、污染环境。在进行经济发展活动时,需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毋庸置疑,自然是人类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并且其本身的运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不能征服自然。如今,人类面临的气候变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都在警示人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发展时必须考虑生态因素。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人类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有关。作为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的中国,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备受国际社会关注,许多发展中国家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为蓝本谋划其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因此我国必须以身作则,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这一思想表述了生态建设与民生福祉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层面的体现。生态良好的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永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在自然界能承受的范围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始终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人类永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辈人享受绿色生态的权利。

(三)以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原创性的独特的贡献,为全球提供了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现实范例。通过不断发展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案提供了中国智慧,使世界各国能够真正站在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层面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人类文明永续发展新形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组成部分,鲜明地表征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特质,即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以人为本,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注重现代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注重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而且协调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不完全抛弃过去的旧有观点,而是批判性继承与吸收其中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同时不断发展,以现代社会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继承传统、承上启下、开创未来。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致力于世界和平稳定与长期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绿色发展动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立足点,面对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挑战、新风险,以新理念、新实践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生态良好的道路,同时秉持中国共产党人心怀天下、天下为公的思想特质,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传递出中国之声与中国智慧。一方面有力回击了西方只能走人类中心主义的僵化思维,另一方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展示了如何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道路,真正实现永续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其展现出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全人类实现共同发展与永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风云变幻百年中,不畏艰险谱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创新而构建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的伟大结合。对于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怎样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给出了一份中国答卷。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N].人民日报,2014-06-29(2).

[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

责任编辑:徐辛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