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探究
2023-09-03成孟芳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审计局
成孟芳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审计局
引言
当前,我国正在加速推进反腐倡廉进程,经济责任审计所具有的价值,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重要的审计制度,其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相对于传统审计项目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仅放在经济上,因而具有较高的风险特性,阻碍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综述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由于对某一具体审计事项提出不当审计意见或者审计评价,造成责任或者损失的概率等。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相对较小。经济责任审计以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为审计对象,审计结果有利于衡量党政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状况,有利于检验他们的工作绩效是否真实。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明确
在具体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部分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甚至单纯以财务收支为标准,来审查和考核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这就造成了很多人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往往是以财务审计为主,并没有将其与其他各项相关审计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用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意识来评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是否落实,造成了只注重审计结果,忽略大量审计内容,继而将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危害。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与规范
评价体系是否健全、规范和真实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否准确、有效。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内起步晚,因此,它的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进而可以达到用定量指标拟定综合的目的、规范体系之宗旨。同时,在目前我国的社会大环境下,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权益保护问题,需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有效性。由于现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不规范,造成了对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定义方式和结果有些不明确之处,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应有价值和功能。
(三)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素质缺乏全面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是对领导干部或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的经济状况所开展的审计工作。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需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判断、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较强。审计人员缺乏经济责任审计的专业性与独立性,因此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十分必要。负责审计工作的人员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审计方法和审计思想的影响,无法迅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也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水平的需要,仅能完成对某些部分内容或者部分结果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全面和综合。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不足
就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其工作流程尚且需要完善,再加上实际审计工作缺乏灵活性等,应急机制还不够完善,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易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监督体制不尽合理等,致使部分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不少难点。如有些担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因自身认识不足和经验不足,结合有关制度规定,碰到棘手的问题,容易凭借主观想法进行评判,因而难以全面、准确地审计出被审计者的真实情况。
三、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面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制定审计措施,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监督。加强领导,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审计结果。
(一)构建科学规范评价体系
与普通审计评价相比,经济责任审计的考核对象为领导干部,更具针对性;其评价主体是党政领导干部,而不是一般的工作人员。以经济责任为考核的内容,更具特殊性;因此,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独立性等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指标。评价结果为干部考核任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更具严肃性。其中,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设置相应的权重系数,形成综合评价结果。应就各指标内涵进行研究,量化评价标准,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评价相结合。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经营活动有效实施而在组织内形成的相互联系的制度和程序。也要对内部控制及实施进行审计和评价。针对定量评价标准,要按照一定的原则与准则,从数据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科学定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了分析和衡量。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在经济责任方面取得进展,主要看审计质量以及审计人员本身素质等问题,进而成为审计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大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关键还是在于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用。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具备如下素质:第一,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要对审计工作抱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审计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审计人员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第二,思想道德素质。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唯有高瞻远瞩,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三,专业能力,审计人员主要从事“审计”这一职业,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能力,具有相应的知识和素质,才有可能进行具体任务。一是学习业务知识,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为审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沟通协调方面,审计不是简单地就工作内容进行审查,还需与其他部门进行交流联系、主动协调。第四,综合分析,在审计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注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把经济业务来龙去脉掌握得清清楚楚,在工作中胸有成竹。