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专业研修“123”任务驱动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3-09-03王嵘

天津教育·上 2023年7期
关键词:研修校本教研

王嵘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学校坚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当创造性制定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紧密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扎实推进校本研修工作,探索减负提质的新路径,在研修中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迫切要求。

一、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

天津市河东区福东小学校训为“文清礼正 务实求新”。我们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充实而有活力,则要求全体教师、学生时刻具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行为。“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蕴的文化人。”学校努力将“五育”融合,引领师生幸福溯源,不断发现并培育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把“小我”融入国家、民族的“大我”。

在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之后,积极深入课堂,分析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实际情况,积极深入课堂,了解师情、学情,及时与教师交流,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在与教师的积极交流中,了解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了凝聚力,为制定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本研修中,采用“123”任务驱动模式的模式开展工作,如图1所示:

“一个核心”,即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

“两个循环”为校本研修主要内容与主要形式双环并进,单环往返互促。

“三个方面”指围绕核心任务,从“实施途径—课程建设”“思维方式—深度学习”“行动落实—良好习惯”三个方面开展研修。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突出深度学习项目的研究,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两次”倒转,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在“求同”与“求异”的研讨中,获得共同的成长,也就是教学相长。在引领师生进行深度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学生、家长多主体参与。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良性循环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多方促进,增强成功体验

由于教师年龄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学校在校本培训的开展过程中,帮助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认领各领域拓展任务,主动思考方法、作出合理规划、进行研究实践。研究过程始终突出以新课改理念指导改革实践这条主线。做到把研究过程转化为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新的提高;把研究过程转化为教师成为一专多能的教育教学骨干能手;力争实现在学习教育理论,提升教育观念上有所创新;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方法、途径上有所创新;在总结研究和改革的成果上有所创新。

学校加强了对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新老教师互学互助,做到了培训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规范集体备课。坚持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切实抓好“个人主备—同伴审核—个人修订”的“三级备课制”,同学科教师在组内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统一的教学设计方案。备课时要贯彻一种教学理念——“减负增效”。目标定位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应简明、实用,注重落实学科德育的渗透,确保当堂落实。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确保切实有效。除了常规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安排以外,在聘请专家引领思路、同伴互助组建团队、个人展示平台提供等方面,根据教师的需求予以充分的支持。

例如:在专家引领过程中,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专家多次走进福东小学,对教师进行师德、法律、学科教学、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绘画插花制作等方面培训。在原有校本研修的制度基础上,新修订了学校《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的实践中。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多次组织“幸福杯”德育类、学科教学类技能竞赛与家长开放日、论坛活动。推送新媒体加强宣传表彰。与团队同行,教师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幸福感,极大地激发了全员积极参与校本研修的主觀能动性。

三、任务驱动,研训有效融合

教科研与教研培训进行融合,不断推进课程的建设,形成任务驱动。依据课程纲要和课程评价标准,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及教研的实践交流。一方面促进教法学法的交流,另一方面对课程纲要和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同时引导教师教学中不断整合校内外、课内外教育资源,将多学科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教科研课题来自于教研中的难题与困惑,教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得益于教科研课题的持续研究。学校关于学习方式和习作研究的市区两项课题顺利结题,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2021年,学校成为人工智能改进语文教学研究的市级核心校,现已顺利结题,多位教师成为课题成员中的佼佼者。2022年,学校一项市级国防教育课程研究课题、两项区级深度学习专项课题立项成功,于近期开题。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科研带教研方向,以教研促科研成果转化。在完成认领驱动任务的过程中,由于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力量集中,效果比较明显。

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引,构建了具有文化特质的“幸福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设的推进,深挖“幸福教育”的特色与内涵,通过课程建设实现课程的多元化、特色化,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蓬勃向上的活力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完善“幸福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陆续充实必修课内容。例如:在“东方文韵”课程中,充实了“福东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和“诗韵福东”书写资源,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参与此项活动。积极的读书氛围,催人奋进;在“舞台ABC”课程中,除了传统的课本剧,还新增添了英语纸偶剧目的项目,深受学生的喜爱;校歌版啦啦操和室内操为体育课程增添了乐趣;红色主题作品资源库发挥了陶艺课程思政的优势。

在深度学习项目研究过程中,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四个学科课例被评为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均被推荐参加市级评选。英语、语文学科被推荐到全国参加展示。数学、英语、语文三个学科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大单元教学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获奖。道德与法治学科获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优秀引路课。劳动课程案例获市级优秀课程。

在习惯培养方面,建立福东小学学习习惯培养序列,使用好习惯手册进行评价,建立“五项管理”和“家庭教育促进法”家长谈的资源库。

“123”任务驱动校本研修模式的推进,促进了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学校现有区教育创新人才工作室1个,领衔人1人。区青蓝工程和教育创新工作室成员19人,涵盖7个学科,占青年教师总数76%。党团员20人,占青年教师总数80%。担任行政岗及年级组长、学科组长13人,占青年教师总数52%。仅2022年,有14位教师获区教学类评选活动奖项,占青年教师总数56%。近三年,36名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获市区级奖项,占专任教师人数80%。2020年,学校被评为国防教育特色校。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在河东区中小学“课程群建设”评选活动中,学校《“厚植爱国情怀”——福东小学国防教育课程群》和《“双减”背景下,“学科联动,实践提质”课程群》被评为“优秀课程群”。同时在河东区“双减”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创新经验交流研讨会上,作题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国防教育特色课程”的汇报。2022年,被评为河东区“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基地学校。

学校校本研修必须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展开,在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持续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以任务驱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期实现“学校优质、教师精彩、学生幸福”的办学追求。

(徐德明)

猜你喜欢

研修校本教研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