第五,创新精神,在审计工作中,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满足社会需求。所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双管齐下,还要重视后续的研究和训练,重视考评机制的应用,并且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全方位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从而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三)加快有关法规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面的法律或规范性文件,这给这项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国应该尽快出台经济责任审计业务规范和相关操作指南,使之逐渐走向法律化的道路、规范化轨道上。此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体系。要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目的、原则、领域、对象、重点、程序和方法以适应当前审计准则。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和难度大,需要各相关部门的互相支持与配合,在审计方面纪检、审计、组织、监察和其他部门之间应互相配合,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及工作流程,这不仅有助于监督、评价干部,还能保证审计结果具有权威性。
(四)选择审计的最佳时机
由于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在实施先离后审审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规定等因素来决定是否进行。现行先离后审审计方式普遍存在着发现问题滞后性的情况。第一,从任期内审计入手进行监督检查。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功能,根据不同情况,我们可供选择的审计方式也各不相同,明确最佳审计时机。即对被审计单位在任期内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工作任务进行考核和评价时,先把结果通知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第二,“先审后提、先审后离”的办法。该方法能够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状况进行准确评估,给组织部门任免干部提供了确切依据,如果暂时无法卸任,可以继续保留;同时,还可审核任期内有无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发生及被处理、撤职等情况,并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对表现一般的,可以就地撤职或者降级。即在被审人员完成了任期内未完成的任务,而又没有其他问题的情况下进行先审后离,然后再确定其是否应当调离原岗位。第三,“先离后审计再任职”的方式。这种方法能增强审计权威性,但存在滞后性,如果审计对象在职期间使国家、集体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如果在离任审计中被查出,是很难弥补的。这种方式是一种以任期内审计工作为基础的综合审计方式。在任中在职审计、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办法。第四,审计与被审人员签订责任状式审计方式。这一办法要求有关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使得审计能够实现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和监督,并能把违纪违规的问题及时曝光,避免或减少国家或集体财产的损失。不同方式选择审计时机的不同,其作用是有区别的,要求审计人员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审计方式[1]。
(五)正确确定经济责任
对经济责任有了正确的定义,给领导干部以恰当的评价,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重视明确如下职责:第一,对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进行正确的定义。同时要明确界定“非经济责任”即不属于经济责任范畴的责任。领导干部在分管经济工作的同时,也要分管人事、党建和其他内容,这就需要在审计中正确地区分经济责任和其他责任。所谓前后任职关系,即指领导干部任期内任职期间所承担的具体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之间的联系。第二,正确确定前后任职职责。如果离任后的任期制度没有得到落实,那么前任领导的成绩就不可能体现出来。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责任完成情况所实施的审计,而且经济活动是持续的,其中有前几任领导层的决定,其所带来的影响均体现于后任之间。如果任职期间发生了严重违法违纪问题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必须追究现任领导的法律责任。所以在审计中明确了前后的职责,前任功过是非,不可算在后任领导身上,后任领导的经济责任亦不可推卸于前任领导身上。即领导干部是否负有管理本单位资金、物资等财务工作职责的问题。第三,正确确定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的关系。领导干部对国家财经法规是否有直接违反;违反规定收受礼品、礼金的行为均属于领导干部的间接责任者所造成的责任。指使、指示、强令、放纵、掩护下属人员触犯国家财经法规。第四,界定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者与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者,失职、渎职等,都应当被定义为领导干部直接负责。第五,严格界定领导干部的行政责任。如果领导干部未能履行好自己的领导或者管理责任,下属部门或者机构发生问题,要明确是领导干部主管责任。主观责任是指领导者对所负责任人员及其工作情况所做的评价和判断。第六,正确确定主客观责任。经济活动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由于领导干部的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民族、集体财产的损失属于主观责任;而且由于自然灾害、上级指令、通货膨胀或者实行探索性改革等原因,导致的问题属于客观因素,产生的结果应该属客观责任[2]。
(六)健全审计结果的运用机制
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大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关键还是在于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因,是对审计结果的重视,利用审计结果,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机制,将审计结果应用于干部的考核、任免、奖惩等工作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用形式与平台,健全有关制度。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监督体系。一是健全审计结果管理制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审计项目跟踪问责制度,强化对重大决策落实的督促作用。在落实审计工作职责分工中,各级领导干部应把抓审计整改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并与其他相关部门一起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以保证审计整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健全审计整改工作体系。审计整改落实工作的开展,是保证审计监督工作落实的关键,实现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是根本出路,更是促进依法行政的需要、廉洁行政势在必行。三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应当跟踪审计结果的应用,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法。
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列入干部任职前公示范围,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公示制度,使群众对拟聘干部有更加全面和具体的认识,特别是在经济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审核;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布有利于加强对被审人员行为的约束与规范,避免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的腐败。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功能与成效的强化,有助于人民群众全面了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为实现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管提供保障。审计公开根据工作实践,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和其新媒体对公众开放。
结语
总之,对经济责任审计而言,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框架,保障经济责任审计有序、高效进行,建立起正确思想意识,确保员工在热爱工作的同时,能遵纪守法,尽职尽责,提升资产安全管理。对此,经济责任审计之下也要注重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的提高、现场审计监管及其他制度的实施。